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壳程压力较高时挠性管板的心路历程1
前段时间做几台挠性管板的分析,趁着电脑在做分析计算,把发现的小问题断断续续写一些出来;先整理部分发出来。分析是我和工作相关技能中仅比钢结构好那么一点的技能。2019年做了很多分析还做了及将要做很多没有必要分析的分析。
写之前先吐槽一下,看到有很牛逼大设计院的人在做挠性管板分析的时候只建了管板,壳体和换热管;没有建管箱。是的没看错,就是没建管箱!这是糊弄不懂的业主呢,还是真的不知道哪个位置受力比较差呢?
没建我打×的部分
挠性管板换热器通常情况下管壳程压力都不高,但有时也会出现壳程压力比较高(如几MPa)的时候。这次讲的就是壳程压力较高的时候遇到的事。
先说一下我计算的这台设备,壳程筒体75mm(腐蚀后72mm)厚,开始管板用的30mm厚(腐蚀后24mm)。挠性件的结构用的是筒体较厚时比较常用的结构,见下图。
分析结果应力云图及挠性件结构
线性化结果0
我看了线性化结果,保守点的话连压力工况都不过;为啥别人做的看起来壳体和管板的厚度差别和我的也差不多,为啥我做的保守点评定仅压力工况都不过,别人压力+温度载荷共同作用都通过了呢。
我不好随便猜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评定的?线性化结果里的薄膜加弯曲是按1.5倍许用应力评定还是按3倍许用应力评定合适呢?标准有明确规定的按标准,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看应力云图。由应力云图来判断是二次应力占主要还是次要。我个人认为一侧(254.9)用3倍,一侧(233.1)用1.5倍更合适,但是没有这样评定的!最后说服自己按3倍评但是另一侧(233.1)人为的控制一下不按1.5倍控制适当放宽一点(按标准计算公式不分析的话很薄就够了,如果按1.5控制管板拼焊就很费劲了,边缘开孔就要开到拼焊的焊缝上了)。说实话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工作中我最好说话了,只要我认为没问题分析改线性化结果的事情我都干过!如果我纠结了至少我认为是值得纠结的,肯定不会是脱裤子放屁的事或脑袋一热就瞎比比的。
如果是削薄筒体或和筒体等厚的没啥好说的应力分类等同于椭圆/碟形封头转角区!
我再把另一种线性化的结果贴出来。是不是别人真的用错了线性化的结果就不知道了因为我没看到完整的分析报告。
线性化结果-1
用哪种线性化方式更合理,我认为是第一种。此处局部算是个环形板,用第一种线性化的结果薄膜应力和应力云图是对应的。用第二种线性化的结果薄膜应力和应力云图都对应不上。
仅希望给分析的新手们,提个醒。线性化之后再和应力云图对比一下,线性化之后的结果是否靠谱。
在计算挠性管板时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过几天再整理发出来。
-
Origin(Pro):学习版的窗口限制【数据绘图】 2020-08-07
-
如何卸载Aspen Plus并再重新安装,这篇文章告诉你! 2020-05-29
-
AutoCAD 保存时出现错误:“此图形中的一个或多个对象无法保存为指定格式”怎么办? 2020-08-03
-
OriginPro:学习版申请及过期激活方法【数据绘图】 2020-08-06
-
CAD视口的边框线看不到也选不中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2020-06-04
-
教程 | Origin从DSC计算焓和比热容 2020-08-31
-
如何评价拟合效果-Origin(Pro)数据拟合系列教程【数据绘图】 2020-08-06
-
Aspen Plus安装过程中RMS License证书安装失败的解决方法,亲测有效! 2021-10-15
-
CAD外部参照无法绑定怎么办? 2020-06-03
-
CAD中如何将布局连带视口中的内容复制到另一张图中? 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