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化”之作为“中华共识”:儒家方面 论“大化”之作为“中华共识”:儒家方面

论“大化”之作为“中华共识”:儒家方面

  • 期刊名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张耀南
  •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 更新时间:2022-04-2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学者常谓中土哲学总体上倡导“循环论”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土哲学所谓“循环”,实已包含“进化”为其环节.换言之,中土哲学所谓“循环论”,实是“含进化为环节之循环论”,是“以循环为框架吸纳进化之循环论”.此种框架可以“大化”名之,此种学说可以“大化论”名之.以此而观《中庸》,“大化论”即是“中庸”框架下“含进化为环节之循环论”.《荀子·天论》讲“必有合”,董仲舒提出“凡物必有合”之命题,均是主张既不偏倚“进化论”,亦不偏倚“循环论”.周敦颐《太极图说》“始”、“生”、“形化”诸说,偏重于讲“进化”,而“生生”、“无穷”诸说,则偏重于讲“循环”,认为万物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进化与循环之合”.张载《正蒙·动物》专讲“动物”与“植物”之“大化”,视其为“进化论”之专篇可,视其为“循环论”之专篇亦可,视其为“大化论”之专篇则最宜.程颢、程颐有“化大于变”之构想,涉及“大化”三阶段,是包含“进化”为其环节之三阶段.朱熹在“化是顿化,变是顿变”与“化是渐变,变是渐化”两种观点之间,似乎并无定论,而是主张“通看”,“通看”就是“从大尺度去看”:“从大尺度去看”,“变”与“化”乃是一体之两面,“顿”与“渐”乃是一体之两面;他所讲“变化”两字,可直接以“大化”释读之.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