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空" 析"空"

析"空"

  • 期刊名字:唐山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董山民,曹剑波
  •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3-24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16卷第4期唐山学院学报Vol, 16 No 42003年12月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Dec 2003析“空”董山民,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对佛教哲学中的“空”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发据。佛教哲学对“空”的看法有6种,即:本体论的“空”、语义学的“空”、无自性的“空”、临死体验的“空”、“他空见”的“空”和自性不空的“空关键词:佛教哲学;空;自性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9X(2003)04-0009-03Analyzing“KongDONG Shan-min, CAo Jian-bo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After unearthing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of "Kong"of Buddhistphilosophy, 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re are six opinion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on"Kong",which are"Kong"of ontology, of semantics, without self-nature, of experience prior to death, ofTakongjian"and of non-vacancy of self-natureKey Words: Buddhist philosophy i Kong; self-Rature在佛教哲学史上,“空”这个概念有不同层次的含义,深于因缘和合而无独立的实体性,万物由于生灭变化而无质的入、全面地探讨“空”的各种含义,是准确把握佛教宇宙论和稳定性,万法由于依识所现而无实在性,本体的“空”既揭示人生观不可或缺的条件了现实世界的虚幻性,又指认了佛教本体的绝对空寂。佛教史上的“空”以“万物皆空”的“空”为主流,认为“空”佛教本无观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生成和本体的另是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这种“空”,有本体论、语义学、无自性个重要概念,也是般若学性空思想的核心,它把中国道家和临死体验的4种含义。除此之外,还有处于支流地位的两的“无”与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来,用“本无”来表示“性种“空”:一种是彻底否认有“空”存在的“他空见”的“空”;另空”。般若学经典《本无品》中的《道行般若经》云:“如法无所种是自性不空的“空”,认为宇宙万物既有“自性”又是从生……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一般皆本无,亦复无空”,宇宙万物是“自性”与“空”的统一。下面分别予以论述。本无。”《大明度经》也说:“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1本体论的“空”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佛教在论述宇宙万物的本体时,认为万物皆空,一切皆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无本,无过去未来现在,如来亦空.在佛教看来,宇宙的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空”是万物尔,是为真本无”本无观认为“无”和“空”两者都在万象之的本体先,都是产生万物的本原。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为廓然空无,为佛教的“空”,有两种基本含义:(1)事物虚幻不实,无实自本无;万物形成后的性状是本性空寂,也是本无:一切事物都体或离诸相,一切法(存在)都是一无所有,《维摩经》:“诸法是无生(来)也无灭(去)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存在于究竟无所有是空义。”(2)理体空寂明净,《大乘义章二》:“空实体化的本体中因此万物是“本无”本无观还认为事物的者就理彰号,理寂名空”,“绝众相故名空”。就现象界言,“空”本性就是空寂,本来就是无,也就是空无自性,是性空。因此是指一切事物的虚幻性、不实在性,就本体界言,“空”是指佛本无观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否定事物有自性,否定三世实性的绝对空寂明净。这两方面的“空"都是本体的“空”,这种有,否定事物的真实本质本来面目、原本状态的无实体、无“空"是以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为前提的。不生不灭、不出不本原的本体论,是阐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体论在这种意入、绝对空寂明净的本体概念“空”的理论基础在于:万物由义上,道家的“无”与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确有相通之收稿日期:2003-04-23作者简介:董山民(1973),男,硕士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10唐山学院学报第16卷处,在本体论上都有超越形体的意蕴《无量义经Y说佛法的无量义皆从“无相”一法而生。《大智度2语义学的“空论》卷61说无相有3种:(1)假名相,谓一切名相皆为无明力本无观对“本无”的另一种定义是建立在语义学上的,它所执取,假名不实;(2)法相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认为人们所认识的万事万物都是语言文字的表现都是思维肉眼虽见为有,慧眼观之为无;(3)无相相,谓在假名相和法活动的结果实际上万事万物都空无所有,并没有自性。《难相二相之外还有一个无相之相者亦属虚妄。离开了这3种问品》中《道行般若经》云:“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相,则为无相。因此,无相实际上是对实相之相的否定式诠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释,往往被作为实相、法性涅槃的同义语。无相还被作为一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种契证实相的法要,意谓自调其心,离一切相而契证实相僧肇的“空”即“不真空”也建立在语义学基础上,它是一《百论》卷1云:“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个否定的概念,指非实有,表示万物虚假不实,并不表示绝对在法心无所著。”这种意义上的无相与“无分别”同义。禅宗的空无。僧肇的《般若无知论X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都是《坛经》以“无相为体”,谓“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围绕着“空”展开的,其基本结构以“不真而空”为其哲学的理3无自性的“空”论基础,以“非……非……”为基本论证方法,从破除人们的自性(又称“性”)指诸法固有的自体、本性。相宗所说的“感知”“邪见”入手,论证有无、动静的虚假性,试图在“空”的三自性的自性,即为自相,是体质的意思。禅宗慧能所说的自世俗虚假世界中,“显”佛教“真实”的境界。其具体论证分为:性,为自心佛性、自己本性的简称,指自心之本来面目、本来(1)本体论论证,从“有无称异,其至一也”到“诸法假号不体性,中观学派依《般若经》等,不但说五蕴皆空、人法二空,真”;(2)动静观论证,从“动静未始异”到“皆因缘假称”;(3)一切有为法空,而且说无为法亦空,乃至空(空的观念)亦复认识论论证,从“知即无知”到“无物可知”。他认为,由于万物空。说空的根本理由,是谓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大智度无相,无物可知,因此般若无知。他说:“夫知之生也,极于相论》卷31云:“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内,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万物为无,但并非不存在,而是有名为性”诸法无不依因缘而生,故说诸法无自性,无自性即非实有,无非实无。万物是假有,假有不是空无。是空,亦称“自性空”“性空”“无性”。这种空并非空无所有,而龙树的中观学说对缘起的分析也是一种语义学的分析。是空而缘起,在认识中显现为各种现象。《般若经》以无自性龙树不像前人那样形而上学地说明缘起是由什么因子、经过为本,说18种空,其说空的理由,还有剎那生灭、唯有假名什么方式形成的,而是追问我们平时使用的那些概念(如因如梦幻、泡影、雷电等。瑜伽行派着重从万法唯识、识亦性空果、有无、生灭、来去、时间等)能不能有意义地用于述说缘起和三自性方面论述“空”,有“三空”等说。《楞伽经X大乘起信现象和表达缘起观。他认为,人能经历、思考和理解的一切都论》等以从生的妄心分别不符合于真实为空。《起信论》云是缘起的(即不依靠自身、而依条件和关系而起),而一切依“依一切众生,以有安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它缘而起者都“无自性”。任何概念名相都有某种确定的特殊含所说的空仅为妄心所执的自性,真实并非空。此外还有多种义或区别,它们本身就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都是在一定语空的说法,如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一空、十六空等境的“缘”中才获得其含义的,因而通过它们来确切地理解和“空”观直接脱胎于早期佛教的“三法印”。《杂阿含经》卷表达缘起现象和中道观都是不可能的。龙树还认为概念的运10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种说法现在用之所以能够刻画缘起现象,是因为它借助我们习惯性的联多表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谓一切想和想象来进行附会,因此,为了显示出那尚未落人任何现有为法(依因缘所生者),皆生灭变化,不可常住。一般地说成化、实体化和形式化状态的缘起现象本身,就必须破除各无常有相续无常、刹那无常2种含义。相续无常是说,法”在种现成的、固定的名相。《中论》破除名相的基本策略就是去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必有生、住、异、灭4相。刹那无常是追究每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定相和自性,揭示其与缘起现象的说,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如《仁王经》云:“是“无住相”的不相容之处。龙树认为,“缘”并非任何现成意义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剁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上的、可被概念把握的“条件”,“缘起”也并非现成或有自性异、法灭。”无常又可分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3方的存在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缘”实际上是最本源的、“第一”面,众生无常是指三界众生皆有生死,即使像非想非非想天的和终极性的。“缘起”比一切自然的因果关系更为本源,因寿命长至八万四千大劫,也终必有死。世界无常谓世界万物果关系本身要通过缘起才能获得理解。龙树中道观的“不有莫不在生灭变异中。《俱舍论·分别业品》云:“诸有为法才得不无(空)"思想,可用《中论》开头著名的“八不偈”表示。这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八不偈”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余方,”诸念无常谓心识活动念念生灭,不可常住。从诸法无亦不出。”常必然引出无自性而空的结论。《大智度论》卷22即说:“观佛学中的“无相”就是说诸法实相远离众生的认识,而以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见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名相(表象、概念)为一切相,亦即实相以无相为相。这其实也诸法无我”中的“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意谓世间一是一种语义学的分析。《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切现象皆无独立实在的自体,诸法皆缘起,诸缘皆无常故,没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否定一切相,包括如来的三十二相、有一真常自在的我,五蕴皆非我,故无我。与无自性、性空基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认为诸相皆非真实,真实远离一切相。本同义,“我”较之“自性”,多了“自为主宰”的含义,分“人无第4期董山民曹剑波:析“空”11我”“法无我”二义,合称“人法二无我”。小乘中的有部只说人因此是“空”。无我,大乘则主张人法二无我。人无我,谓众生个体唯五蕴和《心经》把色与空这两个对立的概念融为一体的思路,也合,没有众生所执的为实常的自我。《瑜伽师地论》卷46说,有万物万象无自性的含义。其思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众生的人我的执有有4种:(1)我即是诸蕴,谓身心是我;(2)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认为一切有形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如认为身内有不灭的灵魂、神我等;的万物(色),并没有脱离于无形的存在状态(空),无形的存(3)我非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执身在状态也并不外在于有形的万物,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心外有我;(4)我非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4临死体验的“空”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执有一个既不“四空”是密乘无上瑜伽所说的人临死时所体验到的空住于身心中,也不住于身外,与身心无干涉的自我。众生所计是通过光明的不同显现对离分别心所作的4个不同层次的执的这几种我都无其实,谓之人无我。法无我,谓世间一切,划分:(1)所显空,在临死八相出现第五相如月光相灭时,灭法,如五蕴、四大等,凡以名言概念表述者,皆无实常自性,为对粗境的分别心,所显空心就叫所显空;(2)大空,继而灭第因缘生法、生灭法,或心识所变观之法。《瑜伽师地论》卷46六相如日光相对,灭对一切细境的分别,其时的空寂心称大云:“于诸法中法无我住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空;(3)胜空继而灭第七如黑暗相时,灭大半微细分别所显性诸法都无所有。”谓众生概念中实有自性的诸法,其实皆无空心称胜空;(4)最胜空,简称“空”,最后如黎明晴空相现时,自性,故说无我。《成唯识论》卷8说,无我有3义:(1)无相无灭一切微细分别,八十性妄灭尽,呈露出本来心地光明,四空我,谓所执我相为无;(2)异相无我,谓诸法自相与众生所执亦依次称为显、增、得、空,显、增、得、空之心,统称“最细心”我相相异:(3)自相无我,谓无我所显即为法的自相,亦即诸5“他空见”的“空”法以无我为自性、自相,无我常被作为“空”的同义语。佛教虽“他空见”是藏传觉囊派的基本见解,创立于域摩弥觉多力说无我,但并非绝对认为无我,只是否定世俗所说所认的吉。这种观点认为,空是众生由于虚妄分别而附加在真实之上的东西,因此空是“他”而非事物之“自”;众生所说的性空,功德(属性),《涅槃经》更说佛性为我,谓“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而无佛性,是其实应该说是他(虚妄分别)空,而真实的自体并不是空。觉囊派认为阿赖耶识的净分或智分,为实相、胜义、如来藏,周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顺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遍一切世界具足三身四智,觉囊派的这种观点与其他派别的涅槃寂静,谓由观无常无我而熄灭烦恼,能征得寂静安自性空义不同,在佛教中是一种少有的见解,这种观点被格稳的涅槃鲁派等斥为邪见三法印”中的“无常”“无我”意味着不但一切法空,而且我亦空。《般若经》的“空”主张“无自性空”以及“因缘所生法我说6自性不空的“空”即是空”的思想,就是说诸般现象如梦似幻,皆无实,皆空《阿含经》主要以诸法无我(无自在主宰者)和离烦恼粗佛学中“无常”“无我”“无相”等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动的心境为空。《增一同合经·邪聚品)云:“无我者,即是空空”。“缘起性空”中的“缘”即不常不一。“起”即不断不异的意也。”《杂阿含》第八十经云:“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小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条件性因果性的存在,一切存在都多着重说因缘和集唯蕴无我或蕴中无我故空,《成实论》分是“相关地出现”或“依条件而发生”,整个大千世界都是从自空为人空法空,五蕴集成的众生身心中无我,如瓶中无水,为性本空的状态下依一定的条件而形成“缘起”的,其中并无常空;瓶本身亦因缘合集,诸缘无常,喻五蕴当体皆空·这里住不变的实体;事物的发展演化都是由于自身内部的业力只说五蕴皆空、人法二空,一切有为法空,面没有说无为法亦因果滚滚相续交织攀缘的结果;一切客观事物都是暂时性、空,空(空的观念)亦复空,从而保留有自性不空条件性、历史性的存在。因而,它们都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责任编校:安树一)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