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身体-主体概念的演变 西方哲学中身体-主体概念的演变

西方哲学中身体-主体概念的演变

  • 期刊名字: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王晓华
  •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
  • 更新时间:2022-04-08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从古希腊起,西方哲学就构造出崇尚精神主体的人学观。在这个图式中,身体则被领受为精神主体的涵括者,其意义似乎仅在于辅助前者。然而,当此类学说流行之际,一个关键性的推理却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被涵括的精神主体无法直接参与空间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意志;既然如此,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然被动之物。恰是依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和原子论者强调:身体具有感觉能力,可以承担外部运动,乃不可或缺的主体。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线索。到了现代时期,有关身体-主体性的言说获得了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科学的支撑,相关话语日益发展壮大,并最终在马克思和尼采那里成长为一元论的身体主体观。进入20世纪以后,现象学、实用主义、第三代认知科学纷纷肯定身体,力图证明身体能够承担理性等高级精神活动,建构出了更为细致的身体-主体性理论。虽然他们的理论建构还不彻底,但哲学回归身体的路径已清晰可见。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