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 期刊名字:湖北社会科学
  • 文件大小:383kb
  • 论文作者:张志华
  •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9-25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张志华(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捉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关键词:使动用法;语义;语义指向;施事;支配施事;被支配施事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 -8477(2011)12-0149 -04自1922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用"之如:后,"使动用法”就--直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成为汉语语法(1)“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缺乏显性的形式标记,长期以来人们(2)“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未能对其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现在人们大多把可以用两个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都称表达的意义却不--样:例(1)中的动词“朝”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使动用法。但在古汉语中,可以套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由 主语“孟子”发出的,是指“孟子去朝见王”;而(2)中的动作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很多,如“孙子膑脚”(司马“朝”则是由主语“武丁”使宾语“诸侯”发出的,意思是“武丁迁《报任安书》)、“太康失国”(《史记.夏本纪》)均可以理解使诸侯来朝见” 。于是人们常把(1)称为-般句子,而把(2)称为“孙子使脚膑"、“太康使国失”,然而,这些句子显然不是使为使 动句。动用法。那么,究竟什么是“使动用法”?如何来判定“使动用(→)“使动用法”的语义特征。法"?这些问题一- 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长期争议的主要原“使动用法”表达的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因,是由于缺乏对“使动用法”的本质一语 义的深入分析与者, 导致被使者产生某-致使结果”。 EL -般来说,致使包括探讨。4个基本要素:“致使者(力的来源)致使力(致使者对被使者一、“使动句”的基本性质的驱动力)、被使者(力作用的对象)和致使结果(被使者在致从结构形式上看,“使动用法”的基本结构形式也是“S+使 者作用下发生的变化)。”Kp(V+O",与一般句子没有区别,但从意义关系上说,“使动用(3)李牧(S)连却之(A)。(苏洵《六国论》)法”与一般句子却不相同:一般句子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4)天汉四年春正月,(S)朝诸侯王(A)于甘泉宫。(《汉或变化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是动作涉及的对象;而使动用书.武帝纪》 )法的主语却不直接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谓语例(3)中致使者是“李牧”,被致使者是“之”,致使者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都是由主语让宾语来实现的。因-定的致使力,造成的致使结果是“却(退却)”,即“李牧使之此,“使动句”与-般句子的差 别是语义上的,传统的“使动用却";(4)中的致使者“武帝"(省略),被使者“诸侯王”,致使结法"不是从语法形式的角度,而是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果“朝”,即致使者“武帝”通过-定的致使力“使诸侯王来义语法”的概念。也就是说,“使动用法”其实质是语义的。朝”。中国煤化工作者简介:张志华(1964- -), 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MHCNMH G. 149..使动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意志的传递”,即“S有一词" ,都可用作使动。如:个愿望,希望某件事实现,他把这个愿望传递给A,由A来(5)郑人大败戎师。(《 左传.隐公九年》)实施。这样我们看到A和s分别承载了两项重要的施事特(6)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墨子.鲁问》)征一‘意 愿性'和‘实施性’。”但在这种句式里“A的行为只不仅各类动词可以用作“使动”,即使是“活用”为动词的是执行s的意愿,很多情况下他所做的不是出于自发的意形 容词、名词或数量词,只要从语义上看,主语、宾语和动词愿。”用之间存在如王力所说的:“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通过使动句与一般句子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使动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语义特征:一、主语必须是施事,并且个动作" 5的关系,那么,也就是用作“使动”了。如:具有支配宾语发出动作或变化的行为能力;二、宾语必须是(7)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 齐策》)具有接受主语的指令、并实施主语行为指令的能力;三、主语(8)齐桓公全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和宾语之间存在意志、力动作、行为等的“传递”关系;四、主(9)“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一-之?语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五、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孟子.梁惠王 上》)动作或变化,必须由宾语而不是由主语来实施。这里的“高”、“国”、“一”虽然本身是形容词、名词、数词,(二)“使动用法”的意义类型。但进入“使动用法”的结构槽后,就被管控为动词,并被用作人们通常认为“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但使动。主语究竞要使宾语“怎么样”,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可见,“使动用法”其实是- - 个动词的结构槽,无论是自念。而从语言事实上看,动词、名词、形容词或数量词都能用动词还是他动词,或是形容词、名词,甚至数量词,只要进入于“使动”,并且用于“使动”时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所以学了这个结构槽,就被管控为动词,并被用作使动。者们在解释“使动用法”时,多从“使动词”的角度来进行解(二)动词的语义指向。释。如王力认为“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从动词的角度来说,动词指向的是右边的宾语,而不指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向 左边的主语。所指的宾语既可以是句内宾语,也可以是句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外宾 语8。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1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或状态””。周光庆认为“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语使宾语(11)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12)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战国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形容词用作使动策.赵策》动词是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王力对例( 10)及物动词“见”指向右边句内宾语“孔子”,意思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还作了特殊说明:“及物动词本来带有指“孔子” 去见,而不是指主语“阳货”去见;(11)不及物动词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出”指向右边的句内宾语“狼",即“狼”出,而不是主语“先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生” 出;(12)使动词“去”也是指向右边的宾语,只是这时的代具有这种动作",并强调,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词宾语“之”已经省略,指向的是句外宾语。关于“使动词”的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啊语义指向问题笔者已作过较详细分析,这里不再多谈。从学者们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将人们常说的“使动用法”三、主语和宾语的义角色概括为两种类型:一、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二、主语使在使动句中,主语和宾语同时担当的是施事的语义角宾语产生某种性质或状态。色,但主语施事和宾语施事的语义特征并不相同:主语是将二、动词的语义特征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宾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强迫宾语来实施(一)动词的性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宾语却是受主语控制和在“使动用法”中,动词有着突出的地位, -一直受到人们支配,宾语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重点关注。但能用作“使动”的究竞是什么性质的词?这也的主观意愿,宾语的所产生的行为或变化,是在主语的挟迫--直是“使动用法”问题中争议较多的问题,多数人认为用作下发生的,具有被主语支配的语义特征。“使动”的可以是各类实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他动词”才用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根据施事语义上的差异,将施作“使动”,“真正的‘使动用法’是他动词带宾语。”凹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从施事的“意愿性”特征出发,我们借由于“使动用法”是从语义层面,而不是从动词的性质层.用李临定(1984)的观点,将施事分为“意愿施事”和“非意愿面提出来的语法概念,所以究竞是否是“使动”,不是由动词施事”:二、从行为中国煤化工者”与“意愿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无论动词本身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者”是分离还是MYHCNMHG了为( 1991)观. 150..点,将施事分为“直接施事”和“间接施事”;三、同时,根据我(13)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们前面对使动用法的分类,从施事是否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14)焉用亡郑以陪。(《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行为动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把施事分为“行为施事”和例(13)中的动词“饮”表示的是一-种 动作,这种动作是在“非行为施事”。主语“晋侯"主观控制和支配下,由宾语“赵盾”来发出并实施(一)主语的语义角色。的,主语只是间接的施事,宾语是直接行为施事。(14)中的动“使动用法"中的主语都是施事,具有Dowty 提出的原型词"亡”表示的是一种结果 ,这种结果是在主语的主观控制和施事所具有的自主性、意志性.支配性、使因性图的语义特征,支配下,由宾语“郑"被动地产生的,宾语“郑”也是施事,却是无一例外。虽然在有的句子中,主语本身并不具有“意志性”,直接非行为施事。但当进人使动句中格式后,往往被赋予了“意志性”。如“春风(一)主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又绿江南岸”中的“春风”,本身虽不具有意志性,使江南岸-般句子的主谓语之间在语义上是“施一 动’‘关系。但“绿"并非“春风"本身的意志所为,但在诗中,作者已将无意“使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却是“支施一 动" (或称为志的“春风”拟人化,“春风”也就变成了具有意志行为的事“间施一 动”,或“隐施一 动”)关系。如:物,所以使江南岸“绿”也就变成了春风的主观行为了。(1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主语虽然具有强主观性、强意志性和强支配性,但在语纪》)义上,主语却不直接发出谓语动词的行为动作,动词所表示(16)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的行为动作.发生的变化或产生的结果,全是在主语的支配、例(15)中“臣活之”,在语义上不是指主语“臣”活”,谓控制下由宾语实施的,主语是“意愿者”.“支配者”,我们将其语动词“活’”的行为是在主语的主观支配、控制下,由宾语“之称为“意愿施事”、或“支配施事"(简称为“支施"),也可称之(项伯)” 来施行的,主语是支配施事;(16)虽然宾语“姜氏”为“间接施事"(简称为“间施")或“隐性施事"(简称为“隐“惊不是由主语“庄公”主观愿望所控制的,但却是受庄公因施")。“寤生”的客观事实所支配的,主语庄公也是间接施事,或支(二)宾语的语义角色。配施事。“使动句”的主语并不直接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二)主语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动作,谓语动词的真正实施者是宾语,宾语才是谓语动词的主语与宾语之间是“支施一被 支施" ,也即“间施-直接施事。直施"(即“隐施一显施”)的语义关系。但由于宾语是处在受事的位置,而“凡是处于动词后面(17)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的成分,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二十二年》一些受事的性质,”所以这时的宾语既具有一定的施事性(18)求也退,故进之。(《论语.先进》)质,同时又具有受事的非意志性、被支配性、受动性叫的语义(19)故不如先斗秦赵。(《 史记.项羽本纪》)特征。宾语是真正的“动作者”,但非“意愿者”,是真正的“行这里谓语动词“生”、“肉”、“进、“斗”所表示的行为,都是为者”,却是非“支配者”,因此,我们将其称为“非意愿施事”由宾语“死(人)” 、“骨”、“之”、“秦赵”直接实施的,宾语是实或“被支配施事"(简称“被支施”),也可称之为“直接施事”际上的施事。但宾语的施事行为是在主语的支配下进行的,(简称为“直施" )或“显性施事”(简称为“显施”)。如果没有主语对宾语行为的控制支配,宾语不可能实施这一又由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有的宾语直接发出谓语动动作。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有的则不能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三)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作,而只是产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变化或结果,所以从宾语“使动句"的宾语都是施事,宾语与动词之间是“动一是否发出动作行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宾语分为“行为施"关系。 如:施事”和“非行为施事”,而使动用法中,宾语总是处于被支配(20)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地位,所以我们把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施事宾半。(《左传.宣公二年》)语称为“被支配行为施事"(简称“被支行施"),把不能发出谓(2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施事宾语称为“被支配非行为施-般情况下,(20)代词宾语“之”应是动词“食”的对象,事"(简称为“被支非行施”)。但这里在主语的支配下,却成为“食”的主体,是动词“食”实四、“使动句”内部的语义关系际上的施事;(21)中的宾语“尉”虽具有非意志性,但却是动分析“使动句”内部的语义关系,- - 般采用谓词逻辑的方词“忿恚”实际上的施事。法,把一个使动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在这个述谓结构中,使动用法中,中国煤化工我们可将它谓词与谓项之间有着不同的语义关系:们之间的关系大YHCNM HG.151..1.“动一被 支行施"关系。当宾语具有自主性语义特征例(29)中主语“一-”支配宾语“八”,从而使“八”自主实施时,宾语既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又是在主语的支配下,直接发“ 服”的行为动作;同样, (30)主语“姜氏”支配宾语“之(共叔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主体,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段)” ,从而使“之”自主实施“立”的行为动作。“被支配行为施事"(即“被支行施" )。2..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变化或结果。当在主语支配控制(22)朝秦楚。(《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下,由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产生谓语动(23)止子路宿,杀鸡不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词所表示的结果时,主、谓、宾三者之间是“支施一动微子》)作一被支非行施”的语义关系。 即:宾语“秦楚”、“二子”是“朝"“见”行为动作的直接施事,被动产生(或出现)虽然宾语实施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非主观的,是受到主语的强迫、控制的,但被主语支配后,“朝”、“见”所表示的行主语+谓语(变化或结果) +宾语为动作却由宾语直接实施的,动词与宾语之间是“动一被支配支行施"关系。2.*动被支非行施"关系。当宾语不具有自主性语义(3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特征时,宾语不能直接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而只是(32)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荀子.王被动地产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只被动产生动制》 )词表示的结果),那么,动词和宾语在语义上是“动一被支(31)主语“君子”支配宾语“庖厨”,“庖厨”被支配的结果非行施(即被支配非行为施事)”关系。如:是“远(离)”,“远(离)”的行为动作是宾语在完全被动的情况(24)摄缄滕,固扃鋼。(《庄子.肤箧》)下产生的客观结果;(32)主语“夺之人者”支配宾语“诸侯",(25)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宾语“诸侯"被动地发生由“非臣”、“非友”变为“臣”、“友”的例(24)的宾语“.扃鐍”没有自主行为能力,“扃鐍”由一般变化 ,宾语的这种变化是不自主的,是主语控制的客观结果。的“非固”状态变为“坚固”状态,自己是不能实现这种变化五、使动用法的翻译与理解的,“被固"的行为完全是被动产生的。而例(25)的宾语“ 我"(一)传统阐释形式。本身虽具有自主性,但在这咱语言环境里,自主性较小,主要人们在研究古汉语时,为了理解的方便,往往从翻译理是要受到主语的支配,才会产生由“非吴王”变成“吴王”的变解的角度 来研究,这通常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方法。因此,长期化。因此,这时的施事宾语是非自主施事宾语。以来,人们常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解释使动(四)主语、动词、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用法,但从语言实事上看,我们说使动用法可以用“主语使宾我们说,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支配宾语,宾语受主语支配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翻译理解,却并不能说,凡是可以用并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因此,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翻译理解的句子都是使动用法。如: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支施一动作一 被 支施"。(33)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34)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27)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萤。 (《左传.成公三年》)进》)“比干剖心”和“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从形式上看上看,结(28)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构是一样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并且都可以用1.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行为动作。当在主语的支配控制“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即例(33)可以翻下,由宾语发出并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时,主、译 为“臣闻比干使心被剖”,例(34)可翻译为“晋人使楚公子谓宾三者之间是“支施一动作一 被 支行施”的语义关谷臣归” 。但(3)显然都不是使动用法,只有(34)才是我们所系。说的使动用法。实施(发出)这种传统的翻译理解形式虽在-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7加强对使动用法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定的实际问主语+谓语(动作) +宾语,题,但这种定义形式却又常使人陷人矛盾之中,使人们的理解常出现纠缠不清的情况,甚至在有些古汉语著作中,因此而出现了滥用或错用使动用法来解释某些语言现象的情况。(2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可为什么在研究古汉语时,在许多情况下从翻译理解的角度来以异于邹敌楚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解释可行,而在解中国煤化工青呢?我们认(30)(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为,这主要是因MHCNMHG吊不准确造成.152..的。们常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中的“使”字,换为“令”或“让”字(二)区别阐释形式。来帮助判断:凡是可以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翻译理解,在“使动用法”中,主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强意志性,在也可以用“主语令/让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翻译理解,这种框架下,主语是完全不管宾语的愿意、不顾宾语的意志同时还能用“主语令/让宾语干什么”或“主语令/让宾语如何”的,主语只要有某种愿意,它就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宾语,来回答的就是“使动用法”,这种句子就是使动句。反之,即使让宾语发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变化,宾语完全处于被可 以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翻译理解,但不能将“使"换为支配、被役使的地位。而人们常用来解释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令”、“让”来翻译理解,也不能用“主语令让宾语干什么”或么样”中的“使”字,虽具有一定的使令义,但并不能突出其强“ 主语令/让宾语如何”来回答的句子,就不是使动句,也就不烈的主观性意志性,所以很多可以用“使宾语怎么样”的形是使动用法了。式来翻译的句子,并不是使动句。因而常常导致出现滥用或六、结论错用使动用法来解释某些语言现象的情况。“使动用法”的实质是从语义角度提出来的一个语法概既然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解释使动用法往往会发念 ,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形式标记,所以在判断- _个句生歧误,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语言形式标准来子是否是“使动用法”时,应以语义为参照点,从语义的角度阐释,从而使之较清楚地与非使动句区别开来呢?.来进行分析:(一)主语不与动词发生直接的语义联系,直接我们认为,“使"和“令”、“让”、“叫”虽然都是使令动词,与动词发生语义关系的是宾语;(二)主语是间接施事,宾语都含有意志性、支配性、使因性的语义特征,但它们所表示意是直接施事;句子“S一 V- -O” 在语义上存在“支间施一义的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使"较多地具有“使因性”(即致动一 被 支/直施”的关系;(三)主语具有控制、支配宾语的使的原因),而致使的原因可以是主观原因,也可以是客观原行为能 力,具有意志性、支配性、使因性的语义特征;宾语受因,也就是说,“使”所造成的结果或影响,既可以是主观的,主语控制支配,具有非意志性、变化性.受动性的语义特征;也可以是非主观的,因此从语义上说,“使"既包含主观性,也(四)谓语动作的语 义右指宾语,不左指主语。(五)不仅可以包含客观性;而“令”“让”则较多地具有意志性和支配性,表用“ 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翻译,更也可用“主语令/让宾语怎达的是纯主观意义,同时还能用“主语令/让宾语干什么”或么样” 来翻译,并可以用“主语令/让宾语干什么”或“主语令1“主语令/让宾语如何”来回答,因而,“令”、“让”和比“使”字让宾语 如何"来回答。更能准确地、突出地彰显出主语的强意志性。所以,如果我们将传统翻译形式“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中的“使“换作“令”或参考文献:“让”,即用“主语令/让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就能[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较清楚地将使动句与疑似使动句区别开来。如[2]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J].暨南学报,2004, (1).(35)(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3]周红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烟台师范学院学(36)操军方连船艦,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报 ,2006,(6).治通鉴.赤壁之战》)[4]张伯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J].中国语文,2002, (6).(37)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P498这三个句子,都可以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翻译理[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99解,也可以用“主语令让宾语怎么样”来翻译理解,同时还能[6]周光庆.古代汉语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用“主语令/让宾语干什么”或“主语令/让宾语如何”来回答,[7]肖贤彬.“使动用法”中“使动词”的性质问题[J]北京师所以都是使动句;而前面所说的“孙子膑脚”、“太康失国”,虽范 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1).然可以用“孙子使脚膑"、“太康使国失”来翻译理解,但不能[8]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用“孙子令/让脚膑”、“太康令让国失”来翻译理解,更不能回学, 1998,(3).答说“孙子令/让脚膑”、.“ 太康令让国失”,因此就不是使动[9]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D.语言研究,2000,旬,也就不是使动用法了。(1).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在判断是否是使动用法时,可将人责任编辑邓年中国煤化工YHCNMH G●153●.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