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 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

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

  • 期刊名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孙广仁
  •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3-23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5卷第5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 年10月JOURNAI 0F ZHEJIANG COLLEGE OF TCM古宋论坛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济南250014)摘要讨论了古代哲学与中 医学的两种不同学料范畴的气化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是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阐释:中医学的气化理论是关于人体生命雏系的理论,是对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阐释。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对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建立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气化气机气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气化,既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又是中国古代气散时,它是无形的太虚,表现为无、隐。气聚则氤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气化在两种不同学科范畴中氲而化生有形之万物,气散则万物形溃而复为无形的内涵有何异同?这是我们需要解答和澄清的问题。之太虚。下面对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气化学说作一比较性探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即由阴阳五行之1古代哲 学对气的运动和气化的认识气凝聚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实物。宇宙之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宇宙之气的运动形式多种中的任何-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宇宙之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人聚散等天为阳,地为阴。天气居上,地气在下。居上之天气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人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当下降,在下之地气应上升。如此则天地阴阳二气氤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氲交感,相错相荡,化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发展与变化。如《素间●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界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降,天地之更用也。..已而降,气流于地;地气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故《素问●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只有-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无以生长化收藏。”流行,生物不休”。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的过程,凡聚散也是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庄子》认为气凝在气的 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物亡。《知北游》说:“人之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淮南子.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在气的天文训》说: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不断运 动过程中产生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运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天地皆由阴动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阳二气凝聚而成。宋代张载以气的聚散来统-一无形动、交感、氤氳而产生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之气的升降运动,飢氳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宙万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聚与散,云,天气下为雨。”古人又可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是气的两种运动形式,可表现为气的两种不同的形而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推理出阴阳二气交感合态:当气聚时,它是有形的万物,表现为有、显;当和而生物的普遍规律。如《易传●系辞下》说:“天作者简介协广仁(1949- ). 男.山东省昌邑市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研究,编著高校教材著作20部.发表论文40多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第25卷地氤氳,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由于精出来。 因而气的运动与气化过程实际上是“分之为气自身的升降运动,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合和,宇宙二,合之为一”的概念。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间万物发生了纷繁的变化,有新事物的产生,也有旧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事物的消亡。故《易传.系辞上》说:“生生谓之易。”化的内在动力。《庄子●至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素(2)气化过程有化与变两个不同的类型。{内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经》将“化”与“变”作为气化的两种不同的类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可产生于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素问●天元纪.....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大论》 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是指在气的运动的促进作用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气的较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e的变化。“量变”;“变”,是指气的较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在古代哲学范畴中,气化学说是研究由气的运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化”可常出现于气化过动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程的初始阶段, 而“变”则出现于气化过程的极期阶理论,是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也是古代哲学段。但不管是“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升降气学说中的核心部分。气化学说虽在两汉、隋唐、五聚散运动,取决于气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代时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宋明两代却得到了长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足的进步。宋代的张载提出:气的运动,推动万物的(3)气化主要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气与形之间产生,“天惟运动一气,故万物而生”(《横渠易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气生系辞上》);气中对立的阴阳双方的运动是产生万物形” 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变化的根本原因,“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横乃是 “形化气”的气化过程。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樂易说.系辞下》。他将阴阳变化分为渐化与著变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以气为中介.两个阶段,“变,言其薯;化,言其渐”(《横渠易说而相互转化。⑧气气之间的转化:天气下降于地,●上经》,并认为事物通过逐渐变化而发展到显著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④有形之变化,化与变是密切相关的,“变则化,由粗人精也;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二生长壮老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程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皆由于气化。“万物之始,皆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人转换中进化渐消" (《二程遗书●卷五》。气生成万物后,气行的, 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化的形式便消失,代之以形化,即有形质的事物发生2中 医学对气的运动和气化的认识的变化。气化只是无形之气向有形之物的变化,并不.中医学吸纳了古代哲学关于气机和气化的认包括有形之物复变为无形之气。宋应星把“气化形”识,对人体之气的运动和由此引起的气化过程作出与“形化气"合称为“形气生化”,说:“天地间非形了思辨性的解释,构建了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即气,非气即形,..由气化形,形复返于气”古代医家运用类比思维,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论气》)。地。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不断地升降聚散运动,人身总之,古代哲学家对气化学说有如下认识:中的阴阳二气也在不停地升降出入运行。就气的运(1)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动形式来说,天地(宇宙)之气主要是升降聚散,而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气是运行不息的,因面气化过程.人身之气主要是升降出人。因宇宙之大无边无垠,是.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中的阴阳对立不可能有 出入形式的;人体在天地之中,必然与天地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之间有气的出人运动。因。如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说: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气化者,气之.....一用,动静之机,品汇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之节具焉。”气化的动力来自气自身之内,是阴阳两动 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方面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错相荡的结果。清代哲生 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学家戴震将气自身之中的这种阴阳矛盾运动称为.人体内之气的运动,主要体现于脏腑之气的升“自然之潜运”,并说:“人与百物各以类滋生,皆气降以及营卫之气的出入运动。如在上的心气、肺气当化之自然。”因此,气自身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内部降,在下的肾气、肝气当升,以成水火既济、龙虎回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环之势;脾胃之气居中焦,脾气升胃气降而为气机升行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降之枢;积于胸中的宗气下行,位于脐下的元气上种形式的运动,气的运动也正是从气化过程中体现行, 二气交会于胸中或脐下,则化生一身之气;营气第5期孙广仁: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浮出脉外则为卫气,卫气潜行脉中则为营气,相偕而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先天之精含有父母的遗行,协调共济。由于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护了机传基因,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一、化为生殖之精以体上下内外之间的协调,推动和调控了机体的新陈起繁衍后代的作用:二、化为元气即先天之气以推动代谢的平衡。每-脏腑之气,都推动和调控着本脏的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并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使之协调。如心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生理功能:三、化为髓以充骨养脑而生神,故《素问.的搏动、血管的舒缩以及精神状态,既不使之太过,●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不让其不及,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全身各脏腑②水谷之精的化生与代谢:水谷之精由牌胃之之气的运行有序、协调,则维持着人体生命进程的健气化饮食水谷面成。《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康发展(2]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之精的代谢途径有人体之气的运动所引起的物质之间、物质与能四:一、化为谷气以参与宗气和一身之气的生成;二、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则称气化。人体内的这一气化为营气和津液而人脉化血;三、沿经脉输送于脏腑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以化为脏腑之精,其中输送到肾中的水谷之精与肾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藏的先天之精合化为肾精,以为脏腑之气的化生之自然界息息相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止息,气化过程源;四、化为卫气以发挥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素问与新陈代谢随之停止,人的生命活动则终止。●经脉别论》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经脉》说: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新陈代谢是生命的特“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五味》:征,故气化过程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质之所在。《内“谷气有 .味....五藏六府皆禀气于...气律经》论述了人体内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气化过程。如液巳行,营卫大通.....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晚,故呼则出,吸则人。”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灵兰谷之悍气也。”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③血液的化生与代谢:血液由水谷之精中的精则能出矣。”但此气化过程是由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华部分所化生的营气与津液人脉化成。《灵枢.决人运动来推动,并非由宇宙之气或天地阴阳之气的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运动来激发。由于《内经》不但从哲学的高度以气化卫生 会》:“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论述了宇宙中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而且更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为血。”血液的代谢途径有重要的,还从医学的角度以气化阐述了人体内的精、四:一是化精以充养先天之精,二是化气以推动脏腑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经络的功能,三是血液中的水分渗出脉外组织中而故将《内经》的成书作为中医学气化学说形成的标化为津液,四是化神而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志。④津液的化生与代谢:津液由水谷之精中的清中医学的气化理论,是研究人体内物质之间、物稀部分所化生。《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质与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论,是关于新陈代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谢以维系人体生命进程的理论。精气代谢与相互转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揆度以为常也。”津液的代谢途径有四: - -是人脉化(1)精的生成与代谢:广义的精,包括先天之精、血,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化尿以排出体内水谷之精、血液、津液、脑髓等,是指藏于体内的一之各种毒素;三是化为汗、泪、涕、唾、涎等五液,切液态精华物质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以润泽诸窍;四是化气以随汗、尿或呼吸排出。《灵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先天之精可以说是构成人枢● 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的代谢一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化气以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的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塞而不行,不行则为胀。..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如精血同源互化、津血同源互化、精化为髓等。充皮肤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①先天之精的充盛与代谢:先天之精来源于父⑤髓的化生与代谢:髓由精化生,充骨者日骨;母的生殖之精,但必须受到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充髓, 充脊髓腔者日脊髓,诸髓汇于脑则为脑髓。故,盛。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灵枢.经脉》说:“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决气》“两神相搏,合面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 “脑为髓之海。”髓的代谢途径:骨髓充养骨而消《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耗,或化为血;脊髓和脑髓则化生精神。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