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探讨

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探讨

时间:2020-11-22 来源:设备人 浏览:

内容摘要:项目后评价承担了第三方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监督与评价职能,成为国家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现代系统与控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成本效益原则等理论视角,从项目时间界定、运行界定、主体界定、条件界定等角度出发,对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后评价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法、分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关键词:项目后评价 理论 方法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公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投资项目后评价要求;2008年公布《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意在建立与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规范项目后评价工作,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与投资效益。项目后评价承担了第三方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监督与评价职能,成为国家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后评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指项目从开始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动态、持续地对其设计、可行性研究、实施等一系列步骤进行监督与管理,是一种实时反馈、实时监控的过程,属于事中评价;狭义而言,则局限于项目结束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对项目的运行结果,包括目标、过程、效益、影响和可持续性等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评价与论证,属于事后评价。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从全新视角对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多个国家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得到迅速发展。国外诸多学者对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Kahn和Wiener提出了顺序分析方法,而法国学者提出应用于区域发展计划中的比较顺序法与趋势顺序法,以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及目标达标与否。Daddario提出了技术评价方法,根据政策制定者的需求以考量项目技术的实施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Campbell与Esselman等学者基于项目运行中寿命期老化的问题,提出全寿命期的管理模式及论证方法,同时建立了全寿命期的框架体系与模型。W.Ronald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观点,同时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成本与实施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最优方案。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项目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方法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白思俊对传统项目评价的概念进行扩充,并提出广义项目评价的概念,对后评价的管理及评价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董延安、周珍珍提出了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考评之后,形成正式规范的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如实反映审计项目的真实情况。杨新华通过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许长新利用相关的评价信息,建立交通运输类项目财务评价模型,提出主观混合权重的多目标评价模型。张飞涟运用随机过程理论,提出铁路建设财务后评价的评价模型。王其藩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综合动力分析方法和模型体系,提出决策支持系统的新机构体系。

  

项目后评价理论

  

(一)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时间界定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会经历开始、实施以及结束阶段,多个不同的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意义而言,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展的论证与评估工作,具有信息反馈、事后评估和服务决策等特性。项目后评价作为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项目的终点和结束阶段,是对整个项目的目的、作用、实施过程、效益、影响程度与可行性研究的结果以及项目决策的正确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收尾工作;此外,当项目后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之后,也完整体现了项目生命周期的基本特性,经历从开始到结束的多个发展历程。由此,生命周期理论对项目后评价进行了时间界定,如图1所示。

  

(二)现代系统与控制理论——运行界定

  

现代系统与控制理论认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是按照一定秩序和因果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有组织、有秩序、有目的的系统,该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反馈与控制整个系统,达到规范系统内部有序发展的目的。项目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反馈与控制五个要素构成,通过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经过一系列处理,及时反馈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并在项目建设或运行过程中得到控制与改善,有利于保证项目顺利开展与科学化管理。现代系统与控制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信息或物质的循环系统,是项目后评价的运行界定。

  

(三)委托代理理论——主体界定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目标不一致的存在,代理人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偏离委托人目标,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从而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问题。项目后评价中主要存在三方主体:投资主管部门、项目单位(项目建设的承担/运行单位)、后评价机构/小组(咨询机构、各方专家)。当资本所有者即投资主管部门难以亲自管理或监督投资项目运行时,需要一个专门、独立、客观的机构或组织对项目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论证,以明确受托人即项目单位是否履行应有的责任,有效缓和与约束了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中,三方主体之间的两两牵制充分体现了矛盾冲突与和谐共进,同时对项目后评价的主体进行了界定。

 

(四)成本效益理论——条件界定

  

成本效益理论认为,任何经营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即相应的成本与效益,在限定的条件下追求相对经济效益较大的方案,即收益相同选低成本、成本相同选高收益,从而达到经营项目整体性合理评估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项目后评价衡量项目本身是否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项目成本包括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投入,项目支出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等支出,直至项目实施之后的销售收入、成本回收以及补贴等收益,是否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或项目实施后是否比实施之前给企业、社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成本效益理论明确了项目后评价的条件界定。

 

声明:文章来自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涉侵权,请留言或直接联系编辑删除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