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狼来了”喊多了,企业也就麻木了,无所谓了

“狼来了”喊多了,企业也就麻木了,无所谓了

时间:2024-04-04 来源: 浏览:

“狼来了”喊多了,企业也就麻木了,无所谓了

安全总监之家
安全总监之家

hsevclass

全国安全总监的在线交流与能力养成平台,聚焦安全与应急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全茂 ,作者安全茂

安全茂 .

让安全成为一种价值观!

安全督查到底查什么?

当我每次看到省级 、甚至部 级发布的 安全督查通报,居然还停留在为一线企业做最基本的隐患排查,查灭火器、安全帽、防爆灯、作业票、资格证等等......

顿感抑郁。

安全督查发现的以上 种种问题隐患,反映的均是表象,哪怕再多,也犹如蜻蜓点水,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治标不治本”。

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政府的安全督查,特别是高级别的安全督查,应该着重于发现和解决某个地区、某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制度性、系统性、根源性、长期性的痼瘴顽疾,而不仅限于在某个或几个企业开展现场隐患排查。

有的企业反映, 一年要接受上百次安全监督检查, 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县级, 一轮又一轮督导帮扶、监督检查,层层迎检、层层准备。

基层政府 企业均 疲于应对,不但没有精力和心思去真正抓安全生产,反而滋生大量的形式主义和无谓的内卷工作, 一线干部、员工也感到压力过大,无法专注于日常工作,既影响安全又耽误生产, 有的 甚至 还影响到个人生活

这样的督查既是对安全专家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基层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管理的内耗,不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为此,安全茂提出几点关于 安全督查的 改善建议:

、压减对企业安全督查的频次

真正实现有震慑力的安全 督查绝不是频繁的安全督查, 过于频繁的安全督查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干扰,而且可能会导致企业对安全督查产生疲劳和抵触情绪。

“狼来了”喊多了,企业也就麻木了,无所谓了。

因此,除非是关键时期、对关键领域、对关键企业进行必要的安全督查,尽量压减其他不必要的督查。

真正的安全隐患排查主体、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永远是企业。

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不够,政府要想方设法强化培训、指导和服务;如果企业安全管理自主性不强,政府要采取引导、监督、激励的多重手段去推动。

而不是一味抱着 对企业 信任的心态 认为企 业天生就是“坏蛋”,骨子里就不重视 安全,动辄搞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

大家是时候解放思想了,站在企业的角度设身处地去帮助他们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就有可能收获安全管理、事故预防、政企和谐的奇效!

二、安全督查不要讲究“全”和“多”,而要注重“专”和“深”

安全督查的目的不是搞全面检查,也不是要给企业查个底朝天。

有的督查专家检查发现企业的问题隐患,如果企业辩驳或者不服气,他就恨不能三天再查你500个问题,显得自己多么专业、多么能耐,然而这些问题大都是一堆对企业安全管理改善无用的、甚至咬文嚼字的、无关痛痒的表面问题。

安全督查更应强调专业性和深入性,真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则更多集中在领导力、安全文化、安全战略、内部协同、选人用人、安全资源投入等方面,这些才够帮助企业找到关键的根源问题。

如果过于追求全面性或问题数量多少,那必然会导致督查的深度不足,更无法让企业真正心悦诚服的去整改和纠正问题。

三、尽量避免出现“越级”安全督查

安全督查务必要明确督查主体或对象,尽量避免搞“越级”督查。

国家级的督查对象就 是省级政府、省级的督查对象是市级政府、市级的督查对象是县区级政府,以此类推。

如果所有的安全督查把全部精力都下沉到一线企业,就会 对属地政府领导责任、专业 部门 监管 责任 、应急部门综合监 管责任落实的监督,无法帮助地方查找到在安全管理政策、机制方面的漏洞和行业、领域的安全系统性问题。

这样的督查不能说失败,但至少质量和效果是不高的。

当然,企业重复被各层级督查 ,由于受督查内容和各级专家的知识、经验、性格的不一, 会导致企业 重复整改问题、无效整改问题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加深对督查的反感与逃避。

四、 高级别的安全督查更应关注源头、宏观、系统的风险隐患排查

级别越高的安全督查往往权威越大、 专业 资源越充足、信息越广泛。

所以,高级别的督查更应把重心投入 到源头、宏观、系统的风险隐患排查中去。

比如通过督查详细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运行情况、 政府部门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三管三必须的落 地、 行业协会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媒体对安全工作的宣传、 民众安全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安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督查,全面评估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各行各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从而 彻底解决企业重大事故隐患产生的根源问题 ,实现 上医治未病”,真正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安全茂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本篇资料

“安全研习社”知识星球帮您一站式解决!

下一条:返回列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