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石油博弈
- 期刊名字:天府新论
- 文件大小:200kb
- 论文作者:陈惠芬,胡国松
-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更新时间:2020-12-22
- 下载次数:次
天府新论2010年第4期论中美石油博弈陈惠芬胡国松[摘要]在现实的石油博弈中,中美并不必然合作,要提高合作的可能性,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持中美关系的持续性。在一次性的或有限次的博弈中,美国没有合作动机,能够分步完成的博弈不要一次完成,以维持长久关系。第二,对美国的行为要做出回报,对背叛与合作都要回报,一个永远合作的对手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第三,要增强识别美国行动的能力,因为如果不清楚对手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无法回报。第四,要维持声誉,说报复就- -定要做到,给美国以威慑。第五,不要首先背叛,避免承担罪魁祸首的道德压力。[关键词]中美石油博弈;大国博弈;石油消费;石油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图分类号] F41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0633 (2010) 04- -064- -04OPEC、中国与OPEC、中俄、中日之间的石油博弈。在多一、围绕石油的大国博弈方石油博弈中,任何的两方博弈都会受到其它参与者的影由于参与者众多,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参与者的实响与制约。中美石油博弈受到中国与OPEC、中俄石油博弈力地位不同,参与者的目标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的影响;中国与OPEC的石油博弈受到中俄、中美博弈的成围绕石油资源的博弈错综复杂。按照参与国不同类型,影响;中俄石油博弈受到中美、中国与OPEC、中日石油博世界石油博弈可分为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的博弈、石奔的影响。油生产国之间的博弈、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博弈三种类型。石油生产国与消费争夺定价权正常情况下,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博弈更多在国的博弈于石油价格的博弈;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博弈主要在于保障本国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石油收益的博弈;石油消费国之石油博弈上石油生产国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博弈间的博弈主要在于本国的石油供应保障,争夺石油资源。.石油消费国之间→争夺石油资源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博弈分别体现在获取石油的可能性、支的博弈.付的价格以及安全运输上。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博弈,既存图1石油博弈类型在于OPEC与非OPEC石油输出国之间,又存在于OPEC内部。这种博奔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石油市场份额,出口更在这些博弈中,与中国关联度较高的包括:中美博弈、多的石油,保障本国的收入。中日博奔、中俄博弈。中美博弈属于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博自2004年以来,围绕石油的大国博弈主要表现为石油弈,本文着重分析之。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和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博弈,主要是大二、中美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情况国之间、大国与OPEC之间的多方博弈,如图1所示。这些博弈按照对中国影响的重要性,依序为:中美、美国与中国和美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进口大国。2007[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20070615004)。[收稿日期] 2010- -01- -25[作者简介]陈惠芬,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煤化工经济:胡国松,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YHCNMHG研究。四川成都610500天府新论2010年第4期论中美石油博弈年,美国石油生产为6879千桶/日(约合3.43亿吨/年),因2007年国际油价大涨,中国进口石油花费增辐高于比上年增加0.4%,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 0%。平均每天数量增幅。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花费消费石油20698千桶(10.3 亿吨/年),占世界石油总消费797.7亿美元,进口成品油花费16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量的23.9%;进口石油13632千桶/日(约合6.79亿吨/增加超20%和约6%。(22007年,中国从中东、俄罗斯进年),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24.9%。其中,从中南美洲进口的原油有所下降,但是,中东仍然是中国石油进口的最口2592千桶/日(约合1.29亿吨/年),占美国石油总进口大来源地。量的19.01%;从加拿大进口2426千桶/日(约合1.2亿吨/年),占美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7.80% ;从中东进口2218表31990--2007 年中国原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t千桶/日(约合1.1亿吨/年),占美国石油总进口量的单位:万吨16.27%;从西非进口1933千桶/日(约合0. 96亿吨/年),1990 | 1995 I 20002003 2004 2005 I 2006 2007 I占美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4. 18%;从墨西哥进口1533 千桶/原油-2106 -174| 5983 8299 11732 11902 13884 15935日(约合0. 76亿吨/年),占美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1.24%。成品油-224 1024 978 | 1439 2642 1746 | 2402 1829美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65. 9% .0汽油| -163 -170 -455 | -754-541 -563 -344 -442表1美国石油生产、 消费、进口一览单位:万吨数据来源:钱伯章.中国石油进口态势剖析[OL]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2008 -09 -27, htp: //acs. mofcom gov. en/cma/www/2000 |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比重%news/2442854879858. ce|生产量38510 38192 37291 36852 35995 34337 34068 34257 8.0[消费量98111 97852 9841099764 130201030101032103076 23.9三、中美围绕石油的博弈[进口械55238 57858 [655861025 64232 567355 67886887 I 24.9对外依56.3 59.157.561.262.265 65.8 | 65.9随着中国进口石油的大幅度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也| 存度%随之提高。国内对于石油安全的关注度增加。有外国学者数据来源: BP Saistial Reniew of Word Energy June 2008甚至认为中国对石油安全的关注“ 正在越来越影响到中国按桶/日约合49.8吨/年折算。的外交和战略方程式”。“°)中国石油海外供应安全除受到石中国2007年石油生产为3743千桶/日(约合 1.86亿油出口大国的限制外,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还受到其它石油吨),比上年增加0.4%,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0%。平进口国的挤压和竞争,其中尤以美国值得关注。对中国而均每天消费石油8196千桶(约合4. 08亿吨),占世界石油言,考虑与美国的博弈,是基于美国对世界石油资源的控总消费量的9.7%;进口石油4111千桶/日(约合2.05 亿制与影响力,以及在不远的将来它仍是最有实力和意愿进吨),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7.4%。"中国石油消费对外行干预的国家。依存度近50%。对于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对外依存度的提中国石油生产、消费一览单位:万吨.高,美国国内看法不同。部分美国学者认为,中国能源需2000 2001 200 2003 | 2004 | 20052006 2007占世界求的增长并没有构成对美国的威胁。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生产量16195 | 16464 1666 16937 17335 18062 18346 | 18640 4.8中国发动了“-场石油新冷战”,造成了世界资源的日益短消费址24766 25473 27669 302393528836200|39008 408169.7缺。“美国相关部门已披露的文件证明,针对中国对外石油数据米源: BP Satis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以及国会的评价和反应充满了忧虑与不安。②这些研究文件表明,美国对中国石油问题的担心主要有二: - -是中国石油需求的迅速①根据BP Satistiel Reriew of WorHd Energy June 2008整理计算②参见下列文件以及法案相关章节: The Secrelary of Delense ,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 D. C. , February 6, 2006; 0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lene . Annual Report to Conge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ople s Republic of Chine 2006; 0fice ol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d Report to Congrese : Militay Power of the People 8 Republie of China 2005; U. s. - China Econon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06 Report to Congres , Wash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2006;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ergy Policy Act o(2005 , P549 -550; Report o thd中国煤化工吧,Nia Foergy Poiey, WashingonD. C: u. S. Goverment Printing Ofnce, May 2001.在上还:首次提到“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 ,强调资源需求已成为推YHC N M H G大对探海舰队的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详见该报告第二章。转引自王联合,周云亨。中美石油关系研究现状述评一-兼论中 美学者研究之异同[J].国际论坛, 2008, 4: 36~40.55天府新论2010年第4期论中美石油博弈增长可能加剧国际石油供应的紧张状况,推动国际油价上段博弈的收益Bu-Bro中国为gan-guo这样,经过第二涨;5)二是中国的“单边能源外交”可能会伴随着中国武次阶段博弈,中美双方收益矩阵如表5。器和军事技术的出口,从而既造成地区的紧张和冲突,又表5中美第二次阶段博弈威胁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6)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詹姆斯美国合作对抗●伍尔西预言,今后几十年将有一场战争,“战争的一个主中国要因素将是石油”。而如今世界已经在进行一场关于原油的5, 200, 18冷战。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基耶蒂●巴杰帕伊夸-3, 28-6,6大其词地说“中国在寻求能源安全”,这样就开始了“一场新冷战”。美国著名的新保守派成员弗兰克●.加夫尼说,如果我们将这两轮博弈组合起来,从一个连续的博弈世界资源的日益短缺受到中国的推动,它会造成- -场“风序列来看,博弈矩阵详见表6。在博弈双方的策略s均为合作的情况下: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将增美国总收益: u.=gs +ge =20 +15 =35(3)多,形成博弈。但是,为了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利益,双方中国总收益: u。=ga +Ba=5+10=25(4)合作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中美之间的石油博弈是在博弈双方的策略s均为对抗的情况下:一种无限重复博弈,有多个“阶段博弈”。假设阶段博弈由美国总收益: u.=gu +ga=16(5)中美两个参与人在有限个行动空间中同时行动,以g, a表中国总收益: u。=ga+ga=-2(6)示参与人在阶段博弈中的收益和策略;以u, s表示整个博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国而言,采取的博弈策略取弈的收益和策略,则美国的阶段博弈中的收益和策略为ga,决于对手美国的策略。美国合作,中国就合作; -旦美国8,整个博弈的收益和策略为ua, sa; 中国的阶段博弈中的采取对抗策略,即使中国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也不能继续收益和策略为ge, ac, 整个博弈的收益和策略为为uc, sC。采取合作策略,而应该采取与之相对的对抗策略。因为,则中美第一次阶段博弈收益矩阵如表4。总是合作的对手,没有人愿意与之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博弈中获得应有的收益。原因有二:其一,在博弈中中表4中美第一次阶段博弈国可以通过自陷绝境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其二,中国拥有报复手段。在效率曲线上,中美双方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即都不希望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希望至少达成某种协议,10, 156, 12因此,在效率曲线上必然有一点双方利益-致。5, 134,10表6中美两次阶段博弈收益之和假定在本次阶段博弈中,两国具有完全信息,是完全信息博弈。但是由于美国事实上的强势地位,参与人之间并不平等,因而,不管采用何种策略,二者收益不同,即-6, 6g,大于&,并且从合作转入对抗,美国g.只减少3,而中-8, 8-2, 16国g.减少幅度更大,为5。在第二次阶段博弈中,假定参与人的阶段收益g依赖从中美博弈的收益矩阵,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在现实于第一次阶段博弈的结果, 即美国和中国必须考虑在第- -的石油博弈中,中美并不必然合作,要提高合作的可能性,次阶段博弈的绝对收益的基础之上,实现自己的第二次的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持中美关系的持续性,阶段收益。以g.、Bol 分别表示美国和中国第一次阶段博弈在一次性的或有限次的博弈中,美国没有合作动机,能够后的收益,那么,如果第二次阶段博弈美国的a2为合作策分步完成的博弈不要- -次完成, 以维持长久关系。第二,略,美国的收益Be为美国第一次阶段博弈中的收益加上第对美国的行为要做出回报,对背叛与合作都要回报,- -个二轮的收益减去中国第一次阶段博弈的收益:永远合作的对手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第三,要增强识BaI+ (Bn-&a) =2gui 一Br(1)别美国行动的能力,因为如果不清楚对手是合作还是不合同理,此时中国的收益为:作,就无法回报。第四,要维持声誉,说报复就- -定要做2B. -Bu(2)到,给美国以威慑,第五,不要首先背叛,避免承担罪魁如果第二次阶段博弈美国ag采取竞争对抗的策略,美祸首中国煤化工国的收益为美国第-次阶段博弈的收益减去中国第- -次阶YHCNMHG56天府新论2010年第4期论中美石油博弈[参考文献][1] BP Stistical Review of Word Energy, June 2008.[2]钱伯章.中国石油进口态势剖析[OL]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 2008 -09 -27.[3] A M. Jaffe &S. W. Lewis. Beiigs oil diplomacy [J]. Survival, VoL 44, No. 1, Spring 2002: 115.[4]雷欣.中美能源关系博弈分析[J].长江论坛,2008, (02)[5] David Zweig & Bi Jianhai. China 8 Global Hunt for Energy [J]. Foreign Afairs, 2005, 9/10; Michael T. Klare. Fueling theDragon: China Strategic Energy Dilemms [J]. Current History, 2006,4.[6]阿尔弗雷多●拉赫迈.新的“石油冷战”[N]. 参考消息, 2005 -03 -09.[俄]斯.日兹宁著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M]. 强晓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胡锦涛.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N]. 人民日报, 2006-07-18 (07).王亚栋,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图景:历史与发展[J].国际论坛,2003, (2): 1-6. .查道炯.中美能源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J].国际石油经济, 2005, (11): 53 ~s5.雷欣.中美能源关系博弈分析[J]. 长江论坛,2008, (02): 49 ~62.唐卫斌.中国石油安全与能源外交[J]. 外交学院学报,2004, (2): 73 ~78.张生玲;林永生.中美两国能源竞争博弈之分析[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1): 54~58-75.王联合,周云亨.中美石油关系研究现状述评一兼论中美学者研究之异同 [].国际论坛, 2008, (4): 36 -40.杨中强.中美石油博弈[J]. 中国国情国力, 2004, (7): 4~7.汪利锬,胡国松,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我国的大国战略研究[J].天府新论,2007, (1): 57-61.崔大沪。大国能源战略搏弈下的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1): 37-43.肖炼.中美能源合作前景及对策研究[J].亚非纵横,2008, (4): 17~2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3/2004 [M].时事出版社,2004.常城,苏先林.基于能源安全的石油进口大国关系浅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杜科版), 2009, (4): 18 -22.(本文责任编辑王云川)中国煤化工MYHCNMHG6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0-12-22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0-12-22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0-12-22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0-12-22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0-12-22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0-12-22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0-12-22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0-12-22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0-12-22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