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
t-cnemc
关注国家最新环境政策,交流环境监测技术,学习污水和废气处理技术,学习实验室管理技能,提升环境监测、污水和废气处理能力。
201.问:制革废水生化处理工艺采用单沟的Carrousel型氧化沟,进水氨氮在300mg/L左右,出水氨氮在130mg/L以上,出水COD约在100mg/L,应该在二沉出水用化学方法还是对生化系统进行改造?对生化系统要怎样改进才能使出水氨氮达到排放标准。 答:首先要确认碱度等基本硝化条件是否满足,一般的化学法去除氨氮效果不好,只有扩建生化装置,可将单沟改扩建为多沟(很方便改造的),也可在氧化沟前增建生物接触氧化池。 202.问:?处理糠醛废水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吗?COD>15000。BOD=6500,pH=2,高有机物浓度,用厌氧法处理的可行性如何? 答:首先要调节好pH才能生化处理,这样的高浓度废水应该先厌氧然后好氧处理,从B/C比看也很适合生化处理的。 203.问:我单位从别的污水处理厂购买厌氧污泥28立方,分两天投加到氧化沟,液下推进器全部开启,转碟外沟开启4台,内沟开启2台进行闷曝一天一夜,外沟连续曝气,同时2台回流污泥泵开始回流,期间没有进污水,闷曝开始静沉1小时,取氧化沟出水COD为100左右。 现在的问题是曝气池的污泥还没有变黄色,溶解氧下降很慢,而且一开转碟溶解氧很快就很上升。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 答:按理说这样的情况下泥色应该转变了,不知接种用的是脱水后污泥还是浓缩池的污泥?可能是接种污泥厌气的时间太长了,不管如何,现在应该继续曝气,但要进些污水。由于具体情况不大清楚,仅供参考。 204.问:我们处理含苯酚废水,采用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镜相检查几乎没发现有动的生物,填料上挂的膜几乎没有了,仅剩下薄薄的一层附在膜上。以前是间歇进水,把进水的COD控制在2000以下,出水可以达到200左右。前几天是连续进水,水量有点偏大,导致最近几天生化池的COD总是在1500左右,出水口COD达600多,DO较高,是否是生物中毒,怎么恢复生物活性? 答:可暂停止进水或间断地少量进水,用其它厂的活性污泥移入生物接触氧化池,这样可加快生物膜生长,此期间曝气量不能太大,以防膜脱落。 205.问:生物法要求的N,P 需求量和BOD 的关系。课本上说的是100:5:1,实际运行中如何控制? 206.问:一座5000t/d的污水处理站,工艺为生物接触氧化法,进水水质不稳定,COD在300-1500mg/L,出水一直达不到排放标准,请问如何解决(设计进水为COD为≤500 mg/L)? 答:先要解决调节池问题,如容积不够要扩建,根据你们的情况,调节池容积至少要2000立方米。还要确认生物膜是否结球,供氧和营养比能否满足等因素,如果确实是反应时间不够,就需扩建生化池,也可利用调节池,在池内安装一些填料或曝气软管,使之有一定的生化功能等措施。 207.问:炼油废水的污泥处理是把油泥和生物污泥分开处理好呢?还是先把油泥和生物污泥混合后进入离心分离机一起处理好? 答:单独分开处理效果不好,再好与生化污泥混合后脱水,但要控制好二种泥的混合比,混合后油泥占的比例不能大于20%。 208.问:有?一综合化学合成废水,采用SBR工艺,正在调试中,因受一次有毒物质冲击,停止进水,连续闷曝5天,废水COD缓慢下降(从1600 mg/ L降到900mg/ L),但污泥浓度却从1300上升到了6500mg/L,SV仅为14%,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SV下降可以解释,因为污泥过度曝气而在一定程度上矿化了,这种情况下污泥虽然中毒,但没有完全失去活动能力。污泥浓度不减反升无法解释,除非是测定滗过水后的污泥浓度或是测定上的问题。 209.问:我厂的废水经物化生化处理后达国家标准直接排入河中的。我要问的是:如果将放流水先流入一个池塘中(池塘的容积约为每日的放流水量),然后再排入河中,这样对放流水的水质会有何影响?如果考虑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那么在南方地区应该种植哪种水生植物可以降低放流水的COD及TP。 答:可以起进一步净化水质作用,也可降低ESS。在池塘容积不变情况下,池塘尽可能浅而长,这样有利于自然充氧和改善短流现象,效果会更好,池塘内可种植水葫芦,不过时间长了死亡的水葫芦清除起来也很麻烦的。 210.问:铝合金的废水里的氟如何去除? 答:去除方法很多,还要看去除程度,一般可用石灰和其它混凝剂混凝分离来去除,如处理要求较高可用氧化铝或粉煤灰等过滤来进一步去除。 答:营养比控制值书上说的没错,这是大致的比值,但在运行中废水的浓度和水量是在波动的,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如有的废水可能氨氮较低,而含氮有机物较高,这样的情况如按营养比要求来计算就不对了。在实际运行中是通过试凑法确定的,有的方面还要凭经验。 226.问:?有两个工程上的问题: 1、有一个生活污水的小型处理站,现在正在调试过程中,采用的是水解+两级接触氧化+沉淀+过滤的处理工艺,要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现在接触氧化池上方产生大量泡沫,如果用消泡剂会不会对微生物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有什么方法解决?调节曝气量是否有用? 2、你对臭氧曝气处理医院污水这个工艺是否了解?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设计参数,比如臭氧和污水的气水比、停留时间等。 答:1、消泡剂尽可能不要用,可用水喷淋消泡或引入一些活性污泥试试;2、近年来臭氧发生器的制氧成本已大大下降,具体的设计和控制参数要根据废水的性质和浓度等定的,可参考同类废水的应用情况。 211.问:印染废水的色度能否用保险粉去除?如果在二沉池加保险粉有何弊端? 答:在二沉池加保险粉来除色不妥,因为二沉池污泥要回流至曝气池,保险粉及反应物会在污泥中积累,积累量多了会影响生化处理效果,如果采用接触氧化法问题不大,因为污泥一般情况下不回流至生化池。 212.问:我们的生化装置采用接触氧化工艺,沉淀池的回流污泥量应该如何控制?是否应该连续回流? 答:接触氧化一般是不回流污泥的,但有不少装置是回流的,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表面上看这样可强化处理能力,其实不一定,因为悬浮污泥中微生物会与生物膜中微生物争夺营养,影响生物膜的活性,特别是在二级生化池这样很不利用,但一曝池如果受到浓度和毒物冲击时,可作为应急措施回流污泥,同时增加排泥量,使一部份被污泥吸附的物质随污泥排出系统。我曾看到一接触氧化装置,容积负荷已很低了,污泥还要回流,造成沉淀池出水有大量解絮污泥,后来停止回流情况明显好转。 当然也有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在工艺设计上已考虑供氧能力和有机负荷等平衡问题,即便如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行。 213.问:印染废水脱色在调节池加脱色剂会不会对菌产生影响?应该在生化前加还是生化后加合适? 答:脱色剂加在调节池内不妥,至于在生化前加还是生化后加合适的问题,我认为在生化前加效果较好,前提是脱色的反应物要能分离并排出,如混凝污泥等,否则脱色剂就加在生化后,即沉淀池后面。 214.问:我们用的是周边传动刮吸泥机(r=2m/min),有10个吸泥点,沉淀池DN=30m,曝气池30分钟污泥沉降比5~9%。我们只能做NH3-N,CODcr,总铜的测定,其他都没有设备和条件。 前两天气温降低,沉淀池上浮的大块污泥少了许多,温度稍有升高,泥块又大量出现。温度低的时候飘出的污泥很小,不过在有些地方有一大片的污泥往外涌,且有些地方出水较为清,分布无规律。不知道出水色度与飘泥有没有关系,现在的出水色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 答:从二方面来分析:一是沉降比这样低可能是污泥有老化的迹象,要确认负荷是否太低、反应时间过长等情况;二是沉淀池大块泥上浮现象,可能是沉淀池本身的问题,所谓括吸泥机其实就是吸泥机,池底有吸不到泥的死角,我估计吸泥管下部是一个扁长型的吸泥口吧?厂方设计时可能认为这个扁长型的吸泥口兼有括泥和吸泥的功能,其实不然,这样的刮吸泥机吸泥效果很差的。 还要确认:靠池最外的吸泥管底部扁长型的吸泥口是否靠近池壁,如果不是就说明吸泥机设计上是有问题的,会造成池底部分区域的泥吸不上来。此外,沉淀池管理上也要注意调整好各吸泥管的出泥量,靠池边的吸泥管出泥量应该调大些,中心的吸管出泥量要小。色度与漂泥没有关系. 215.问:本单位曝气池SV30为7%,MLSS2800mg/L,连续几天测定都如此,我也知道污泥过度矿化了,含有过多的无机质。但有专家说这不可能,说一定是SV或者MLSS测定有误,不知道这么低的污泥指数究竟可不可能? 答:污泥指数只样低是有些反常,但也不能说不可能,MLSS用重量法测定不会误差很大,矿化严重的这样的情况也有,有的装置受到高浓度含盐废水的冲击,盐类在污泥中积累也会使污泥指数大幅下降,但不论是何原因,这样的污泥应该进行生物修复或重新培养了。 216.问:高氨氮废水处理采用SBR工艺,现在调试结果出水COD和氨氮偏高。有人建议延长SRT,会有效果吗?现在的SRT是20天,采用的SBR工艺,我觉得虽然延长SRT可以提高生物中的硝化菌比例,但是延长SRT的同时也会降低细菌整体的活性,降低COD的去除效率,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 答:COD和氨氮都偏高的情况下延长SRT没错,一般不会影响COD的去除效率,因为碳化速率快于氨氮的硝化速率,硝化过程在碳化过程的后期,污泥负荷低时才发生,所以应该延长SRT,也可采用非限止曝气或提高污泥浓度使污泥负荷下降,目的都一样,当然还要确认DO、碱度等是否满足等因素。 217.问:我们是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COD280mg/L,BOD70多mg/ L,出水为129 mg/ L,BOD50.6mg/ L。曝气池MLSS1980mg/ L,沉降比70%~80%。现出现这样的问题:量筒内沉淀的全是黄色浑浊的东西,上面的液体非常澄清。取二沉池表面的水观察,感官也非常好。另外还有我们这个地区土壤的含盐两较高。请给分析一下,如何处理? 答:尽管是生活污水,但B/C太低,污水的可生化性很差,这样的情况下出水COD高,BOD5低也很正常,也就是说这类污水只用生化法处理出水COD很难达标的,当然如果污水含盐量高,也会抑制生化反应。从数据看污泥沉降性能也不好,有些反常,主要原因还是可生化性差,应该在沉淀池后增设化学混凝工序来进一步去除COD。 218.问:对于污水厂离心机所投加的絮凝剂,用什么办法检验该絮凝剂的效果比较好呢?听说做比阻实验可以,但也有人认为不好,究竟用什么来检验呢? 答:污泥加药调质的效果应用比阻试验来大致确定的。 219.问:有些污水厂污泥培养后的驯化阶段把活性污泥浓度控制在1500左右,我的想法,若要驯化菌种适合这些工业废水,应尽量在前期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待污泥适应了进水水质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污泥浓度至较适合的水平,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吗? 答: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浓度不宜高,因为污泥驯化过程的进水量是逐渐增加的,污泥浓度过高会造成营养不足,此外由于驯化过程中微生物对有毒物的降解能力很差,大量毒物会在污泥中积累。 220.问:沉淀池上有厚厚一层污泥,出水带有大量的泥,用稍加搅动后,污泥即可沉下去,出水也变得较为清澈.用量筒在好氧池取样,污泥沉降1小时后,即开始上浮,轻轻搅动后,又沉下去,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答:二种可能:(1)沉淀池污泥层发生反硝化引起的,反硝化过程的氮气将部分污泥携带出水面并积累;(2)曝气量大,污泥中气泡进入沉淀池前来不及充分释放。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应在生化池设缺氧区去除硝酸氮,或增加曝气量,增加回流污泥量,使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沉淀池污泥缺氧。后一种情况时应该清除生化池池面、沉淀池配水井和中心导流筒水面的泥渣和泡沫清除,以便混合液内的气泡释放。 221.问:?在三价铬镀锌废水的处理中,我们是先加碱,再加PAC和PAM处理。请问在加碱的时候pH值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 答:根据我的经验加PAC时pH控制在7~7.3较好,PAM对pH的适应范围较大的,具体我也说不准。加PAC后pH会下降,加PAM就不一定下降,具体可通过试验确定。 222.问:酒精产生厂一天有600来吨废水,如果只来了100吨的厌氧菌种,请问有没有可能一个月的时间能够把厌氧部分调试好?COD约55000mg/L。还有为什么厌氧罐的pH一直处在6.7~6.9,达不到我们一般的7.2~7.3? 答:一个月的时间是无法把厌氧部分调试好的,目前厌氧罐的pH这样也是正常的,因为负荷高,酸化作用造成的。 223.问:?1、我们的水解酸化池一直失控,没调整过,池表面气泡均匀,COD去除率20%左右,是否要作调整?在进入U池之前也有个小型的pH中和池调节U池进水pH到8.5左右。 2、U池目前主要是絮状污泥,如要加颗粒污泥怎么操作?现在U池的上升流速是很低的(2.5t/h,10m高,4.8m直径),如多进水,有可能是发生严重酸化更,有什么好的办法调整? 3、还有个新问题,公司的工艺冷却水中每天有大量无机盐流入污水站,这会对生化池造成重大影响吗?是不是除了减少无机盐流入没有其他办法了?生化池的问题,我现在已经着手大规模清理了,抽干后底层污泥很厚,生化池没有排泥管,现在有重新设置的的必要吗? 答:1、水解酸化池COD去除率20%左右还是不错的,但还要看出水B/C比是否增加。U池进水的pH没必要调到8.5,中性或中性偏碱一些就可。 2、U池也可培养颗粒污泥,培养时要特别注意二点:一是升温要慢;二是培养初期容积负荷要低,逐渐增加。还有就是培养时投入的污泥量要多,至少要达反应池容积的1/4,再好是直接购买颗粒污泥,可大大缩短系统启动时间。 3、盐类对厌氧反应的影响比好氧反应小一些,只要在微生物能承受的范围就可,我认为盐类在10克/升以下没大的影响。生化池的排泥管当然要设的。 224.问:我们有个工艺是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组合的,这些的工艺在运行中生物膜会分解污泥吗?是否能它们会各自承担一些负荷? 答: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结合的工艺可以强化处理效果,但负荷低时会有负面影响,有一种污泥减量法就是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来生物氧化剩余活性污泥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在污水处理中如负荷低,是有可能加速污泥过度氧化的。 225.问:我们处理的是酚醛树脂废水:水量250L/h,原水COD17万mg/L多,甲醛3700mg/L,苯酚含量不是太高,该如何处理? 答:不同的树脂废水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对树脂废水了解很少,但知道树脂废水的预处理很重要,一般的预处理有混凝沉淀、过滤和内电解等,然后用厌氧加好氧处理。在预处理上,如果废水中老化的树脂多,就不能用内电解法,仅供参考。 227.问:正常运行的接触氧化池里的生物膜有什么感观特征?因为没有显微镜,我到池里用手摸了一下也没什么感觉,总怀疑生物长的不好答:生物膜的感观特征很难具体描述的,生物膜不能太厚,一般能覆盖住填料就可,用手摸感觉有些滑和粘。 228.问:我现有一酱菜废水处理工程,主要排放的是洗菜废水、掩菜的废水、生活污水,其中掩菜废水中含盐量加大,但掩菜废水排放量较小,在调节池混合,含盐量不是很高,处理的工艺是生化再沉淀过滤,具体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斜管沉淀池+清水池+石英砂过滤器,絮凝剂采用碱式氯化铝,但现在调试效果太差,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调节池中水颜色有点偏黄,在接触氧化池中,颜色有点偏黑,并且气味很臭。请问如何使水质变好?是不是药剂投加的不对?是不是含盐废水受PH影响很大?怎样消除泡沫?如何解决气味问题? 答:你只是定性地介绍,我只能大致说说,可先将掩菜废水先加石灰混凝沉淀,这样可去除一部分盐,然后再与生活污水混合,这样有利于后面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正常运行。接触氧化池溶解氧可能不够,还要确认生物膜是否过厚,如过厚应该脱膜。 229.问:?我们厂用的是AB工艺,B段是T型氧化沟。请问A段是厌氧运行比较好,还是好氧运行好?我厂进水COD约800mg/L,BOD约400 mg/L。 答:AB工艺的A段是以生物吸附为主,污染物主要是被吸附后通过剩余污泥排出,当然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由于A池有机负荷较高,池内基本上没有溶解氧,但仍属好氧反应,只是氧供不应求,所以不存在你这样的说法。 230.问:现在我们厂出现这样的问题:进水COD280多mg/L,BOD70多mg/L,出水为129mg/L,BOD0.6mg/L。曝气池MLSS1980mg/L,沉降比70%~80%。试管内沉淀的全是黄色浑浊的东西,上面的液体非常澄清。取二沉池表面的水观察,感官也非常好。进水几乎全是生活污水,管道为明渠输送的。另外还有我们这个地区土壤的含盐两较高。请给分析一下,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答:尽管是生活污水,但B/C太低,污水的可生化性很差,出水COD高,BOD5低也很正常,这样的污水只用生化法处理出水COD很难达标的。如果污水含盐量高,也会抑制生化反应。从数据看污泥沉降性能也不好,有些反常,由于不了解其它情况,无法具体分析,但可确认主要原因还是可生化性差,应该在沉淀池后增设化学混凝工序来进一步去除COD 231.问:对于污水厂离心机所投加的絮凝剂,用什么办法检验该絮凝剂的效果比较好呢?听说做比阻实验可以,但也有人反对。我们现在一般的情况就是在使用该絮凝剂时,记录离心机的扭矩变化,絮凝剂的投加量,还有就是脱水泥饼的含水率。感觉没有太多的办法来检测絮凝剂对本厂污泥的适应性。 答:污泥加药调质的效果应用比阻试验来大致确定的。 232.问:污水厂是采用A/A/O工艺,有一些工艺上的问题请教: 1、TOC在线监测仪安装在集水池,但是无法适应水质。污水中大量固体物质都被吸入仪器中,监测仪无法常运行。请问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放在调节池可以吗? 2、缺氧池的DO值达到5-6mg/L,是什么原因呢? 3、二沉池中污泥沉淀效果不好,是否与前面气浮池的不正常运行有关系或与前面的混凝池添加混凝剂的多少有关系?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TOC在线监测仪一定要安装在进水处,如果污水中垃圾多可在安装处周围设置护围网,还要经常清洗探头; (2)采用前置反硝化,如排除测定误差的原因外,缺氧池DO高是因为好氧区曝气量过大,使溶解氧很高的回流液把氧带入缺氧池,此外回流量太大使缺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大减少也是原因之一; (3)二沉池中污泥沉池效果不好,与前面气浮池的不正常运行或混凝剂没直接关系,可能是好氧池曝气量过大,使混合液在沉淀前气泡来不及释放的原因,还要注意回流污泥量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进沉淀池的混合液总量增加,进而使水能对污泥层的冲击程度增加。 233.问:我公司采用的活性污泥法(A/O)处理合成氨企业废水,主要问题有: 1、由于有高CI水进入,我不清楚CL-高到什么程度对污泥有抑制毒害作用? 2、有硫化物,不知道硫化物高到什么程度对污泥有抑制毒害作用?3、污水进口COD300mg/L,NH3-N300mg/L,出口COD190mg/L,NH3-N16mg/L,,怎么感觉就是不可能,但实际就是存在;4、要达到1级排放标准,如何降低出口COD? 答:(1)据我所知氯离子在10g/L以下微生物可以逐渐适应的; (2)硫化物高到什么程度对污泥有抑制毒害作用我也说不清; (3)污水的COD低,氨氮高能处理到这样说明处理效果好,很正常的,如果反硝化控制好一些还可以降低COD,因为反硝化过程中也能去除一部分碳,当然还要确认B/C比是否低;(4)建议在生化后面再设化学沉淀工序,选用合适的混凝沉淀剂,可进一步降低COD。 234.问:关于PAC、PAM加药量的计算。书上说要根据实验确定加药量,但由于缺乏仪器设备不可能实验,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知道混凝剂的加药量的吗? 答:当然要根据实验来确定加药量,这方面试验很简单的,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试验,如在大的烧杯中试验一下就可大致了解。 235.问:本人目前也正在调试UASB,到今天都快40多天了。调试的效果不理想,UASB出现了严重的酸化现象,导致失败。5月进行二次调试。处理的废水为油脂化工废水,COD达到30000mg/L,PH值为1.6~4.5。 调试过程中控制不好pH值,VAF的控制也不太好控制,理论上与实际差距太大了。请指点一下,以便二次启动能够成功。 答:下面几方面在UASB调试中要特别注意: (1)培养前厌氧污泥的投加量不够,一般要求一次性投足污泥,污泥量至少占池有效体积的1/4; (2)培养初期容积负荷或水力负荷应维持在较低水平,并逐渐缓慢提高,一般应采用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 (3)如果加温的话,池内温度要缓慢、逐步地升温; (4)油脂化工废水要预处理去除油脂。 236.问:最近本单位的CASS系统进水受到一定的负荷冲击后(进水COD上升),出水水质变坏,污泥沉降很快,沉降后上部水体浑浊,有小絮状泥不沉,曝气时泡沫越来越多,泡沫很粘不易破碎,降低负荷也不见效果,镜检有很多纤毛虫、钟虫,少量轮虫(一直这样),最近也一直在排泥,污泥浓度维持在2500左右,请问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污泥对新水质不适应活性低,老化分解了? 答:如果是有机负荷冲击造成的话,那么你们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妥,违背了活性污泥法三相平衡的基本控制原则,因为进水浓度增加,为了维持污泥负荷的稳定,就要增加污泥浓度,同时增加供氧量,而你们在降低污泥浓度。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污泥老化的问题,我估计是污泥负荷过高,生化反应不彻底造成的,还要确认溶解氧是否满足。 237.问:?我们公司的水解酸化池装有填料,填料上有生物膜,底下有曝气管道,每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这样行吗?算不算搅拌了? 答:膜法厌氧或兼氧池的填料上长膜后,一般的搅拌器搅拌效果很差,通过曝气可以使废水和生物充分接触,但我认为每过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不妥,应该连续曝气。很多人担心酸化池曝气会影响水解酸化效果,其实不然,因为酸化池的有机负荷高,有一些氧充进去也是微不足道的,一般不会有溶解氧,即使有影响,其正面作用肯定远大于负面作用。当然水解酸化池底下的曝气器最好采用大孔的,这样充氧效率低而曝气量大。 238.问:我们单位是的废水主要是甲醛和少量的甲醇。进水COD在2000mg/L左右。出水COD在200-400mg/L。最近曝气池上产生了大量白色的泡沫(以前也有过,但都是黄色的)。沉淀池水很浑浊,但SV24在45左右(由于我们SV30很高,常在97-98%间,是24小时后的沉降比)。不知道什么原因,?另外,处理水的硝酸根含量偏高对处理水有何影响?请指导一下。 答:要确认是否有表面活性类物质进入,表面活性类物质就是洗涤剂之类的,泡沫呈白色。测SV24是没意义的,化学性泡沫可用水喷淋来消除或减少,SV30这样高很异常,可镜检观察丝状态菌是否多?硝酸根含量高易使沉淀池发生反硝化。 239.问:我想请教一个COD测定试验方面的问题,最近两次做COD实验时,从外观上看很透亮,SS也很少,最后侧的结果却是140~150mg/L,甚至更高,我以为是药剂配制的问题,可测的标样值却差不了几个,空白水样的滴定体积也基本一样,观感比较好的水样COD值却较高这种现象正常吗? 答:如果分析本身没问题的话,可能是无机性COD高的原因,如亚硫酸盐之类的物质,还要注意测定时空白样品的条件要与水样完全一致,如水样加硫酸银和硫酸汞,空白样品也要同量加。 240.问:在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中,由劳伦斯--麦迪尼所推导的动力学公式表明:出水的水质与泥龄有关系,而与其他的因素无关,这与现实有些矛盾,但具体怎么矛盾我实在搞不清楚!希望能给我解答一下! 答:这是纯理论上的推导,所谓的与其他的因素无关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诸多因素,否则是无法推导的,我们总不至于由此而认为活性污泥工艺中只要控制好了泥龄就可以了。所以不是理论推导与现实是否有矛盾的问题,而是实践应用上的理解问题。 如同很多专业书上提出的活性污泥装置回流污泥量控制的四种估算式一样,在理论上都没错,但在实际运行中就不能按这些估算式来控制,因为实际运行中回流污泥量是不可任意调节的,它受限于污泥性质和二沉池运行状态等因素。所以我认为这些理论上的推导式或估算式只是让我们明确工艺控制中一些主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仅此而已。 241.问:二沉池有大量的污泥悬在池中央,是不是污泥的活性太差,污泥更新太慢,泥龄太长了?我该怎样改善呢? 答:二沉池有大量的污泥悬在池中央,要说明是在中心的导流井内还是外面,如在圈内很正常,只要经常清除就可,如果在中心圈外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很多,除了污泥老化外还有其他因素,还要确认是浮泥还是泥夹泡沫,如果是污泥,是块状还是碎散的,这些对于运行故障诊断是很关键的,仅凭这样说我很难诊断的。 242.问: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NH3-N=0.88mg/L,(TP、TN没测),是不是说明出水TP、TN超标?如这样该怎么处理? 答: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不一定说明出水TP、TN超标,出水堰青苔只能清扫。 243.问:我们的装置(活性污泥法A/O)的A池出现了一层厚厚的浮泥,向被子一样盖着,是否是产生的气体附在污泥上起来的?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减少?A池有搅拌机,单纯提高搅拌机转数是否可行? 答:这样具体的运行问题不身临其境观察很难说准的,只能大致分析一下。A池出现了一层厚厚的浮泥,我估计是A池局部厌气造成的,A/O工艺的A池是缺氧池而不是厌氧池,如果搅拌效果不好,部分污泥可能在池底部沉积而发酵并上浮,所以搅拌机的运行一定要控制好,能提高搅拌机转速就应该提高。 244.问:化学法除磷按1gP+0.9gAL的方法对吗?我现在采用1gP+1.5gAL投加PAC,除磷效果不好(原水P2.5mg/L,要求0.5mg/L),出水P1.3mg/L就是降不下来,请帮忙分析一下原因? 答:按1gP+1.5gAL投加PAC已足够有余了,考虑到不完全反应的因素,这样的投加量是合理的,要确认pH的控制范围,在中性偏酸时的除磷效果较好。如果还不能达到要求,可用石灰来除磷,但投加量要大一些,因为用石灰除磷时pH要较高。 245.问:我这里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和一小型屠宰厂的污水,工艺是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化学除磷—斜板沉淀—出水,PH值在7.3—8.5之间。我以前试过用石灰水上清液除磷,没有效果。是不是直接投加石灰浆?投加量和浓度如何控制? 答:石灰水上清液当然不行,要投加石灰浆,投加量要试验确定,并过量投加,pH值要在8以上。 246.问:我们用的是生物接触法(组合填料),把好氧池中活动的那根填料拎上来已发黑,有恶臭;因为不回流好氧池水特别清、发白,我觉得这负荷太高所以就用了回流,想增加生物的数量,不知这样是否妥当?若不回流则水特别清。加药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回流污泥是从第一个沉淀池回流的,应该不存在污泥中毒吧?如果聚铝不合适,那该用什么呢?另外我们最后有气浮,用的也是聚铝,不知道是否合适? 答: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好氧池的水清很正常,水清也不说明COD等的浓度低; (2)生物接触法的负荷是容积负荷,与填料上的生物膜量无关,填料上生物膜太厚会影响处理效果的,比表面积会大大减少,所以生物的厚度要控制; (3)没特殊情况沉淀池污泥不要回流,会增加好氧池的总耗氧量(额外耗氧),观察填料上的生物膜发黑说明好氧池已严重缺氧了; (4)应该增加好氧池的曝气量,好氧池出水端的DO应该控制在4mg/L以上(与活性污泥法不同的); (5)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就没问题,气浮用聚铝可以的。 247.问:本单位用的是船型一体化氧化沟,前面设置水解池,每天处理5000-7000吨(印染废水占80%,生活20%),进水COD609mg/L,BOD329.1mg/L,SS310.6mg/L.出水效果一直不好,且有色度,感官很不好,COD150-200mg/L,BOD为50-90mg/L,SS100mg/L以上。由于水量太小,不能连续进水。氧化沟排泥通过管道流到进水泵房再抽到水解池通过池中的排泥管排出,这样的工艺是否合理? 答:设计不合理,因为所用的工艺不符合废水特性,如:废水的可生化性不错,没必要设置酸化;在生化前应该设置混凝等预处理工序。 248.问:隔油池里的油最终怎么处理,因为油很少不考虑回收,是否要单独加药破乳? 答:如果油多会有人来收的,油少就不好办,隔油后的水要加药剂破乳。 249.问:关于环氧乙烷的处理,因为环氧乙烷可以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的乙二醇,想将生活污水和环氧乙烷通过同一个生化反应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是否可行? 答:应该混在一起处理。 250.问:本厂的接触氧化池停止回流有一个月了,现发现里面的青苔越长越多,越长越长,生物膜摸上去确实很厚,影响处理效果。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状态?是否可以再回流看看,如可以的话是否有理论依据? 答:这是治表而不是治本,生物膜的厚度是要控制的,生物膜太厚比表面积就会下降,处理效果也大大下降,在日常运行中要定期用大气量进行冲刷,如果严重结球,可采用厌氧脱膜法,当然这样会在短期内影响处理效果,还有一定的要求。二沉池污泥回流与这问题无关,没必要回流。 251.问:我们的污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A/O)工艺,曝气池和缺氧池都是泡沫,但二沉池中没有,感觉很困惑。有人说曝气池中泡沫是丝状菌过度繁殖,但镜检什么也看不到,请分析原因? 答:应先确认是“泡沫”还是“浮上的泥渣”,这是二种不同的现象。根据你说的情况可初步排除是生物泡沫和反硝化泡沫。虽然镜检时没发现有丝状菌,但要观察在显微镜下浮泥膜中是否包裹有细小气泡,因为在季节环境交变或污泥负荷过低时,污泥活性会下降,菌胶团变得分散细小,与曝气气泡结合后产生泥渣和气泡的混合体上浮。当含大量空气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前,大部分气泡已在配水井等处释放了,所以二沉池中不一定会有泡沫出现。 此外还要确认是否有洗涤剂或毒物质进入,洗涤剂引起的泡沫外观呈新鲜的乳白色;如泡沫色泽较暗,不易破碎,出水水质变差则说明系统受到受到毒物冲击。 252.问:?接触氧化池生物膜已结球,想采用厌氧脱膜法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 答:厌氧脱膜法就是停止曝气一段时间,让生物膜厌氧发酵,发酵后的生物膜容易脱落,然后加大曝气量来冲刷生物膜,促使其大量脱落,厌氧时间要根据生物膜发酵程度来定,至少一二天时间。如有二只以上生化池的,应该轮换来脱膜,因为脱膜后填料上生物膜的活性有一个恢复过程,当生物膜厌氧后,就可用大气量冲刷,让其脱落,采用微孔曝气的,脱膜效果差,可用水力冲刷。如果填料结球是低聚物之类粘结引起的,厌氧发酵后也无法脱膜的,要确认一下。 253.问:本单位的接触氧化池进水和出水在上面,中间是填料层,下面是推流式曝气机。水流运动是水平的,几乎没有脱氮效果,是不是进水和出水产生短流造成的?请帮肋分析。 答:进水和出水在上面没问题的,只是推流式曝气机用于接触氧化池充氧和混和效果不好,但不至于会严重影响脱氮。要确认填料上生物膜是否结球?碱度是否满足?还有接触氧化池出水端的DO是否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54.问:本厂处理酒精废水.,主要情况如下: COD <40000 mg/L? pH 5-6 SS 20000 mg/L TN 500 mg/L SO42- 35 mg/L 温度 65-75℃? 拟采用的工艺是在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固液分离器,后面连接USAB+三槽式氧化沟,请问:这样的工艺合适吗?如果用UASB工艺是用高温还是中温呢?还有这个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地方? 答:(1)厌氧应该用中温,这样的温度太高要降温;(2)由于厌氧反应对水质、水量和冲击负荷较为敏感,所以要建造容量较大的调节池,这是厌氧反应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3)要根据水质特点设置预处理工序,粗、细格栅或沉砂池、营养盐和pH调控系统;(4)厌氧部分用EGSB或IC更好,好氧部分不要用三槽式氧化沟,用卡鲁塞尔氧化沟较好。 255.问:本厂的处理规模为3万m3/d,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I沉淀池总是漂泥(二沉池负荷0.9左右),尝试多种调节方法也无济于事,初步认为是二沉池设计负荷太高,请予以确认。 答:虽然不知道污泥沉降性能是否好,但从设计的表面负荷看,你们的意见是对的。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接触氧化池脱落的生物膜不多,沉淀池表面负荷可小一些,很多接触氧化池后续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与活性污泥的沉淀池差不多,这是不行的,膜法沉淀池的表面负荷选择应该比泥法沉淀池大,因为脱落的生物的沉降性能很差。 256.问:今早上本单位污水站曝气池内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DO突然从4.0mg/L下降至接近0,增加了生化池曝气量。但DO值仍未上升,由于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显示值都这样,可排除溶解氧测定仪故障。 答:应该确认一下废水中是否有较多的无机性COD进入。 257.问:电镀废水中铅离子一般如何处理?废水排水对硫化物有要求,对硫酸跟有要求吗? 答:电镀废水中铅离子去除方法很多的,如:电解法、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等。废水排放标准中对硫化物有要求,对硫酸盐浓度没有限止的。 258.问:一个医院污水处理装置,水量300方/天,厌氧1.5天,接触氧化1.5天,进水主要为门诊及住院部废水,进水淡黄色,厌氧效果极差,其出水COD约为300mg/L,氨氮55mg/L,接触氧化出水COD180mg/L,氨氮35mg/L。现在已经培养了快半年了,也就这效果,加了很多次污泥,效果仍较差,最近开始加面粉,有点好转,但成本的限制,每天只加了10公斤面粉,怎么样才能有效培养起生物膜? 答:应该确认一下基本的控制条件是否满足,如:厌氧池的搅拌效果、温度、营养比和接触氧化池的营养比、碱度、溶解氧等。因为介绍得太简单,我也只能这样回答。 259.问:本单位采用A/O法,平时A池氨氮38mg/L,O池9mg/L,现在A池氨氮在60mg/L,O池在45mg/L,不知氨氮降不下去和硫化物变高是否有关系?已经闷爆了一天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运行条件一直没有变化,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的!中间只发生了两件事情:1、硫化物变高;2、COD变高,又有油水。然后DO就变低,污泥从褐色边黑。现在该怎么办? 答:虽然硫化物高了一些,但从你提供的情况来分析,污泥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引起污泥厌气,氧不够与前面几种情况都有关。应该尽可能提高充氧量,减少进水量,如果充氧量已无法提高,可适当增加排泥量来减少污泥浓度。这样的做法表面看与三相平衡原则相勃,因为污泥负荷更高了,其实不然,因为适当增加排泥量可使吸附在污泥中的物质多排出些,也有利用于缓解氧的不足,这样处理会好一些。 260.问:我们厂的废水COD在500~600 mg/L之间,原来采用的是明矾+PAM混凝+气浮的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我用双氧水+硫酸亚铁作实验处理效果不错(COD在150 mg/L左右),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氢氧化铁沉淀能否用加压气浮的方法除去? 答:氢氧化铁沉淀物的比重较大,不宜用气浮。 261.问:关于接触氧化挂膜过程中的问题: 1、O池一开始投加5%池容的脱水污泥,尽管活的污泥不多,我想请教那些死污泥是如何从系统中消失的,是解絮成单个生物体随水流出去的还是好氧消化掉?或者是连续进水后和未死亡的污泥结合以小的絮体流出沉淀池? 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是否应降低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以利于填料上污泥充分利用营养快速成长?此时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应保持约多少为合适? 3、填料挂膜快可缩短调试的时间,有那些方法利污泥黏附至填料上以及填料上的污泥快速繁殖成长? 答:1、死污泥中的挥发性固体部分可被细菌降解,部分解絮后随水漂出,污泥中的固定固体部分随水漂出,部分通过剩余污泥排出。 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要增加进水量(及时补充营养),此时水中最好不要有污泥。 3.要缩短调试的时间,就不能用脱水污泥,应该用未脱水前的浓缩污泥接种,或在生化池未进水前将种泥喷洒在填料上,当然具体培养过程中还有技术要求的。 262.问:本单位正在调试一个皮革废水处理装置,工艺:格栅-调节池-两级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活性污泥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废水量700m3/d,进水C OD 3000 mg/L多,出水要求COD在90 mg/L以下。活性污泥池SRT9.3小时,接触氧化池SRT4小时,中沉池及二沉池SRT2小时。 第一次投泥后没有闷曝,进行连续回流培养,泡沫及气味很重,生化池去除率一直提不上,后来投加第二次污泥后闷曝了几天再逐渐增大处理水量后效果明显,物化工序出水COD700-1000 mg/L左右,中沉池COD200 mg/L多,经过接触氧化后COD还有100 mg/L多,仍高于设计要求(90 mg/L以下)。 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与接触氧化都有回流污泥,后来调整为只回流活性污泥,接触氧化不回流,但这样操作接触氧化池泡沫增多了,二沉池每隔两小时排几分钟泥出水还是带有不少SS,去除效果也没见提升。 现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1、投泥后几时开始排泥合适?以什么为标准(没条件测SVI及MLSS)? 2、物化出水总磷只有零点几,C/P很低,现活性污泥池污泥膨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3、若要计算磷肥投加量怎么计算可否列个例子(磷肥有效成份:P2O5=12%) 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否池内悬浮污泥少后容易使LAS搅拌后覆盖池面?回不回流是否以其负荷高低来决定的?高时增加些悬浮污泥分担负荷,低时减少悬浮污泥单靠挂的膜处理水就行? 5、污泥膨胀是否将进水pH值提高,让曝气池pH值保持在8-9之间3-5天后再投加营养复壮即可? 6、膨胀时SV很高达35-60之间,是否就应增大排泥量除去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 答:分别回答如下: 1、MLSS不能测的话,SV一定要测定,可大致判断污泥的多少和污泥性能,现在投泥只是接种培养污泥,不用考虑排泥的。 2、磷不够易造成污泥沉降性能不好,也会影响污泥增长,磷应该控制在生化池进水BOD5的1%左右,不足就要加,还要确认N是否满足。 3、如果没有测定BOD5,磷的投加只能用试凑法大致确定,磷浓度以单质磷表示,假如每小时要设加纯磷X公斤,需设加12% P2O5的量=X×P2O5/P×12%。 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很正常的,现在用回流污泥来减少泡沫是治表没治本,一般来说生物膜完全形成后泡沫会减少的,如仍不能消失可用水喷淋消泡。 5、你们现在的污泥还不能算膨胀,可能是营养比问题,生化池进水pH控制在6~9就可。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正常运行时污泥是不回流的,培养期内可适当回流,但在营养不足时不能回流,如果营养比不满足,投加污泥也没用。 263.问:接触氧化工艺的二沉池投入使用后,是否要把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接触氧化池中,还是污泥培养的后期再排走污泥?如果污泥镜检中发现有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是否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并且不用再回流了(简单的说就是回流该如何控制,是否要满负荷进水时才不回流呢)? 答:如果填料上已有少量生物膜,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否则污泥中微生物会与填料上微生物争营养,如果生物膜还没形成,可增大进水量,让污泥在系统中循环,起接种作用。 污泥培养成熟与否从生物相可判断,污泥初步形成是会出现一些游动形原生动物,如果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一般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但也有例外,有的废水处理装置运行正常,而固着型纤毛类原生动物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要结合SV等来分析。生物膜初步形成后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这里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一般是不设污泥回流设施的,也有采用泥-膜组合工艺来强化处理能力,还有的接触氧化工艺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以便在负荷高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但正常情况下污泥不应该回流,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 264.问:普通的开放式厌氧用折流式厌氧泥流失后的回流量怎么控制?如何安装搅拌?如用液下搅拌一台控制面积有多少? 答:折流式厌氧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是通过水流的上下向交替来实现的,所以不需安装搅拌器。 至于厌氧泥流失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与回流量联系起来。 265.问:本公司调试一生活污水处理厂近一年了,采用A2O工艺,AHRT2小时,OHRT8小时,O为生物接触氧化法,因化粪池效果不好,有内循环,另外二沉I池抽泥时回流1小时,原先设计Q2500T,现实际Q600T,二沉池停留时间6小时,出水COD达标50mg/L左右,NH4-N进水30mg/L,出水20mg/L,TP2.0mg/L,出水的气味、色度都很好,请诊断一下。 答:不清楚具体的操作环节上的问题,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目前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太长,易造成污泥厌气,沉淀池发生厌氧释磷,同时二沉池污泥缺氧时会发生反硝化,如严重厌气时还会使亚硝酸氮逆转为氨氮,出水氨氮不能达标。 污水在二沉的停留时间是由水量定的,无法改变,但污泥在二沉池的平均停留时间可以控制,应该增加二沉池的抽泥频度,即少量多次,避免污泥在沉淀池长时间积累。 266.问:本单位的接触氧化装置调试中有一些疑问: 1、现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污泥停止回流后效果好了些,但出水SS和COD仍不达标,接触氧化池进水COD在200-350 mg/L之间,设计负荷为0.6kgCOD/(m3?d),停留时间4小时,出水COD要90 mg/L以下。挂膜颜色厚度都正常的,不知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接触氧化池去除率低? 2、物化出水我们要求厂方保持清澈及无污泥带进生化池,但在出水SS很少时呈乳白色时,跟平时正常时COD一样是700-800 mg/L多,所以进入生化池COD不高。是否可理解为物化出水里面可能大分子有机物较多不利活性污泥池去除呢? 3、我们之前是投泥闷曝后就进皮革废水由小流量逐渐加大至满负荷,但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否可行? 4、如果发生了污泥膨胀想加漂水杀丝状菌,投加量怎么计算? 答:分别回答如下: 1、要确认DO是否够?膜法的DO控制要高于泥法的。 2、生化池进水中含乳白色物质可能是一些难生化的低聚合物,应该加强预处理,如混凝沉淀处理。 3、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可以的,但水量要有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 4、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 267.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我们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 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 268.问:一沉出水是清的,基本没什么色度,但是经过生化后水又变褐色了,可能是曝气把过量的亚铁转化成3价铁了,所以现在注意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看是否会好转。另外我想知道,有什么经济有效的办法去除色度吗? 答:要确认生化池是否厌氧,混凝法去除色度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关键是药剂选择要有针对性,还有反应条件的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要控制,但pH不能低于9。 269.问:本公司在处理一医药废水,废水含大量苯环类物质,水量600t/d,进水COD平均27000mg/L,工艺:预处理+厌氧+活性污泥池+两个串连接触氧化池。目前出水在300左右(要求是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以下)。现接触氧化出水C0D降到200mg/L左右以后就再也无法下降了,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目前想采用纯氧曝气,先作中试,看看有没有效果。还准备加活性炭试试,是否还有什么其它办法? 答:在排除运行控制方面因素外,如果COD确实只能降至200mg/L左右,说明废水的B/C比太低,如果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说明曝气时间过长生物膜出现老化了。想采用纯氧曝气是否是因曝气池供氧不能满足而考虑的,如果废水可生化性差,用纯氧曝气也没用的,加活性炭当然有用,但不经济。我感觉这样的工艺组合有问题,也不知厌氧工序前还有什么预处理工序,所以无法作进一步评论。 270.问:气浮池投加PAC和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就都是絮状沉淀物,但是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解决呢? 答:不知你们是采用CAF还是DAF,根据你说的情况投加药剂后有絮体产生,但絮凝效果好象不大好,要确认药剂投加环节是否有问题,PAC和PAM不能同时投加,应有分别投加单元,还要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如果排除药剂投加因素,就是气浮设施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气液界面不够;有溶气罐的话要确认溶气罐压力是否正常;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溶气释放器是否完好等;采用叶轮气浮还要确认气浮机是否过小。
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