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研究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研究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研究

  • 期刊名字:前沿
  • 文件大小:656kb
  • 论文作者:王鑫宏
  •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 更新时间:2020-11-0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11年第06期前沿No. 062011总第284期Forward PositionSum No. 284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研究.王鑫宏(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06)[摘要]早灾是民国时期河南历史上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造成民国时期河南省早灾额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旱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致使河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抗灾教灾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些教灾措施,但收效甚微。[关键词]民国时期; 河南省;旱灾[中图分类号] K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8267 (2011) 06 -0177 -04灾害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活动带来灾难的置的角度来说, 河南省西部是山区(太行山、伏牛事件。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灾害很多,其中自然灾 山、榈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东部害主要有水、旱、蝗、震、雹、风、霜等。河南自是平原 (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古就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较多的省,民国时期,更低, 大致以京广线为界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的对半分是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野,河道上下游排泄能力不相称,容易造成水旱灾据统计,民国时期河南省受灾害影响的县数分别是害。夏季时分,东部山区极易形成暴雨中心,大雨“水灾681县,旱灾858县,虫灾226县,风灾101连降数日,必然引起山洪泛滥,雨洪顺山坡穿过很县,雹灾142县”(1]38,,其受灾县数和灾荒发生次短的丘陵过渡地带,直泻平原,极易造成严重水数均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旱灾是民国时期河南历灾。 洪水过后,雨水稀少,境内大面积的丘陵垄岗史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气候灾害。本文对民国时期河区和黄土台地丘陵区,多为荒山秃岭,植被很差,南省旱灾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及河南人民对抗水土流失严重, 加上地势高亢,缺少蓄水保水条旱灾的措施进行简略的探讨。件,往往呈现出大面积的干旱。(二)社会因素-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频发的原因1.生态破坏(一)自然因素民国时期河南旱灾的发生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受西部欧破坏也有很 大的关联,主要表现在树木被不断砍亚大陆与东部太平洋海陆温差的作用,形成了典型伐, 地表植被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其一般特点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森林毁坏而言,历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史上河南本来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人口增长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受季风气候影响,河南省所导致的生存压力, 人们不断地砍伐森林以寻求更的雨量集中于7、8、9三个月份,这三个月份极易多的耕地,以维持自身的繁衍生息,在这种情况发生水灾,而其他月份则易发生旱灾。而从地理位下, 河中国煤化工减少。据凌大燮[基金项目]本文系黄河科技学院2010年度校级课题“民国时期河南省早灾研究"TYHCNMHG[作者简介]王鑫宏(1978- - ),男河北吴桥人,I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177.估计,公元前2700年,河南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民国时 期河南早灾更加频仍。自民国元年(1912),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但到了1937年,河南河南准阳、 渑池、长葛、上蔡等地遭遇百余日的旱森林面积仪剩下1000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6%灾开始, 到1949年渑池等地的局部干旱,整个民了,人均森林面积仅0.05亩,在全国倒数第- - 。[2]国 38年的历史中,河南遭受大规模早灾的年头有森林和绿色植被作为调节气候、抵御风沙、蓄水保十几个之多, 再加上局部小面积的干旱,民国时期堤、抗旱防涝的天然屏障- - 旦被破坏殆尽,当地遭河南可 谓无年不早。20年代到40年代初期是河南受自然灾害的几率也势必大大增加。省旱灾集中发生的时期,而且特大旱灾的发生也最2.政治动荡多,民国时期河南省发生的4次特大旱灾使河南全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动荡,战乱始终未有停歇,境受灾, 灾民皆达1000万以上,而惨绝人寰的在短暂的37年中,兵祸连连,大小战争有近百次“ 人食人事件”也屡见不鲜。之多。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处于中原腹地的(二)灾害的并发性河南成为军阀抢夺和混战的重要战场。频繁的战争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往往并不是单独出现,总不仅在客观上对河南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是伴随着 其他灾害的爆发。所谓“水旱之余,蝗蝻时还因灾民被杀、逃离抑或是被拉壮丁等使农业生四起, 继以风雹,或并罹霜疫等等,已经成为民国产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与此同时,战火焚烧了农民灾 荒编年史上大部分省X理念灾情简目的八股式套成熟的庄稼和房屋以及森林植被,进一步破坏了人语了” (137。民国时期河南旱、水、蝗灾害不仅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繁,而且交替,有一定的连续性。如1929年河南3.政府腐败旱蝗风灾交作,灾情最重的地区豫西21个县和豫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对西南南阳所属,1928 年因旱、蝗、风、雹相继为广大民众的剥削较以前都更为残酷.这突出地表现害,第二年自春至夏滴雨未降,风、蝗肆虐。据赈在赋税征收8益加重上。北洋政府时期,田赋逐年务委员 会统计,此次早灾河南省发生旱、蝗、雹等增加,数目惊人:1913年北洋政府的田赋征收总额为灾的县份, 1929 年为111县,1930年为112县。8240万元,到1916年即增加到9755万元,约占每年1942 年,河南全境发生了罕见的旱灾,由于降水量国家财政收入的22%左右, 1928年的田赋征收额较极少, 蝗蝻已有少量发现,大灾之后的1943年,1912年增加了39.3%。l3i 吴佩孚人豫,一年军费就河南多数县义水旱交叠, 夏季小麦受雨露影响,秀需要1969万余元,而当年全省省库收入也不过2000而不实,灾重者仅收二三成,麦后正值秋季作物生万元,仅够支军饷,其他的费用全靠搜刮百姓所得。长时, 河南全境发生大量蝗螨。多灾交织,恶性循1920年,正值大早之年,河南人民生活已难以为继之环, 使灾情更为严重。际,民国政府河南当局于本年4月却预征田赋到民(三)干旱的区城性国24年,对百姓盘剥之恶毒可见一斑。到了国民政河南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流域,府时期,统治当局对广大农民加捐加税、重捐重税、周围与六省 相邻,南北气候差别较大,这种气候状迫捐迫税,更是无所不用其极。1941 年灾情发生后,况必然会造 成不同区域农业自然灾害上的差异,其河南当局不顾火情,不仪隐匿灾情不报,还照原来标灾害的发生 也自然表现出不平衡性。以旱灾来说,准征粮,结果按额完成任务,并受到国民政府嘉奖。自古其在河南 省出现的频率依次是:“ 豫北和豫政治腐败还表现在地方官府对于水利建设的漠视,西>豫东 >豫南>唐白丹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的民国时期河南水利设施不仅建设不足,反而破坏有唐自河、 丹江水系)”[s)。河南这种旱灾发生频次在余。据1934 年河南省整水改土委员会对豫东地区地域 上的规律性在民国时期依然持续,这是从较长原有101条河、渠、沟概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全部、大时期各地旱灾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从民国时部淤为平地或严重淤塞者及平时无水者有94条,占期河南历次 旱灾中各区域干旱所导致灾荒的严重程总数的93%以上。“可见,在昏庸当局的漠视下,河度上来说, 似乎也符合这一公式,但也不是那么南境内大多数河流和原有渠道已失去了灌溉功能。绝对。总而言之,民国时期河南乃至全因政府的腐败,使得三、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的危害河南人民失去了对抗天灾的必要物质和设施条件。二、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的特点“旱灾中国煤化工是最厉害的天灾。.而且它的能量总(一)旱灾的频发性.是缓性THCNM H G察到早灾的威胁旱灾是河南历史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气候灾害,时, 往往也就是对它措手不及,无可奈何的时.178.候。”[1]54民国时期的河南,频频发生的旱灾对河南灾之后, 河南地区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在持续不断的旱灾 和饥馍的袭击之下,往往也会遭的,但最突出的是破坏了河南社会的农业经济、人到毁灭性的打击, 使得生态环境更加的恶劣。正如口结构和生态环境。史沫特菜在《中国的战歌》里面这样描写了1929(一)破坏农村经济年河南旱灾造成的环境后果:“饥恶所逼, 森林砍严重的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受灾光, 树皮食尽,童山濯濯,土地荒芜。雨季一到,各县农作物收成剧减,农业歉收和失收,导致粮价水土流失,河水暴涨;冬天来了,寒风刮起黄土,的飞涨,使得灾区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其中首到处飞扬。有些城镇的沙丘高过城墙,很快沦为废先表现在粮价的飞涨,据记载,“河南1920年春夏墟。”119同时旱灾不仅造 成农作物歉收的直接后果,之交,生麦已值80文,柴草1斤价20文,到了9而且从长期来看, 还使得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月份则麦已涨至每斤200文,柴草每斤60文" [6]。化。“据30年代中期的调查,像东、豫北40余县,而1942年河南旱灾大面积爆发之后,全境“野菜因黄河泛滥、干早蒸发等原因,造成盐碱地广达不生,饮水也感缺乏,粗面每斤二十元左右,红薯500余万亩,农作物产量极其低下,商丘等19县小叶每斤七元,小米糠每斤五元,黄豆柞豆饼每斤十.麦每亩约产三四十斤,高粱及小米每亩约产六七十三元,尚鲜有售主””。与粮价飞涨相对的是各物斤, 而且大多行两年三熟制,通常年景,仅足维价格暴跌,灾民为了果腹,不得不将房屋、耕畜贱生”(157。卖,但不仅不能靠此苟存一一息,反而无端地蒙受了四、民国时期河南省抗灾减灾的措施巨大的损失。可见饥荒导致的土地出售、牲畜屠杀.使得本就极为脆羽的农业生产处于崩溃的边缘。(一)赈灾措施(二)破坏人口结构1.急赈旱灾把河南变为饿殍载道、死尸遍野的人间地急赈包括赈谷、娠款和施粥三种方式,是灾荒狱。旱灾对河南人口的数量、结构和素质造成了深中最急切的救济方式。灾害发生后,灾民嗷嗷待远影响。首先,旱灾使得河南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哺,赈谷可以让饥民暂时脱离饥饿,但如果灾区交减少- -方面是灾荒导致的人口死亡,另一方面则是通不便,便采用赈款的方式。从施放赈款来看,旱灾致使大量灾民外逃。如1928- 1930年河南旱1936 - 1937年河南旱灾发生后,“河南省政府动用灾中,“1928 年11月1日止,由农村逃难之灾民约了本省10万元的救灾准备金,分配给灾情最为严计300万人; 1929年2月1日前,逃荒者约有1000重的27县”4)。1942-1943年河南省大旱,“在赈万人; 1929年4月1 日前,逃荒者约在1000 ~ 1500款方面中央急赈款,分三次拨3 400万元,均按灾万人之间。”8许多地区因此呈现出十室九空、满情轻重配给各县,其中一部分款项用于购粮发放。.村萧条的凄凉景象。其次,旱灾致使河南人口结构河南省自筹赈款 500万元,亦配发各县办理急发生变化。一方面,灾荒发生后,青壮年大量逃赈"i"。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在灾民流离途经的荒,导致灾区青壮年比例下降,如1942 - 1943年陇海铁路沿线办厂 施粥。后由于灾情遍及全省,遂河南早灾中,濮阳清丰-带重灾区,青壮年的大量于河南各地遍设粥厂 ,根据各县当时的上:报统计情逃荒导致灾区“无生产能力的男女约占现有人口的况,共有64县设立粥厂,有的县数目惊人,多达半数”9;豫北灾民逃走出陕、苏、浙、川、甘1 000多处。关外就食者约占总人口1/2。而在灾荒最严峻的时2.调粟候,买卖妇女和儿童成为一种风气。1936 - 1937年灾情发生后,灾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食物旱灾中,“陕县苏村庙镇居然成了公开的人口交易问题。 调粟是灾害发生后救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调市场,该县卖儿鬻女售妻者达12000余人。卢氏县粟包括移民就食、 移民垦荒和平粜三个方面。移民鬻妻者150名,卖子数428名;渑池县鬻妻卖女情就食 是指将灾民转移到其他非灾区省份的方法,如势实不计其数。”[41942 -1943年旱灾中,有人将1928- 1929年河南大旱,大量灾民就食他乡,通“自己年轻老婆或十五六岁的女儿,都驮在驴上到许、扶沟等县发给出境灾民逃荒护照,给灾民就食豫东漯河、周家口、界首那些贩人的市场卖为娼他处提供方便。 移民垦荒主要是移往东北地区,也妓”[10)。有向其他地区移民者.1928- 1929年河南大早,灾(三)破坏生态环境民食不中国煤化工务会决定移民垦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旱灾频频爆发的原因,荒,|Y片CNMHG平粜是中国历代而且也是旱灾造成的恶果之一,因为在不断遭受旱重要的救荒措施之- -。灾荒-旦发生,灾区往往出179●现粮食不足和粮价飞涨的局面,为了改变灾区满目45 069 053株,推算造林面积当有50余万亩。[4)可凄惨的情况,政府便采取这种平衡粮价的办法。见造林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1942年河南干旱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拨以上这些措施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在救灾抗灾方款举行了平粜,部分县也筹款进行,“叶县用于平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民国时期河南省的救灾抗灾粜的粮食有七百市石之多;许昌筹集资金四十余万历史中,这些措施虽被- -- 实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元办理平粜业务;盂津县筹款六万八千六百元办理抗灾救灾作用, 但整体.上说效果并不显著,诸多原平粜,以惠灾民"”。因归其一点,那就是政府的无能和官员的腐败。3.工赈五、结语工赈即以工代赈,是民国时期盛行的赈济形式。工赈这种做法用劳动换取食粮达到了双重目民国时期河南生态失衡,旱灾频发,严重破坏的:它使T作能够完成,并避免无偿放赈的问题。了 生产力,摧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河南时常陷因此T.赈被认为是最科学和最实用的救灾办法,民人愁云惨雾之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时国时期政府和义赈组织都重视这种救济方法。1920代特征,这是落后制度之下,腐朽政府统治之下,年河南省旱灾爆发之后,河南华洋义赈会组织灾民中国政治动荡、经济落后、国贫民弱的客观反映。修建了当时河南最早最长的新济公路(新乡至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是善于制造内战而源)。在以后河南发生的灾荒中,政府也往往采取视民生为无物的反动政府,正因为如此,在河南屡T.赈的办法。工赈以兴办农田水利T.程为主,诸如屡遭受旱灾侵袭之下,自古就积累起来的抗灾救灾浚河、防洪、开渠、凿井等。如1942年河南省当的经验, 在当时起不到切实抵救灾民于水火之中的局拨款100万元,以工代赈,“在鲁山、临汝、宝.作用。在灾荒肆虐的旧时代,在腐朽政府无力解救丰、叶县、宜阳等县掘土井281795眼,浚塘1107人民的旧时代, 人民在祈盼着新时代的到来。口”[12),既修了水利,又使部分灾民得到一定收[参考文献]人。不可否认T.赈这种赈灾方式,既拯救了灾民,又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能够取得长远的效果。[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二)防治措施局,2000.1.兴修水利[2]曹风雷.抗战时期的河南造林运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河南人民深切校学报,2006(01).地感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民国时期河南人民[3]丁素云中国近代经济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99.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大规模水旱灾害发[4]曹风雷1936 - 1937年河南早灾述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02).生后,赈济措施中的T.赈绝大多数都是以兴修水利[5]王晓艳.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为主。民国时期河南省兴修之水利主要集中于洛河(社会科学版) ,005(04).和沁河等支流上,如1928年在沁河上的沁阳县修[6]王志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河南的灾荒[J]许昌师专学报建了胜利、自利、顺利等20座灌溉闸门,每座闸(社会科学版) ,1988(04).门可灌溉数千亩农田,总灌溉面积达到7.6万亩。[7] 苏新留、民围时期河南水早灾害及其政府应财[J).史学月民国元年至20年(1912-1931) 年间,武陟县也刊,2007(05).建有13座灌溉闸门,灌溉面积共9.15万亩,洛河[8] 魏宏运.民围纪事本末(三)[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流城在卢氏县、洛宁县、洛阳县、偃师县、嵩县和999:115.伊川县共有10道,总灌溉面积达9万余亩。"31[9]中共冀得豫边区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文献部分(下2.植树造林河南人民实施的另外一个治标根本的措施则是[10]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534.植树造林。森林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社.,1994:274.品,还能够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防[1]王小静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在河南的赈灾救荒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生[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008(04).态效益。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在30年代初期和抗[2] 陈传海1942和1943年的河南严重灾荒[].郑州大学学报日战争时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造林运动,虽然因战中国煤化工争等原因发展十分曲折,但这一时期河南造林事业[13]YHCNMHG:中国社会出版社,有了一定的发展,1940- 1945年造林总株数达, 180.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