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1-01
种子溶胀法制备单分散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动力学研究
- 以微米级聚苯乙烯为种球,进行了两步种子溶胀法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动力学研究,用光学显微镜、马尔文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仪(BET)等手段,对微球的溶胀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优选出较好的溶胀条件是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溶胀剂,用超声乳化方式制备乳
-
1970-01-01
乙烯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增容回收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 采用乙烯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作为增容剂制备了回收聚乙烯/ 聚氯乙烯(RPE/PVC)共混材料。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共混材料两相之间的相容性;通过微控电子万能实验机、电子冲击实验机研究了EMMA和RPE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DSC试验结果表明,EMMA能显著改善PVC与RPE之间的
-
1970-01-01
2,4一二氯一5一溴甲基噻唑的合成
- 2一氯丙酸和硫脲在浓盐酸的作用下关环反应得到5一甲基一2,4一噻唑烷二 酮,其进一步在四甲基氯化铵的催化作用下与三氯氧磷反应生成2,4一二氯一5一甲基噻唑。2,4一二氯一5一甲基噻唑在溴代丁二酰亚胺的作用进行溴代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2,4一二氯一5一 溴甲基噻唑,总收率为20.5%,所有的化合物
-
1970-01-01
2一氨基一5一氯一3一甲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
- 以4一氯一2一甲基苯胺为原料,与水合氯醛、盐酸羟胺反应先制得Ⅳ_(4一氯一2一甲基苯基)-2-(羟胺基)乙酰胺,于浓硫酸中脱水环合生成5一氯一7一甲基靛红,然后在碱性条件下用过氧化氢氧化,制得2一氨基-5一氯一3一甲基苯甲酸,3步反应总收率67%(以4一氯一2一甲基苯胺计)。通过MS和HNMR对最终产
-
1970-01-01
4,6一二氯嘧啶的合成研究
- 以甲酰胺、丙二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4,6一二羟基嘧啶,然后采用三氯氧磷氯化法合成4,6一二氯嘧啶。研究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两步反应的总收率可达81.7%,4,6一二氯嘧啶的纯度达98.0%,此合成方法适宜于工业化。 <BR>
-
1970-01-01
Salen—Co配合物在核一壳结构的Silica上的接枝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 分别以球状纳米silica和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核一壳型silica一苯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杂化体为载体,采用化学接枝方法,制备了Salen—Co配合物固载型催化剂。采用FT—IR、TG—DTA和TEM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一 壳型催化剂其壳层性质可通过改变两个单体的比例来调变,随单体丙
-
1970-01-01
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加氢合成3,4一二氯苯胺
- 以3,4一二氯硝基苯催化加氢合成3,4一二 氯苯胺。比较了Raney Ni、非晶态镍合金、Pd/C等3种催化剂,采用非晶态镍合金作加氢催化剂,转化率和选择性大于99%,脱氯率0.1%,催化剂寿命长,套用15批活性不下降产品3,4一二氯苯胺含量>99%。 <BR><BR>
-
1970-01-01
联苯取代1,3,4一嗯二唑一2一硫酮的合成与表征
- 以不同的芳香酸为原料,经酯化、氨解、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l,3,4一 嘻二唑(4a~4e)中的N—H键与2一氰基一4一溴甲基联苯经缩合反应合成了具有多种潜在生物活性尚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5a~5e。5的结构经HNMR,IR和MS表征确认。 <BR>
-
1970-01-01
气相色谱法测定芦笋及其土壤中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
-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芦笋及其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醚甲环唑添加量为0.02~1.5mg/kg范围 内苯醚甲环唑在芦笋茎枝 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7.47%~92.o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58%9.90 %之间;在芦笋嫩茎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1.35%~98.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34%~7.05
-
1970-01-01
双壬氧基乙烯醚的合成工艺研究
- 以壬基酚、二氯二乙醚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合成标题化合物双壬氧基乙烯醚。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优化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0 %(m/m,以壬基酚计),物料比n(壬基酚)n(二氯二乙醚)=2l,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为95℃。用此中间体制成的孪连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性能。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