“兴”,何所兴——《论语》文本中的“兴”义探析 “兴”,何所兴——《论语》文本中的“兴”义探析

“兴”,何所兴——《论语》文本中的“兴”义探析

  • 期刊名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王利刚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28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兴”在中国文论史上向来是被看作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人们习惯于把“兴”看作是文艺创作的概念,将其归于“赋、比、兴”的艺术创作手法的系列中.但在孔子看来,“兴”并非是文艺创作的手法,而是《诗》具有修身成仁作用的高度提炼.当我们回归到《论语》文本中可发现,“兴”首先是指荡涤浊心的净化,其次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回归,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兴”就是要把人们心中有利于达到仁的境界的“真性情”彰显出来,把仁的基础建立在人的内在的“真性情”上,唤起每一个个体的向善成仁的主动与自觉的意识,而不是使之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加于人之上的强制规范.换言之,“兴”必有所兴之物,而这种在学《诗》的基础上所兴起的,应该是人所都应当具备的一种真性情,真情感.而这种所谓的真性情和真实情感具体到孔子的修身成仁的教化当中就是指有利于成仁的“诚”和“直”等品质.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