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 期刊名字: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 文件大小:453kb
  • 论文作者:邹成效
  •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
  • 更新时间:2020-10-2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3卷,第1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3 No.12006年2月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Feb. ,2006“技术一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邹成效(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江苏常州213016)摘要:从技术自然属性角度审视“技术-环境悖论”,可以发现:技术同时作为自然环境变化的来源与补救方法,这一矛盾在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孕育,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表现中产生,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软化”中“弱化”。这一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以及技术在自然维度上的“后现代”转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技术-环境悖论;技术自然属性;弱化;软化中團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3 - 5680(2006)01 - 0082 - 03技术既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合到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即一种合目的性与的手段,保罗●格瑞(Paul Gray)把“技术同时作为(自然)环境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由于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过程是变化的来源和补救方法的这种特性描述成技术发展的‘悖-个合自然规律性过程,人们常常把技术自然属性直接埋解论””[1。格于布勒在(技术与全球性变化》- -书中从统计分为技术的“合自然规律性”。4析的角度对技术与环境的这种矛盾关系作了进一步考察,指技术自然属性作为技术“合白然规律性" ,其生成之中同出研究“技术及其作为全球性(环境)变化的起因和补救方法时毕育了“技术-环境悖论"。这可从两方面来解读:这种双重角色”即“技术-环境悖论”,“将自然环境从不利的-方面,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是一个合自然规律性过人类干扰中解放出来"是我们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2]文章程。这意味着生成的技术将具有或者能够具有维护自然环试图从技术自然属性的角度对“技术-环境悖论”的孕育、产境 修复自然生态的功能,因为自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的、生以及“弱化"问题作-初步探讨。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它是-一个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过程。与自然环境受自然规律支配-样,技术自然属一“技术-环境悖论"孕育于技术性的生成并不是技术主体的任意所为,它也是一个受自然规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律支配的过程。也就是说,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合自然“技术-环境悖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一个从“孕育”性"即合 自然规律性,表明技术是具有或者能够具有维护和到“生产”的过程。从技术自然属性的角度看,"技术-环境修复自然生态与环境作用的。悖论”孕育于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另一方面,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合自然性”同时又是技术是生成的,技术自然属性也是生成的。其生成的一建 立在技术的“反自然性”即反自然天然性基础之上的。技般机理是:技术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预设在自然规律所提供术自然属性的生成过程表明:不论是技术主体对构成技术生的对自然物质过程支配的“可能性空间”中寻找、选择并实际成要素如机器、设备.工具材料的选择,还是对所选择要素使用具有“如何做”性质的作用因子(机器、设备、工具材料的作用方式与程序的设计以及按照设计将它们实际相互作等)以及发明作用因子的作用方式与程序(技术规则) ,用以用后根据预设目的对其“结果”所作的调整,从根本上说,都作为人的目的因插人到自然因果转化的链条中,以使“原因是对天然自然的一-种“千扰" 、“破坏”。技术自然属性的生(自然因+目的因)- - ~结果"向符合人的目的的转化。[5技成,正是在对天然自然的“干扰”、“破坏”中实现的。这也就术自然属性的生成,就是这样-种把人的预期目的能动地整是中山秀太郎所说的:“所谓技术,从其出现的那天起,就是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 2005 -09-09[基金项目]江苏省 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SJD720020)MYHCNMHG[作者简介]邹成效(1957-),湖北荆州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8反自然的。技.....只要使自然发生某种变化,就要引起自性现实表现中存在的技术副产品如废渣.废水、废气的“反自然的破坏,因此不会有什么绝对安全的技术。"[5]也就是说,然性"上,而且也表现在作为技术白然属性现实表现中所追技术又是能够成为“环境问题”来源的。求的技术价值的实体形态一-技术产品的“反自然性”上。上述分析表明: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合自然性”,说技术产品作为技术自然属性现实表现即作为破坏“自然界的明技术将具有或者能够具有维护与修复自然环境的作用;技惯常行程”的结果形态,它是有别于自然之物的一一自 然之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反自然性”,说明技术又是能够成为物具有自然天然性,技术产品则具有反自然大然性;自然大“环境问题"的来源。正是这种“合自然性”与“反自然性”的然之物是自然环境中的天然-员,它与各 自然要素有着天然辩证统--性,决定了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同时也孕育了联系,而技术产品由于其反自然天然性,则存在与自然系统“技术作为自然环境变化的来源和补救方法”的“技术-环境不同的特征和运行方式。当技术产品(包括技术废品)进入悖论”。自然环境,它作为- -种“异己之物”,会使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受到非自然的影响,使自然系统原有和谐与平衡受到“十二“技术 -环境悖论”产生于技术扰”、“破坏”。也就是说,作为技术自然属性的现实表现之自然属性的表现中物,它同时又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來源。“技术-环境悖论"- -经在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学育,上述分析表明:技术自然属性现实表现中的“合自然最终它会以某种客观形态现实地产生出来。“技术-环境悖性",表明技术将具有维护与修复白然环境的作用;技术自然论”的现实产生只能是在技术的实际应用即技术自然属性的属性现实表现中的“反自然性" ,说明技术又是能够成为“环现实表现中。境问题”来源的。正是这种“合自然性"与“反自然性"的辩证我们知道,物质是- -切属性的载体或发生体,技术自然统-性,决定了技术白然属性现实表现中“技术同时作为自属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依托于具体物质表现、体现出来的。所然环境变化的来源和补救方法"即“技术-环境悖论”的现实不同的是由于技术自然属性的现实表现是“技术逻辑”的现产生。实展开,即是物与物在技术规则“安排”下打破“自然界的惯三“技术- 环境悖论”“弱化”于技术自然常行程”、“展现”技术产品的物质性过程,因此,技术白然属属性的“软化”中性现实表现中的物质就不是一种自然之物,而是一种人工之物或技术之物。技术是不能够创造物质本身的,一切技术之“技术-环境悖论”能否消解?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物归根到底都是以自然之物为材料并在某种层面上直接包技术自然属性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把技术自然属性与天含了白然之物本身的。技术自然属性的现实表现,就是在技然自然的自然属性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是一术之物(机器、设备、工具等)与自然之物(半成品材料也来源致的,即都表现为-种非人为性 、与人无涉性,但技术的自然于自然之物)的相生作用中实现的。这说明:技术自然属性属性与天然自然的自然属性的存在形式则不同前者是现实表现中的物质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物,也不是一种纯人为的、与人相涉的,后者则是天然的,即非人为、与人无涉粹的自然物,而是技术物与自然物相结合的“混合物”。的。作为形式与内容相统- -的技 术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技术技术自然属性现实表现中的这种“混合物"之于自然环人 为性中的非人为性特性。这就是技术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境意味着什么呢?性。[01从“混合物”与自然物(自然环境)的相容性方面看,它是技术自然属性的这-本质特性告诉我们:技术自然属性具有或者能够具有维护与修复自然环境作用的,因为这种内容的存在形式的人为性、与人相涉性与技术自然属性人为“混合物”在物质性维面上具有“合白然性”的一面。具体地存在形式中所包含的非人为与人无涉的内容之于技术自然说,从物质性来源看,这种“混合物"来源于并在某种层面直属性本身来说都是不可超越的,这就决定了“技术-环境悖接包含了自然物;从物质性转化看,这种“混合物”产生于自论”的消解不具叮能性,因为正是技术自然属性的本质特性然物,它是白然物(通过人的参与)向“混合物”的转化。但-存在形式人为性与存在内容非人为性相统-的特性决“混合物”不能万古不朽、永恒不变,“混合物"(通过自然因子定了“技术-环境悖论”的不可消解性。的参与)也会向白然物转化,长期置于白然环境而不纳入新“技术-环境悖论”不可消解并不意味着“技术-环境悖的技术活动中的“混合物”或迟或早都会变成自然物;从受自论"不可“弱化”。所谓“技术-环境悖论”的“弱化”,就是降然规律的支配看.“混合物”与自然物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低“技术-环境”矛盾对立面的“强度" ,或者“减弱”“技术-和制约,不受自然规律支配和制约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由此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要“减弱”这种“冲突”,在技术自可见,技术自然属性现实表现之物的“合自然性”,从物质性然属性视野中,只能从孕育“技术-环境悖论”的源头即从技维度说明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或者能够具有相容性,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所存在的最初的“矛盾胚胎”一“ 人的月术是能够发挥“作为全球性(环境)变化的..-.补救方法这种的性"中国煤化工...角色”的作用的。|YHCN M H G言之,就是人想要的但是,技术自然属性的现实表现之物又是建立在“反白结果,在技木生成中,也就是人想要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然性”基础之上的。这种“反自然性”不仅表现在技术自然属人的 月的可以表述为“要什么”,它由“要”(“想要")和“什么”8(“技术")构成。“要”是技术主体的--种心理上的期待,它关造”;面对技术“改造" ,也就是对人的日的作调整(自然规律注事物应当如何,它是技术生成活动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是不可“改造”的),即通过调整人的目的进而i调整技术功能精神动力。“什么”是人想要的东西,它是技术主体期待追的设定;邇过技术功能设定的调整,米改变技术对主要自然求的对象,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现成物,而是以一种可能的方规律性质或类型的选择进而达到对技术本身的“改造”,实现式存在于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不难看出,人的目的尽管在“技术-环境”的高度相容.即实现“技术-环境悖论”的“弱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但它本身却包含了深刻的士客观矛盾性:“要”或者说“需要”是-方,它是人之所“要”,它根那么,对“人的目的”作何调整呢?反省人类工业文明活源于人性;“什么”即需要的对象是另-方,它为“要”之所指,动时期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人的目的, π以发现-一个共同它产生于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从客观根源看,它根源于自的特点,这就是“人的目的”中没有生态、环境的考量,人类以然规律所蕴涵的对物质过程支配的“可能性空间”中,即根源往对“力”的需要、对“电”的需要、对“化工”的需要都是如此。于物性。“要”和"“什么”的这种矛盾性表明:人的目的本身就在没有生态和环境需要内容的人的目的驱动下的技术活动,内在地包含了“人性”与“物性”的矛盾,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这种技术也就只能是一种以"征服型的、力量型的科学”为主就是“人的日的”这.作为最初的“矛盾胚胎”一-“ 人性”与要科学基础的“硬技术”,其所依赖的土要自然规律的性质或“物性”矛盾的现实展开。类型也就是- - 种具有“去人化”特征的物理学规律、化学规从实践层面看。技术是在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律,而不可能同时也是一种“聆听 自然、倾听自然”、“对自然在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人的日的性”设定技术功能性(技亲近”的生态学规律环境学规律。[8]因此,对“人的目的"作术目的),技术功能的实现依赖丁自然规律性。如果用“→”调整 ,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的日的"的重要内容表示某种决定或者直接依赖(于),技术生成活动中的“人的而纳人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这样,通过“人(人的目的)→月的性”、“技术功能性”与“自然规律性"之间的关联,将具有技术(技术发明→技术原理)-→科学(自然规律)”的关系样如下关系样式:[71式,从而实现技术所依赖的白然规律性质或类型的调整一一人(人的目的)- +技术(技术发明→技术原理)→科学(自从只依赖物理学性质的规律、化学性质的规律调整到既依赖然规律)于物理学、化学性质的规律,同时也依赖于生态学、环境学性这一关系样式表明: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人的目的决质的规律(合物理学规律、合化学规律并不等于合生态学规定了生成技术的具体功能或技术的具体目的;实现技术月的律、合环境学规律),即实现技术的“后现代”转向一从“硬即实现技术发明要依赖于- -定技术原理;技术原理是依赖于技术”转向“软技术”。技术的这一转向,从技术自然属性的-定科学原理(自然规律)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技术自然属角度看,也就是技术自然属性的“软化"一技术从仅合 “力性生成中,作为“矛盾胚胎”的“人的目的”的具体指向对技术量型” 、“征服型"的物理学、化学规律转向技术同时也合“聆功能的设定以及这种设定对其所依赖的自然规律性质或者听自然”、“对自然的亲近”的生态学环境学规律;从技术与类型的选择都有着重大影响一人的 目的不同,决定了所需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也就是“技术-环境悖论”的“弱化",因技术功能不同;技术功能不同,决定了实现其功能所依赖的为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软化”中,“减弱”了“技术-环境”之间主要自然规律的性质或类型也不同。人类的技术实践无疑矛盾的“冲突”,即增强了“技术-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技术证明了这一一点:人对“力” 的需要产生了机械技术,机械技术的这一 转向一技术目 的从而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从纯经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力学规律;人对“电”的需要产生了电济型转向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生态并重型,无疑反映了“后现力技术,电力技术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电磁学规律;人对代技术"在自然维度上:的根本特点。“化工”的需要产生了化工技术,化工技术功能的实现主要依[参考文献]赖于化学规律。可见,技术自然属性生成中的人的目的性对于生成技术所依赖的主要自然规律性质或类型的选择即“人[1][2]格于布勒.技术与全球性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性”对于“物性”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对技术自然版社,2003.374、375.属性本身具有直接影响。[3]邹成效.技术生成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上述分析表明,作为“矛盾胚胎”的“人的月的”所包含的[4][7]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人性”与“物性”的矛盾,尽管在理论上同样说明“技术-环学出版社,2001.7.204.境悖论”的消解不具可能性一-因 为实现“人性"必须依赖[5]肖峰.从技术的人文定位想到的[N].中华读书报,1998“物性”(合自然规律性);而依赖“物性”又不可避免地要“干05 - 13(3).扰”“破坏”自然天然性,但在实践上提供了“弱化”“技术[6]邹成效,朱忠孝.论生成视野中的技术自然属性[J].科学环境悖论”的可能性一-因为“弱化”“技术- 环境悖论”,也中国煤化工就是要增加“技术-环境”之间的相容性;增加这种相容性,[8]吴国出版社,2004. 19-也就是要对作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技术进行“改22. 'YHCNMHG(责任编辑殷杰)84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