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 期刊名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574kb
  • 论文作者:何一民
  •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38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8. No011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何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610064)摘要:广义而官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面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关键词:汉学;中国学;中国;海外;类国学中图分类号;G0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1010906从汉学到中国学:中国的崛起与海外中国人社会科学领域了,即在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的兴盛领域中展开中国研究。因此,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洲与美国有比较大的区别。李学勤先生曾做如此概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括,即对历史中国之研究称之为“汉学”,对现当代中研究正在从传统“汉学”向“中国学”转变,并逐渐成国之研究称之为“中国学”。为一门显学。尽管人们还在为其究竟应该定位为1.欧洲中国学汉学”还是定位为“中国学”而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欧洲的汉学传统源远流长。自16世纪中叶始,却毋庸置疑,即中国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他们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了世界性学问。解,奠基了欧洲汉学研究的雏形。法国资产阶级革般认为,汉学发轫于16世纪末的西方,经历命以后,汉学研究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学了确立期、发展期,到20世纪逐步进入繁荣期。海院式研究的时代摆脱了“传教士汉学”的框架在研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称之为“汉兖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日趋专业化和学术化。从学”,英文即“ Sinology"。“Sino”是希腊语,表示19世纪直到二战前包括法、德、英、荷和北欧国家秦”的意思;“ ology”是指学科。“汉学”的定义是在内的西欧各国一直是传统中国即所谓“汉学”研究“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历史的中心。欧洲的汉学家大多精通汉语,注重语文学中国”为研究对象的。汉学最初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和翻译研究项目多半是艺术、中国文学和历史他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古文哲学和文学,直到二们译介了中国大量的经典历史文化作品,对传播中战后才逐渐扩展到现当代中国的研究国知识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欧洲“汉学”是语文学的概念,是版本学、考据20世纪60年代,欧洲汉学研究仍以古典研究学、文本学的范畴。美国的“中国学”基本上已经进占主导地位。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有部分学者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何-民(1953-),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学报)(暫社版)常CNMHG长教授博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始关注现当代中国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化大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12所大学甚至设置了有革命和革命领袖的研究。此一阶段,欧洲的中国学一定规模的中国研究中心。其间,美国政府、学术界者多采取“阶级斗争”视角进行研究,法国索邦大学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对美国中国学的发展的夏尔·贝特兰( Charles bettelheim)英国伦敦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60年代,美国学术界热衷学的沃克( Kenneth R. Walker)皆为有重要影响的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积极参与学术、政策、学者。谢和耐则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汉学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1980年代,中国学在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国汉学界的领军人物,美国大学的机构化与学科化得以深化;1990年代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以传统但不保守的治美国的中国学进一步走向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学方法既继承了考证派的某些传统,又极大地突破作口内要了他们的研究框架,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3.日本等国的中国学大成绩,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在汉学界享由于日本与中国相邻渊源深远,故日本对中国有盛誉。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SOAS)则是对当代的研究甚早。从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日本对中国中国进行研究的最有影响、最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之的研究可以称为汉学时期,主要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学术界开始引进1970年代开始,欧洲中国学研究日益社会科学西方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研究开始突破哲学、史化,其研究主题和分析框架都发生了范式性变化新学、文学等领域纷纷追求自身学科的独立性,于是一代学者开始质疑上一代学者的基本前提假设,他出现了在方法论上持实证主义的“支那学”。这一时们的研究思路突破了阶级斗争的范式。1989年苏期,日本的中国研究的政治化倾向异常明显。二次联东欧剧变后欧洲的许多中国学研究者开始关注世界大战之后汉学和支那学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中国内部的社会运动特别是关注中国社会的离心是新兴的中国学。1949年10月,“日本中国学会”力。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宜布成立,由于该学会主要继承了战前汉学和支那就欧洲的中国学研究主题有所变化,他们开始研究学的传统,研究成果还是以古典研究为中心。1951中国的政治机构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年日本新成立的“现代中国学会”,则以对现代中国中国的干部管理、党的角色、党与新社会阶层之间的的关心为出发点,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腐败问题以及各级、各部门政府机构的运作,思想和文学等。1986年,“东大中国哲学文学会”改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和认同、中国的文化认识和组成立了“中国社会文化学会”。此一时期,日本中海外华人的认同。国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者们试图以日本的战2美国中国学败和中国的胜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索中日两国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最初也称汉学,其历史脉络在西洋文明的冲击面前各自的反应,并探讨其潜在应追溯至19世纪。同欧洲汉学一样,美国汉学研究的思想意义,以中国的近代化来批判日本近代社会。的开端与19世纪传教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进入1980年代以来,日本中国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国自晚清介入中国事务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发展的趋势,即随着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的壮大,逐后,开始增加对中国的研究。二战后,随着冷战不断渐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文史哲研究为重点的局面,扩加深,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实用主义展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社会、外出发,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批交、艺术、军事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当代著名学退休的军中情报人员进入大学推动了对中国的研者沟口雄三的多元化研究视角让人耳目一新究。同时,美国学界、舆论界更加鼓励和强调对当代除此之外,俄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或近现代中国的研究,以费正清在哈佛设立的中国的中国学研究正方兴未艾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研究中心为起点,美国的中国研究开始从基于欧洲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对中国的研究正在不的“汉学”研究转向“当代中国”的研究,英文称之为断升中国煤化工Chinese Studies”,即中国研究,亦称“中国学”。其的关注与回应后,美国的部分重要大学陆续开设有关中国的课程THCNMH表的中国学者,就110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开始关注与研究海外中国学,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强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交往并翻译其汉学作品,迄今已经100多年了。中一条重要路径。但是,目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国对海外“中国学”的热切关注,出现在上世纪80年如葛兆光教授认为: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代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作为对国外蓬勃发展的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中国学”的回应,中国出现了“西学热”。尤其是进当时的学术脉络、政治背景、观察立场密切相关,是入1990年代海外中国学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重该国学术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部分,和我们研视,有关对海外研究中国论著的介绍和翻译作品十充的不是一回事;因此他反对对海外中国学表彰太分丰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相继成立多、模仿太多,提倡要建立“批评的中国学,由了专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以刘东主编的“海此也引起我们思考,该如何看待海外“中国学”和国外中国学”为代表的各种学术性丛书大量出版以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兴盛。《国际汉学》为代表的学术性辑刊陆续推出,其它相海外“中国学”,其实是各国的中国学家们从本关学术刊物也先后发行;一大批对海外“中国学”研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观念出发对中国进行的研究,究颇有建树的学者不断涌现,包括最早的推动者孙而其最终目的是为适应各自国家的需要而提供的一越生、严绍盪对日本中国学的研究,张西平对德国中种学术性产品,有意无意地要受到本国的文化、政国学的研究,朱政惠和侯且岸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治、思想的影响,并最终成为其各文化的一部分。如李明滨和间国栋对俄国中国学的研究等,以及耿升欧洲的“中国学”就是欧洲精神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翻译的法国汉学著作等。21世纪以来,基于海外中组成部分。海外学者的中国学研究理论和独特视国学的中西文化交流更趋活跃与频繁。野,当然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大有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益,但由于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学术文化传统的的研究出现了热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不同,难免在观念预设和价值判断等方面有较大差原因在于它契合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反思需要,有异。因而,中国人面对海外“中国学”的兴盛,面对海着深刻的文化和学术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外学者构建的种种不同的中国形象,能否在对话与思想解放和对外交往的增多,我国学术界开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国本土的“中国学”( Chinese反思和检讨以往革命语境下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Studies),进而全面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就试图跳出长期以来制约学术发展的教条主义体系和成为亟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方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而海外“中国学”的二时代的呼唤: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兴盛,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中国学”构建的中国研究1.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框架,适应了中国学人恢复和重建中国学术的需要,200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主办第一届世界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学术发展的进程。学论坛,迄今先后举办了四届,本文即是笔者提交在海外“中国学”发展过程中,中国国内学术界2010年11月第四届论坛的发言稿。在中国举办世始终站在将其作为“他者”以反思自己的文化和学术界高层次的中国学论坛,可以说是在中国与世界之的角度,通过审视和吸收海外中国学的新理论和新间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为中国学者与各方法,展开交流与对话,以达到推动中国本土学术发国学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提供的良好平展的目的。从最初的译介与编撰学术情报,到1990台。这表明中国政府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研充中国的年代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类进行深入研究,高度重视。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个思考,即中国除了从学术史的层面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外,还特学是否只是外国学者的“外国学”中国人可否建立别重视汲取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中起中国本土的“中国学”。但是,目前鲜有中国学者国思想和学术的视野。正如李学勤先生所盲:“国从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角度来思考,来加强对中际汉学研究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国的研究性”,因而当代中国学术界还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研二国学”是必要的,究并与其积极对话,做好与海外“中国学”的沟通与也是可中国煤化学”,也有世界互动,以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经验可CNMHGLN11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美国的“美国学”是193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在治、社会,中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中国在世界上的世界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为地位和作用,从而给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了适应美国人探索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地位的需长久以来,无论海外汉学还是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最初的“美国学”实际均是在西方视野下展开的,其研究多从西方经验尤上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后来慢慢吸收了其他其是欧洲经验出发,其结论也往往是验证欧洲原理些学科的成分,特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并把这些不仅如此,这种情况时时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与政治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美国,从而推动了格局的影响在观念预设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往往难美国学”的形成。虽然在美国“美国学”也还是一以做到客观公允。无疑这种建立在西方经验上的个新兴的不甚成熟的学科,其研究指向、主题和方法价值评断,对中国而言有不公正的地方,有时候甚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对象和内容尚未完全定型,是极其危险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本土的“中国学”但它却得到美国学术界、教育界的认同。美国的的构建才显得如此的迫切和重要。些著名大学都开设有美国学学位课程,最高可授予2.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什么博士学位。目前,美国共有72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海外中国学实际上是一种统称,并未构成一种“美国学”( American Studies)专业,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科,而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则应朝构建学科方向学、耶鲁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发展,应当以探寻和提炼中国文化特质为主旨,构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实力雄种独立于西方理论影响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加深厚的著名大学均开设有相关课程,可以授予从学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独有特征的认识,从而增到博士不等的学位。课程包括美国文明、宗教、教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亦可直接对国家和政育、家庭、社区、土著居民以及城市化研究等各具特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色而又呈现出多学科渗透的特点。尤为值得注意的的探寻、把握和提炼,进而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中国是,为保证教学和研究质量,在学生报考资格、师资视野、中国形象,总结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经验,力量方面要求都颇为严格。如哈佛大学的“美国文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学”理论体系,使中明史”博士专业,是由研究美国文明不同阶段的相关国学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西方理论的价值评判和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共同指导学生学习;而在耶负面影响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公鲁大学,不仅相关课程众多(开设了10门“美国学”正的学术精神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的对话。正是在课程),而且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熟练掌握两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要根植于中门外语”;而宾夕法尼亚大学明确要求博士报考者,国但其精神当超越中国之上。正如日本学者沟口需是“高水平的学者和证明已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雄三所言:“真正自由的中国学,无论它是怎样的形人”。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对美国历史文化的重态,其目的不在于中国或自己内心,也就是说其目的视。当代美国学的核心主题是美国人的社会文化意不能被化解在中国或自我的内部相反,其目的应在识,其有三大主要表现形式,即国民性格、区域意识于超越中国的中国学。换言之,应是以中国为方法和群体意识。的中国学。……我想从中国的内部,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对“美国学”的初步了解,我们认为构建中来考察中国并且想要发现一个和欧洲原理相对应国本土的中国学,除了加强研究以外,还应该向美国的中国原理。3-高校学习,先在中国部分著名高校设置中国学专业,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必须在跨文化研究基开设中国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中国学的本科生硕士础上展开,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展示它的多重性格生和博士但是,“中国学”绝不应该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应当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应当以探索和总结中国人的另有建树。“中国学”是一门以中国为整体研究对社会文化意识为主旨。中国人不仅要从中国来研究象,主要研究中国文明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中国,而且也应当从世界来研究中国,不仅要分门别服务的综合性学科中国煤化工类对中国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需要从整体上对中心与本质。“中国国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学”CNMHG研究的简单叠加,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它与中国历史学、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十分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其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所不同;同时,“中国学”虽然也通过对“中国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加强涉及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但也相关研究,二是要培养人才,促进中国人把认识中不等同于这些学科。国、热爱中国转变为一种理性自觉行为,形成科学发其次,“中国学”的构建应当打破学科界限,要综展中国的理性思维,并运用这种理性思维来指导中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做到融国发展的实践会贯通。只有不同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互补,才3对开展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的几点建议能使“中国学”的研究从一般的内容介绍转向真正有最近20多年来海外中国学已在世界范围内取深度、有力度的探讨。得迅猛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显然被大大扩展了,不再最后,亦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本土的“中国局限于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的研究,也不再学”应当建立在中国国学和西方“汉学一中国学”两局限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大基石之上,充分利用两者的学术积累,吸收两者的思考的重点转向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学术成果,取两家之长而有所升华。族、语言、社区、社群、社会、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学,为中国所固有之学术,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观察与研究,即便没有转向的学者也致力于开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上,中国古代和近现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跨学科的方法、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比较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外,后殖民主义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方法也开始在中国学研究中大行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内各地域文其道。面对如此纷繁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本土的“中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也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国学”在研究方法上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内。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脉(1)避免对海外中国学理论和方法的机械照搬络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蕴含着中国海外中国学在本质上是国外学术脉络中的一部分,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源泉和精粹。国外学者虽然把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的术语海外“汉学一中国学”在学术上的成就及其对中与思路主要是受本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因此简单的国学术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将海外“汉学拿来主义”往往会对这些结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中国学”的研究成果纳入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是我产生问题们不可缺少的一个视角。目前海外中国学虽然学科(2)构建中国自己的“中国学”研究体系。改革构成不同,所属各异,但均已建立了多样化的学科门开放后,中国大批学者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科学的类,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法研究理论和方法。时至今日已经有一批中国学者学、医学等无所不包艺术史、科学史建筑史等均在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相当熟其列,民族、宗教、国际、外交亦无所不在其中。纵观悉。近年来,要求重视本土知识系统、建构中国自己这些学科,均是集中体现社会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本土的特质的学科,可作为中国人构建“中国学”的参照系。“中国学”将产生于这种大形势之下,其学科构建更关注海外“汉学一中国学”的成就,对其加以评应当根植于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之中介和研究,应当是构建“中国学”的一项首要的基础(3)注重中国学研究的整体性。正如有专家学工作。弄清海外“汉学一中国学”的学术史,将其置者指出:现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一个于各国学术传统中,是我们汲取他们的结论和学习个点上,或者一条条线上,所体现的仅仅是“局部的其方法的前提。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构建,应该深刻”。如何在这些已描画出的点和线的基础上,绘着眼于世界,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从学科整体和专业制出中国的整体形象,形成对中国更全面、完整的看角度,分别对各国“汉学一中国学”学术传统进行梳法,应该是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所应该努力的方向理,做好海外“汉学一中国学”史的研究。因而要构这也是中国煤化工海外“中国学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当以此为重任,在深人了解的关键海外“汉学一中国学”学术传统及其流变的基础上,CNMHG国内对于海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建设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件,中国学当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科对一门学科而言还远远不够。众所周知,如果我们研体系。可以仿照美国大学建设美国学的做法,在对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家、中国学研究机构所发表中国部分重点高校设立专门的中国学系或学院设成果等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所谓开展深立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师资由“中国学系”专职教学人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将无从谈起。二次大战后不科研人员和相关院系兼职教研人员构成,亦可聘请久,日本学者即曾对国际中国学界的状况做过普查,海内外知名专家授课。课程方面除开设“中国学”理包括哪些大学或科研机构有汉学专业藏有多少书论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外,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政刊,拥有哪些学者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教授多少课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法律、艺术、民族、宗教等程,形成专门的调查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方式方面,应当以台湾的学者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然而,中国大陆对中外联合培养为主,与海外中国学的相关机构和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仍未系统的开展过。现在已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互派教师、合进入21世纪,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建设作科研、国际会议、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方式,展开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应广泛、学术交流与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在各个相关学科系统地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形成诸如“国中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内外不同院校进修访问外中国学论文数据库”、国外中国学着作数据库”、成立中国学学会,鼓励各个中国学研究机构在不同国外中国学家数据库”、“国外中国学机构及团体数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中国学”学科建设,据库”、国外中国学期刊数据库”等海外中国学研究构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学”理论体系方面的系列文献信息产品,并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供大家随时检索的话,那将极大地方便研究工作的总之,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不仅要以中国开展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同时还要立足中国胸怀四海,(5)以中国重点高校为依托,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从世界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如果科研体系,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齐头并进。从16世纪后期产生算起,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建议在中国部分重点大学了,而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尚未具雏形。但中国是设置中国学研究中心或中国学系增设中国学专业,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从未中断的泱泱大国我招收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中国重点高等学校们的先人和前辈对中国的研究可谓博大精深,为今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学术积累深厚,科研力量雄厚,天构建中国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构建中国本管理经验丰富,拥有中国最为优秀的学生生源,且对土的“中国学”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希望,任重而外交流便利,是中国最为活跃的文化学术中心,这些道远,艰巨而光荣都为中国学的创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条参考文献:[1](丹麦)柏思德( Kield Erik Brodsgaard)欧洲中国学50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07[2]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3]史艳玲,日本汉学研究的三个时期及其特色].山花,2008,(9)[4]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析略[EB/OL]智识学术网(20060312).htp:/ww.disi.net[5]葛兆光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EB/OL].中国网(200810-10),. china. com. cn[6张涛.美国学运动研究:第二章美国学的研究范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李甦平,龚颖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8]张西平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方法论一由《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所想到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13.中国煤化工榫:凌兴珍]CNMHG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