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双阴离子配位溶剂化结构电解液实现高压锂金属电池

双阴离子配位溶剂化结构电解液实现高压锂金属电池

时间:2024-01-23 来源: 浏览:

双阴离子配位溶剂化结构电解液实现高压锂金属电池

Energist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

energist

能源学人,打造最具影响力的能源科技服务平台!

【研究背景】
近年来,由于石墨负极和传统电压阴极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能量密度要求,提高下一代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采用高理论比容量( 3,860 mAh g −1 )和低电极电位( 3.04 V vs.标准氢电极 )的锂金属负极(LMA)取代传统石墨负极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同时,匹配高镍正极材料(如 LiNi 0.8 Mn 0.1 Co 0.1 O 2 ) 组成高压锂金属电池(HV−LMB)有望将能量密度提升至 500 Wh kg −1 然而,HV−LMB面临电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 LMA还存在枝晶生长、死锂产生以及SEI层的反复坍塌和重建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导致库伦效率(CE)下降,循环稳定性降低。而且 高镍正极 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会快速衰减 ,结构崩溃。在面临 薄锂、贫电解液等苛刻条件时,HV−LMB更加难以实现。
电解液是电池的“血液”,连接着负极和正极组件,从而决定了负极−电解质和正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因此, 合理设计和优化电解 对提高电解液的天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电解液的优化提出了多种策略如:( 局部 高浓电解液(HCEs/LHCEs),全氟电解液(FFE),多盐电解液以及电解液添加剂等。 然而 目前的电解液设计理念大部分都基于“高浓度”或“氟化”,因此急需要新的电解液设计理念。
【工作介绍】
近日,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黄令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雪峰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 双阴离子(FSI /ClO 4 )配位Li + 溶剂化结构电解液(CF1),实现了优异的高压锂金属电池(HV−LMB)性能。得益于独特的溶剂化结构,CF1电解液不仅具有高的电化学窗口,同时显著增强了HV-LMB电极/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表明,CF1电解液中形成了富LiF晶体的非均相SEI,有利于锂的均匀致密沉积,同时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使用CF1电解液的Li||Cu电池平均CE达到99.6%,同时Li||Li对称电池显示了长达1200 h的稳定循环(1.0 mA cm −2 ,0.5 mAh cm −2 )。进一步的,在CF1电解液中组装的4.5 V Li||NCM811全电池稳定循环270圈容量保持率为81% (N/P = 2.5,0.5 C)。本工作为设计HV−LMB电解液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有望以此推动其实际应用。 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孙苗兰为本文第一作者。
【内容表述】
1. 电解液性质和溶剂化结构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双阴离子(FSI /ClO 4 )配位Li + 溶剂化结构电解液,即0.2M LiClO 4 +1.0M LiFSI FEC/EMC (3:7, v/v) (CF1)。CF1电解液中0.2M的LiClO 4 浓度仅占电解液总质量的1.6%,所以安全问题是可控的。同时, LiClO 4 通过在Al集流体表面形成钝化层,有效抑制了LiFSI的腐蚀作用,CF1电 解液的氧化还原窗口提升至4.5V ,展现了其在HV-LMB中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了解电解液中Li + 化学环境的变化,使用核磁共振 7 Li谱进行研究。ClO 4 与Li + 的结合更紧密,并且比FSI 更容易提供电子。因此CF1电解液相较于F0电解液( 1.2M LiFSI FEC/EMC (3:7, v/v) )核磁共振 7 Li光谱显示共振信号逐渐向高场移动,表明Li + 核外电子云密度增加,屏蔽效应增强。 进一步,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电解液中Li + 的溶剂化结构。从CF1电解液的径向分布函数可以得知,FSI 和ClO 4 都成功进入到第一溶剂化鞘层,表明双阴离子的Li + 溶剂化结构电解液的成功设计。CF1电解液中Li + −EMC、Li + −FSI 、Li + −ClO 4 和Li + −FEC累积配位数(n(r))分别为2.8、1.2、0.32和1.2,这是它们在一个Li + 溶剂鞘层中存在的平均分子数。
图1. 电解液性质和溶剂化结构
2. 锂金属沉积形貌
为了研究CF1电解液对锂沉积形貌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CF1电解液的Li||Cu电池。锂的沉积/溶出曲线阶段Ⅰ到阶段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锂沉积/溶出时间。CF1电解液中锂沉积1.0 mAh cm −2 时(阶段Ⅱ),是大块形状的均匀沉积,同时当沉积4.0 mAh cm −2 时(阶段Ⅲ)更加均匀和平整。在随后的锂溶出过程中,CF1电解液的锂形貌一直都较平坦,没有发现锂枝晶生长(阶段Ⅳ)。而且,完全溶出后产生的 "死锂 "也比C0和F0电解液少,呈现出裸露的 铜箔 (阶段Ⅴ)。进一步使用原位光学显微镜来直观地评估CF1电解液对锂金属的沉积调节的效果。可以看到 在横截面上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锂枝晶生长情况,表明其可以实现均匀的锂沉积。CF1电解液中独特的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具有较低的脱溶剂能垒,促进了锂的均匀致密沉积,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
图2. 锂金属沉积形貌
3. 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和表征
进一步组装了CF1电解液的Li||Li对称电池,以测试其长期循环稳定性。在Li||Li对称电池中, CF1电解液保持1200 h的稳定循环,是其他电解液的3倍。 此外,我们还观察了CF1电解液的Li||Li对称电池循环50圈后的SEM图。在CF1电解液中循环50圈后,锂金属表面非常平整、致密,没有锂枝晶的生长。 锂沉积/溶出 的可逆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 Li||Cu电池 测试 CF1电解液的 CE高达 99.6%。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CF1电解液中形成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减少电解液的分解,提升电池性能。
图3. 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利用滴定质谱法分析了锂金属界面的演化行为,以跟踪循环过程中非活性锂的动态积累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CF1电解液中非活性锂初始阶段主要是参与SEI的形成,而不是形成"死锂"。 为了进一步研究 CF1电解液的电化学动力学,用循环伏安(CV)法测试了其Li||Cu电池 实验结果表明,CF1电解液在还原过程优先发生锂的沉积,表明CF1电解液降低了锂沉积的能量屏障,有助于促进锂的沉积。同时,CF1电解液具有较大的溶出峰,说明锂的溶出更简单,具有高CE。 接着通过Tafel测试研究了CF1电解液对电极/电解液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的影响。CF1电解液(1.17 mA cm −2 )的交换电流密度(I 0 )最大。这表明,CF1电解液具有更大的反应动力学,减少了锂沉积的能量屏障以及锂沉积过电位,这与CV的结果一致。进一步 对CF1电解液进行 XPS测试以测定不同溅射深度(0 ,10 ,20 nm)的LMA表面的界面成分。实验结果表明,CF1电解液的SEI中具有丰富的LiF和LiCl组分。
图4. 锂金属负极的界面表征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锂金属表面的SEI,使用先进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进一步表征了CF1电解液中形成的SEI组成和结构。沉积在CF1电解液中的锂金属呈块状形态,这与SEM表征一致。此外,冷冻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HRTEM)观察到,CF1电解液的SEI厚度为7.78 nm,存在Li 2 O(111)(220)和LiF(111)(220)。对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图(FFT)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由于Li 2 O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CF1电解液的SEI富集了Li 2 O晶体,具有均匀致密Li 2 O晶体的SEI提供了高机械强度和增强的界面稳定性。同时,CF1电解液中富含LiF的晶界有利于Li + 的扩散,从而显著提高了HV-LMB的电化学性能。EDS测试表明Cl元素均匀分布在CF1电解液SEI层中,这表明XPS中的观察到的LiCl可能是以无定形形态均匀存在于SEI层中。LiCl具有比LiF更高的Li + 电导率,有利于Li + 的快速转移,提高了锂沉积的均匀性。结合XPS和Cryo-TEM发现,CF1电解液中存在独特的非均相SEI (Li 2 O/LiF晶体和无定形LiCl),使得锂离子沉积均匀,进一步提高了HV-LMB的综合性能。
4. 4.5 V Li||LiNi 0.8 Co 0.1 Mn 0.1 O 2 全电池性能及机理分析
高压阴极的应用对于提高LMBs的能量密度十分重要,所以对CF1电解液4.5 V的Li||NCM811全电池进行测试。CF1电解液的4.5 V Li||NCM811全电池具备良好的循环性能,循环27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154.5 mAh g −1 ,容量保持率为81 %(N/P = 2.5, 0.5 C,1.0 C = 200 mA g −1 )。 同时,我们总结了目前报道的双盐电解液的全电池性能,CF1电解液在4.5 V和低N/P比下仍然具有优异的电池性能。 通过TEM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到CF1电解液中形成的CEI十分均匀,厚度为6 nm。 进一步通过XPS来研究CEI的化学组成。 CF1电解液的CEI中存在LiF以及LiCl,和LMA形成的SEI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CF1电解液中LiF含量远多于其余电解液,这可以十分有效的保护NCM811正极材料,从而使得苛刻条件下的Li||NCM811全电池具有优异的性能。 以上结果表明了,CF1电解液中双阴离子配位的溶剂化结构可以形成均匀致密的双卤化物(LiF/LiCl)CEI。该均匀致密的CEI可以保护NCM811正极材料,提高 Li||NCM811全电池的性能, 促进高压LMBs在苛刻条件下的实际应用。
图5. Li||NMC811全电池性能及机理分析
【结论】
在本工作中,我们构筑了一种具有双阴离子(FSI /ClO 4 )配位溶剂化结构的电解液(CF1),该结构显著增强了HV-LMB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同时,由于独特的双阴离子配位溶剂化结构,CF1电解液形成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电子绝缘性和机械稳定性的非均相SEI (Li 2 O/LiF晶体和无定形LiCl),有利于锂的均匀致密沉积。因此,使用CF1电解液的 Li||Cu电池平均CE高达99.6%。Li||Li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 −2 ,容量为0.5 mAh cm −2 下显示了长达1200 h的稳定循环。此外,CF1电解液显示了高达4.5 V的电化学窗口,并形成了富LiF/LiCl的CEI。因此,在CF1电解液中组装的4.5 V Li||NCM811全电池 (N/P = 2.5)在0.5 C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70圈稳定循环中容量保持率高达81%。本工作为设计HV-LMB电解液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进一步推动LMB的实际应用,提升下一代电池的能量密度。
Miaolan Sun Yuxiang Xie Cong Zhong Yixin Huang Hui Chen Huayu Huang Peng Dai Shishi Liu Weichen Zheng Chengyong Liu Shangju Liao Ling Huang* Shigang Sun* , Xuefeng Wang*, Bianionic coordination solvation structure electrolyte for high-volta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4.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3.103166
作者简介
孙苗兰,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黄令教授和孙世刚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电极界面、电解液调控与设计方向。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际电化学会Brian Conway奖章、中法化学讲座奖和中国电化学贡献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任国际Electrochimica Acta副主编、J. Electroanal. Chem.、ACS Energy Letters和国内《应用化学》编委,《物理化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学报》和《化学教育》副主编、《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电化学)主编。
王雪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2019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金属锂电池、全固态电池、低温电池和快充电池相关的材料、界面和机理解析研究工作。至今已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s、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引用8000余次,h-index 43,受邀担任多种权威期刊的编委、青年编委、审稿人等。

中南大学唐有根/王海燕课题组2023年成果精选

2024-01-14

李福军教授Angew:“晶格负膨胀”实现长循环钠离子电池

2024-01-14

哈工大(深圳)AM:为高倍率钠金属电池构筑稳定阳极

2024-01-14

粒径效应:深入探索LATP固态电解质中的锂离子传导机制

2024-01-13

ACS NANO:聚合物-陶瓷复合电解质中的纳米级Li+传输研究

2024-01-13

木士春教授ACS Energy Letters:揭示本征堆垛缺陷对富锂层状正极锂离子输运的影响

2024-01-13

吉林大学徐吉静课题组最新JACS:基于非固体放电产物的锂空气电池!

2024-01-13

郑大许婷婷/王辉、香港理工徐正龙AFM:非晶碳管阵列中自限域的Na金属沉积助力高性能、超稳定Na金属电池

2024-01-13

张晓平/樊聪副教授&陈维荣/陆俊教授AFM文章:路易斯酸催化有机碘开环反应同时生成氧化还原媒介体和复合SEI膜

2024-01-13

调控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低电压过渡金属氧化还原行为

2024-01-13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