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 | 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团队:PdS助力In₂S₃光催化C-N偶联耦合产氢
ICM | 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团队:PdS助力In₂S₃光催化C-N偶联耦合产氢
X-molNews
“X-MOL资讯”关注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坚持“原创、专业、深度、生动”。公众号菜单还提供“期刊浏览”等强大功能,覆盖各领域上万种期刊的最新论文,支持个性化浏览。
以下文章来源于ICM工业化学与材料 ,作者ICM期刊编辑部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是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以化学、化工、材料为学科基础,以交叉为特色,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关注低碳化工、能源、材料及其交叉领域的国际前沿和重大技术突破。
点击 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导读
近年来, 同时利用电子和空穴进行选择性有机合成和产氢的光驱动氧化还原耦合体系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金属硫族化物半导体具有可调的带隙位置、多激子生成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等优势,为利用太阳能同时生产清洁燃料和增值化学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作为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典型代表, In 2 S 3 具备合适的能带位置以满足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 ,既有合适的负导带位置来驱动质子还原为氢气(H 2 ),又有合适的价带位置可以驱动一些典型有机底物的氧化。
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团队 利用表面助催化剂改性工程构筑了PdS-In 2 S 3 复合微球光催化剂 ,作为空穴助催化剂的PdS 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 。PdS-In 2 S 3 表现出 优异的光驱动催化选择性胺类偶联同时产氢的催化性能 ,并且 对各种胺类的转化均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 。
图文摘要
本文亮点
| /
★
通过助催化剂表面修饰工程构建了高效的光催化胺类C–N偶联同时制氢双功能光催化体系 ;
| /
★
证实了PdS空穴助催化剂与In 2 S 3 半导体之间的载流子转移机制,并提出了合理的光催化苄胺脱氢偶联的反应机理。
图文解读
1
合成及形貌
通过溶剂热及原位光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PdS-In 2 S 3 复合微球光催化剂(图1 a)。SEM证实了PdS的修饰不会改变In 2 S 3 的形貌(图1 b和d)。通过HRTEM(图1 d)证实了PdS-In 2 S 3 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并且通过元素面扫描图(图1 e)可以观察到助催化剂PdS在In 2 S 3 微球上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图 1. (a) 样品PdS-In 2 S 3 的合成示意图;(b) 空白In 2 S 3 和 (c) 3%-PdS-In 2 S 3 的SEM图;3%-PdS-In 2 S 3 的 (d) HRTEM图像和 (e) 高角环形暗场图以及相应的元素面扫图
2
材料表征
通过XPS光谱对复合催化剂中元素组成及价态进行了表征。XPS检测的元素组成结果(图2 a-d)与元素面扫图(图1 e)结果相一致。空白In 2 S 3 和x%-PdS-In 2 S 3 的XRD图谱(图2 e)表明所有样品中都检测到了In 2 S 3 在27.4°、33.2°和47.7°的主要衍射特征峰。此外,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图2 f)的测试结果说明:空白In 2 S 3 微球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引入助催化剂PdS后,其可见光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2. 空白In 2 S 3 与3%-PdS-In 2 S 3 的 (a) XPS光谱;空白In 2 S 3 与3%-PdS-In 2 S 3 的高分辨XPS光谱 (b) S 2p, (c) In 3d, 和 (d) Pd 3d;空白In 2 S 3 及含不同PdS量的PdS-In 2 S 3 样品的 (e) XRD 光谱与 (f) DRS光谱
3
活性测试
我们测试了相关样品在光催化苄胺脱氢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如图3 b所示,当PdS的质量分数为3%时,在2 h的可见光照射下,氧化产物N-亚苄基苄胺的产量为38.46 μmol,还原产物氢气的产量为41.62 μmol,实现了化学计量比的苄胺脱氢反应。值得注意的是,3%-PdS-In 2 S 3 上的产物产量与DRS光谱呈现良好的匹配关系(图3c)。3%-PdS-In 2 S 3 在长时间反应及六次循环实验中保持相对稳定及较高的选择性,说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图3d和e)。此外,在底物拓展实验中,该催化剂体系展现了良好的性能,显示出助催化剂表面修饰工程在构建高效有机合成和产氢耦合催化反应体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3. (a) 双功能苄胺脱氢偶联光催化反应化学方程式;(b) 光化学反应2 h后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比较;(c) 3%-PdS-In 2 S 3 的DRS光谱以及在不同单色光下3%-PdS-In 2 S 3 的产物产率;(d) 对3%-PdS-In 2 S 3 的长期光活性试验;(e) 3%-PdS-In 2 S 3 的循环实验。
4
反应机理
为了探究光催化活性增强的原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光电化学和光致发光(PL)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助催化剂PdS的表面修饰显著促进了In 2 S 3 主催化剂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促使更多的光生载流子参与到氧化还原反应当中(图4 a-f)。此外,通过测定二者的接触电势差(CPD)(图4 g),确定了相应的能级位置,并提出了复合材料中内置电场(IEF)形成和载流子转移的机理(图4 h)。
图 4. 空白In 2 S 3 和3%-PdS-In 2 S 3 的(a) 极化曲线;(b) 瞬态光电流光谱;(c) CV曲线;(d) 光电压衰减曲线(左)和电子寿命(右);(e) EIS Nyquist图;(f) TRPL图;(g) PdS和In 2 S 3 的CPD;(h) 拟议的IEF形成和载流子转移机理图,其中VL和FL分别代表真空能级和费米能级
控制实验表明光生电子和空穴共同参与了H 2 、N-亚苄基苄胺的生成;此外,猝灭实验表明催化反应过程存在自由基中间体(图5 a)。通过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光谱监测反应过程中活性中间体的变化情况(图5 b和c)。为确定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进行了哈米特方程及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该自由基中间体为Ph(•CH)NH 2 (图5 d和e)。
图 5. (a) 控制及猝灭实验;3%-PdS-In 2 S 3 的原位FTIR光谱(b)和(c);(d) 3%-PdS-In 2 S 3 的哈米特方程;(e) 空白In 2 S 3 和3%-PdS-In 2 S 3 在可见光照射或不照射下的EPR光谱;(f) PdS-In 2 S 3 上实现制氢和苄胺转化的反应机制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PdS-In 2 S 3 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苄胺C–N偶联同时制氢的反应机理。如图5 f所示,在可见光照射下,In 2 S 3 被光激发产生空穴电子对。由于二元复合材料中In 2 S 3 和PdS之间紧密的界面接触和匹配的能级排列形成了IEF,光生空穴迅速被PdS捕获。被PdS捕获的空穴首先进攻苄胺,形成PhCH 2 NH 2 .+ 阳离子,然后通过去质子化作用转化为Ph(•CH)NH 2 自由基。随后,Ph(•CH)NH 2 自由基进一步受到光生空穴的进攻,形成(苯基)甲亚胺的亚胺中间体,最后,(苯基)甲亚胺与另一分子苄胺反应后形成N-苄基-1-苯基亚甲基二胺,后者很容易发生加成消除反应,最终生成N-亚苄基苄胺。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质子会被In 2 S 3 导带的光生电子还原成H 2 。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利用助催化剂表面改性工程策略制备了具有优异光生电荷分离效率的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高效稳定双功能光催化胺类转化同时产氢体系的构建。 该助催化剂改性工程为构建高效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析氢和有机合成耦合反应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
扫二维码 | 查看原文
https://doi.org/10.1039/D3IM00116D
本文来自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团队发表在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的文章:Cocatalyst-modified In 2 S 3 photocatalysts for C–N coupling of amines integrated with H 2 evolution
引用信息: Ind. Chem. Mater. , 2023, DOI: 10.1039/D3IM00116D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徐艺军 ,福州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型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机理和应用的基础研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睿唯安化学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目前担任 Catalysis Communication 主编, Molecular Catalysis 主编, PNAS 邀请编辑, Journal of Photocatalysis 副主编, ACS Energy Letter , PNAS Nexus ,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 Materials Advances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 JPhys Energy , ACS Materials A u , ACS Physical Chemistry Au , 天津大学学报,结构化学和中国化学快报等多个期刊(顾问)编委。迄今为止,在 Nature , Nat. Photonics , Nat. Sustain. , Nat. Commun. , Chem. Rev. , Chem. Soc. Rev. , Chem ,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 ACS Nano , ACS Catal. , Chem. Sci. , 催化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35000余次,H指数98。入选2023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徐艺军课题组链接:http://xugroup.fz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排版:ICM编辑部
最近许多ICM的读者朋友都反映经常收不到我们公众号的文章推送,我们的身影也常常消失在大家的常读和置顶公众号里,这是由于您还没有 『星标⭐』 “ICM工业化学与材料”,按以下方式添加星标,ICM与您不再失联!
1. 点击顶部公众号名"ICM工业化学与材料"
2. 进入公众号主页后,点击右上角『...』标识
3. 在弹出的界面中点击『设为星标』
4. 星标后公众号名右侧会出现『⭐』标识~
可直接点击下方名片进入ICM公众号主页~
期刊特色
国际一流编委团队
严格快速评审, 支持透明评审
接收即在线,并分配DOI号
目前对作者读者双向免费
国际传播平台,全球高显示度
优秀审稿人与作者奖励
文章导读
ICM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徐维林研究员团队: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在纳米催化领域的应用指南
ICM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吴志杰教授团队:沸石封装金属物种及其在涉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南开大学卜显和院士团队: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电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团队:多组分催化剂助力小分子电还原
华南理工大学李映伟教授团队: 首次报道将大孔/微孔MOF衍生单原子催化剂用于生物质升级
ICM图文目录:Volume 1, Issue 2
ICM图文目录:Volume 1, Issue 1
ICM氢能与燃料电池专刊-Part Ⅱ
ICM氢能与燃料电池专刊-Part Ⅰ
期
刊简介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ICM) 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全球出版发行的Open Access英文期刊,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院士担任主编。ICM 以化学、化工、材料为学科基础,以交叉为特色,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关注工业过程中化学问题、高端材料创制中过程科学的国际前沿和重大技术突破, 目前对读者作者双向免费 。
期刊网站: rsc.li/icm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cmat
联系邮箱: icm@rsc.org; icm@ipe.ac.cn
联系电话: 010-82612330
Twitter & Facebook: @IndChemMater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industial-chemistry-materials/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文章信息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