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EES富镍阴极之问:充电过程中LiNiO2体相中是否会形成被截留的O2?

​EES富镍阴极之问:充电过程中LiNiO2体相中是否会形成被截留的O2?

时间:2024-04-09 来源: 浏览:

​EES富镍阴极之问:充电过程中LiNiO2体相中是否会形成被截留的O2?

原创 Energist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

energist

能源学人,打造最具影响力的能源科技服务平台!

【研究背景】
LiNiO 2 在高荷电状态存在包括O损失、层间距缩短、颗粒开裂以及循环稳定性变差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人们为理解这些现象以及从LiNiO 2 中提取Li时发生的结构转变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关于LiNiO 2 中Ni的氧化和O的氧化还原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内容简介】
本文对LiNiO 2 在充电过程中的结构和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氧化还原机制。通过结合中子和同步辐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考虑到这些带电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堆叠断层,研究结果表明当材料在电压平台上升至4.2V时,原本完全致密的过渡金属层中形成了8%的Ni空位。镍空位导致O 2- 上出现非键合 O 2p 态,促使O 2- 发生氧化反应,而过渡金属层上8%的镍空位容纳产生的O 2 。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块体中缺少的镍并未离开颗粒。STEM图显示带电颗粒具有核壳结构,Ni 1.75 O 2 块状外壳厚约5nm,其中镍的氧化态为+2.3。电压平台上升时,带电颗粒的总体镍氧化态为+3.8。考虑到外壳的厚度及其+2.3的镍氧化态,核心镍的氧化态更接近+4。
【结果与讨论】
首次循环LiNiO 2 结构
图1 LiNiO 2 在第一个循环中的电化学过程和镍的位点占有率。
为了研究首次充电过程中过渡金属层和锂层中的镍含量(图1),使用粉末X射线和中子衍射(PXRD和PND)对结构进行了研究。在达到4.1V的电压平台时,LiNiO 2 已转变为H2相,晶胞沿c轴扩大。过渡金属层仍然完全致密(图1b),但锂层中的镍含量略微下降到2.9%(图1c)。
常规模型 R m 和O1堆叠断层模型都无法准确描述布拉格峰的强度和形状(图1d,e)。通过使用各向异性原子位移参数(ADP)并通过一组球面谐波考虑各向异性峰宽,可以显著提高精修效果(图1f)。该模型准确地描述了峰宽随 hkl 变化的情况。利用该模型,对过渡层中3a位点的镍占有率进行了精修。结果表明在4.3V和5V的样品中,镍的占有率都下降到92-93%左右。对不含堆叠断层的放电LiNiO 2 的中子和X射线散射数据精修后同样显示过渡金属层中存在8%的空位。这些结果表明,在充电过程中,过渡金属层并没有保持完全致密,并且在放电过程中,空置的镍位点也没有被重新填充。为了研究镍是否迁移到锂层,对锂层中3b位点的镍占有率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电至4.2V和跨越4.2V的电压平台时,8%的镍从块体中流失。而放电至3V时,这些镍占位仍然存在。分别对电解液和溶解阳极后的溶液ICP-OES分析,结果表明,在充电时只有少量的镍从阴极材料中漏出。这些结果表明,来自块体的镍仍然留在颗粒中,并可能积聚在颗粒的近表面区域,从而形成核壳结构。
充电时LiNiO 2 的局部结构和表壳成分
图2 首次充电时 LiNiO 2 的表面和块体 ADF-STEM 图像。
使用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DF-STEM)研究了致密层的生长和厚度与电荷状态的关系。材料由典型的初级/次级颗粒团聚体组成,对这些团聚体进行超声处理以释放出用于STEM分析的初级粒子(图2a-l)。图2e-h中的高分辨率图显示了表面结构的演变。原始材料表面的层状结构(图2e)在4.1V时开始转变为阳离子混合的岩盐状表面,图2f中由于Ni的存在而出现的Li层散射强度也证实了上述转变。为确定该表面层的厚度,研究了从表面到主体(图2e-h)沿三个原子行i、ii和iii的散射强度变化。图2m-p显示了三条线的平均强度。散射主要来自于镍,并显示出镍含量高和镍含量低的区域。过渡金属层中的镍产生的峰值较强,而锂层中的镍产生的峰值较弱。高强度峰和低强度峰的强度最大值之比绘制成图2n至p中的红线。从块体到表面,散射强度的变化随着镍离子从层状分布到岩状分布而减弱。在4.1V(图2n)时,"岩盐"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最初厚度约为1 nm,到4.7V(图2p)时,厚度增加到约5 nm。
颗粒主体在整个充电过程中都保持着分层有序的状态(图 2i-l)。对图中的蓝色阴影区域的强度分析结果显示(图2q),块体中保留了层状结构。在 4.1 V 和4.3 V之间,层间距略有收缩,这与衍射结果一致。根据STEM和SEM显示原生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0 nm,外壳厚度为5 nm(图2h和p)。盐岩外壳约占阴极体积的12%。0.04摩尔的表面O损失导致致密层中的镍增加了0.02摩尔。加上从主体到表面的0.08摩尔镍,外壳成分为Ni 1.75 O 2 ,因此镍的总体氧化态为+2.3。
LiNiO 2 中镍与氧的氧化关系
图3 首次循环的LiNiO 2 光谱图。
为探究LiNiO 2 在充电时的镍氧化程度,进行了Ni L-edge XAS分析。图3a展示了LiNiO 2 在第一个周期内不同荷电状态下的光谱,表明其初始氧化态接近Ni 3+ 。图3a中853 eV处的峰值强度降低,表明镍的氧化作用在4.215V的电压平台上仍在继续。超过4.3V光谱几乎没有变化。4.3V 和5.0V 样品的光谱仍然显示出853 eV肩峰,这与镍的整体氧化态小于+4一致。将这些数据与Ni 4+ 参考材料的Ni L-edge光谱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带电至4.3V 及更高电压的粒子的整体Ni氧化态约为+3.8。
荧光XAS的探测深度为50-100纳米,导致信号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表面的贡献。探针深度约为10-20纳米的电子产率数据证实,表面镍的还原程度更高。鉴于荧光模式包含来自表面外壳的Ni 2.3+ ,而Ni L-edge荧光产率表明总体氧化态为Ni 3.8+ ,两种模式的结果表明核心中的Ni更接近+4。
充电结束时,0.96摩尔的锂已全部从LiNiO 2 中去除。鉴于外壳的氧化态为+2.3,主体的氧化态接近+4,而整个微粒Ni的氧化态约为+3.8,这与5.0V时的XAS光谱相一致,因此必定有约0.16摩尔的电子来自O氧化。的定量OEMS已经表明,表面O损失占0.08摩尔的锂萃取。因此,可以将剩余的0.08摩尔归因于体相氧的氧化。
为了研究块体相氧的氧化还原机制,进行了O K-edge RIXS测量。之前对富锂阴极的RIXS测量显示,O氧化会导致在阴极颗粒内形成被困的O 2 分子。对LiNiO 2 的RIXS测量(图3c和d)也显示出与以前归因于O 2 的振动特征相同的531.5eV激发能(图3c)。这些特征从电压平台开始出现,强度不断增加,直至充电结束。放电到3V时,只剩下少量的O 2 ,这表明O 2 几乎完全还原成了O 2-
通过将信号下面积与在相同测量条件下获得的带电Li 1.2 Ni 0.13 Co 0.13 Mn 0.54 O 2 的RIXS光谱(其中O 2 的含量是已知的)进行比较,可以估算出在5V的LiNiO 2 中大约有多少O 2 。图3d的结果表明,在充电到5V的LiNiO 2 中,有2%的O以分子O 2 的形式存在(图3d),相当于萃取0.08摩尔的锂(20mAh g -1 ),这与镍的整体氧化态所暗示的O氧化量十分吻合。如果每个O 2 分子都被困在一个由四个空位组成的簇中,那么在带电阴极中观察到的过渡金属层中8%的镍空位可以容纳这一数量的O 2
讨论
图4 LiNiO 2 的充电机制示意图。当充电跨越 4.2 V的电压平台时,过渡金属层中会形成镍空位,产生非键合 O 2p 态,从而激活 O 2- 氧化,并使镍重新排列成空位簇,从而容纳被困的 O 2 分子。
与富锂层状氧化物不同,富镍阴极的Li + 脱出原则上仅通过过渡金属氧化进行电荷补偿,且其过渡金属层缺乏阳离子空位和非成键的 O 2p 轨道因此在富锂阴极中观察到的O氧化还原、O 2- 离子的氧化作用不适用于富镍体系。本研究发现,LiNiO 2 主体结构的不稳定性比以前预想的更广泛。在[Li 0.956 Ni 0.044 ]NiO 2 氧化过程中,Li + 的萃取在4.2 V电压平台开始时通过 Ni +2.96 至 +3.63 的氧化得到电荷补偿。当充电越过或超过该平台时,O 2- 离子被氧化,导致表面的氧损失,并生长出约 5 纳米厚的富镍表面层。在主体中,O 2- 氧化形成的 O 2 被困在颗粒中,因为过渡金属层中的镍流失形成了约 8% 的镍空位。这些镍空位产生了非键合的 O 2p 轨道,激活了 O 2- 氧化,并促使镍重组和空位聚类以容纳 O 2 分子。通过荧光产率 Ni L edge XAS 和氧 RIXS 数据,确定了颗粒的整体镍氧化态在充电时被氧化。尽管体荧光产率模式得出带电粒子的总体镍氧化态为+3.8,但包括外壳在内的核壳粒子的镍氧化态在充电平台上增长,表明在 Ni 氧化到+4 之前,O 氧化还原反应并未开始(图 4)。
【结论】
粉末中子和 X 射线衍射综合研究显示,在 4.2 V对 LiNiO 2 的充电会在阴极主体中先前完全致密的过渡金属层中形成 Ni 空位。这些镍空位会造成非键合的O 2p轨道激活O 2- 的氧化和的8%的镍空位容纳O 2- 氧化时形成的分子O 2 。在4.2 的电压以上之外,颗粒呈现出核壳形态,外壳为Ni 1.75 O 2 ,镍的氧化态为+2.3,而核心的镍氧化态接近+4。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充电主要与镍的氧化有关,但脱锂镍氧化物的主体结构在充电时容易发生变化,以容纳捕获的分子O 2 。这项研究指出,尽管富锂材料和LiNiO 2 在原始状态下都具有完全致密的过渡金属层,但涉及在块体中形成捕获的O 2 的O氧化还原机制对这两种材料都适用。
Juelsholt, M.; Chen, J.; Pérez-Osorio, M. A.; Rees, G. J.; De Sousa Coutinho, S.; Maynard-Casely, H. E.; Liu, J.; Everett, M.; Agrestini, S.; Garcia-Fernandez, M.; et al. Does trapped O2 form in the bulk of LiNiO2 during charging?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10.1039/D3EE04354A. DOI: 10.1039/D3EE04354A.

Nature Materials:正极预插层策略的深度解析!

2024-04-05

韩国Yang-Kook Sun院士最新AEM:重新定义Mn掺杂作用!

2024-04-05

2024年《中国化学快报》能源材料专业编委会暨青年化学家论坛系列会议-第二轮通知

2024-04-05

抑制4.6V高压单晶高镍正极氧释放的双金属策略

2024-04-05

华南农大蔡欣AFM:双相纳米合金多功能催化剂实现高效可穿戴锌-空气电池及自驱动电解水

2024-04-05

水-非质子溶剂复合电解液构筑高电压、长寿命的锌离子混合电容器

2024-04-05

最新JACS:推进液态与固态电解质中循环现象的机理认知

2024-04-04

基于二维材料(2DM)和分子铁电(MF)双层界面型电-光电双模态忆阻器的智能视觉神经网络

2024-04-04

面向可持续储能的空气稳定层状钠离子正极的通用设计策略

2024-04-04

广西大学何会兵副教授AFM:阳离子静电屏蔽和阴离子优先吸附的界面双重调控实现平行可逆锌电沉积

2024-04-04

下一条:返回列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