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观察 | 海上风电、弃核、联合购气……国际能源形势聚焦

国际观察 | 海上风电、弃核、联合购气……国际能源形势聚焦

时间:2023-05-17 来源: 浏览:

国际观察 | 海上风电、弃核、联合购气……国际能源形势聚焦

原创 杨永明 中能传媒研究院
中能传媒研究院

ZNCMYJY

本公众号由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运营,致力于跟踪解读能源重大政策,分享智库研究成果。

收录于合集
#月报 84
#国际能源 25

5月国际能源观察
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核心提示

欧洲九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日前在比利时奥斯坦德举行会议,商定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高到120吉瓦,2050年提高至300吉瓦以上。根据新目标,环北海各国将进一步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以推动绿色转型,为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就在此前不久,美国也提出自己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即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吉瓦,2050年达到110吉瓦。

随着德国境内最后三座核电站停止运行,德国60余年的核电时代正式落幕。就在德国完成弃核的第二日,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核电站3号核电机组开始正常发电,这是芬兰40多年来首次投入运营的新核电机组。不同于德国政府坚决的弃核态度,在全球加速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尤其是欧洲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之后,核电正在成为不少国家首选的替代能源选项。

欧盟委员会通过最近创建的Aggregate EU平台,启动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联合采购天然气的国际招标。此举旨在通过协调需求,运用市场力量与国际供应商谈判以获得更优惠价格,提前为越冬做好准备。目前,欧洲LNG进口商几乎没有面临来自亚洲LNG进口商的竞争,这使欧洲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大量现货LNG,但年内欧洲市场依然存在天然气价格飙升的风险。

受伊拉克和尼日利亚产量拖累,4月份欧佩克石油日产量较3月份减少19万桶,成员国减产执行率达到194%,同时俄罗斯几乎也已达到所承诺的减产目标。但随着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的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和原油期货市场活跃度下降,油价下行风险加大,国际原油市场在寻求新的供需平衡过程中加剧震荡。

多国合力开发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迎来契机

4月24日,比利时、丹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挪威和卢森堡九国在比利时奥斯坦德举行第二届北海峰会,就开发北海海上风能签署了《奥斯坦德宣言》。与会成员包括上述九个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或能源部长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能源部长及专员等100余名海上风能利益相关者。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海国家能源峰会。首届北海峰会于2022年5月由比利时、丹麦、德国和荷兰以创始国身份在丹麦埃斯比约举办,会上确定了到2050年将四国海上风电装机增至150吉瓦的目标,旨在把北海打造成欧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而本次九国签署的《奥斯坦德宣言》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目标,新目标是争取到2030年将北海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高到120吉瓦,到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300吉瓦,这充分彰显了欧洲九国发展海上风电的雄心壮志。同时,该宣言还着眼于北海以外的大西洋、凯尔特海和爱尔兰海,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在这些地区部署海上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能源岛来连接海上绿色发电场、加强海域之间的联系等。

近年来,欧洲致力于能源绿色转型,海上风电被寄予厚望。与陆上风电相比,海平面风阻较小,风力更强劲,且有“地利”之优,如通过海路运输大型风机更加便利、风电场不易扰民等,因此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欧洲清洁能源格局中,南欧以光伏为主,西、北欧以风电为主,尤其是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是全球较为成熟的海上风电市场。其中,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其45个风电场装机容量共计14吉瓦。英国目标是到2030年将装机容量扩大至50吉瓦。德国位列第二,拥有30个风电场,发电装机容量为8吉瓦。其次是荷兰(2.8吉瓦)、丹麦(2.3吉瓦)和比利时(2.3吉瓦)。据估算,这九个国家目前拥有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在30吉瓦以上。若要完成2030年120吉瓦的目标,意味着在未来七年内装机容量将增长3倍左右。除上述九国之外,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也提出了欧盟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同样计划到2050年实现300吉瓦的装机容量,几乎是当年12吉瓦装机容量的30倍。
日立能源公司与欧洲风能协会(Wind Europe)近日共同发布的报告《网状电网:海上风电开发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显示,欧洲已将海上风电发展置于其能源转型的核心地位,欧洲各国政府宏大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电网基础设施投资。报告还着重提出了在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中,网状电网至关重要。目前,欧洲对海上风电场电网的建设没有完善的规划,海底电缆也通常是点对点建设。但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增多,需通过海上网状电网增强输电线路的利用率与灵活性,这需要全面的海上电网部署与陆上电网的增强。同时,业内人士还分析提出,目前欧洲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融资问题限制了供应链的扩大。欧洲境内现有的设备产能无法满足其每年新建风电装机需求,电缆、风力涡轮机外壳和其他部件的供应链都存在瓶颈。此外,风电行业的就业人数也不足以匹配各国政府的雄心。参加北海峰会的海上风能企业代表也强调,目前的政策支持水平难以实现海上风能的发展目标,在风能制造、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大量资金缺口,需要在电网和港口建设等方面引进全新投资。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布局、技术产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北海各国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但其中也蕴含着发展欧洲清洁能源产业的新商机。
就在此前不久,美国也提出自己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3月29日,美国能源部发布海上风能战略,该战略概述了美国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吉瓦、成本降低30%至51美元/兆瓦时的目标,该目标将引导每年超120亿美元的海上风电投资。其他远期目标包括2035年海上风电成本降低至45美元/兆瓦时、漂浮式海上风电装机达到15吉瓦,205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0吉瓦等。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风电资源超过7.1万吉瓦。全球海上风电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显示出了该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海上风电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海上风电场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和多样化,还有助于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未来,海上风电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德国完成弃核,芬兰一新核电机组投入运营

4月15日,德国境内最后三座核电站伊萨尔2号、内卡韦斯特海姆2号和埃姆斯兰核电站停止运行,德国60余年的核电时代正式落幕。根据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时期制定的核电退出计划,德国本应在2022年底全部关停在运核电站。然而因乌克兰危机及随后出现的能源危机,2022年,德国政府决定将最后三座核电站的服役年限延长到2023年4月中旬。
近年来,核能在德国发电能源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22年传统能源发电占德国总发电量的53.7%,其中燃煤发电占33.3%,核能占6.4%;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德国总发电量的46.3%,其中风能占24.1%。在德国缺少风能和太阳能的情况下,作为传统能源的燃煤和核能时常被视为确保发电安全的重要支撑。目前德国全面退出核电,政府还计划到2030年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当德国在退核、退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成为更加急迫的问题。德国官方表示,德国核能发电主要被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达到80%,到2035年将达到100%。
当然,弃核并不代表德国电力系统的无核化,目前德国仍持续从法国购买核电,以维持其电力系统和市场的平衡。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在目前情况下放弃核电。民调机构YouGov受德新社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2%的受访者赞成让最后三座核电站在限定的时间内继续运行;另外33%的人甚至主张无限期延长其运行时间;只有26%的人支持在目前情况下关闭核电站。欧盟其他成员国也对德国的弃核立场带有不满情绪,因为在德国,目前部分电力依然由燃气电厂生产,而核电站的继续运行对节省天然气大有助益。
不同于德国政府坚决的弃核态度,在全球加速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尤其是欧洲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之后,核电正在成为不少国家首选的替代能源选项。就在德国完成弃核的第二日,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核电站3号核电机组开始正常发电。这是芬兰40多年来首次投入运营的新核电机组。该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约为1600兆瓦,预计将持续运营至少60年,可满足芬兰约14%的电力需求。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芬兰面临电力成本急剧上升和潜在的电力短缺。过去,从俄罗斯进口的电力约占芬兰用电量的10%,此次投运核电机组便是芬兰发展清洁能源、摆脱对进口能源依赖的重要一步。目前,核能发电占芬兰发电总量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是该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
除芬兰外,瑞典、法国、英国、匈牙利等国也在积极规划开发核电机组。如波兰最近宣布进入核电领域,计划建设6座核电站;比利时将全面退出核电时间推迟10年;匈牙利计划将其Paks核电站的服役年限延长20年,目前政府正在评估电站安全情况,该电站满足了匈牙利40%的电力需求;荷兰、英国和瑞典正在建设或规划新的反应堆等。
据欧盟统计,2020年欧盟四分之一的电力来源于核电。2022年,为了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欧洲从海外进口大量LNG。欧盟目前已经对俄罗斯煤炭和石油实施禁运,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量也大幅下滑,如果淘汰核电,欧洲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填补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缺口。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核电仍将会是欧洲多国不可或缺的能源选项。

欧盟启动天然气联合采购,着眼于冬季能源安全

5月10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最近创建的Aggregate EU平台,发挥欧盟的集体采购优势,启动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联合采购天然气的国际招标。在此次招标中,77家欧洲公司提交了116.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量,其中LNG需求为26.97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需求为89.28亿立方米。第一轮招标的天然气交付时间 为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欧盟引入天然气联合采购机制是为了应对俄乌冲突以来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短缺。根据REPowerEU计划,欧盟正在加紧淘汰俄罗斯天然气供应。联合采购机制向欧盟所有成员国开放,后续招标将在2023年6月、8月、10月和12月的需求汇总之后进行。到目前为止,已有百余家公司通过Aggregate EU平台参与天然气联合采购。欧盟委员会表示,此举旨在通过协调需求,及时补充欧盟储气库,运用市场力量与国际供应商谈判以获得更优惠价格,提前为越冬做好准备。
去年以来,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锐减。为保障欧盟能源安全,欧盟成员国去年7月约定,在当年8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期间自愿减少天然气消费。今年3月28日,欧盟成员国同意继续设定自愿目标,在今年4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间,将天然气消费量在2017年4月1日至去年3月31日期间的平均消费量基础上减少15%。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在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的天然气平均消费量,与此前5年同期平均消费量相比下降了17.7%。2022年,欧盟24.4%的进口天然气来自挪威,15.3%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比2021年减少8.3%。4月12日,荷兰能源部长Rob Jetten表示,荷兰今年停止签署从俄罗斯进口LNG的新合约,包括现货与中长期合约。荷兰是欧洲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中转地,这一行为将对欧洲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价格来看,“欧佩克+”成员国4月2日宣布减产对油价的利好并没有影响到LNG价格。随着天然气市场进入需求平季,与3月底相比,国际天然气价格进一步下跌,欧洲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价格保持在1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下,亚洲现货LNG价格则低于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目前,欧洲天然气库存水平已达到库容的58%。欧洲LNG进口商几乎没有面临来自亚洲LNG进口商的竞争,这使欧洲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大量现货LNG。Rystad Energy预测,2023年,欧洲TTF和亚洲现货LNG交易价格将维持在每百万英热单位14至15美元左右。当然,欧洲市场依然存在天然气价格飙升的风险,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总裁称,年内欧洲天然气价格将主要取决于今冬供暖季需求高峰期的天气和LNG供应。美国高盛集团认为,欧洲冬季寒冷天气叠加家庭节约意识下降,将令天然气供应趋紧,欧洲今冬天然气价格有可能比现价上涨将近两倍。
国际能源署在今年4月发布的《天然气市场和投资展望》中指出,全球天然气短缺是目前能源危机的核心,并提醒政策制定者和能源消费者,稳定和可负担的天然气供应至关重要。目前天然气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正在广泛影响能源和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竞争力越来越强,储能的规模增长将挑战天然气作为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调节资源的角色。国际能源署表示,短期内,天然气需求主要受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速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天然气需求主要受工业行业脱碳速度、天然气在氢能生产中的利用以及天然气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等因素的影响。更广泛的能源转型同样会影响天然气需求,如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应用。

欧佩克减产提振油价,美联储加息扰动市场

近几个月来,欧佩克利用减产提振油价。据外媒报道,受伊拉克和尼日利亚产量拖累,欧佩克4月份石油日产量较3月份减少19万桶至2862万桶,欧佩克成员国4月份减产执行率为194%。另据俄罗斯能源部消息,俄罗斯4月份石油产量为967万桶/日,较2月份低44.3万桶/日。俄罗斯此前承诺3月份将减产石油50万桶/日,并将这一减产力度维持至12月份,以反制俄石油出口价格上限等西方限制。就4月份的减产幅度看,俄罗斯几乎已达到所承诺的减产目标。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近日表示,今年俄罗斯对欧洲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出口量将从去年的2.2亿吨下降至8000万吨至9000万吨左右,下降幅度达到60%。其余原本面向欧洲的1.4亿吨石油和石油制品将转向出口至亚洲。预计俄罗斯今年石油和凝析油总产量为5.15亿吨,比去年下降2000万吨。
美国方面,拜登政府计划今年回购原油以填充战略石油储备库存,美国能源部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使石油储备增加数千万桶,但未具体说明回购的具体数量或速度,咨询公司ClearView Energy等预计美国2023年将回购至多1000万桶石油。5月3日,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5%至5.2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份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第10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00个基点。美联储持续密集大力度收缩货币政策可能引起新的金融风险,市场对美国及欧洲陷入经济衰退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国际油价快速下跌。截至5月12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83美元,收于每桶70.04美元,跌幅为1.17%;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81美元,收于每桶74.17美元,跌幅为1.08%。
年初以来,在中国需求反弹和对俄制裁将使原油供应紧张的预期下,业界普遍认为,市场原油供应将趋紧,国际油价将上涨至100美元/桶或更高。但随着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的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和原油期货市场活跃度下降,油价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能源署预计,2023年全球石油供应缺口将达到40万桶/日至80万桶/日。“欧佩克+”减产将导致石油供应从3月份到年底削减40万桶/日。摩根士丹利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分别下调至77.50美元/桶和75美元/桶。另有分析认为,如果有需要,“欧佩克+”还有可能进一步减产,该组织已明确表示70美元/桶是油价的底线。目前来看,国际原油市场在寻求新的供需平衡过程中将加剧震荡。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陆续推出覆盖能源全行业的周报、月报、年报,敬请关注!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审核:崔晓利

校对: 邱丽静

编辑: 赵君陶

长按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

本公众号由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运营,致力于跟踪解读能源重大政策,分享智库研究成果,欢迎关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