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基于HSE的设备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施

基于HSE的设备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施

时间:2020-12-22 来源:设备人 浏览:

设备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与效益。加强设备管理是设备安全的必要手段。虽然设备管理方法在不断创新,管理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没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积极性、野蛮施工和违章操作现象、对一些突发的设备故障和问题还缺乏预知掌控能力、没有对出现的事故和典型故障进行深入研究、设备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系统不完善等。设备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使得设备管理还需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设备管理的水平。本文在对HSE管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设备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HSE的设备管理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手段。

 

1.基于HSE的设备管理体系概述

 

基于HSE的设备管理体系,即以设备管理为基点,在原有设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纳HSE管理体系中适合于设备管理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现有设备管理体系相融合,形成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以 “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思想为指导,以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为目标,充分吸纳了HSE管理体系中的“事前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持续改进思想”丰富到现有设备管理过程中。

 

2.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

 

2.1 践行“有感领导”,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有感领导”即领导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给予安全工作人力、物力保障,让员工和下属体会到领导对安全的重视,从而真正感知安全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安全领导力的代表性词汇。在引入HSE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始终把发挥“有感领导”的作用作为HSE体系在设备管理中有效发挥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动力,让员工亲耳听到领导强调安全,亲眼看到领导实践安全,亲身感受领导重视安全。HSE引入设备管理初期,企业首先开展覆盖领导干部层面的安全理念和管理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并不断丰富“有感领导”展示手段,开展设备管理安全经验分享,制定领导干部安全行动计划,形成重视安全工作、学习安全知识、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基层,各级管理者深入现场,以身作则,通过强有力的个人参与,让员工感受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公司设备主管经理率先制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进行公示,接受全员监督。随后,设备管理系统所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班组长分别制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HSE安全岗位职责)并进行公示,带动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践行“有感领导”,带动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增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2.2 开展标准化审核,替代设备检查,强化持续改进

  

将设备检查与HSE管理体系的审核、评审相结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改进设备检查和监督的方式。基于HSE的标准化审核更具系统性、更具客观性、更具持续性。

  

在传统的检查,管理人员主要是按照检查细则逐条检查,检查标准具有随意性,更依赖于人的主观性判断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往往仅考虑设备本身的完好,所采取的各种检查、维护和监测手段都只是为了延长设备运行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设备管理得不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在引入HSE管理后,设备审核确保设备本体安全的同时,还从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制定安全检查表,对在用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查找存在的隐患,按照风险度确定隐患的等级,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形成基于HSE的设备审核主要程序:编制审核计划-成立审核小组-明确审核组成员职能-召开首次会议明确目的-按照专业编制设备审核表-审核问题分类(问题、不符项)-总结会(形成审核报告)-下发整改通知单(对问题整改、对不符合项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及整改计划)-对上诉问题跟踪论证(跟踪措施及计划实施情况)-遗留问题(转入下个审核周期)-实现持续改进。

 

2.3 强化风险管理

  

(1)风险调查更具操作性。引入HSE之前,风险调查主要以专家(或专业管理人员)为主,往往会由于专家们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使风险调查工作失真,不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行不强。推行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后,要求全员参与风险调查,尤其强调基层操作人员的作用。因为基层员工对现场情况最熟悉,他们是距离风险最近的人,也是风险所产生后果的最直接承受者,因此通过他们所调查出来的风险更具有操作性、真实性、客观性和指导性。

  

(2)风险管理的目的得到提升。推行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后,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控制与处置设备运行风险,保证装置安全运行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强调设备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完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验证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与现行的管理制度及规程,存在冲突的地方,企业应集思广益探讨合理的解决办法。结合风险管理,对《机动设备管理规定(汇编)》进行修订。通过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彻底消除风险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两层皮”的现象,实现设备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目的。

  

(3)强调应急管管理。推行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后,强调了防范措施一旦失效时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保障在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有序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4)将风险管理由“防御式”向“攻防式”转变。通常我们所进行管理的风险,都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所能掌握到的,通过识别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防御。推行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后,公司采取措施,向未被发现的设备运行风险主动出击,进一步贯彻HSE风险控制理论,从“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转变为“不使设备发生故障”和“将故障降到零”的新观念。

 

2.4 强化过程控制

  

(1)实施属地管理,实现责任受控。全员参与是HSE管理体系的方针。属地管理是落实“全员参与”安全目标最有效措施。在属地划分时,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然后确定职责,在此基础上重新完善了线性管理网络,形成了关系明晰的层级管理。每一名员工都能在线性管理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谁管我,我管什么”。

  

(2)检维修作业规程的使用,实现了检维修过程控制。事前控制是HSE管理的核心内容,融合设备管理后,强化了检修施工和生产管理全过程受控,降低作业风险。

  

检维修作业规程的使用,作为进一步建立健全设备检维修受控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提高了检维修质量,确保了检维修安全,并将生产受控延伸到检维修的全过程。

  

在规程的使用过程中,切实体现了在检维修工作中积极推行的“四有”工作法。对检维修施工的每个工序,都要做到步步确认,尤其是隐蔽工程回装、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及动火作业等危险作业,更要做到有检查、有确认,使检维修作业过程处于完全受控状态,确保检维修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增强参检人员的责任感。

  

在检维修作业规程的使用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细节管理,以往的检维修质量过于依赖具体施工人员,检维修质量因人而异,差距较大。通用的标准、规程对于检维修细节规定不甚明确,具体实施过程中,弹性大,随意性强,不利于保证检维修质量。为使检修的安全和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强化细节管理,对设备检修过程设立关键点和控制点,严格检查确认签字。通过推行《设备检维修作业规程》来规范施工作业行为,提高了检维修质量,实现了检维修全过程受控。

  

(3)设备操作卡的使用,实现了设备操作过程受控。推行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后,形成了操作卡制度。推行操作卡制度后,量化了操作步骤,规范了操作标准,根据操作程序将机组开停需要做的盘车、检查润滑、密封气等操作步骤逐项列入操作卡。员工操作时,既有操作规范又有操作提示。

  

设备操作卡是基层现场使用的HSE简化文件和提示工具,是对HSE风险管理和控制管理的补充。设备操作卡起到了指导规范工作和安全操作的作用,提升了岗位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素质,确保基层基于HSE设备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为实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异常、企业无事故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2.5 强化事故与故障管理

  

在事故和故障管理方面,将各类事故和故障作为一种有效资源进行管理。在事故处理方面,注重对未遂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潜在的联系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改进。重视险肇事故、未遂事故和未遂过失的调查分析,防微杜渐,消除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淡化事故与处罚的联系,注重寻找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及相应对策。通过建立详细的事故及典型故障管理体系,不仅对事故及故障管理帮助很大,也为进行理论研究、科学分析提供了基础。

 

充分吸纳HSE管理理论,以适应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使之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务实求效。提高设备完好率,减少非计划停车次数,安全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声明:文章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