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工知识 > 读书笔记之HG/T2157-2018吊耳标准

读书笔记之HG/T2157-2018吊耳标准

时间:2021-09-03 来源:欧标美标压力容器设计 浏览:

先吐槽一下标准的出版时间和价格:

HG/T 21574-2018终于出纸板了,本来2018年4月30日发布,2018年9月1号实施的终于在2018年12月出纸板标准了。哎,好像成我们国家传统了都是先过实施日期才出印刷版标准。

标准定价就单张价格来说比GB/T 151还贵不少,算上封皮才169页就要120元。

今天花了大概二个小时浏览记录了写读书笔记,标准增加了几十页,改动的也比较多,我只记录了我认为改动较大的。直接进入正题:

1)调整了吊装综合影响系数由原来的1.65调整为1.2x1.125=1.35

2)增加了吊耳孔挤压应力的校核,挤压应力取2倍屈服(可能是考虑了变形后屈服增强);注意吊耳孔和销轴的尺寸配合。Pressure Vessel Design Manual (Fourth Edition)by moss中吊耳孔也用的2倍屈服。

3)增加了吊耳布置形式,尤其是卧式容器吊耳的设置和布置;轴式吊耳和尾部吊耳的布置角度。

4)设计者应校核吊装过程中各危险截面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过程见附录C)。注意选标准吊耳只免除了吊耳本身和壳体局部应力的校核。(5.1.3)

5)明确设计者应该校核吊耳本体,吊耳与垫板,吊耳与设备封头或筒节,垫板与筒节危险截面的强度及稳定性,当满足标准要求时,可直接选用。(5.1.2)

6)对垫板和壳体或封头的曲面要求紧密配合,间隙不大于1mm。(5.3.1)

7)轴式吊耳垫板宜采用整板制作,当拼接时不宜大于2块,焊接接头应均匀布置;且100%RT, Ⅱ级合格,检测技术等级为AB级 (5.3.4,5.4.2)

8)钢板卷焊的轴式吊耳管轴,其对接接头必须100%RT,按NB/T 47013.2的Ⅱ级合格,检测技术等级为AB级。(5.4.1)

9)其余受力焊接接头还须进行100%MT/PT检测,Ⅰ级合格。(轴耳内加强筋板除外)(5.4.3)

10)虽然不是变化但提醒一下,焊脚高度是0.8S不是我们常用的0.7S。

11)根据材料许用应力分成了120MPa,140MPa,160MPa,180MPa四挡查表选用。(B.1.4)

12)垫板厚度的要求,当封头或筒体名义厚度小于等于20mm时,垫板厚度与封头或筒体厚度相同,当封头或筒体名义厚度大于20mm时,垫板厚度取20mm。(B.1.5)

13)新增了附录C设备吊装过程中的受力计算及校核

(1) 纵向弯曲应力校核,A的取值和NB/T47041塔式容器标准一致A=0.188δ/Do,只是一个用的外直径一个外半径。

(2)许用轴向压应力也同塔式容器标准min(B,[σ]);个人认为偏保守因为吊装基本是一次性行为,至少应该用min(1.2B, [σ])。Pressure Vessel Design Manual (Fourth Edition)使用的是min(1.33B, [σ]);GB/T 150算外压的方法本身就是偏保守所以算许用轴向压应力的B也是偏保守的;过段时间会发外压计算比较。

14)新增了附录D设备裙座内环支撑形式和校核。

没有用过GB50017标准是否可以选用合适的参数并计算,暂时不清楚。

裙座底板的校核只说了一句由尾部吊耳载荷引起的裙座底板的周向弯曲应力和压缩应力也应校核。但未给出具体计算的参考意见,可能怕越权要和塔式容器标准协商吧。

15) 吊装时吊耳处局部应力控制:局部薄膜≤1.5倍材料许用应力,一次加二次≤2.6倍材料许用应力(使用的是GB/T150分析法的判定)。不满足标准计算局部应力时要注意尽量按2.6倍控制一次加二次的应力,分析设计征求意见稿还是用3倍。

16)吊重增加(如尾部吊耳扩大到300吨,顶部吊耳扩大到15吨,轴式吊耳扩大到300吨)

17)删除了让人诟病的加厚段筒体长度的要求,但是修改的幅度过大了。还是宜给出建议要求但不能用原来那么长的。

 

以上只是个人浏览标准注意到的部分,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