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 “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

“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

  • 期刊名字:学习与探索
  • 文件大小:886kb
  • 论文作者:周晓虹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12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No.3,2012(总第200期)Study ExplorationSerial. No 200中国体验的意义与价值(笔谈)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杜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投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杜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杜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惰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关键词:“中国体验”;“中国经验”;中国现代化;价值观;社会心理;社会心态;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2)03-0031-08“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3)众所周知,作为现代性之果的社会科学产生背后的基本动因。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存在着于19-20世纪的西方社会,是那场自17世纪开种与先前不一样的社会变迁的动力,所以曼恩会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大变迁的精神产儿。熟用“身份社会一契约杜会”、马克思会用“封建主悉社会科学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生活在那一时义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滕尼斯会用“共同体一期的欧美思想家们对社会的变迁过程作出了自己社会”、迪尔凯姆会用“机械团结一有机团结”、韦的积极反应,他们努力思考变革的路径尤其是其伯会用“宗法传统经济一理性资本主义经济”来描述社会生活这种断裂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收稿日期:2012-01-05说,这种关于变革的路径及其动因分析,就是西方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基金项目;或现代社会科学的全部知识遗产。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正是鉴于变迁及其相关思考与现代社会科学中国体验”(NJU985JD7)有着这样的天然联系,中国知识界最近几年来已作者简介:周晓虹(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特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该也有可能将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学研究。革开放30年来中目中国煤化工换为CN G31学术,这不但可以避免黄万盛所说的“学术损在“中国经验”概念的讨论中,人们逐渐将其失”,而且可以防止中国的变迁沦落为单纯的视为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的发展经验的GDP的增长与财富的堆积。为此,从“中国模部分,李培林归纳其所具备的基本内涵包括:(1)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一直到最近几年它不仅仅指“成就”,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学术界更为频繁讨论的“中国经验”,都力图从这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2)它特别指一些因三十余年的巨大变迁中总结出与中国社会的独特为中国的特定人口规模、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特点发展道路相关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呈现出与西而产生的新的发展规则;(3)它是开放的、包容方世界尤其是流行的“现代化图式”不同的一整的、实践中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套发展模式。经验,它尊重其他经验的选择,它不是作为“西方严格说来,“中国经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经验”的对立面而建构的,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边界清楚的概念,与这一概念具有相似内涵的术世性,它的存在只是说明统一律与多样性完美结语包括上述“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合的可能性。一句话,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视迹”等等,而最初的源头则是美国《时代》周刊高为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社会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近十几年来在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发展2004年5月,雷默撰写了《北京共识:提供新模与教训。如果不刻意寻求这一概念在内涵和特征式》一文,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即所谓“北京共上的差异性,我们觉得可以在相近的意义上混用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或“中国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和具奇迹”等相似概念有不对称的工具(如巨额外汇储备)等特点。这在将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化为学术资源的进路切使得在雷默眼中,“中国的崛起已经通过引上,“中国经验”的提出及其相应的研究,确实作进发展和实力的新概念而改变国际秩序”。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尽管雷默使用“北京共识”的意图非常明显,但是,我们以为,总结“中国经验”只是这种“转即用这一概念取代先前的建立在以资本和市场为换”的可能路径之一,“转换”的另一路径是关照中心的新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华盛顿共识”,或“中国体验”——即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13亿起码在“华盛顿共识”之外确立另一种发展模式,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的震荡,他们但受到雷默启发的中国学者却相对谨慎。他们意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方面的变化。识到,“共识”应该是一种像俞可平所说的“广泛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认可的或一致同意的解决方案”,而中国的一切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祝角,单方面研究或还远远谈不上是一种定型的并为世人广泛接受的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发展道路,因此他们选掸使用了“中国模式”来表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述与雷默同样的发展内涵。在俞可平看来,“中义和价值。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同“中国经验”相比,“中国体验”更是一个全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新的概念。我们说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并不意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味着要用这一概念代替先前的“中国经验”或其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他相似概念。“中国体验”的概念之所以具有新尽管“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本身无意于与颖性,一方面是指它和“中国经验”一样,也是中华盛顿共识”等西方社会的发展概念分庭抗礼,国社会这30年的急速变迁的结果,因此先前的社但在这一概念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是引起了人会科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关注到这样一种社会现们的疑虑。李克钦、史伟提出,“中国的发展才刚象;另一方面则是指虽然它和“中国经验”一样都刚起步,中国模式'还远未定型,中国将来的发是变迁的结果,但和“中国经验”相比,“中国体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隐性危机”,因此“现在讲验”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很少有人意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虽然“疑虑”未必恰识到,在中国社会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当,对“疑虑”提出批评的也大有人在,并且如郑化的同时,中国人的微观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同样杭生所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中国经验”与“中国体转型,已经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特点,显示出验”作为197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在全球的独一无二性,用世界上任何现有的发展迁及其结果的一体两面赋予我们这个独特的时模式都难以完全解释得通”,但疑虑确实是促成代以完整的历史中国煤化工方面总中国经验”这一替代性概念产生的基本原因。结“中国经验”HHCNMHG不可能发现在这场涉及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国体验”具有独特性,但并非就不具备某种程度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起了何种作用,他上的普世意义,也就是说,这一“体验”对其他民们的欲求愿望和人格在改变中国的同时又发生族或国家尤其是剧变中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具有借了何种改变,表现他们喜怒哀乐的社会心态是如鉴意义,一部分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复制,而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潮起潮落的。最后,他们的反映到社会科学中即能够像石之瑜所说与“人类精神世界遭遇过而现在又在面临何种困窘和普遍性的行为律则相衔接”。茫然?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上,与关注变迁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国家在这场大规的结构性维度相对应,有关变迁的心理或行为维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历练与心理体度的研究同样留下了诸多典范之作。比如,德国验,“中国体验”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的内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涵:第一,“中国体验”不同于“中国经验”或“中国精神》,就成功揭示出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精神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它不是中国社动力,或者说是一种在基督教新教改革之后在欧会在最近30年中发生的那些结构性或制度性的美世界普遍出现的社会心态,它为近代资本主义宏观变迁,而是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的出现或者说为欧美社会的转型铺平了道路;而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第二,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格尔斯和戴维·史密“中国体验”既包括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包括消极斯的《从传统到现代人一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的心理体验,前者诸如开放、流动、竞争、进取、平个人变化》则通过对六个发展中国家的数千名农和、包容,后者诸如物欲、拜金、浮躁、冷漠缺乏诚民和产业工人的研究,出色地说明人并不是生来信、仇富炫富(所以方文会说,在积极的维度背就具有现代性的,促成传统社会的人们向现代成后,中国体验冋样具有忧伤维度),人格的边际化功转向的是他们在现代社会的特殊经历。有鉴于或社会心态的两极化恰是“中国体验”的最重要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成功地说明中国社会特点,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中国体验”本身就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究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变迁的一种精神景观;第三,“中国体验”虽然是样的精神冲击,他们在这种冲击下又形成了何种般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都可能出现的人独特的社会心态,而这种社会心态最终又在何种格和社会心理嬗变,但却因为中国特定的人口规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走模、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转型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向,那么,我们所关注的“中国体验”就一定具有结构差异、体制的刚性特点、全球化的推动以及变自己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或许我们就可以将迁的速度之快而带有一般的精神嬗变所不具备的它视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对人类精神世资源之界嬗变的研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第四,虽然“中中国体验”是一种时代精神王浩斌(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210093)对于中国社会学界而言,制度变迁方面的研于中国人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等的研究则远远落后究虽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是硕果累累;相反,对于制度变迁的进程,两者之间的极度不平衡使得社会学的发展实际上处于一种跛脚的尴尬境地。收稿日期:2012-01-05中国体验”这一提法倡导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与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基金项目;社会心态的研究,对于扭转这种跛脚的状况具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J程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来看中国体验”(NJU985JD07)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变迁进程已从制度层面触及文作者简介:王浩斌(1972-),男福建福安人,副教化心理层面,“中授,博七,从事社会学研究。rV凵中国煤化工圆社会学家已经意识到CNMHG是人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