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关于事物本体的发现“稽”字的哲学之旅 古代中国人关于事物本体的发现“稽”字的哲学之旅

古代中国人关于事物本体的发现“稽”字的哲学之旅

  • 期刊名字: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蒋重跃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18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正如古代希腊哲学家在ουσια的讨论中发现了事物的本质一样,古代中国的哲人则在“稽”的讨论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春秋后期到战国末年,除了日常语义之外,“稽”字的内部渐渐地增加了一些哲学含义.《老子》有“稽式”一词,表示事物的存在样式.战国中期以后,“稽”的“考核”“验证”等含义得到广泛使用,这与当时形名法术的兴起有关.在《荀子》中,“稽”与“道”相合,又成为把握事物之度的活动.在与韩非同时代的《鹖冠子》一书中,又用来指代“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于是就有了事物本体(本质)的含义.按训诂可知,“稽”与“至”、“止”、“积”、“纪”、“计”等字相通,有到达、停留、积滞、原则和考核等含义.在《韩非子·解老篇》中,韩非提出“定理”的观点,认为“理”乃事物的“形象”或“规矩”,只有“理定”,才可“计会”(考量).“道”指事物的总体存在,若没有“理”的规定,没有留止的特征,就是不可知的.“道”只有和“理”统一起来,才会成为具体事物的本质.“稽”字所有的含义与韩非的这些观点相吻合,所以才被他用来指代“道”“理”关系.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古希腊的ουσια(所谓“在者的在”,即事物本体或本质)就具有“停留”、“模式”、“根据”、“当下”等含义,归根到底,他称之为“常住的在场”.韩非用“稽”字表示“道”“理”关系,恰恰具有相同的含义.如果说古代中国也有某种类似在场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的话,那么,韩非凭借着以“稽”为标志的理论创造活动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传统的杰出代表人物.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