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工知识 > 外压锥壳与筒体连接处需不需要做支撑线?

外压锥壳与筒体连接处需不需要做支撑线?

时间:2020-10-26 来源:压力容器唯心不易 浏览:

经常有人问一个问题:

外压锥壳与筒体连接处应不应该做支撑线?为什么有时候做支撑线算不过,不做支撑线反而能算过?

听过秦老师讲课的都知道,这个地方有四种方法计算,只要其中一种计算通过就合格了。即设计人员自己定是否需要做支撑线。如果做支撑线能够计算通过,就可以做支撑线。如果不做支撑线能够通过就不需要做支撑线。


举例:

我们以零部件模块的锥形封头为例,大端直径是2000,小端直径是1000mm,半锥角是30度,厚度均为10mm。外压为-0.1MPa。



大小端做支撑线

选择大小端都做支撑线

其计算结果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知道,大端筒体,锥体和小端筒体分别用各自的筒体直径,但是外压计算长度三者用各自的长度。

我们验算一下,大端筒体的外压计算长度L=1000,Do=2020,有效厚度t=8.7

L/Do=0.495,Do/t=2020/8.7=232.18,查GB/T150.3的图4-2可以得到A值为0.0008.和计算书一致。

既然需要起加强作用,那么就必须核算锥壳和筒体连接处的惯性矩够不够了,如下图所示:



大小端不做支撑线

如果选择不做支撑线,计算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到,大端筒体,锥体和小端筒体分别用各自的直径,但是外压计算长度三者都是一样的。

我们验算一下,大端筒体的外压计算长度L=大端筒体1000+锥体866+小端筒体500=2366,Do=2020,有效厚度t=8.7

L/Do=1.171,Do/t=2020/8.7=232.18,查GB/T150.3的图4-2可以得到A值为0.00032.和计算书一致。

既然不起支撑作用,那么也就不必核算锥壳和筒体连接处的惯性矩够不够了。



结论:

也就是说,外压做不做支撑线看需要,设计者可以自己定是否需要做支撑线。

大小端都不做支撑线,大端做支撑小端不做,小端做支撑大端不做,大小端都做支撑四种工况只要有一种计算合格,那么就是合格的。



塔器的外压锥壳


上面的结论都知道,但是实际应用中,却还是有困惑,为什么塔器变径端(锥壳计算)的锥体设计会有比较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

下面一台塔的过渡段和大小端筒体,大端直径2000,外压计算长度是3000,小端直径是1000,外压计算长度均是3000,锥体是867mm,半顶角约为30°,厚度均为10mm,负压为-0.1MPa。在靠近锥体1000mm处焊接有外压加强圈。

在零部件里经过计算,大小端不做支撑线,均可以合格。

按照前面的结论,那么此时最容易通过的方法时,大小端均不作支撑,因为锥体等效直径小于大端筒体直径,壁厚一样,外压计算长度锥体又短于大端筒体。所以锥体的外压计算厚度肯定要小于筒体外压计算厚度,计算肯定过。


同一个模型在塔器模块里,不做支撑线。

大端筒体计算的结果如下,计算合格。当外压计算长度为3000时,需要壁厚9mm。

变径段计算结果如下,提示大端圆筒厚度不足。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推测SW6的塔器模块的锥体外压计算流程有问题,因为如果不做支撑线,那么大端筒体,锥体,小端筒体的计算长度均会按照最保守的长度来计算,即,3000+867+3000=6867mm。对于大端筒体,外压计算长度如此之长,那么必然导致大端筒体大概率计算不过。


如果不做支撑线,时需要加厚筒体或者锥壳的厚度。如果修改成做支撑线,那么要达到做支撑线的惯性矩要求,也需要增加锥壳或者筒体厚度。也就是说本来一个合格的设计,因为软件的原因,无论做不做支撑线,必须要加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此种情况下按照保守的设计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设计人员一般会在锥体附近处加外压加强圈。两个外压加强圈一般不超过大端筒体上的加强圈距离。


此处建议SW6的塔器锥壳计算增加小端筒体长度和大端筒体长度的输入项。不要自动采用大端筒体的计算长度和小端筒体的计算长度,避免产生不经济不合理的设计。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