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南长城" 中国明清"南长城"

中国明清"南长城"

  • 期刊名字:铜仁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381kb
  • 论文作者:刘新华,刘建华
  •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铜仁地区民族中学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卷第1期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1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中国明清“南长城”刘新华1刘建华2(1.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铜仁5543002.铜仁地区民族中学,贵州铜仁554300摘要:“边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堿的普遍称谓。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湘黔川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封国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戳,去则不追”的。清代南长城的修复最先由铜仁的松桃开始。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在湘黔边境大修边墙、广设碉卡,企图“遢苗之来,截苗之归”。南长城虽然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民和茴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关键词:明清;南长城图分类号:K297.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2008)01-004307湮没在荒阡野陌中的中国南长城,已经在风雨中经中国内陆文明的巨大凝聚力和说不尽道不明的奥历了400余年的沧桑。《铜仁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四十秘,必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我们如果仅三年(1615),湖北分守道参政(从三品)蔡复一“以营仅从有限的记载或一些人片言只语去看中国的南长城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遢窥觑,请发帑金四万有奇,那么,我们也不可能看到历史,更不可能看到中华民族筑沿边土墙,上至铜仁,下至保靖汛地,迤山亘水,凡璀璨的古典文化三百余里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卷帙中,我们不难看出,“边墙”,我们在编撰《铜仁市志·军事篇·设施》时,同古其实就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明代是继秦始皇代的史志同行一样,心平气和地记下了古代在中国南疆后中国修筑长城次数最多的朝代。明初,朱元璋虽然取修筑的这一段长城;美国学者金介甫上世纪80年代初在得了天下,但“元人北归,累谋兴复”,特别是“正统以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一书中也是很平静地指出,明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因此,从洪武代修筑的这一段城墙,是“汉人在一六一五年试围结束年间到万历年间,明朝廷前后仅大规模修筑长城就达十边疆冲突,效仿北方长城的办法,建起一道高墙,把苗八次之多。朱元璋的孙子、明建文帝朱允炆在给总兵郭民全赶到西边去住”。现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有一亨的敕书中还一再强调:“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个行政村,数百年来一直用“边墙”命名;这里的苗族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国墙与墩平,外望人民,世世代代也一直用一颗平常心,反反复复使用着。”编修《明史》的人在记录这段话时,也忍不住加边墙”这个称谓。上一句评价说:“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然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现今的北长城,大多是明代长城的遗址。但是,无副会长罗哲文教授在登上湮没在夕阳蓑草中的碉楼残墙论是皇家修纂的《明史》,还是地方编纂的志书,除了偶时,却出语石破天惊:这是中国南方的长城,我寻找了尔把长城称为“边城”、“边垣”外,基本上都是把长城五十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称为“边墙”的。如《明史·兵三·边防》记载:“成化消息传开后,人们才在惊喜中振奋起来:哟嗬!我七年(1471),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依山们这里也有长城!形,随地势,或蒯蒯,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里,墩台相望"。1.“边墙”就是长城。“边墙”的本意就是边关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翁万达,“疏请修连贯的城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筑边墙”“请都银60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0705-15作者简介:、刘新华(1952),男,湖北武汉市人,《铜仁市志》副主端,《黔小,rCNMHG铜仁地城历史丈化研究。刘建华(1955-),男,湖北武汉市人,娴仁地区民族中学高媛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地方志躺寡,笔名耕石08年第1期铜仁学院学报凡八百里"。巩固了一段时期的“十三哨”)麻阳参将孙贤还率先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其弟戚继美,万历十一年任湘黔边境修筑了边墙。三十二年(1553),明朝廷又将相驻铜仁的贵州总兵)一生主要做了“南平倭寇、北国长当于省军区司令员职务的镇守贵州兼提督平(越)、清城”两件事,并且在明代修筑长城中最具创造性。他在(浪)等处地方总兵官加提督麻阳等处职衔,移驻铜仁隆庆五年(1571)修筑的长城,“跨嫱为台,睥睨四达,“节制镇箄参将、督调两省汉、土官兵,湖广镇箄、九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永二守备,常德、辰(州)沅(州)九(漢)永(州)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但《明史·传·戚继光》施州六卫,永顺、保靖二宣慰,施南、散毛等宣抚,五在叙述时,同样也是使用“边墙”、“边垣”等词:“自嘉褰等长官,四川酉阳宣抚,平茶、邑梅等长官悉听节制。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蓟镇边垣,延袤二千明朝廷虽然对湘黔边境采取了“领以督备,統以参里…"。所以《辞海》在解释长城时才说:明代“自洪戎,限以边墙”(田英产《平苗议》)等一系列措施,然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西起嘉嗒关,东而仍然是“铜仁苗情难制,故抚之不足而用急于兵,于至山海关,称为‘边墙'。是在万历十四年(1586),云南道御史毛在又提出“守逕分驻之当更”,并于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将分2.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巡(思仁)道移驻铜仁府,添入兼抚苗照旧兼制镇簟、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三省边境苗族人平茶、酉阳等处地方”。民的起义斗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铜仁府志·兵防》称则致截,去则不追”的。铜之四封,营哨基置,岂不称有备哉!昔称十三哨耳,自明永乐十一年三月初二(1413年3月3日)明朝今已增二十有奇臭!烽火相望,会哨络绎,敌少则营自廷率先在铜仁等地废除思州、思南两宜慰司,开创了中为战,敌多则各营夹攻,贼何能遗一矢哉!国大规模“改土归流”后,朝廷同湘、黔、川三省边境然而,万历年问,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仍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锐,明宜德、正统、成化、弘治、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茶,搞得统治者寝食不安,称其为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刹肤切床之痛”。文武官员也怕来这里任职,以致统治从未间断。少数民族起义军攻城陷府、掳官夺印,搞得者不得不降低标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这些官统治者焦头烂额。其中较大规模的如员在任内没有发生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便可从优升迁明宣德五年(1430),贵州乌罗府答意、治古二长官例如,万历三十八年六月二十(1610年8月8日)司长官石各野等与算子坪长官司长官吴毕郎举兵反抗朝州巡按胡桂芳就条陈六款于兵部:“其一激劝宜行者,苗廷,招抚不从,总兵萧授筑24堡,环其地以守之。次年,势猫厥,势同倭虏,使夷方将吏不得比于边境叙录,谁镇箄苗族首领龙三、石计聘等联合乌罗府平头长官司等肯殚心力于毒淫深箐之间!据议:文职则思石、思仁、地苗族起义,朝廷又命都督萧授、都御史吴荣率川、湖、湖北、辰沅、川东各守、巡道以下,武职自总兵、参将、贵三省接境的汉、土官兵12万镇压,并设湾溪等十堡。守备、把总以下,除有功特叙外,若任内三年其所辖地这一次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起义斗争,前后历时八年,方不受苗害者,从优升擢。略照边方道、将例;土司官后来虽然被朝廷镇压下去,但因“官军剿捕,痰民无几”,能约束苗众三年不犯者,与加衔賞赉;其营哨以下官,以致乌罗因人少而不足以立府,明朝廷不得不于正统三年终甄别以有无失事,分别殿最,有劳者题授守、把年(1438)将其所属的乌罗、平头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等官。”朗溪长官司划属思南府,乌罗府及答意、治古二长官司当神宗皇帝看到这个奏折时,虽然认为地方文武官宜布永行革废,从此消失。员仅仅只做到所辖地方“不受苗害”便可“从优升擢”,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都御史万锥在镇压以“有无失事”来定政绩,未免太消极,但面对严竣的了镇箄、平头苗族龙桑科、龙子贤的反抗斗争后,陈“善现实,却也别无良策,只好无可奈何地准奏曰“可"。后七事”将原来兼守麻阳、铜仁的一员参将改设为两员,湖广巡按张鹤鸣在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十七日(1616员专守麻专守铜仁,以便“特角控制”。嘉靖年8月28日)上书朝廷:“红苗之流毒,湖北、川东、三十一年1552),总督湖广川贵都御史张岳督集三省汉、贵州三省所从来矣,而近日尤甚。”针对少数民族的反抗土官兵镇压了铜仁府苗族龙许保、吴黑苗等领导的反抗斗争斗争后,“疏罢湾溪等堡,更设一十二哨”(乾州、强虎、中国煤化工十万之饷,设箄子、洞口、清溪、五寨、永安、石羊、铜信、小坡、一督臣CNMHG扫荡丑类,裂水塘凹、水田营,加上原来的镇溪所,即后来所称的很其地而郡县之。此上策也。”刘新华刘建华:中国明清“南长城”“湖广设一副将,驻十三哨中,设兵三千严截江上,线,故明代的万历《铜仁府志·营哨》称其是“效宣(府)使川貴之苗不得东入,湖苗不得西过,四川设一副将驻大(同)之例酉阳,提兵三千,贵州铜仁增兵二千,各出兵雕日蚕食,嘉靖三十二年(1553)贵州总兵石邦宪驻扎铜仁时,苗党不合,其势坐困,然后以三省之兵力攻,湖苗亦不营哨大多设在近郊:“总镇石公置哨内地,曰木桶营、黄战而自嵬矣。此中策也。”腊滩营、坝地岗营、擒羊哨、得胜屯、石子哨,环城而“若責成楚道、将并永顺、保靖二司,坚意杜绝营,以卫郡也。”但在后来的实践中,驻守军队的指挥官不许湖苗过江助貴州之苗,四川遇酉阳四司(西阳、平逐渐认识到了“守险者必守于险之外”,所以,当郭成任茶、邑梅、石耶)进兵,助火药、集兵将,为四司犄角,贵州总兵时,“橄去近城各营,哨诸咽喉腹心地,远迩貴州思铜总兵稍增兵马,思石守备移镇要隘之地,封固相望,内哨游兵往来策应。疆围,来则致癜,去则不追,以为目前之计,此下策也。继郭成“遂撒内地诸哨,直趋迤北重地。置盘石但三省并举,动分彼此,即湖北分守道蔡复一已百计推玛瑙、清水、永定等营分守”后,分守思仁道右参议金阻,又安望异日同心协恭以平数百年之巨寇哉!则臣之从洋又“置迤西威远、大胜、振武等营”,形成了“外扼下计,乃今之上策也。叛苗之吭,内拊顺夷之背。炮楼星列、斥壤戒严,外哨当时蔡复一动用国库大修边墙,就是在“动分彼此”警则声息倏闻,内哨游兵已悉电驰于寇所”的严密布防。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妄图达到“俾彼螽类奔逐无地,则悉驱之龙势关外,置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戳,去则不追”的。重兵严设厉禁,效宣(府)大(同)之例,毋令妄入的目的。3.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湘黔边境的南长城都明代万历《铜仁府志》称其“昔之营哨皆在郊圻,是具有进攻性的。这种积极的进攻性,正是今之营哨皆迩苗巢,蓋守险者必守于险之外,亦守江必南长城同消极的防御性的北长城的根本区别守淮之意也”;清代《铜仁府志》也称“新设碉堡处皆茜之所在穴也”,“凡苗处所,设立碉堡,璐其要害,绝其冲突之中国明清南长城在明代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到“来则势,联络周防曲至”。由此可见,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致截,去则不追”,在清代也是为了“苗之来,截茴之湘黔边境的南长城都是具有进攻性的。它踞其要害,步归”。两个朝代在湘黔边境的统治者,在中国南疆修筑长步紧逼苗寨。这种积极的进攻性,正是南长城同消极的城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障自己的防地“不受苗害”,消防御性的北长城的根本区别。极地应付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但在实际操作中,南长城的修筑却具有明显的进攻性。这种进攻性的南长城同4.清代南长城的修复最先由铜仁的松桃开始。防御性的北长城有着本质的区别清顺治十六年(1659),铜仁协副将贺国贤“筑北长城的修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被迫退出历边墙于振武营,开道路于石榴坡”,这应该是史舞台而北归的元朝统治者的“屡谋兴复”,以“重门御清代重修南长城的滥觞。暴”为主。故明代不仅大修长城,而且还在长城之内再沈从文在《凤子《风凰入《我所生长的地方》等修筑内长城。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翁万达总督宜、作品中,多次描绘过风凰的边城:“将那个粗糙而坚实巨大、山西、保定军务,多次上疏请求修筑边墙,打算从大的圆堿作为中心,向四面散开,围绕了这边疆偏地的大同东路的阳和口到宜府的西阳河一带修筑内长城,请孤城,约有五百余苗赛…七百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求划拨国库银29万两。这件事本来嘉靖皇帝已经答应营汛。碉堡各用大石作成,位置在山頂头,随了山岭脉了但“兵部挠其议,以大同旧有二边,不当复于边内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筑墙”。嘉靖皇帝赞同层层设防,没有采纳兵部的意见。这些东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于是翁万达“乃自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保持到相当距离,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河、下来,解决了選守一隅常作暴动的边地苗族叛变的。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里,敌台十”,加上以后的沈从文描写的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在明代南长城的不断增筑,构成了长城之内的第二道防线。这就是《辞基础上重建的清代南长城。海》所说的:“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中国煤化工顺军、张献忠的有内长城,称为“次边’。”由于湘黔边境的南长城同北方的内长城在修筑之地年(CNMHG。尽管清顺治五T用八平虑率清军曾一度占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在自己所管辖的版图内设置的防领铜仁府,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戊子屠城”,但数月后2008年第铜仁学院学报又被赶走,直到十年后才再次攻下铜仁。湘黔边境上的统治者洋洋自得的夸口尚未落音雍正八年1730),多年战争,使明代南长城“倾颓已久,不过仅有陈迹”。松桃又爆发了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起义的苗族杀死了所以,美国学者金介甫在《风凰之子·沈从文传》中曾平(头)乌(罗)吏目张文炳、把总张志作。统治者镇指出:“汉人在一六一五年试图结束边疆冲突,效仿北方压了苗族人民的起义后,又在这一带设置了落塘、大塘、长城的办法,建起一道高墙,把苗民全赶到西边去住。木树、乾塘、臭脑、岩坳、构皮、康金、盘朵、芭茅这道墙建在苗民区域内,距沈从文出生的凤凰城西只有大平茶、长冲等汛。十几里。明朝国势囊微后,苗民在一六二八年(明崇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铜仁府属松桃厅元年)把城墙摧毁大塘汛大寨寅的苗族首领石柳邓,联合他的姨老表、湖清政权稳定后,虽有人奏请修复边墙,但由于财力南永绥厅(今花垣县)黄瓜寨寨长石三保和石三保的姑人力等原因,重修边墙的建议末能得到全面实施。而在老表、湖南乾州厅(今吉首)平陇寨的昊八月,约定于铜仁,清王朝委任的铜仁府首任知府梁懋宸于顺治十五来年正月十八(1795年3月9号)举行“逐客民、复故年(1658)冬的上任之始,就因“铜之苗患,出没无常,地”的起义。因被驻松桃的铜仁协都司孙清元的书办杨明季为尤甚,迄国朝初,猖獗如故。故顺治十五年冬芳告密,石柳邓被迫提前五天于正月十三(1795年3月知府梁恐宸”便“亲率有众至铜鼓滩追而杀之,奔逐数4号)首先举义,随后石三保、吴八月等也揭竿而起十里。“是岁译请官兵防守,随遣守备黄昇驻防。越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年,调副将賀国贤镇守铜郡,防御有法,筑边墙于振武势力迅速发展到周边3省6府13县、厅。管(今松桃县妙隘乡新屯村振武营),开道路于石榴坡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清朝廷派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坐铜仁府志》为此特地记载了:“康熙年间,副将賀囚贤镇铜仁,调动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筑边墙、开道路,附近之地始属版图”云云。四川七省的大批兵力,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仅湖南应该是清代重修南长城的滥觞。省就耗费军费七百万两),虽然镇压了这次起义,但清军由于湘黔川三省边境上的苗族人民“不服王化”,经也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马翻。仅在贵州的松桃、常揭竿而起,迫使清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地加强对这一地湖南的凤凰、乾州、永缓这四厅,死于此役的清军中高区的防守级将领,自从一品的总督、提督、正二品的总兵、从二康熙九年(1670),铜仁府属的苗族人民起义,铜仁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到正四品的协副将贺国贤在扑剿了苗族人民起义后设置了马颈营、都司等,就达200多名。报国营、正大营、马瑙营、盘石营、太平营、振武营耶营等营汛5.在镇压了石柳邓等领导的乾嘉苗民起义后康熙二十年(1681),设置了哑喇、双凤等汛。统治者在湘黔边境推行“屯田养勇、设卡防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铜仁、湖南镇箄两地苗”的集军事、政治、经济三结合为一体的苗族人民同时起义。清廷派重兵镇压,风凰方面则由礼屯田制度,大修边墙、广设碉卡,企图“遏部尚书席尔达带领驻防荆州的满兵及广西、贵州、湖南苗之来,截苗之归"。三省和永顺、保靖两地的土兵赴凤凰,于十二月十日兵湘黔边境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特别是石柳邓等领导分四路进剿,征服301寨,惨杀苗民4000人;贵州方面的乾嘉苗民大起义,使得清朝廷再也不敢对这一带防守则由提督李芳述带兵镇压。事后,李芳述还设置了新寨、掉以轻心。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清朝廷在镇压麦地、长岭等汛。四十三年(1704),清王朝在湖南设置了这次起义后,立即于嘉庆二年(1797)将原由铜仁府凤凰厅,任命马怀章为凤凰营通判;在铜仁设置正大营派驻同知管辖的散厅松桃,改为由贵州省直接管辖的直厅,“添设同知一员、逕检一员专理苗务”,既在两地设隶厅,将原由辰州府派驻通判管辖的散厅凤凰,改为由置了厅一级的行政机构,也加强了两地的军事防范。辰沉永绥兵备道管辖的直隶厅,并改凤凰厅由通判(正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又将铜仁府属的平头司、六品)管理为由同知(正五品)管理;同时,在贵州还省溪司仅为从九品的吏目加授从六品的州同知衔,重其“特设松桃协镇副将一员,所属自游击以下凡四十员,职守,以便就近弹压"。原设驻扎松桃之钢仁协镇副将并其属官皆移于铜仁府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后,凡七劳鞭棰矣。故所以备中国煤化工分辰州,花其设营伍、严斥壤,视他处为特周焉。今其地城堡林立、园(垣乾州移驻辰州碉卡星罗,此呼而披应,百里之中,食顷即达。谁敢有协”。,壮"”,但仍旧是豕突鸱张,膏我戈矛者?”苗路如梳,出没无常,民间风鹤时警”。湘黔边境苗族刘新华刘建华:中国明清“南长城”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搞得清军风声鹤唳,草木皆梅花,无定格也。”所用的材料,边墙“则近大石处用石兵远石处用土;炮台则四面用石,中心用土;哨台则用凤凰厅首任同知傅鼐一上任,就借用贵州铜仁府在砌,四面各留枪眼,与碉台同”。其作用是“关墙则以严清初的经验,在境内修复明代的边墙,并于嘉庆四年边界,炮台则以为堵截攻战之所,哨台则以为巡辽了望(1799),开始在境内推行“屯田养勇、寓军于农”的集之所,屯堡则以为边民聚卫之所;碉台则用以守,亦从军事、政治、经济三结合为一体的屯田制度。到嘉庆五战,苗之来,截苗之归,均在此也。年(1800),傅鼐修复境内边墙达110里。边墙的防守,则实施傅鼐“屯田养勇、窝军于农清嘉庆六年三月(1801),松桃石砚苗族白老寅率领的屯政,“选本地之勇,耕本地之田,抨卫本地之民”。苗族人民起义,被云贵总督琅玕会同凤凰厅同知傅鼐镇当时共征选了“计有凤凰厅勇丁四千名,永、乾、古、压后,七月初十(1801年8月18日),仁宗皇帝批准了保四县、厅勇丁三千名,分布碉卡,有警则荷戈,无事军机大臣议复云贵总督琅玕请于石岘苗地建立碉卡,招则乘耒,不出梓里,而联络密、防范周矣”。这些在边墙募屯军,设汛控驭的奏折。其奏折称:“安设碉卡,划清上守戌的丁勇,又分为战丁和散丁:战丁又名练勇,专民、苗界限,于铜仁属之牛栏场至松桃厅之平头司计九习战阵,不事耕种,每人每年给米3石6斗;散丁又称十余里,在山隘路口,建碉八十座,每座派屯军十人,屯丁、勇丁,每人授田7亩5分,各自耕种,收入全部计用屯军八百名,以资防守。至逆苗绝产均系成熟上田,作为给养。俟查明确数,每军应给若干,逵册报部,免交租粮,仍逆苗绝产均系成熟上田”。供给这些屯丁的田土,照九卫屯军之例,归贵东道经理,并请设屯千总一员,大多数是靠“赶苗夺业”、抢夺苗民视为命根子的田土得于石砚建立衙署。再,屯军未知纪律,请拨松桃协右营来的,而且都是苗族人民靠山近水的良田好土。为了夺守备一员,兵一百名,上江协千总一员,兵二百名,作得这些良田好土,一些老实巴交的苗族人民也常常因为为石砚汛,以资控取。”(《仁宗实录》卷85,89页这些靠山近水的良田好土而遭受“怀壁之罪”,被诬为“逆后来,统治者在石砚筑城,城四面设得胜、久安、茜”而使自己的田土变为“绝产”。仅在湖南永绥道,截太平、绥宁、怀恩、西溪、大营、茶园八堡,每堡设碉至清嘉庆十一年(1806),傅鼐通过查抄所谓“逆苗绝产”、卡10座,共80座;每堡屯兵50名,共400屯兵驻守。加上“官赎田”、“官垦田”、“新垦田”等,就使屯田的嘉庆七年〔1802)二月十七日,“将石观通溪,凡属苗地总数扩大到59647亩。产基山场概行勘丈尽净,定界入公”。仅石砚这一处起义这些屯田,除了少量由屯丁耕种外,大部分又出租苗族人民的“人公”的田土,就达水田1828亩、旱田给苗族人民耕种,屯丁从中盘削,收取高额租粮。屯租498亩、荒山418段。每个屯兵给水田4亩(八堡总旗田不论天灾人祸,租粮不得减少,叫做“荒田不荒粮”。各加田四亩),给山土1幅,用代粮响。据记载,除供给这种残酷剥削苗族人民的屯田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时屯兵1616亩水田外,还余水田212亩、旱田498亩。期。民国25年(1936),永绥县苗族隆子雍、吴恒良等傅鼐“电田养勇、设卡防苗”的政策,得到了清朝首举义旗,反抗屯租,得到了周边各地苗、汉人民的响廷的赏识,于嘉庆十一年(1806)提升为辰沅永绥兵备应,很快就成立了“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爆发了历史道道员。职位的升迁和管辖区域的扩大,使傅鼐的“靖上有名的“革屯运动”。第二年,攻下了湖南省第三行政绥苗疆”的政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行。督察区专员公署所在地乾州城。随后,凤凰、古丈、泸在这一期间,傅鼐“由乾州交界之木林坪,至中营溪、保靖、麻阳和贵州的松桃等设屯的地方,“革电”斗所辖之四路口,筑国墙百教十里,其界划严矣,而度险争风起云涌,终于迫使统治当局答应“还地于民,废屯扼中,筹设屯堡,联以雕卡”。其间5里1碉,10里1升科”,从而促进了屯田制度的瓦解。卡,15里至30里1汛。共在风四厅境内设堡、碉、卡848座,在乾州厅境内设汛、堡、碉、卡188座,在永6.中国明清南长城既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绥厅境内设汛、堡、碉、卡127座,在古丈连保靖县境民和苗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也是汉内设汛、堡、碉、卡6座。这些汛、堡、碉、卡,“各族人民和苗族人民渊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地相其地形,棋布星罗;遇有声息,数百里柝声相闻个历史铁证。咸知警备"。在汛、堡、碉、卡之间,连边墙、设炮台、中国煤化工丕有一个不可忽略建哨所、筑屯堡。“其修设之地,关墙则沿山历涧建之,的作CNMHG族隔绝政策,阻炮台则择地势冲要处立之,哨台则于关墙之间修之,卡、止反对不。碉、屯堡则因地制宜。其形或为品宇,或为一字,或为苗族人民生性豪爽,坦诚真率,但勇多于谋,汉族2008年第1期铜仁学院学报人民礼仪周详,遇事能“三思而后行”,倘若苗、汉人民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比如在风凰,其地就多以联合起来,取长补短,珠联璧合,将对封建统治者构成边墙为界,划分为“民村”和苗寨。“民村”包括汉人居极大的威慑。住地和“顺苗”居住的苗寨,其地均在凤凰的东南部,为了加强统治者的“铜不沾铁、苗不沾客”、“民不包括5里4哨267寨(白岩里76寨、乌引里43寨、芦进山、苗不出嗣”的民族隔离政策万历二十三年(1595),获里38寨、杜望里39寨、宋坨里44寨;永安哨7寨林乔相任贵州巡抚后,在《议处苗衅疏》中“貴令总兵盛华哨6寨、永宁哨7寨、王会营7寨)苗寨多在西北守备,严督营哨官把截要隘,但有汉人入夷寨,不论有部,共314寨。无引惹边衅,俱要擒拿送官究问。除了在“硬件”上用“边墙为界”隔离汉族人民和万历四十五年(1617),贵州巡抚杨鹤上书朝廷,奏苗族人民的联系外,在“软件”上统治者也作了一系列请饬用人之法称:“苗仲出劫,未有一事无汉人引脚者"。规定,隔离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之间的往来。如清朝廷因而提出:“欲化夷先从汉始,欲化汉先从选用良吏始"。为使苗民归于“王化”,清朝廷还在苗寨设立了若干“义对于苗族人民的正义斗争,不光一些汉人支持,就学”,以使其“教化”,达到“苗民与汉人无异”。但为防连一些土司也持同情态度,经常给他们通风报信。所以汉人“唆讼”,苗寨义学的教师,尽量用苗族生员充当,少卿周弘祖在《议处铜苗疏略》中说:“苗地纵横不过五禁止汉人进入苗区充当教师。实在因苗族生员不足,方十里,齒不及数千,而敢屡拒官军,蕃毒生民数年,无才在书院中的汉人生员中“镇选如之何者,奸民投住土官,交通尽之矣。有奸民为之耳但是,汉人和苗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渊源久长,岂目,故出则必有所获;有土官为之窝容,故败则必有所归。”是一道道小小的边墙所能隔绝的。清代统治者的民族隔土司官支持起义苗族人民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记离政策同样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无论是乾隆、嘉庆年载。例如: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铜仁长官司长官李间的石柳邓起义、白老寅起义,还是咸丰、同治年间的祖述就曾向起义苗族人民通风报信,被朝廷以“因漏苗包茅仙、郎官、郎宦配合铜仁、思南的红号军、白号军情,谪戍铁岭卫";弘治年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樁虽未起义,苗族人民同汉族人民都是并肩战斗,生死与共,受到朝廷处罚,但后来编修《明史》的人,在《明史·刘血肉相连。苗、汉人民之间的那种“呼老庚、称同年丙传》中记载巡抚湖广都御史刘丙在镇压湘黔边境苗族的亲密情感在历次的起义斗争中,在历次的血与火的人民起义时,狠狠地将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樁记了一笔考验中,不断巩固,不断升华。“弘治间,镇漢苗龙麻羊与铜仁苗龙童保聚众攻剽,土所以,中国明清南长城既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官李椿等实纵之”;明万历十九年(1591),铜仁长官司民和苗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也是汉族人民和苗长官李永授也因“又犯军罪”,被充军云南平夷卫;二十族人民渊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证明了六年(1598)铜仁长官司还被革废而撒司改县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友好往来、血肉相连苗族人民对于帮助他们的汉人,自然心存感激。当的兄弟然,对于铜仁李氏,起义苗族也同样给予回报,如明宜“远去了刀光剑影,荒芜了烽火边城。”作为汉族人德年间,镇筚起义苗族农民在活捉到思南长官司副长官民和苗族人民渊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李盘时,虽然也痛恨李盘率兵杀了他们十多名兄弟,但湘黔边境上的中国明清南长城,不仅在军事史上有着重仍忘不了问一问李盘:“尔铜仁李耶?思南李耶?”这一大的研究价值,在湘黔边境民族团结史上,也有着重要问,是悲愤之际的起义苗民的细心之处,因为对于起义的意义。苗族,“铜仁李善抚之”,所以,即使在李盘杀害了十多名苗族弟兄的情况下,如果他是铜仁李氏家族,也还是参考书目:准备网开一面、法外施仁、不忍伤害对他们有恩的李氏[(清·光绪)铜仁府志M民国缩印本,1946家族的。由此可见起义苗族对李家的感恩戴德到了何等[2](清)俞上华修,(清)喻勋、胡长松纂.钢仁府志M,贵阳:的地步,苗、汉的关系又是何等的融洽。贵州民族出版社,点校本,1992清代在实施民族隔离政策上,比之明代更是变本加3](美国)金介甫.风凰之子·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厉。清嘉庆六年七月初十(1808年8月18日),仁宗皇版公司,199帝批准的军机大臣议复云贵总督琅玕请于石岘苗地建立14中国煤化工会编,松桃苗族自治碉卡,招募屯军,设汛控驭的奏折。其奏折首先就闸明CNMHG了建立碉卡的目的是:“安设碉卡,划清民、苗界限。”M怎样才能“划清苗、民界限”呢?修筑边墙在当时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刘新华刘建华:中国明清“南长城”7贵州民族研究所.明实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杜,1983.(11风县志编纂委员会风凰县志M,长抄:湖南人民出版社8]陈以爆.(明·万历)铜仁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清实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9]王丰贤,许德.(明·万历)贵州通志M北京:中央民族[13陈永齡.民族词典Ml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学院出版社[14](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M.内部发行,1940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The Southern Great Wal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LIU Xin-hua' LIU Jian-hua(1. East-Guizhou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 The Middle School for Minorities in Tongren,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Abstract: The Southern Great Wall, usually called Bianqia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built to prevent the Mao'suprising negatively in the three frontiers of Hunan Guizhou and Sichuan. The Southern Great Wall was orginally rebuilt inSongtao of Tongren in Qing dynasty. The feudal rulers built Bianqiang and blockhouses along the frontiers of Hunan andGuizhou in order to stop the Miaos coming and retuming after Qianjia Miao's uprising. The Southern Great Wall is a blockbetween the Miao and the Han made by the feudal rulers, but it also witness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aoand Han in history.Key words: Ming and Qing: the Southern great Wall责任编辑段振良(上换42)[6]Nina Baym.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6)[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9]http://:www.poeticpeople.com/poem/robert-frost/the7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0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Ax-Helve. html[8]William H. Prichard. Robert Frost, A literary Life ReconsideredEternal Attachment-Analysis on Robert Frost's Rural Feelings for New EnglandZHANG Xiang-ting DU Xiao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Abstract: Robert Frost is honored as rural poet of New England, Drawing creative inspiration from rural areas, he tookfarmers'ordinary life and rural natural scenery as source materials oflanonsoe ie cimnle, succinct and fullof strong r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play Frost's中国煤化工 or New Englandthrough analyzing his poetic source materials and languageCNMHGKey words: Robert Frost; New England; Emotional Love for Countryside责任编辑王婷婷)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