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答疑(2)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2)
t-cnemc
关注国家最新环境政策,交流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污水和废气处理技术,学习实验室管理技能,提升环境监测、污水和废气处理能力。
101.问:我厂废水处理量150吨/小时,正常运行中同时投加三种营养剂:硫酸铵、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请问:这3种药剂配合在一起合理吗?怎么搭配才合理?有什么好的营养剂吗?答:应该先确定废水的BOD5量,然后根据碳、氮、磷的比值来确定投加量,由于废水的浓度会变化,日常运行时的氮、磷投加量要通过试凑法来确定,还要考虑是否经济,如:磷酸氢二钠或其他磷酸盐选用时,要根据分子中磷占的比例及价格来考虑。假定磷酸氢二钠的价格明显低于磷酸二氢钾,但由于其中磷的原子量与分子量之比较小,且含结晶水较多,就不一定合算。 102.问:现在这里的蛋形消化池温度只有23度左右。我想问:(1)除了蒸气加热外,其他还有那几种加热方法?(2)这样的温度是否会导致污泥酸化?答:这样的温度消化效果会很差,可用蒸气加热。在目前的温度下,要防止污泥酸化,只能减少污泥投配率。 103.问:一家发酵企业废水处理装置,由于废水中COD、NH3-N浓度高,采用2级A/O工艺进行处理,流程是:废水池→给液泵→调节pH→第一缺氧脱氮池→好氧硝化池(推流式)→第二缺氧脱氮池→再曝气池→澄清池。最近澄清池经常出现污泥上浮,经分析是第二脱氮池反硝化效果差,出水夹带硝酸根进入澄清池,在澄清池发生反硝化反应所致。采取的措施是向第二脱氮池加入葡萄糖(最多时一天要加30%的葡萄糖4、5m3),同时把硝化池的DO降低(最低降到了0。5mg/L),效果仍然不稳定,有时好,有时坏。请帮助分析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答:如果第二好氧池DO降到0。5 mg/L,到第二反硝化池的后半部就可能完全厌气,此时,如果氧化还原电位到负值,部分硝酸盐又会还原为氨氮,使后面的好氧池继续进行硝化,造成硝酸盐积累,也影响后曝气池剩余碳源的去除。所以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降低硝化池的DO来防止好氧区向缺氧区后移在理论上是对的,但DO降得太低就会出现我前面分析的情况。建议:增加后好氧池的曝气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目的是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内缺氧而反硝化。 104.问:某城市在海拔365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这地方的生活污水用什么工艺处理好?答:用硅藻精土法,本法适合生活污水的处理,处理成本低,不受温度等影响。 105.问:最近曝气池泡沫上粘有很多泥而且很粘,到二沉池表面有很多浮泥,MLSS很低,污泥镜检中有很多轮虫的尸体,有循纤虫,漠口虫,耗氧很少,请问是否是污泥中毒?污泥中毒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二种可能(1)污泥中毒;(2)污泥严重老化。前者的可能性大,不论是何种情况,都需要向反应池移植污泥,进行生物修复,没有好氧污泥,也可将先前排出的厌氧浓缩污泥引入曝气池,并投加大粪等营养,等污泥活性恢复,浓度增加后泡沫就会减少。 106.问:二沉池为中进周出式幅流式沉淀池,池内径48米,池有效水深3。2米。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固体负荷、堰口负荷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生物池的污泥浓度一般在4000左右,R控制在50~100%,生物镜检测菌胶团正常并无污泥膨胀性状,且SV在30~40%,SVI也在100左右。但奇怪的是运行以来二沉池周边(边缘区2~3米)区域经常有大量的浅黄色的絮状污泥上浮,不是成层状,某些小区域在更为严重。我曾将其作分析,上浮的污泥能重新沉下,且镜检发现菌胶团较好,且有原、后生动物,与生物池的相差不多。对以上情况希望能再给些建议。答:是没调节好,这样大的沉淀应该用吸泥管吧?如是吸泥管,可将靠池外周的吸泥管出泥调节阀开大或开足,第二根吸泥管出泥调节阀也适当开大,同时相应减少其它吸泥管的出泥量。还要确认池靠周边吸泥管底部处离池壁有多少距离,如果超过一米就是设计不当。 107.问:中进周出的污泥浓缩池池面如出现大量浮泥,浓缩池直径18m,高4m,污泥是由SBR重力流进,进泥的SS大概有6000mg/L,有时候会出现大块的黑色污泥浮上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好转,但总是有小块的泥色的污泥浮到水面。池子上面的清水深不到1m,会不会是池子设计的太高了。有没有办法解决呢?答:池的设计没问题,可能是刮泥机局部刮板坏或变形造成死角所至。 108.问:污水处理调试时初加入量多少最经济合理。答,这要看用什么污泥,用脱水污泥需5~10%(污泥/曝气池容积),如果是浓缩污泥则需1mg/L左右,但关键还是要有培养污泥的经验,如培养过程控制不当,污泥最多也没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有的单位培养了多次也没用(主要是工业废水),有经验的则可大大减少接种的污泥量。 109.问:请说说引进污泥后调试的具体注意事项,特别是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答:污泥要经济、快速一次培养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临场经验的,要提醒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宁可曝气不足也不能曝气过度,宁可营养过剩也不可营养不足,我曾发现有一些厂污泥长期培养不好,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污泥总是处于生长-解絮-再生长-再解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污泥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污泥初步形成的阶段,过度曝气和营养不足会很快解絮的。 110.问:假期到了,接触氧化池应该如何管理呢?要求方便快捷、经济,又不能让微生物死亡,在假期后能快速启动。答:接触氧化池停止进水停止曝气就可。节后上班时先少量进水,闷曝至膜的泥色初步由黑转棕色时再正常进水。 111.问:接触氧化池停气了怎么办?好氧生物能维持多长的时间?再恢复时需要多长时间?要注意那些事项?答:与温度有关,10度以下三周内没问题。如要运行时,刚开始曝气强度不能太大,避免对生物膜造成大的冲刷和扰动,经一段时间曝气后就不要紧了,停运期间填料不能脱水。 112.问:酶促反应的效率远远高于无机的化学反应,B/C比可能大于1。答:即使这样,B/C比也不可能大于1,因为BOD5是稀释培养法,是一般的细菌,如测生活污水就不用接种,工业废水需接种,也是加入生活污水或处理装置的出水接种就可,并不是用特殊菌来培养测定的。 113.问,我在考虑给水微污染水处理中采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思路,不知道池内是否需要增加上下翻腾的措施,如果增加,是否能告诉我穿过球形悬浮填料的水头损失情况 答:不用考虑这样复杂,悬浮填料的翻滚并不需要增加多少风压。 114.问:我厂处理生活及生产污水(4800m3/d/),用生物氧化池曝气和加石灰除硬沉淀处理。现选用的是罗茨风机/风量2000m3/h,2开1备,生物氧化池高4。5米,生化池在地面上,管线上装有曝气头,风机额定风压0。05Mpa,现在不止噪音大,电机还超流。。。。请分析一下!答,风压没问题,因为曝气器在池底有一定安装高度的,至少40cm,输气管系统的阻力不大,设计上肯定考虑了,至于池是否在地面上与此无关,只要池的有效水深不变就可。 115.问:在曝气管路中接一细管出曝气池水面,那整个曝气管路就这个地方压强小,气体流会不回造成短路现象?答:这是放气管,在风机运行时要开启进行放气,放气完后要马上关闭的。 116.问:BOD负荷为0。1 左右,污泥在曝气池絮凝良好,沉降性差,SV30在97%,SS在7000,然而到二沉池后在出口分为二层,一层在细小泡沫携带下上浮,另外一层沉降良好,这是什么原因?答:可能是下面二个原因之一:(1)硝酸盐在沉淀池泥层中发生反硝化,氮气泡携带污泥上升,停风机后会好转说明反硝化提前在曝气池完成了;(2)曝气量过大,大量汽泡未能在沉淀池进水口完全释放而引起的。 117.问:如何保证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系统非常关键,你认为,PLC,DCS还是普通的控制好,如何降低费用,提高各污水处理指标?答: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PLC或DCS,而是如何确定污水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点,有不少认为自控程度很先进的处理厂,有很多自动控制点是无用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118.问:如何解决检测和控制的滞后问题,如DO等?答:生化处理过程本来就是滞后反应的过程,如早班对工艺进行调整后,其结果可能要到中班或夜班才能反应出来,只有DO在线仪可以根据设定的溶解氧上下限值通过曝气机的运行状态来控制,但也不可靠。目前很多进口的DO仪探头的稳定性如何?所以我认为对生化处理而言,在线仪只能控制设备运行状态,对工艺运行的控制是有限的。 119.问:采用穿孔管曝气时,设计时应注意那些,才能保证曝气均匀?答:这些有关的设计书上都可查到的,穿孔管的布置方式很重要,要做到布气均匀或提高氧的利用率,我建议还是使单侧布气,采用旋流曝气方式,当然这要根据工艺形式来定,池的结构也要与之相配。 120.问:一个牛奶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接触氧化池和水解酸化池,是否要配置鼓风机?请告知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答:如果酸化采用"泥法"用搅拌泵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生物膜法,主要是搅拌问题,无论是搅拌泵搅拌、脉冲搅拌等都有问题。鼓风机不一定要,但如果后面的好氧池要用风机,建议你将输气管接入酸化池并设置曝气软管,这样酸化池在必要时也可作好氧池用,也可作辅助搅拌用,在有机负荷高的情况下,适量的曝气不会对酸化造成影响的,如单独配风机就没必要了。 121.问:生化沉淀池漂泥(大量),导致生物滤池堵塞,来不及出水,主要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已经发现丝状菌,已经开始在曝气池投三氯化铁,这个方法有效吗?曝气池SV%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在50-70%,现在的范围是40-50%左右,可SVI始终在2800左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答:不能投加三氯化铁,SVI不可能这样高的,我估计是SV30的测定误差而造成SVI的计算误差,镜检中先确定丝状菌达到了什么级数后再说 122.问:你说过在接种污泥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好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请问有何参数作为基准?答:为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要控制好曝气量,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及时进水。当污水浓度太低时要投加大粪等营养物,如没有这方面来源,可采用间隔曝气。至于如何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要凭经验,因为COD、污泥浓度等的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溶解氧变化和污泥外观(放在量筒观察)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长情况,并进行控制。污泥培养并不难,难的是要及时、一次培养成功,培养费用不能高,因为对工业废水处理来说,污泥过早培养好,没有废水来维持,延长了培菌时间,不仅增加了培菌费用,甚至延误污水处理装置的定期投运。 123.问:是不是在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污泥膨胀?在其它什么情况下也会出现呢?答: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一定是低负荷就易发生膨胀,丝状菌种类很多,不同的丝状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在废水C/N高且缺P时可引起球衣菌的膨胀;废水N、P往往不足,发硫细菌易繁殖;在硝化条件下,也可使大肠杆菌转化成丝状菌。此外,还与温度和pH等有关。 124.问:厌氧污泥能否通过一定的措施转化为好氧污泥吗?有什么特殊要求?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答:你说的情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会碰到的,污泥厌气后,厌氧菌很快繁殖,而好氧菌则处于休眠状态,可维持很长的时间。至于能多长时间,这与温度等因素有关,据说从理论上讲在常温下可维持约二周时间,实际上还可长一些。厌氧后的污泥再经曝气,仍可恢复活性,只是污泥量会明显减少。 125.问:我厂污水生化池为A/O池,两池都有曝气装置,令人疑惑的是:既然A池为厌氧池,为何还要装曝气装置,难道是为了起推流作用吗?答:二个作用:(1)起辅助搅拌作用;(2)可在必要时作好氧池用。 126.问:现在调试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BOD160mg/L,实际只有40左右,污泥培养快一个月了,可从接种的250mg/L才长到了600mg/L左右。目前进水1000m3/h,已达到处理装置最大负荷,如何处理?答:由于进水BOD5较低,污泥浓度也够了,现在不是让污泥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养住这些污泥,防止污泥自身氧化。 127.问:都说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有毒,它的毒性表现在哪里?答:这是相对而言的,少量的聚丙烯酰胺对微生物没影响的,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时,投加一些聚丙烯酰胺能明显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如果长期投加会在污泥中积累,可能会有影响的。聚丙烯酰胺没毒的,其单体有毒。 128.问:关于有机磷农药混合废水如何能够有效处理,COD达到500以下?答:这类废水关键是预处理,然后用生化,预处理也最好分开,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内电解等,含磷废水可用碱水解等。 129.问:我公司进水COD>17000,BOD>6500。正准备采用SBR工艺,不知道能否达到达标排放(工业水排放标准)?答:用厌氧处理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好氧处理,否则投资和运行费用会很高。 130.问:我们厂运用的是SAST工艺,运行一年多来,脱氮效果不是很好,一直找不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某天的进出水指标,COD 951mg/L,58。mg/L BOD5 480mg/L,6mg/L TP 6。7mg/L,0。6mg/L TN 34。7mg/L,4。9mg/L SS 798mg/L,33mg/L NH3-N 22。05mg/L 19。86mg/L 进水COD,BOD,SS偏高的原因是污泥脱水效果不好,滤液是直接排入进水泵房而导致的 。(如果排除滤液的话,COD=350 BOD=180 SS=100左右),每天的进水量在32000T。选择池的停留时间在21min,有4台搅拌器。4个模块,共8个池子。每个模块有效容积14000m3,每个模块配备2台回流污泥泵,流量420m3/h,1台剩余污泥泵,流量80m3/h,回流污泥泵每个周期运行2小时,剩余污泥泵运行1小时。现在只用2个模块,每天运行4个周期,每周期6小时,进水(爆气)4小时,沉淀1小时,撇水1小时。2号生物池MLSS=7300mg/L,3号生物池MLSS=9300mg/L。SV30=26%,SVI=28左右,泥龄在9天左右,DO控制在2-4mg/L之间。帮我分析一下,是哪儿出了问题?答:污泥脱水工序要控制好,如污泥加药调质和脱水过程的管理,尽可能避免脱水滤液带泥。还要确认一下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碱度是否够,如不够,要投加碳酸钠或碳酸钙。 31.问:实际运行中碱度是否根据进水氨氮控制?控制在什么范围?答:理论上很容易计算,但由于水量和氨氮的浓度有波动,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浓度是动态的,因为氨氮被硝化的同时,含氮有机还会氨化(在某处理时段会同存),此外原水中的碱度也会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试凑法确定,并控制好出水的剩余碱度。 132:问:请教SBR工艺污泥负荷多少比较合适?工业废水为主COD在700~1100。答: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不同之处是其负荷条件是根据每个周期内,反应池容积对污水进水量之比和每日的周期数来决定的。由于在反应阶段活性污泥浓度在不断变化,并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应后阶段的污泥负荷会大大低于初始阶段。日常运行中,应通过试凑法来确定反应阶段前半段的某一时间的污泥负荷最佳控制范围。在进水量和浓度基本稳定情况下,也可根据某一固定时间的污泥浓度来大致了解和控制,还可通过反应阶段的时间调节和控制。 133.问:在曝气池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高,加大回流污泥量是否能提高处理效果?答:加大回流污泥量并不能增加污泥浓度,因为污泥回流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也要相应增加,使沉淀池内的污泥层下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回流污泥的量是增加了,但其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与些同时,由于回流量增加了,可使污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减少,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增加,使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加快,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只有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或暂不排泥。 134.问,我们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是SBR,原来处理效果一直可以,但近期由于进水的氨氮较高,处理效果下降了许多,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不到30%。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否采用分时段曝气的方法?答:估计是曝气时间不够,不宜用你说的办法,应该采用非限止曝气法,即在进水阶段也曝气,闲止阶段也可取消并作曝气用,目的是要增加曝气时间,要确认碱度能否满足,在目前情况下反硝化不必考虑。 135.问:我厂使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在初运行时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时而好时而差。不知是何原因?答:确认处理效果不好时pH是否正常?生物膜是否太厚?溶解氧是否满足?生物膜法的溶解氧要控制在4mg/L以上。 136.问,我厂是A-B工艺,污泥消化池有时不稳定。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消化池内泡沫过多的状况,很容易泄压,又很容易将阻火器阻塞。而且此种状况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需长时间排放冷凝水的现象。请帮助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办法。答:可能是新鲜污泥投加到消化池后没充分搅拌,一般来说,新鲜污泥投入后几小时内池内污泥至少应该全部翻动一次,这样可使泥温和污泥浓度均匀,稳定池内的碱度,防止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还要确认投配率是否相对稳定,温度是否过低,这些会造成生化不彻底,使浮渣增多。 137.问:我厂是AB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最近曝气池表面褐色泡沫多,SVI值居高不下,而且沉降性差,二沉池表面有大块的絮状污泥上浮。上周也采取了加大排泥和加大曝气的手段,略有好转。但周末又有所反弹,比上次更严重。同时,MLSS值变化大,早晨是1200,中午是900,下午是3000,没有规律性,让人无从下手。答:可能是诺卡氏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物泡沫一般呈褐包或灰褐式)这类泡沫不能用水和消泡剂有效去除。一般在含有油脂类、处理负荷长期过低、泥龄过长等条件下较容易发生。一旦发现生物性泡沫出现,马上要采取措施,如提高污泥负荷,也可采取人工清除等措施,清除的浮渣应该进入剩余污泥处置系统,严格禁止重新回入废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时SRT要尽可能短,特别是在温度高的季节,更要防止污泥负荷过低。目前应该增加B段曝气池的排泥量,同时将A的一部分污泥排入B段试试。 138.我厂一期处理量1。4万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表曝法。进水月平均COD在300~350之间,BOD在100~180之间,TP在6~8之间,TN在25左右,厂位于南方。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一般维持在2800mg/L,DO在2左右,但多年来SV(%)一直在80%以上,SVI则在240以上,最高时SVI可达350。但出水水质较好,COD、BOD、SS能达国家一级标准,除磷的效果也好,平均能达70%,脱氮效果也能达50%左右(虽然其工艺本身并无脱氮除磷要求 )。这是为什么呢?答:除污泥指数高外其它基本正常,这样的水质设计上没有去氮除磷工艺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也是正常的,氨氮主要是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也不排除有部分的硝化作用),磷除被菌体吸收外大部分是被吸附在污泥内随剩余污泥排放的。 139.问:最近接手一个印染厂的工程调试,因经验欠缺,请帮助分析一下,公司的设计方案所写,水量=3000m3/d,cod=1000mg/L,bod=200mg/L,pH=6-13,色度=400倍,ss=500mg/L,硫化物=30mg/L,温度=48度(都是小于等于),但是这都是参考类似印染厂的水质定的。基本工艺流程:废水--调节池--冷却塔--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混凝沉淀池-出水,这个流程是别的环保公司给设计的,其中竟然没有设置污泥回流,并且调节池的调节作用不好。我接手的时候,污泥已经培养了一段时间了,活性污泥絮凝体较多,沉淀性能也算好,颜色呈灰色。操作如下,曝气4小时停2小时,六小时一轮回。营养物投加量: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时一次) 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时一次) 磷肥(水解酸化池:每次10kg,每两天投加一次;接触氧化池:每次8kg,每天投加一次) 有机肥(水解酸化池:前5天每天8桶,后10天每天6桶,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5天每天7桶,后10天每天6桶,分3次投加)这个应该是前段时间培养初期投加的有机肥。因为环保局催的急,所以公司在8月中旬强行运行了5-6小时以应付采样,结果人家都没来,反倒使得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当中的水几乎就换了一次,对尚属培养期的污泥是有影响的。上周厂家又因为用了硫化黑的染料,废水进了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后,情况愈发糟糕,这几天采样上来观察,发现几乎没有多少絮凝体,颜色呈黑色。这几天都没进水,曝气3小时停2小时,5小时一轮回,其他操作照旧,但是污泥状况没有什么改变。工艺存在一些问题,是物化在生化之后,调节池内淤泥较多,调节水质水量能力有限,又没有污泥回流。请问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重新培养的话,如何控制可以好一些?答:处理工艺并无不妥,但由于水质不稳定,pH等波动较大,均质很重要,所以调节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可安装水下搅拌器,安装很方便。你介绍的培养方法也不妥,不知道酸化池是用膜法还是泥法?一般来说,先培养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可先移入附近污水厂的污泥接种,这样可提高挂膜速度,也可减少营养剂的投加量。在培养时的曝气时间要根据溶解氧等来控制,以免污泥自身氧化,更要防止曝气流过大而冲刷填料上的生物膜,如不能确定时,宁可少曝气。当生物膜初步形成后再逐渐进废水来训化,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的。还有就是要控制营养比,可按BOD5:N:P按100:5:1来参考,如用大粪作氮源投加,要用没有发酵过的。酸化池采用生物膜法,要注意搅拌效果,据我了解用膜法的酸化池能充分混和的很少,不论是采用搅拌泵或脉冲搅拌都会发生搅拌不充分的现象,影响酸化效果,至少我所看过的都是这样。 140.问,炼油碱渣废水含有很高的COD、氨氮、酚、硫,虽然水量不大但直接进入污水厂会对其造成很大冲击,该采用哪种方法先处理一下?答:可采用如下工艺:调节罐--氧化反应塔(空气氧化)-中和--生化处理。 141.问: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不知如何处置?如何利用?答:可利用的途径很多,如作燃料、发电等,但如利用的话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投资费用也高,所以国内外一般都燃烧后排放,如AF、IC等厌氧处理装置产生的甲烷都用火炬自动点火燃烧。还可用于沼气鼓风机,这是很好的利用途径,这类鼓风机可分别以电和沼气作动力。 142.问:本工艺采用淹没式生物膜。考虑到外加碳源要增加劳动量,也不经济,降低溶解氧,氨氮效果去除也还好,出水硝酸盐11mg/L,但是亚硝酸盐很高。请教:在C/N较低的情况下能否提高脱氮效果?答:可采用短程反硝化,因为短程反硝化是直接将亚硝酸氮反硝化为氮气,可大大节省能耗,只是因为亚硝酸氮是不稳定的,很难积累,既然出水亚硝酸氮这样高为何不试试呢?如果能实现,要外加碳源也是很合算的。 143.问,养猪废水,进水:COD1500,氨氮500,TP60,碱度3000,硝氮与亚硝氮仪器检不出,肯定值很低。出水:氨氮120,COD700,但是硝氮高达1200,亚硝氮250。SRT:1天 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这么高的硝氮那来的?如何解释?答:如果数据测定正确的话,只有一个解释,即总氮大大高于氨氮的情况下,含氮有机物不断氨化,氨氮不断硝化,而此时处理系统都处于好氧条件下,硝酸氮不能反硝化而大量积累,此情况下如果处理时间增加,出水氨氮可下降,出水硝氮还会增加。 144.问:我调试一食品废水,UASB产生颗粒污泥前,原水COD2000-3000,出水一直750左右。这段时间大约50天。这段时间跑少量絮泥。之后废水浓度达到4000-5000,减少了处理水量,一直保持出水小于1000。之后开始加大处理量。跑泥更严重了,产泥量很大,三相分离器也不好。达到设计处理量一半时,公司要求我快速提高水量,因好氧较大。加快水量过程中,产气量不断减少,出水1100-1500。于十五天后接近设计流量,但与甲方合作不好,未能取样验收。之后甲方产量减少,但水质浓度变化大3000-5500,调小流量后,产气量开始略增,但颗粒污泥随水大量流出,非气泡带出为主,即使不进水,也会有较大量污泥飘起,始终不下沉。这种现象已有十余天了,请问是怎么回事?答:可能是负荷太大,使酸性发酵过程延长,造成碱性发酵过程不完全。对于进水负荷不稳定的处理装置,污水最好预酸化后再进UASB装置,这样才能提高pH,更好地保证处理效果。 145.问:我在做糖蜜酒精废液的UASB厌氧生化处理实验,目前进水浓度30000~50000mg/L,去除率55~60%,负荷20KG,其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硫酸根影响,接种污泥(非颗粒泥)流失严重,可生化性差。我想原因主要是酸化阶段不好而造成的,不知是否是这样?答:提二个意见供参考:(1)酸化时间不宜长,以免pH过低影响后续生化处理;(2)培养颗粒污泥时,可在接种污泥中加适量活性炭或PAM,这样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因不了解具体情况仅供参考 146.问:反硝化聚磷菌(DPB)同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项?答:运行管理要求很多的,如厌氧池不能有氧,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区氧不足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太高会使厌氧区产生微氧环境,影响释磷,有时好氧区溶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这与好氧区的溶氧高低外,还与污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磷的最终去除出路是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的,如不及时排放,会在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和释磷的循环。 147.问:我这边有一企业准备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工艺是: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一沉池-气浮池-排污口,其中在一沉池中加入硫酸亚铁和石灰,气浮池中加入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出水水质的铁离子很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将其含量降低,成本当然也不能太高?答:不要用气浮,可将好氧处理后的水加石灰,调整至pH为8左右,再加PAM,并控制好搅拌等絮凝条件,这样可提高铁离子的去除率,可试试看。 148.问:BOD与COD 的关系中是否COD大于BOD,COD-BOD约等于不可生化有机物 答:这样说不确切,因为COD=COD(B)+COD(NB),前者是可生化性部分,后者是不可生化部分。而微生物在20度情况下完成碳化过程约需20天(也即BOD20与CODB接近)。 149.问:某县城,约20万人口,预建一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2万吨/日,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建设费用想控制在1500万左右,选用哪种工艺比较合适?答:建议用纳米硅藻精土法处理,本法特别适用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可做保温材料,投资少、运行成本仅传统法的一半。纳米硅藻精土与一般硅藻土的区别在于通过特殊处理有很强的电中和作用,比表面积也大大提高。 150.问:本污水处理场是制浆造纸废水处理,使用的是完全混合法,最近污泥出现了SV下降到5-6的现象,污泥中只有钟虫、轮虫,处理效果一般。最近一段时间F/M在0.3左右,温度较高,曝气池的温度在37-39度,请问是不是污泥中毒?还是其他原因?答,F/M不算太低,从生物相看不象中毒,因为钟虫对有毒物质是很敏感的。可能是水温高的原因,一般来说,水温超过38度对好氧微生物的活动会有些影响。 151.问:我现在正调试SBR,处理屠宰场废水,这几天沉淀后上清液中总是有细小的泥粒悬浮,不能沉淀,导致出水COD、SS不能达标,水温在35-37度左右,是不是温度太高导致的?应该怎么办?答:污泥已有老化迹象,这样的温度对微生物活动有些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曝气时间过长,要减少曝气时间(如间断曝气),还需排泥。减少曝气时间就是减少反应阶段的时间,由于一个运行周期时间是固定的,闲置阶段时间可相应增加,进水阶段如采用不限止曝气,则改为限止曝气。 152.问:含丙烯腈的废水,加PAC和PAM,再经生化,氨氮含量最高217mg/L 。分析可能是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酸再转化成氨氮,可能酰胺也增加氨氮,没有理论和实验数据基础,是否能解释?答:这种情况很正常的,是氨化的原因,这类废水需要很长的处理时间,出水氨氮这样高说明丙烯腈的氨化过程尚未完成,要使氨氮达标,还需增加生化反应时间。 153.问:请问三座氧化沟两座二沉池污泥如何回流?两座二沉池设了一个污泥泵房,怎么才能将回流污泥均匀地分到三座氧化沟?答:污泥泵前设集泥池,回流污泥经泵提升后经一根回流污泥总管输送至氧化沟前,再分三根支管进入各氧化沟。 154.问:现有高浓度废水(BOD值约6000),请问: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SBR法)为满足污泥负荷要求MLSS值取非常大的值(如20000)合适不合适?会出现何种问题?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避免出现的问题?答:这样高的浓度不宜直接用好氧法处理,应该在好氧处理前先用厌氧处理。无论SBR法或其它活性污泥法,MLSS应该根据F/M值来控制,并受限于沉淀时间和供氧能力等因素。 155.问:本人在做水产加工废水方案,用UASB,水质如下,Q=200t/d,COD=3000,BOD=1000,SS=300,总氮=200,氨氮=20。污水排海标准:出水要求COD<300,BOD<150,SS<200,总氮<40,氨氮<25。请教以下水质情况,(1)在BOD<150以后不降低BOD,以节省工程投资,是否能去除总氮?(2)UASB中是否对氮元素的反应终点是NH4+和NH3?答:UASB对氮的转化主要是有机氮的氨化作用,故在UASB后还要继续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建议在UASB后采用A2/0接触氧化法。 156.问:养猪废水COD:10000,氨氮400,经厌氧+SBR出水COD:150,氨氮150,300方/天,稳定塘15亩,可蓄水1-1.5米深,请问稳定塘如何设计,6月初种何植物,出水能否达一级?答:可采用二级稳定塘,第一级曝气塘,第二级静止塘。曝气塘可安装少量浮动曝气机(与养鱼塘的一样),一般不常曝气,静止塘内可繁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157.问:本人现在正在试验一化工污水的处理,主要处理难度是:可生化性差;易变色(比起染料废水变色的程度更严重);且该废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其PH值约2左右;生化后的COD时高时低,主要的污染物也是带苯环的物质。应该用什么样的工艺?答:需预处理后再生化处理,预处理可用电解、快离子去除法或酸化法。 158.问:本厂是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30万吨,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最近二沉池特别容易跑泥,而氧化沟MLSS一直稳定在4000-5000mg/L,为什么会这样?答:可能是污泥自身氧化造成部分污泥解絮造成的,如是这样,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曝气量。 159.问:有一污水厂,采用的是普通曝气池,穿孔管曝气,污水量已超过了设计水量,需要提高处理能力。请教在不改变曝气池容积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曝气池处理能力?答:以下措施供参考:(1)池内设置纤维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2)将穿孔管改用微孔曝气软管,氧的利用率可提高数倍。这样曝气池容积负荷可提高一倍以上。 160.问:曝气池的污泥越来越少,进水COD约100~200mg/L,污泥难生长,没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答:可采用间断曝气法,适量排一些污泥,虽然污泥量很少,如不排泥会更少。 161.问: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要求进水BOD不能太高,水解酸化后再接触氧化能保证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要求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答:水解酸化去除COD很有限,主要是为了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如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太高,可采用厌氧工艺或其它方法进行前处理。 162.问:如何确定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可以用污泥浓度(MLSS)来表示,直观的可用污泥沉降比(SV30)来表示。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应该怎样直观表示,有人说观察生物膜的厚度,厚度是怎么个标准?答:接触氧化池生物膜的量不可能也没必要测定,填料上膜太厚,比表面积就小,单位体积内有活性的生物膜量就少,膜太少也不好。在实际运行中控制好生物的厚度是运行管理中的关键之一,膜太厚就要加大气量或冲刷。由于生物膜都安装在池内水面下,所以最好在池边上按装可取上来的观察填料,生物膜的厚度以刚覆盖住填料为最佳。 163.问:有的A/O工艺中,A段为厌氧段,为什么还要空气管曝气呢?答:采用空气管曝气,既可厌氧运行,也可缺氧或好氧运行,同时可在搅拌效果不好时用曝气管来辅助搅拌,防止污泥沉降,虽然A段应该是缺氧的,但适量曝气(DO<0.5mg/L)没问题的。 164.问: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过程中,如厌氧处理后还含有大量的硫,如何才能把它去除掉呢? 答:如果厌氧后还有大量硫化氢,就说明厌氧反应不完全,要控制好反应条件。 165.问:我们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8g/L,怕中进周出的回流污泥浓度达不到,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此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达到8-12 g/L,对吗?答:要慎用,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装置更不宜用周进周出沉淀池,单管吸泥机也不适合。 166.问:我做的100吨中试项目,近期氨氮去除效果不好,目前观察的情况看:供氧应该还可以、碱度充足、生物活性尚可且无明显毒性、污水闷曝还是不行,是否可以认为负荷不成问题?有机氮的氨化和硝化,是不是同时进行,其中氨化要稍微领先于硝化?有没有其它影响硝化的因素?答: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先于硝化过程,而慢于有机物的碳化过程,但快于氨氮的硝化过程。硝化只能在低有机负荷时才能发生。虽然不能说氨化过程完成后才能开始硝化过程,但可以认为在硝化过程的前期氨化过程还会发生,在某段时间内二个过程会共存。有的装置进水中氨氮很低,总氮很高,经生化处理后,出水氨氮高于进水,说明该装置不仅没有足够的硝化反应的时间,连氨化过程也不一定完成。从你说的情况来看负荷应该没问题,还要确认营养比是否满足,如:磷是否缺等。 167.问:我们正在做一个果汁废水处理,用的是UASB+接触氧化工艺。COD在8000左右,BOD在4000左右,pH波动很大,在9-13左右,有时会出现5左右的pH,来水量1200,水量不稳定,请问调试要注意那些情况?答:这类水的水质水量调节很重要,调节池容量要足够大,才能使处理装置稳定运行。 168.问:炼油厂(液化气,直馏柴油,催裂化汽油)碱洗废碱液,水量大概4 KL/HR,COD 约40000,用什么方法预处理?答:预处理建议:因为碱液中难免含些油,要设一座带有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然后中和废碱液。一般废碱液还有含高浓度硫化物,可用空气或其它氧化法处理(在中和工序前面)。 169.问几个问题,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怎么操作?靠重力分离吗?若乳化严重怎办?污水冷却塔近期因塔管堵塞,开旁路后水温可高达44.7,虽说可加快反应速率,但也接近中温微生物的顶限,(T H H 设在45C)不得已只好将进水管中温度最高的支流切出系统;活性污泥法对进水中甲醇含量有什么限制吗?因为甲醇储罐有问题需清理,又担心冲击生化出理场。查过一些资料,有的说它可生化性极高,有的却说太高会有毒性,不知对吗?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严格说废碱液如有油应该先进行汽油洗涤的,碱液储罐也要有滗油功能,简单的办法是在罐上部和中部间不同高度设放油管,并安装阀门,这样就可在不同液位滗油了。(2)这样的温度会严重影响生化处理效果的(除非是厌氧法),要有降温措施。(3)甲醇虽然可生化性好,但浓度太高也不行,除非是厌氧法。 170.问:我们厂采用的是改良的SBR,所谓改良就是实现了连续进水,只是将反应池用挡墙分为两步分,一个所谓的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挡墙下部有个2平方米的空洞相连,没有污泥回流,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完全一样,预反应区长3。5米,主反应池长36米,池深4。7米,池宽12。5米,滗水高度为1。3米,进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COD 400 BOD 180 总氮80 总磷8,每天进水10000立方米,现在两个反应池运行!请教污泥浓度控制在多少合适?采用的是曝气软管曝气,可能是曝气管不太好,反应池只是两头曝气中间不曝气!运行半年了,出水还不达标,COD总在80左右,污泥浓度在6000左右。四个小时一周期,两小时曝气,1小时静沉,1小时滗水!请高手指点!曝气时溶解氧为2!答:根据你说的,应该是ICEAS工艺。建议你们检查一下曝气软管前输气管中是否安装气包,输气管系统是否设置排气管(也称排污管),因为这些都与你说的曝气管二头有气中间没气的情况有关。至于MLSS高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曝气时间等因素。 171问:我现调试一个屠宰废水,工艺为:化粪池(HRT>2d)-调节池-水解池(H RT=5)-接触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于前化粪池出水COD在700,而且接触氧化时间比较短,故将水触池改为曝气池,但所加的一台潜水曝气机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以下,原曝气池DO正常.两池的SV都可达到20-30,现在进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出水水质仍然很差,SS较多,原曝气池有一定的泡沫,且比较稠,是否是因为污泥老化的原因造成的? 答:好氧进水COD700很正常的,泡沫与氨氮无关,要确定是生物泡沫还是化学性泡沫?如是化学性泡沫,在这样的污泥浓度下维持下去会逐渐减少的,实在不行可用水喷淋消泡。感觉你们的污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营养比没控制好,如氮和磷。 172.问:我们一个项目已运行一年了,近来由于进水水质恶化,进生化装置S含量达100左右,现在进水S在10左右,恢复有五天时间了,进水COD在600,出水300左右,10x16显微镜下看到一些树枝状东西和一些极小的(针尖大小)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污泥浓度几乎没有,现在该怎么调,是不是污泥被氧化,气量该调小点?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受损而解体了,要重新培养。 173.问:污水处理系统刚建好,准备开始运行,工艺:调节池---水解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马上要开始试运行了,拟用接种驯养,请问开车和驯养中的具体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应采用静态培菌,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污泥长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营养和曝气时间没控制好,污泥在增长同时又在不断自身氧化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虽然污泥浓度较低,还是应适当排一些污泥,会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174.本单位的厌氧处理装置将开始调试,请说说厌氧污泥培养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厌氧污泥培养方法有多种,建议采用逐步培养法,大致过程如下:好氧系统经浓缩池的剩余污泥(已厌氧)投入到厌氧反应池中,投加量约为反应器容量的20~30%,然后加热(如要加热的话),逐步升温,使每小时温升为1℃,当温度升到消化所需温度时(根据设计温度))维持温度。营养物量应随着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当有机物水解液化(需一、二个月),污泥成熟并产生沼气后,分析沼气成份,正常时进行点火试验,然后再利用沼气,投入日常运行。启动初始一般控制有机负荷较低。当CODcr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完成启动的乙酸浓度应控制在1000mg/L以下。上面只是大致的要求,最好请有经验的人来指导。 175.问:我厂是炼油厂,污水处理工艺目前是这样的: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一部分进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一部分作为SBR(SBR处理湿式氧化后的碱渣)的稀释水,SBR处理完后进入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为隔油、气浮、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滤器 、回用,有一个问题,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前的氨氮总是高于出曝气滤池的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答:很正常,因为一部分氨氮在生物滤池内被去除了,不是异化途径去除,而是同化过程,即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 176.问:想咨询一下去除率方面的问题,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若进水BOD/COD为0。4~0。5,出水的BOD/COD是否可能达到0。8~0。9,也就是说,出水COD为40~50,但BOD还不能达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调整工艺(处理工艺为SBR或氧化沟)? 答:这是反常的,要确认BOD5测定是否有问题,如:测定时是否做空白对照;取样时出水中的细小絮体不能取入等。 177.问:我们的污水池水深9米,池长50米宽15米,现池底淤泥较多,如何清除?池子常年有水的. 答:要说清楚是什么工艺?是什么池?估计是调节池吧,调节池应该配置搅拌设备,进行污水均质,如果没有就要放空清泥。 178问: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如果只是经过过滤直接利用,过滤的方式应是怎样的,如何经过过滤出去颗粒物、毛发、还有藻类等一些杂质啊?请教您了 答: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为一般的杂用水,至少要经过混凝、过滤和杀菌三个工序,过滤的方法很多,比较经济有效的是用石英砂过滤,至于水中毛发之类的物质是应该在前面污水处理装置去除的。 179.问:我用的厌氧工艺是UASB,没有升温装置,常温反应,整个工艺没有污泥回流系统,废水是通过UASB溢流到好氧池的,而好氧池采用的是生物膜法,现在要进行污泥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UASB污泥培养可用其它污水厂浓缩后的厌气污泥移植培养,投加的污泥量要多,投加到厌氧反应装置高度的约1/3,污泥层至少1m以上。如果没有厌氧污泥,也可用放置后一段时间后的好氧污泥来移植培养,因为培养初期不必追求严格的厌氧,即使移植的污泥中有氧会很快耗去,而形成厌氧条件,只是培养时间会长一些。培养过程中pH一定要经常测定,控制在7左右,还要控制好营养。具体的培养要求可参考相关资料。 180.问:我们处理的是半导体废水(含氟化物,氨氮,磷酸盐)。由于原设计考虑不周,现在改得只有一个好氧池了,没有厌氧池。好氧池进水氨氮30mg/L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钠调整pH值和碱度,pH值一般在7。5左右,24小时曝气;在后续沉淀池底放了一个5t/h的污泥泵,也是24小时回流,由于不好控制所以回流的有时是污泥有时是污水,出水氨氮几乎为0,连续这样稳定运行了2个月了。还能不能这样稳定运行下去? 答:不合理有二方面:一是无除磷功能,厌氧不应该取消;二是回流污泥量应该相对稳定,在池底用泵这样排不行。从好氧池的反应时间和进水氨氮浓度来看,氨氮去除应该没问题。 181.问:本单位采用的是前置式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近期在运行上出现问题。设计进水5万吨/天、COD350、BOD150、ss220、实际进水量每天5000m3/d,COD300,BOD120,SS180;运行方式是内外沟四台推进器全开,内外沟溶解氧控制在3mg/L(近期化验室检测溶解氧与在线仪表数据不一样,仪表比化验数据高3mg/L,运行两个月化验才开始。)间歇曝气,曝气5小时、静沉1小时(推进器全部关闭),进水1。5小时,进水一分钟开推进器,开始曝气,由氧化沟内污泥浓度在100左右,一台回流泵长期回流污泥,流量700m3/h,回流污泥浓度在100左右,氧化沟内的污泥浓度一直不变保持在200左右,出水COD140最好是在100左右,BOD50,SS50,二沉池出水混浊。(1)二沉池污泥不沉降,整个池面很混浊,? (2)氧化沟污泥没有絮凝体,全部是很细小的颗粒。(3)镜检只发现一种微生物,样子像豆角籽,中间有气泡,头部多些。(4)氧化沟一直存在白色粘性泡沫,? (5)我们处理全部是生活污水,运行3个月污泥浓度上不来,出水一直不好。? 请帮忙分析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老化而解体了,是污泥负荷太低,曝气时间过长引起的,培养过程中污泥在增长的同时又在自身氧化,污泥浓度当然不会提高。污泥要重新培养,但问题是如果进水量和污水浓度还不增加,培养好的污泥又如何养住?以你们目前的运行方式是不行的,溶解氧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曝气时间的控制。采用间歇曝气水下推进器不用停的,内沟不用曝气,可作为混合液流至沉淀池的过道,但推进器不能停。 182.问:对于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其是否已经克服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的缺点呢?而且,我发现这里的辅流式二沉池都会出现液面翻很小的污泥絮体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我认为周边进水式沉淀池只是减小了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和中心混合液短流问题,并没有全面改变幅流式沉淀池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周边式沉淀效率应该很高,可对进水布水要求很高。 183.问: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曝气过大,DO过高,细菌发生自身氧化了,负荷太低,微生物发生自氧化了,导致解絮”云云。? 而在ASM1#,ASM2#,ASM3#模型以及废水生物处理泰斗McCarty都是将微生物的衰减系数作为常数,用b表示,亦即衰减(自身氧化)是按一定的比例b随时都在发生,进行的。而微生物的生长系数则与基质浓度密切相关,是一变数,当有机负荷较低,而供氧又充分的情况下,微生物将很快消耗掉水中的BOD,使生长停止,只有衰减,结果导致净增为0,甚至为负,使生物量不增反降。因此说自身氧化随时都在发生,而不是在低负荷,高DO下才发生,不知这样说是否妥当? 答:理论上没错,但实际运行中对污泥老化并不是局限于这样的理解,虽然污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长时间缺少营养引起的,即营养与微生物量的失衡,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但处理装置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较复杂,污泥的活性还与运行控制条件、营养比等因素有关。有的装置会发生以下情况:当进水浓度正常,而碳氮比或碳磷比较低时,污泥的活性也会很差,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受到限制,产生的能量减少;当进水浓度和营养比等都正常,但由于剩余污泥没按要求排放,加之曝气时间过长等也会使污泥松散,活性差,这样的污泥习惯上也称老化。 184.问,有一25000T的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Orbal氧化沟工艺,设计进水COD:370mg/L,实际进水COD在150mg/L左右,TP在2mg/L左右,氨氮在20mg/L左右,总氮高于氨氮6mg/L左右,MLSS在2000~2500mg/L之间,SV小于15%,SVI大约50ml/g,MLVSS/MLSS=0。5。出水COD小于40mg/L,TP几乎没有什么去除效果,氨氮在8mg/L左右,总氮去除率不到50%。现在问题就在二沉池出水堰有跑泥现象,从去年七月份开始运行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另外,三个沟各有四个转刷曝气器,现在由于负荷较低,外、中、内三圈分别开了1、2、2个曝气器,内圈溶解氧在2。0mg/L左右,外圈在线监测OBP最低达-400。请问:二沉沉跑泥是什么原因,这样控制曝气方式恰当吗? 答:污泥已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活性已很差,出水带出的是老化了的解絮污泥。主要原因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的。应对措施:(1)减少曝气时间,可停运外沟,污水直接进中沟;(2)也可不停运外沟,增加排泥量,大幅降低MLSS。这二种措施都是为了增加污泥负荷,前一条是通过减少反应时间来增加污泥负荷,后一条是通过减少污泥浓度来增加负荷,当然为了维持水、气、泥三相平衡,曝气量也不能太大。以上只是我的初步分析,仅供参考。 185.问:周进周出的对布水的要求很严。其实周进周出的布水口都有块挡板深入二沉池底部的,但究竟深入多少比较合适,目前我还找不到资料。因为据说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它的计算都没有的,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有何见解? 答:你说得对,周边的进水口有档板的,估计在进水槽下有很多进水孔,经水能消散后向下流,然后从进水档板下向池内扩散,具体位置我说不清,应该在水面2米左右处吧。我想关键技术应该是均匀布水和水能消散。 191.问:现在浓缩池上飘满了浮泥,(颜色是灰色的)我们已经延长了泥龄,减少了浓缩池的进泥。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答:这样的措施没有针对性,应该增加浓缩池的出泥量,使污泥在浓缩池的停留时间减少,以防厌气发酵。 192.问:UNITANK工艺能否用在大规模污水厂中,有用过这个新工艺的工程师说不宜在大规模污水厂中应用,因为自控等很复杂,而且除磷效果较差,是这样吗?广东猎德污水厂是22万吨/日,上海石洞口污水厂是40万吨/日(近期),据说运行总体情况不错,而且石洞口污水厂要角逐詹天佑大奖,这个工艺用在大型污水厂究竟怎么样? 答:我认为UNITANK工艺也适合大规模污水厂用,但对除磷要求高的污水不适合。 193.问:我们的好氧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目的是将氨氮从30降至10以下,实际现在加显色剂后和空白差不多。加碳酸钠调节碱度,从后面沉淀池回流污泥,由于回流不好控制,所以有时是泥有时是水。以前发现没污泥回流时整个好氧池的pH值就随水流方向急剧下降,但有污泥回流时就不会了,能保证出水pH值在6.5-7之间。但近几天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偏低,前端仅6.9,出水5.8左右(进水所有指标和碳酸钠量均未改变,氨氮浓度依然测不出),即使相对以前改善污泥回流状态也是这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另外我们好氧池后面的沉淀池是竖流沉淀池(148m3,水量30m3/h),下面有四个小泥斗,在现有状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好氧池回流污泥状态? 答:接触氧化法沉淀池的污泥(脱落的生物膜)一般是不回流的,所以要先确认填料上的生物膜是否正常?如果生物太厚就是加大气量冲刷,否则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pH的下降这么多有些反常,理论上解释不通,因为进水氨氮不算高,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也不至于下降一个多pH单位,唯一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缺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至,当然只是推测。所以建议确认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长情况,沉淀污泥暂不要回流,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194.问:(前一贴回复后的问题)我们的系统以前是不回流的,当然因为设计时氨氮根本不需要考虑,以前没认真对待过这个好氧池,监测时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程下降趋势(按水流方向6.3——5.5——5.3——5.1);同时因氨氮进水浓度增高处理不了,请人来看时有两个建议:一是提高碱度,二是污泥回流。当时只采用了第一个建议,加碳酸钠之后氨氮确实有效去除了,但pH值依然下降幅度比较大,而且很不好控制,后来在进行污泥回流,发现对pH值的稳定有较好的效果,现在就一直回流了。对好氧池系统总感觉很不放心,一来通过好氧过程仅仅是将氮从氨氮形态转化成了硝态氮,并没有将其从水中除去,对环境的危害也没有降低;二来我经常怀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请帮助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纸上谈兵不一定说得准,只能供参考。如果回流后生化池的pH能稳定,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回流液含OH-,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当然只是推测,但不管如何,说明系统去除氨氮的效果是不错的。如果要反硝化,不知反应时间是否够,可试试,在好氧池的中间某时段,设置缺氧区(停留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少量曝气,DO在0.5以下),这样可去除一部分硝氮,并稳定pH。还要注意:好氧池后半段DO 高些,至少在3mg/L 以上。补充说明:我前一贴分析中说好氧池的pH下降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厌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至;在后一贴中又说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回流液含OH-,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能稳定好氧池的pH。这二贴似乎矛盾,但这是对二种可能性分析,前者是假如污泥已厌气发酵成酸化反应了,后者是可能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现赏来是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195.问:请教水解酸化池的溶解氧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需要安装曝气及搅拌装置吗? 答:水解酸化池是用泥法还是膜法,如果是泥法有搅拌器就可,如果是接触氧化法,除了安装搅拌器外,再好设置穿孔管或曝气软管之类的曝气装置,主要起辅助搅拌作用。不用担心曝气会影响酸化效果,因为酸化池负荷高,充些氧对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196,问:我们厂在北京地区,规模三万吨,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如果开两台泵二沉池(负荷0.9左右)总有浮泥现象,有时候还出现针状絮体。影响出水SS。但是在开一太泵的时候,效果很好,请给诊断!? 答:主要原因是二沉池表面负荷太大,因为生物膜的沉降性能比活性污泥法差,设计时其表面负荷至少要小于活性污泥沉淀池的一倍。 197.问:我们处理的是造纸废水和化工混合废水,采用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近一年来进水氨氮不断增高,大约在25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在30%-40%左右。请问氨氮增高对系统运行有何影响?应怎样处理?假如进水氨氮控制在80怎样处理才能达标? 答:要确认污泥负荷和碱度等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满足,可增加好氧区的充氧量,将内回流闸门开大些,目的是使缺氧区前部的DO上升,使部分缺氧区也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198.问:怎么样确定水解酸化停留时间?用什么标准来确定污水达到水解酸化的程度和效果? 答:酸化时间要通运行试验定的,一般来说酸化池出水pH下降,BOD/COD比增加就说明酸化有效果。 199.问:我们厂采用CASS工艺,进水浓度由去年的COD 在平均250ppm到现在的平均350ppm左右,同时进水悬浮物也比去年多了很多。处理周期是4小时,间歇曝气,采取边进水边曝气2小时的方式,进水浓度没这么高的时候基本采取进水1小时,曝气也1小时的处理方式。在曝气阶段结束时DO基本保持在2ppm以上,但是活性污泥的颜色还是黑色的。每进一批水的水量没有大的变化。采取前一方式处理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处理后出水还是维持在150ppm左右,悬浮物在50~60ppm,污泥呈黑色,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差,结构松散,难见到原生微生物,MLSS 在1700 ppm,进水BOD在120左右。 答:我初步判断是曝气时间还不够,理由是:进水浓度增加后,你们采用了非限止曝气方式,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一小时的曝气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水期大部分时间,因水位低,氧的利用率很低的,更重要的是由于负荷增高,上一周期曝气阶段结束时生化过程尚未完成,在静止沉淀阶段加剧了污泥厌气,至下一周期的进水阶段虽然在曝气,但这段时间的曝气实际上只是污泥活性的恢复或部分恢复,实际的生化反应时间并没增加多少。工艺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的,建议:(1)轮换将各池的污泥闷曝至泥色初步转棕黄色后再进水曝气;还要确认氮或磷是否够?因为进水COD浓度增加后,营养比可能会失调。我只是从表面来推测,仅供参考。 200.问:制药废水,硫酸盐3000-4000,Cl-3000-4000,COD3000-4000,想在水解酸化池内挂填料,但小试发现挂膜相当困难;不知是填料选择不当,还是Cl-较高的原因?环保公司说Cl-超过3000填料就无法挂膜。 答:这样的Cl-浓度会影响生物膜培养速度,但仍可挂上膜的,最好引入活性污泥或厌氧污泥,这样可增加挂膜速度。从填料来看,软性填料最易挂膜,弹性填料次之,半软性填料较差,但软性填料易结球,要慎用。
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