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南民族大学丁耀彬团队ES&T:Ru(III)活化高碘酸盐高效选择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Ru(V)和Ru(IV)重要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丁耀彬团队ES&T:Ru(III)活化高碘酸盐高效选择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Ru(V)和Ru(IV)重要作用

时间:2023-08-07 来源: 浏览:

中南民族大学丁耀彬团队ES&T:Ru(III)活化高碘酸盐高效选择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Ru(V)和Ru(IV)重要作用

丁耀彬副教授 环境人Environmentor
环境人Environmentor

Environmentor2017

分享环境领域内学术进展、热点资讯、招聘信息

收录于合集 #ES&T Family 476个
‍‍‍‍‍‍‍ ‍‍‍‍‍‍‍‍‍‍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 李德芬娜(中南民族大学)
通讯作者: 丁耀彬(中南民族大学);王少彬 (阿德莱德大学)
论文 DOI 10.1021/acs.est.3c02582
Supplementary Cover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中南民族大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团队丁耀彬副教授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表了题为 “Ru(III)-Periodate for High Performance an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Aqueous Organic Pollutants: Important Role of Ru(V) and Ru(IV)”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构建了 Ru(III)/ 高碘酸盐反应体系实现了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选择性氧化,证实了反应体系中的 Ru(V)=O 的主导作用,并揭示了 Ru(V)=O 在一电子和两电子氧化中的 Ru 催化循环过程。本文被选为补充封面( Supplementary Journal Cover

引言

高碘酸盐 (periodatePI) 是一种无色氧化剂,在 pH4 下氧化还原电位为 +1.6 V ,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纤维素改性和水净化及消毒等领域。然而,由于缺乏高性能活化方法, PI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 PI 的活化方法有紫外光照射,碱活化和金属 / 金属氧化物催化活化等。相比之下,金属离子活化具有性能好、成本低和金属离子易得等优点,发展迅速。在报道的不同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 Mn(II)Cu(II)Zn(II)Ag(I)Ni(II)Fe(II)Co(II)Fe(III) )中, Fe(II)Mn(II) 离子展现出了相对较好的活化效果,但在中性 pH 下仍不够理想,且金属离子用量通常比较高( mM 级)。过量金属离子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处理成本,同时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对 PI 催化活化性能更高的催化剂,在低催化剂用量( µM 级)下实现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氧化降解

本研究工作首先以卡马西平( CBZ )为模型污染物,对比评价了 Ru(III) 和其他 8 种过渡金属离子( Fe(II)Co(II)Zn(II)Fe(III)Cu(II)Ni(II)Mn(II)Ce(III) )及 4 种贵金属离子( Ag(I)Pd(II)Pt(II)Ir(III) )对 PI 的活化性能,确认了 Ru(III) 的高催化活性;利用甲基苯基亚砜( PMSO )探针、 18 O 同位素标记、紫外 - 可见吸收( UV-vis )光谱、 X 射线吸收谱( XANES )和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等手段证实了 Ru(III)/PI 体系中 Ru(V)=O 的主导作用;通过 2 ,2- 联氮 -(3- 乙基 - 苯并噻唑 -6- 磺酸 ) 二铵盐( ABTS )和 PMSO 探针实验,揭示了 Ru(V)=O 的反应活性及其在一电子和两电子氧化中的催化循环;最后,考察了常见无机阴离子( Cl - HCO 3 - 等)和天然有机物( NOM )的影响,评价了 Ru(III)/PI 体系去除实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潜力。该工作不仅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去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高级氧化方法,还丰富了对 Ru(V)=O 活性及 Ru 催化循环过程与机制的认识。

图文导读

1 不同金属离子活化 PI 降解 CBZ 的效果对比

首先以 CBZ 为模型污染物,在初始 pH3711 下对比考察了 13 种金属离子催化活化 PI 的性能。结果表明(图 1 ), Ru(III)/PI 体系在 3pH 条件下都表现出了最好的氧化效果和最快的降解速率。当初始 pH37 时, 10 µM CBZ 可在 45s60s 内被完全氧化。当初始 pH11 时, CBZ5min 内的降解率达到了 95% 。对比之下,其他的金属离子活化 PI 体系中 CBZ 的降解效果要差很多。 Ru(III)/PI 体系降解 CBZ 的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k obs )在初始 pH3711 下分别为 5.96, 2.29 0.60 min –1 ,是性能第二好的 Ir(III)/PI 体系的 129.8, 58.921.7 倍。同时,该体系即使在较低的 Ru(III) 用量( 1 µM )下对 CBZ 的降解性能也优于经典芬顿和类芬顿, Co(II)/ 过一硫酸盐, Co(II)/ 过氧乙酸, Ru(III)/ 过一硫酸盐和 Ru(III)/ 过氧乙酸体系。考虑到催化剂用量和氧化剂浓度对 k obs 的影响,为更准确地对比评价不同金属催化体系的性能,定义了新的评价常数( K ,图 1d )。 Ru(III)/PI 体系降解 CBZK 值在 初始 pH37 分别为 5.96×10 4 2.29×10 4  min –1  mM –2 ,比对比催化体系高出至少两个数量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 Ru(III) 是一种高效的 PI 活化催化剂

2 Ru(III)/PI 体系活性物种的鉴定:有机污染物选择性氧化( a ); DMPO 捕获活性物种的 ESR 图谱( b );淬灭剂对 CBZ 降解的影响( c ); PMSO 转化为 PMSO 2 的选择性( η PMSO )( d ); LC-ESI-tqMS 正离子模式下 PMS 16 O 16 O PMS 16 O 18 O 的提取离子流图( EIC )( e ); PMS 16 O 18 O 二级质谱( f

Ru(III)/PI 体系能降解富电子的 CBZ ,苯酚,双酚 A ,磺胺甲恶唑和双氯芬酸等污染物,但无法降解含吸电子羧基基团的苯甲酸和布洛芬(图 2a ),表明该体系的活性物种为氧化能力中等的氧化剂,而非 OH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 )波谱对 Ru(III)/PI 体系中的活性物种进行了表征,发现检出的 DMPO 加合物的信号归属为 DMPO 氧化物 DMPOX ,而且加入叔丁醇( TBA )或甲醇( MeOH )仅能略微降低 DMPOX 信号强度(图 2b ),说明 DMPOX 并非 OH 氧化 DMPO 产物。过量的 TBAMeOHRu(III)/PI 体系中的 CBZ 的降解基本没有影响(图 2c )。这些结果都表明了 Ru(III)/PI 体系并未产生 OH 。同时,采用 ESR 波谱还确认了 Ru(III)/PI 体系也未产生 IO 3 IO 4 。但 PMSO 的存在则显著抑制了 Ru(III)/PI 体系的 DMPOX 信号和 CBZ 降解(图 2bc ),说明该体系可能产生了高价钌活性物种。为进一步确认高价钌的作用,以 PMSO 为探针,考察了其转化为 PMSO 2 的选择性( η PMSO ),发现 Ru(III)/PI 体系转化 PMSO η PMSO 在初始 pH3-11 范围内为 98.4–101.8% (图 2d ,说明该体系可化学计量转化 PMSO 产生 PMSO 2 LC-ESI-tqMS 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 PMSO 2 产生(图 2e )。同时,在 H 18 O 介质中,还检出了 PMS 16 O 18 O (图 2f ),表明高价钌可与 H 18 O 进行氧原子交换,并通过氧原子转移反应氧化 PMSO 产生 PMS 16 O 18 O 。这些结果说明 Ru(III)/PI 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可能为高价钌物种

3 Ru(III)/PI 体系中 Ru(V)=O 的鉴定: XANES 光谱图( a );钌标样平均价态与吸收边位置 KEE 线性关系( b ); Ru(III) 分散液及其与 PI/PMSO 反应液的照片( c ); Ru(III) 分散液和 Ru(III)/PI 反应液的 UV-vis 光谱及 PMSO 对其的影响( d );不同 Ru(III) 浓度下 Ru(III)/PI 反应液的 UV-vis 光谱( e ); Ru(III)/PI 反应液在 310386nm 处吸光度与 Ru(III) 浓度的线性拟合( f ); DFT 模拟计算 Ru(III)/PI 反应产 Ru(V)=O 路径与反应能垒( g

XANES Ru(III)/PI 反应过程中的 Ru 价态变化的表征结果显示,与 Ru(III) 溶液相比, Ru(III)PI 反应 20 s 后的样品( Ru(III)/PI-20s )的吸收边位置明显右移(图 3a ),说明样品中 Ru 的平均价态高于 +3 。根据 Ru 标准样品价态与吸收边位置 KEE 的线性拟合关系,计算确定了 Ru(III)/PI-20sRu 的加权平均价态为 +4.6 (图 3b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 Ru(III)/PI 反应产生了大量的 Ru(V)=O 物种。进一步结合 UV-vis 光谱和 PMSO 探针实验证实了 Ru(V)=O 的产生。 Ru(III) 溶液为黑色悬浊液(图 3c ),且具有丁达尔效应,说明 Ru(III) 在水中以胶体态存在。在 200-800nm 范围内的吸收来源于胶体钌的光散射效应。加入 PI 后,溶液 5s 内变得无色透明(图 3c ),且在 310386nm 出现了两个吸收峰( A310A386 )(图 3d ),散射效应引起的光吸收消失。这一明显变化表明 Ru(III) 能与 PI 快速反应产生高价钌。为确认 A310A386 归属于 Ru(V)=O ,我们设计两组实验进行验证。首先,在 Ru(III)/PI 反应液加入不同浓度的 PMSO ,发现随着 PMSO 浓度的增加, A310A386 随之减弱。当 PMSO300µM 时,反应液的 UV-vis 光谱变得与 Ru(III) 溶液类似,并且反应液重新变成了黑色悬浊液,说明 Ru(III)/PI 反应产生的高价钌被还原为了 Ru(III) 。基于 PMSO 的化学计量转化,我们推测高价钌的价态比 Ru(III)2nn 为整数),即高价钌的价态可能为 +5+7 等。但 +7 态的 KRuO 4 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并且其 UV-vis 光谱也明显不同于 Ru(III)/PI 反应液。因此, Ru(III)/PI 反应产生的高价钌更可能以 Ru(V)=O 态存在。其次,在过量 PI 下改变 Ru(III) 浓度,发现 A310A386 随着 Ru(III) 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强(图 3e )。在过量 PI 下, Ru(III) 全部被氧化为高价钌。线性依赖关系确认了 A310A386 的确归属于 Ru(V)=O (图 3f )。对体系的可能反应路径进行了 DFT 计算,发现 Ru(III)PI 反应生成 Ru(V)=O 的能垒为 -58.1 kcal mol -1 (图 3g, 而生成 IO 3 OH 的能垒更高,分别为 -34.5 6.3 kcal mol -1 ,说明 Ru(III)PI 反应更倾向于产生 Ru(V)=O 。产生 Ru(V)=O 反应极低的能垒说明 Ru(III)PI 反应可自发性地进行,动力学极快,与 Ru(III)/PI 体系中 CBZ 快速降解和 5sRu(III)→Ru(V)=O 转化一致

4 Ru(III)/PI 反应液光谱及 PMSO 加入的影响( a ); Ru(III)/PI 反应液多次连续氧化 PMSO η PMSO b ); PMSO 探针实验( cABTS 探针实验( d

为进一步解明 Ru(III)/PI 体系中钌的催化循环过程,我们设计了 PMSO 连续氧化实验。首先,加入过量的 PIRu(III) 全部转化为 Ru(V)=O ,然后再加入 PMSO 将产生的 Ru(V)=O 还原为 Ru(III) ,重复此过程 4 次。结果发现 Ru(III)→Ru(V)=O→Ru(III)Ru 循环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图 4a ),并且 4 次循环过程中的 η PMSO 都接近 100% (图 4b )。这些结果表明在 Ru(III)/PI 氧化 PMSO 中, Ru(III) 为氧原子转移催化剂。在 PMSO 探针实验中, PI 的利用率( UEO )为 88.7-96.1%PI 的转化产物主要为 IO 3 S PI 100.6–103.6% )(图 4c ),都表明 PI 几乎 100% 被用于 PMSO 的两电子氧化,也进一步确认了 Ru(III) 的氧原子转移催化作用。除了氧原子转移催化循环途径, Ru(V)=O 还可能通过一电子转移途径完成催化循环。为此,我们还对比考察了 PIRu(III)/PI 体系中 ABTS 的转化,发现两个体系都能化学计量地转化 ABTS 产生 ABTS• + ,但在 Ru(III)/PI 体系中 ABTS 的转化速率常数为 PI 体系的 8.6 倍,说明 Ru(III)/PI 体系主要通过 Ru(V)=O 氧化转化 ABTS ABTS• + 的产生表明 Ru(V)=O 能一电子氧化 ABTS 。在此过程中, Ru(V)=O 物种将接受一个电子被还原为 Ru(IV) 。如果 Ru(IV) 不能继续转化 ABTS ,那么 1molPI 最多只能转化 1molABTS 产生最多 1mol ABTS• + 。反之,如果 Ru(IV) 能继续氧化 ABTS 产生 ABTS• + ,那么 PI 的电子利用率( UEE )肯定大于 1 。当 Ru(IV) 全部都被应用于 ABTS 化学计量转化时, UEE 将接近于 2ABTS 探针实验结果显示 PI 单独氧化 PIUEE 仅为 0.23-0.65 ,而 Ru(III)/PI 体系氧化 PIUEE1.32-1.88 (图 4d ),说明 Ru(V)=O 可以通过 Ru(V)=O→Ru(IV)→Ru(III) 循环一电子氧化 ABTS ,且在最优条件下, Ru(IV) 可全部被利用。正因为此, Ru(III)/PI 体系氧化 ABTSUEO 高达 94% (图 4e ),说明消耗的 PI 在一电子转移反应中也能被全部利用。 PMSOABTS 探针实验清晰地揭示了 Ru(V)=O 在一电子和两电子转移反应的循环过程,即 Ru(V)=O→Ru(IV)→Ru(III)Ru(V)=O→Ru(III)

为了考察 Ru(III)/PI 体系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潜力,我们测试了天然水体中常见的无机离子( Cl - NO 3 - SO 4 2- HCO 3 - PO 4 3- )和有机质(以腐殖酸 HA 为代表)对 Ru(III)/PI 体系氧化 CBZ 的影响,发现 10 mM Cl - NO 3 - SO 4 2- 10 mg L -1 HA CBZ 降解几乎没有影响,但 10 mM HCO 3 - PO 4 3- 则展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HCO 3 - PO 4 3- 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其缓冲作用导致体系较高的反应 pH ,另一方面 PO 4 3- Ru(III) 强配位作用易导致沉淀产生,减少了 Ru(III) 催化剂的有效浓度。随后,采用湖水和河水为代表,评价了 Ru(III)/PI 体系处理实际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发现 Ru(III)/PI 体系能完全去除实际水体的 CBZ ,表明该体系具有应用于处理实际废污水的能力

小结

Ru(III)/PI 体系具有催化剂用量少、反应快速、氧化剂利用率高、氧化剂分解产物无毒、一定程度抗共存阴离子等杂质干扰和可选择性氧化目标污染物的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和应用潜力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相对于自由基, Ru(V)=O 具有更长的半衰期(纯水中, 122min ),有效浓度更高,可在较长时间内与有机污染物反应,导致有机物高效氧化降解。然而,考虑到 Ru(III) 成本问题,后续仍需开发可高效回收 Ru(III) 的工艺和材料,以期能够重复使用 Ru(III) 催化剂,实现低成本废水高效处理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德芬娜 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氧化处理。
联系邮箱:
通讯作者:丁耀彬 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Nat. Commun.ES&T 等多个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环境催化、光催化及纳米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在 ES&T 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其中 ESI 高被引论文 6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7 项。科研成果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
联系邮箱: yaobinding@mail.scuec.edu.cn
通讯作者: 王少彬,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终身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桂冠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纳米材料开发、环境催化、二氧化碳储存与转化以及太阳能利用。在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ES&T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其中 ESI 高被引文章 90 余篇,担任 Appl. Catal. B: Environ.Chem. Eng. J. Adv. 副主编,是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汤姆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工程,化学,环境与生态领域的 2016-2022 年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投稿 中南民族大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团队丁耀彬副教授 投稿、合作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15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赏”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论文推介

ES&T主编/副主编:我的论文为啥未送审就被拒稿?

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Angew: 限域强化利用自由基主导的快速类芬顿反应
耶鲁大学Menachem Elimelech团队和哈工大马军团队Nat. Commun.:Janus电催化膜高选择性合成ROS
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ES&T:绿色芬顿——原子氢介导的双氧水电还原活化过程
同济大学赵红颖、赵国华团队ES&T: 电芬顿阴极氧化-还原协同深度处理含卤污染物
丹麦科大张翼峰 团队ES&T: 导电型的厌氧颗粒污泥应用于污水处理及产电的研究
香港科大劳敏慈团队ES&T: 如何实现水体中磷酸盐选择性吸附去除?
美国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ES&T展望:脱盐过程能效的直观理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文湘华团队WR: 污水可生物降解性决定了 污水厂微生物的构建机制
卡内基梅隆大学Lowry教授团队AM:硫含量和形态调控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疏水性、电子传递、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学术招聘
美国范德堡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项目招生 (博士硕士)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门玉洁课题组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Dr. Sam H. Y. HSU课题组招聘博士
美国圣母大学环境分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拟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士Eawag联合招聘全奖博士生(环境方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招聘博士
学术资讯
耶鲁大学Julie B. Zimmerman教授出任ES&T主编
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出任ES&T Letters主编
韩国科学院院士Wonyong Choi将出任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主编
CEJ Advances创刊 | 潘丙才教授任主编,四位华人学者任副主编
ACS对话 | 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副主编马军院士
专访: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主编团队

扫描二维码,快速入群~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