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厦门大学成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Krijn P. de Jong今日Science:控制Pt位点,负载量仅需0.01wt%!

厦门大学成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Krijn P. de Jong今日Science:控制Pt位点,负载量仅需0.01wt%!

时间:2022-07-08 来源: 浏览:

厦门大学成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Krijn P. de Jong今日Science:控制Pt位点,负载量仅需0.01wt%!

原创 Energist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

energist

能源学人,打造最具影响力的能源科技服务平台!

收录于合集

第一作者:成康, Luc C. J. Smulders

通讯作者:Krijn P. de Jong

通讯单位: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研究亮点】

通过在纳米尺度上 合理安排贵金属催化剂功能位点 ,在工业催化直链烷烃加氢异构转化中获得最佳性能的 铂的最小负载量可以减少10倍甚至更多 。将痕量(最低0.01 wt%)的铂纳米颗粒沉积在氧化铝粘合剂或沸石晶体的外表面上,而不是在沸石晶体内部,在不影响活性的情况下 提高了异构体的选择性

【主要内容】

贵金属广泛用于各种商业和新兴技术,包括汽车中的催化转换器;氢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剂;以及用于石油、生物质和废物转化的催化剂。在这些应用中对贵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更有效地利用贵金属的方法,包括所谓的单原子催化剂,其中孤立的单个金属原子或离子通过载体稳定。将贵金属限制在沸石通道或笼内可以有利于试剂的吸附和反应中间体的稳定,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在石化工业中,Pt经常与酸性沸石结合用于直链烷烃的加氢异构转化以提高液体燃料的质量,其性能受Pt纳米颗粒尺寸和分布、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酸性影响。通常Pt负载量在0.3到3wt%的范围内,而降低贵金属负载对于控制工业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Krijn P. de Jong教授课题组以及厦门大学成康教授等人通过控制工业铂-沸石-氧化铝 (Al 2 O 3 ) 复合催化剂的Pt位置和负载量,减少了加氢异构化的Pt负载量,同时保持最佳性能。 作者使用一维 (1D) 沸石 HZSM-22和HMOR来构建双功能催化剂。这些复合催化剂中Pt位点的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i)在沸石晶体的外表面(ii) 沸石晶体内部 (iii) 在Al 2 O 3 粘合剂上。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 Pt(NH 3 ) 4 (NO 3 ) 2 作为Pt前体的离子交换过程或使用H 2 PtCl 6 的离子吸附来控制Pt在复合催化剂上的位置 。实验发现具有 Pt-on-HZSM-22的复合催化剂表现出仅需 0.01 wt% 的最佳负载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C 7 异构体的产率。对于Pt-on-Al 2 O 3 /HZSM-22,Pt负载量需增加超过0.05 wt%。而0.05Pt-Al 2 O 3 /HMOR的C 7 异构体的最大产率接近0.5Pt-HMOR/Al 2 O 3 ,这表明 合理放置Pt位点可以使其用量减少10倍 。考虑到烷烃和烯烃的低扩散率, Pt位点应放置在固体催化剂中的可接近位置例如在介孔氧化铝粘合剂或沸石晶体的外表面上。 此外,保持Pt和沸石酸性位点之间的分离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机制最大程度地保持金属和酸的功能: (i) 限制金属簇对微孔的阻塞 (ii) 提高金属位点的可及性 (iii)有利于孔口催化以减少二次裂化反应。 总而言之,维持金属-酸平衡并确保脱氢-加氢反应的准平衡需要少量的 贵金属 ,但本研究证实 贵金属 所需的负载量受功能位点如何在纳米尺度上排列影响。

Fig. 1 HAADF-STEM and STEM–energy-dispersive x-ray (EDX) images of ultramicrotomed 70-nm-thick sections of catalysts.

Fig. 2 Hydroconversion of n-heptane over bifunctional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Pt loadings and locations.

Fig. 3 The effect of Pt loading on the maximum yield of C 7 isomers.

Fig. 4 | Chemical state of Pt.

【文献信息】

Kang Cheng, et al., Maximizing noble metal utilization in solid catalysts by control of nanoparticle location. Science. 377, 204-208 (202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8289

全电池容量低温“跳水”背后元凶是谁?王春生/许康/杨晓青/Brett Lucht等Angew阐述新策略

2022-07-07

Arumugam Manthiram教授AFM:石墨/LiNi0.5Mn1.5O4全电池预锂化新观点

2022-07-07

揣明艳博士,杨金龙助理教授,陈维教授最新AM:左右开工,阳离子加速器同时加速MnO2-Zn电池正、负极电解反应动力学

2022-07-07

缺陷硒化铜对稳健锂-硫电池的相工程

2022-07-07

从颗粒内部分析富镍正极材料的降解机理

2022-07-06

NCM正极材料的前驱体形貌如何影响电化学性能

2022-07-06

改性蒙脱土保护层助力高性能稳定的可充电锌离子电池

2022-07-06

山东大学冯金奎教授团队Materials Today:MXenes在电池隔膜中的应用

2022-07-06

V, Mn氧化物普适性多功能氢键网络构筑策略,“一箭三雕”促进质子转移,抑制材料溶解,稳定结构助力实现高性能锌-质子混合电池

2022-07-06

超燃!中国留学生一作+通讯,PEO基固态电池登顶今日Nature Materials

2022-07-05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