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技术分解与就业 技术进步、技术分解与就业

技术进步、技术分解与就业

  • 期刊名字:科技进步与对策
  • 文件大小:729kb
  • 论文作者:龚三乐
  •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 更新时间:2020-10-2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5卷第2期科技进步与对策VoL.25 No.22008年2月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Feb. 2008技术进步、技术分解与就业龚三乐(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广西南宁510632)摘要:工资刚性的存在使技 术进步排斥就业,而依赖于技术引进的我国技术进步使就业排斥效应趋于长期化。这使得我国在丧失丰厚禀赋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技术分解是化解技术引进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技术分解实质上是一个针对引进技术以降低威本为目的的劳动反替代资本过程,企业追求成本节约行为带来就业补偿与创造的正外部性效应。引导企业实施对引进技术的分解,能实现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促进社会就业之间的协调。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引进;技术分解;劳动力就业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2- 005-0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P*:P*(EP判4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求以产业的技术进步用对数形式表示:P*=8p+(1- -8)(e +p*)(小写字母代表(本文主要指物化于机器设备中的技术进步)为前提和基自然对数,上下文同)。(2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另外-个重任,即为又令技术进步为C=EP./P,用进口品与出口品的相对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价格形式来表示。当技术进步推动本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进步对就业有着复杂的影响,二者存在着不协调的方面。时,表现为出口品价格相对进口品价格的下降,竞争力上需要我们努力探寻各种途径和手段来消除此种不协调,从升,即C上升。取对数形式为:而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与就业扩大双重目标的实现。c=e+p*-p综合(2)、(3)式,可得:1技术进步、技术引进与就业P*=p+(1I-8)c(4)长期以来,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西方理论界形第一,生产性实际工资WP,是名义工资按国内品价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种认为技术进步破坏就业,导致“技格折扣以后的净值,其对数形式为: .w=W-p (w代表生产性工资的对数)(5术性失业”的出现;另一种则认为,即使技术进步直接导致第二,消费性实际工资W/P* ,是名义工资按消费价格失业。它也通过多种途径间接地创造就业,因而总的结果指数折扣以后的净值,对数形式为:是实现了就业的增长"。就实证的角度而言,孰是驶非,西w*=W-p' (w'代表消费性工资的对数) (6)方国家的实践并未表现出一致的结果。总体来说,技术进上述两种工资的形式都反映了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前步通过直接的“创造性破坏”机制和间接的就业补偿及创者是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基础,劳动供给函数设为业(w)且造机制,对就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对于存在I资刚性W(w")>0,即劳动供给为消费性工资的递增函数;后者是以及以引进技术而非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技术进步手段的企业雇工决策的基础,雇工需求函数为业(w),业(w*)<0,我国经济而言,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更明显的就业排斥效即劳动需求为生产性工资的递减函数。劳动力市场的均应。1.1 工资刚性的存在,使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明显衡,是企业劳动需求业(w)与劳动者劳动量供给业(w*)之为简化起见,假设考虑开放经济和市场出清条件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综合式(4)、(5)、(6),我们得到下式:只生产一种可交易产品的高度专业化国家,该国通过技术w°=w-c (1-8)(7)进步提升对外竞争力,令该产品价格为P,进口品价格为式(7)表示消费性实际工资w"等于生产性实际工资EP* (E为汇率,P*为进口品的外币价格),8是国内产品在w减中国煤化工总消费比重1-8的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设消费物价指数为:乘积长系的基本公式。YHCNMHG收稿日期2006-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BJY031)作者简介:龚三乐(1972-),男,汉族,湖南双峰人,博士研究生.广酉财經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产业组织。科技进步与对策_2008年,宏观经济中工资总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刚性,或消费途径。对此,除了积极推动自主创新的实施努力培养自主性工资刚性或生产性工资刚性,我们分别分析此时技术进创新的能力外,企业对引进技术实施的技术分解也是- -种步对就业的影响。第一,消费性工资w"呈现刚性时。根据协调效果突出的就业补偿与创造手段。式(7),我们得知生产性工资与技术进步系数成正比,即C所谓技术分解,意指企业为实现成本节约而根据技术上升推动w上升,而w上升意味着劳动需求业(w)下降。可分性假说将关键部位设备予以保留,将非关键性部分因此,在劳动供给业(叭)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业(w)减少设备用手工操作替代,而实施的一种对先进生产技术系统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失业率上升。第二,当生产性工的拆解行为。究其实质,技术分解是一种用低成本劳动替资w存在刚性时。则由式(7),消费性工资与技术进步成反代资本的成本节约行为。其结果,在实现成本节约的同时比,即:C上升推动w*下降,而w"下降意味着劳动供给业带来就业扩大的就业促进效应。下面我们就技术分解的这(")下降。这时劳动力就业意愿不足,劳动力市场形成低- .就业创造效应作具体分析。水平均衡,总就业率降低。由此可见,工资刚性的存在,总技术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是使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技术进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以固定资产形式存在的机器步排斥就业。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我国的名义工资也呈现设备)和软件(主要指劳动者)设施。作为生产单位的企业,出明显的刚性特征。技术进步(表现为相对产品价格上升)将产品的生产技术凝结在机器设备硬件和企业劳动者软的结果,使生产性工资上升[由式(5)]而同时消费性工资件(实质上代表生产技术活动中的两种物质投人要素:资表现为下降[由式(6)及P*的上升),两者的结合造成劳动本和劳动)之中,以机器和劳动者为承载体形成生产技术力市场的低水平均衡。因此,工资刚性的存在,同样使我国系统实施对原料物质形态的改变。不过,机器与劳动者各当前的技术进步呈现出明显的就业排斥效应。自承载的技术比例并不固定,两种技术承载体相互之间是1.2对技术引 进的依赖,使我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存在着可替代性的,机器能替代劳动,劳动也能反替代机应趋于长期化器。何时实施替代、谁替代谁是由隐藏在替代背后的经济从短期来看,工资刚性的存在使技术进步总是排斥就考量决定的,企业对收益与成本进行严格核算而决定替业;从长期来看,对于一个以充分就业为己任的经济体而代。尽管随着人类技术活动水平的逐步提升,机器替代劳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弥补、动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降低成本,从而使得机器替代对冲,即需要相应的就业补偿和创造手段。否则,无论是短劳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替代程度越来越深,但是机器承期抑或长期就业都将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这,恰恰载体对劳动承载体的这种单向替代并非不可逆,劳动替代是当前我国技术进步所面临的问题。首先,发达国家向我机器仍然存在着可能性。当机器对劳动的替代达到一-定程国转让输出的先进技术,往往是资金、技术密集的节约劳度(背离最优生产点)时,可能会造成机器使用的总成本(购动型技术",这往往加剧了技术进步对劳力就业的排斥程置和使用维护投人)增大而超过生产率提高和劳动成本节度。第二,由于技术进步对引进技术形成的依赖,使得我国约带来的好处,从而机器替代劳动不具备经济可行性,需的技术创新、二次创新能力严重缺乏、滞后,造成“核心就由劳动来反替代资本。尤其对于我国,对于我们这样劳动.业"明显不足1,以及间接的就业补偿及创造机制缺位。力资源丰富、依赖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实现技术进步的国家第三,也由于我国特有的优厚禀赋要素造成的劳动力潜在而言,劳动替代资本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可供选择的手段供给的无限性,使我国名义工资呈现出长期的明显刚性特之一,劳动替代资本可通过技术分解实现。企业遵循经济征。因此,基于上述事实,我国当前的技术进步面临着使其可行性原则,在充分掌握产品生产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将引就业排斥效应长期化的趋势。对此,我国理论界主流观点进的生产技术系统进行拆分,保留其中的关键性环节部分就认为,我国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深化"过程,在排斥企设备完成关键工序的生产,将非关键技术环节部分工序用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同时,也不会增加对新增劳动力的吸手工操作代替,以此实现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而劳动在替收,从而造成了我国就业弹性的持续降低,技术进步排斥代资本过程的同时,也就是一-个就业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劳动力。业扩大成为企业技术分解行为的必然伴生产物。以劳动对2技术分解一 以技术引进为手段的技术资本的替代为内容的企业技术分解,带来了扩大就业的正向外部性效应,技术分解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正是在这种进步与充分就业协调的实现途径意义上,我们说技术分解是对技术引进带来的就业破坏效前述的分析表明,技术引进固然短时间内能实现我国应的一种补偿,对冲手段,是一种化解技术进步与扩大就技术水平的跃升,但其存在也因而使得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业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涂径.最终能够实现企业技术进的就业排斥效应长期化,技术引进成为影响我国充分就业步、成2中国煤化工旅容。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协调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YHCNMHG解行为,通过劳动盾,针对我国技术进步主要以技术引进作为手段的特点,对资本的替代,实现了对技术引进所排斥就业的补偿与再我们必须寻求能化解技术引进对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创造。对此,我们也可以从深圳比亚迪公司的技术分解实第2期龚三乐:技术进步、技术分解与就业.●37●践上得到说明。比亚迪公司作为一家手机电池市场的后人动替代资本而节约了成本。正是这种劳动替代资本带来的者,没有遵循国际上流行的手机电池全自动化生产路线,企业成本节约的好处,使得企业有动力去追求技术分解的相反,它更加注重对我国优厚劳动力禀赋资源的利用,力实施, 从而帶来了就业扩大的好处。图以此降低生产成本。为此,公司将进口的日本自动化生3.2 技术分解的实施条件产线拆分,只保留部分先进设备来完成产品的关键工艺、企业的技术分解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重要环节的生产,其它非关键且适用于手工操作的环节用包括技术可分性条件、低劳动要素成本条件和产品生产水人工替代,最终形成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准不变条件等。满足这些条件后,厂商才有可能实施技术式。通过这种生产模式的运用,比亚迪公司形成了一种巨分解,带来就业的增加。大的成本优势:与日本厂家比较,日本厂家需花费8 300第一,技术可分性条件。特定厂商生产系统存在技术万元的一条流水线在比亚迪只需要300万元,加劳动力的上的可分解性。系统的可分解性意味着该系统既能被分解使用成本,比亚迪公司总的综合成本降低了40%。而在实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会现降低成本的同时,比亚迪公司实际上也通过对劳动力的失去原有的功能4。生产系统技术上的可分解性条件是建使用,缓解了技术引进对劳动力的排斥,提高了就业率。立在系统技术水准的非-致性基础之上的。任何产品的制造体系,往往都是由多种纵向、横向工序构成。大多数情况3技术分解实施的动力和条件分析下,这些工序的技术水准、复杂程度往往并不相同,对生产企业技术分解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动力,也需要一定的的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程度也不一,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在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具备- -定 条件的企业会努力工序间杂其中,因而存在着手工劳动、简单机械劳动对自动化设备的替代空间。这种替代空间的存在,就给生产线实施技术分解行为。的分解提供了可能,将生产线中的高技术工序.关键环节3.1技术分解实施的动力:节约成本设备等予以保留,以维持生产效率、排除人工操作带来的资本产品质量不确定性和维持技术的先进性;将技术含量较低、质量易保证的工序进行分离、设备拆分,实施某种程度的手工技能操作和较简单机械操作,用劳动对资本、技术进行反替代。建立在技术水准非-致性基础之上的生产系B一q统技术可分性,是技术分解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二,低劳动要素成本条件。劳动相对资本丰裕,即劳一一劳动动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只有劳动要素使用成本维持相对低围1最优要素投入决定技术分解能促进就业,但对于利润最大化厂商,如前廉,劳动替代资本才具有经济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不所述,技术分解实施与否取决于其经济可行性---是否为存在这种可能性。较低的劳动要素成本条件,能保证以机其带来成本的节约即能增加利润,节约成本是企业实施技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缩减为表现的资本要素使用减少术分解的内在动力和目的,技术分解的就业促进效应只是带来的支出降低,足以抵消因劳动力使用增加带来的劳动企业成本节约行为所带来的正向外部性效应。因此.技术要素使用成本的增加。低劳动要素成本条件是企业实施技分解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以利润最大化决策为基础,根据术分解的内在动力的来源。要素比价决定的用劳动反替代资本(机器)、降低资本有机第三,产品生产水准不变条件。分解前后生产水准应构成的成本节约过程。如图1所示,设某利润最大化企业保持不变。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技术进步,只只选择两种生产投入要素:资本(机器)和劳动。q为等产量有在维持原有技术进步实现的生产技术水平,即产品的产曲线,11'、22‘为不同要素比价下的等成本曲线。其中11'量、质量水准不下降的条件下,对引进技术实施分解才具斜率较大,表示资本一劳动要素比价较低(劳动价格较有意义,才具有可行性。否则,如技术分解导致生产率水平高)22’斜率较少,表示资本一劳动要索比价较高(劳动的降低、产品质量水平的下滑,其后果就是得不偿失了。产价格较低)。点A、点B表示产量相同时不同要素比价下企品生产水准的维持是通过关键.重要环节设备的合理保留业利润最大化决策形成的最优要素投人,即最优生产点实现的。(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观察最优投入A(K.L).B4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分解,促进就业(K'.L'),我们得知:如果资本价格(机器购置和使用成本)较高劳动力价格较低,企业最优的要素投人选择倾向于B中国煤化工造技术,使得资本的(K'.L');反之,如果资本价格较低劳动力价格较高,企业有机:YHj势。技术引进技术则选择A(K.I)。上述资本价格较高、劳动力价格较低时的进步.CN M.H G时,如果引导企业对情形,正好反映了企业实施技术分解时的成本节约:企业之实施以技术分解为内涵的二次创新,能使企业在维持既选择更多的劳动(L'>[)和更少的资本(K'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