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语分析 《老子》成语分析

《老子》成语分析

  • 期刊名字: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 文件大小:886kb
  • 论文作者:李言超
  •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9-25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文史研究. 113 .《老子》成语分析李言超(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老子》是先秦道家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先秦语言的重要史料。《老子》一书中存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齐全,舍义丰富深邃。本文拟从源流、定型方式、结构、语法功能、意义等方面逐一对《老子》成语进行剖析,力求加深对《老子》成语的认识和理解。关键词:上古汊语;老子;成语中图分类号: H0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 -026X (2012) 12 -0000 -02《老子》是先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全书共八十一这种方法是把原句中的虚词和不影响实际意义的某些实词删碱掉,篇,分为道经和德经,凡五千余高。《老子-书有着大量的成语,根经缩略而形成成语:据统计, - -共有64个,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丰富,是研和光同尘:《老子》 第四章:“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究上古汉语的重要史料。本文拟从源流、定型方式、结构、语法功能、尘。” 这例是把代词“其”省略;意义等方面对《老子》成语进行分析。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里把动宾短-、 《老子》成语的源流语“治大国”省掉;(一)《老子》首创的成语鸡犬相闻:《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子》首创的成语,指的是在《老子》中直接以成语形式出现的老死, 不相往来。”这里把虐诃“之”和实词“声”全都省略掉了。成语,后人在使用这些成语时都是直接引用而没有加工创作。如:(三)概括法玄之又玄《老于》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概括法是选取原句中最能表现全句意义的成分而组成成语的一种方多言数穷《老子》第五章:“多言教穷,不如守中。”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目迷五色:《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章,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五味令人口爽《老子》中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宠辱若惊、绝圣弃智、见素抱朴、知足常乐:《老子》第四十六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器晚成等,总共33个,, 在《老子成语中占了一半还要多,是《老福祸相依:《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子>成语的主体部分。这些成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绝大多数都r伏。”(四)换字法沿用至今,对后世成语的发展影响深远。(二)《老子》提供意义的成语这种方法是将原句中的某个字加以更换而形成成语:这类成语指的是在《老子》中已经出现了某个成语的意义,但是却功成不居:《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还没有以独立的成语形式出现。后人根据《老子》中提供的意义进-一步恃, 功成弗居。”将“弗”换为“不”。提炼出成语来。如:自知之明:《老子》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将富在知足《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训为:“者” 换为“之”。“知道满足就是富有,顽强坚持的人叫做有志”。后来汉代的刘向在(五)调序法《说苑.谈丛》中提出:“富在知足,贵在求退”。将组成原型成语的字的顺序进行调换而形成新的成语:(三)《老子》提供语源的成语无中生有:《老子》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这类成语的内容并非全部出自《老子》, 而是由《老子》提供构成‘有生于无” 后人改作“无中生有”。成语的主要语词。如:根深柢固:《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芸芸众生:“芸芸: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困柢”后人一般用作“根深祗固”。赤子之心:“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六)综合法(四)出自其他经书的成语综合法就是采用以上两种或以上的方法来形成新的成语:《老子》中的有些成语并不是在《老子》中首次出现的,而是在其涣然冰释:《老子》第十五章:“涣兮,其若冰释。”他经书中早已存在。如:欲取姑予:《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三、《老子》成语的结构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其味。”《老子》.第三十 五章引:“道之 出.(一)从音节数目分析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的成语从音节上看,绝大部分是四字格成语。非四字格成二、《老子>成语的定型方式吾仅有“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视而不见,听而不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子》成语,大多为四字成语,这些成语有些是闻”(《老子》第三十五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从《老子》中直接摘取的,如我们前面所列举的《老子》首创的成语,四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第七十四章),“老死不相往多为此类。另外, 有些成语,它们不是以今天的面目直接出现在<老来” (《老子》第八十章) 5条,只占全部成语的7. 8%。因此,四字子》中的,而是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提炼,逐渐演化而定型的。根据对格成语是《老子》成语的主要形式。《老子》成语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定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二)从语法结构分析1.短语结构:这种方法是后人根据句意在原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字词:(1)联合关系无为之治:《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在“无为”后主谓联合:天长地久、根深柢固加“之治”动宾联合: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熙熙禳攘:《老子》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登春定中联合:少私喜欲台。”在“熙熙”后加“攘攘”。状中联合:者中国煤化工(二)缩略法.(2)定中关系:YHCNMH G.. 114.文史研究(3)状中关系:无中生有、渙然冰释的。引申义是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既有联系又有不同:(4)主谓关系:金玉满堂、佳兵不样被褐怀玉这条成语出自《老子》第七十章,原句是“ 知我者希, .(5)补充关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意为“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6)连谓关系:知荣守辱、知白守黑人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圣人只能身穿粗衣而胸怀美玉了。”这里是用来2.复句结构:比喻圣人怀才而不外露。现在我们多用这条成语比喻出身贫寒而有真才(!)递进关系:玄之又玄实学的人。这一成语的古今语义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2)目的关系:委曲求全金玉满堂这条成语出自《老子>第九章,原句是“金玉满堂,莫(3)因果关系:俭故能广之能守。”意恩是黄金、美玉这些宝贝太多,没有谁能守护。老子在这四、《老子》成语的语法功能里告诚人们不要“特盈", 而要“求阙"。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占有的财(一)充当主语:富极多。而今天这个成语被加以引申,用来指人的学识丰富,很有才1. 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能。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三)今义和本义不同的成语(二)充当谓语:《老子》中有些成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老子》第七十章无中生有这条成语出自《老子》第七十章,原句是“天下万物生2.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于有,有生于无。”成语“无中生有”由“有生于无”调换顺序而来。原句中的“有" 和“无”指的是“道",这里用来说明天地万物都是由(三)充当宾语:道”而产生的,是道家对事物起源的一种朴素的辩证看法。而今天1. 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第十三章“无中生有”的意思是本来没有却硬说有,凭空捏造。成语的语义和色2.其在道也, 8:余食赘行。《老子》第二十四章彩义都发生了变化。(四)充当定语:出生人死这条成语出自《老子)第七十章,原句是“出生入死,1.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 ●解老》:“人, 始于生,而第五十九章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人',故日'出生人死'。”王弼注:除充当句子成分外,《老子》中的成语,更多情况下是独立成句的:“出生地,人死地。” “ 出生人死”在这里的本义是人始于生而终于死,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章或者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不管哪种解释都是用的“ 出生入死”的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字面意思。而今天我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成语的语义和色彩义也都发生了变化。五、<老子》成语的意义(一)今义和本义相同的成语注释:词义产生后具有- -定的稳固性,(老子>中大部分成语的意义都是①本文的成语界定参考工具书为:《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自古沿用至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社,2007年3月新一版、《中华成语大辞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功成身退: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2010年6月第二板、《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2年1 月第第九章“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这个成语的语义和色彩义自古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参考文献:除此之外,《老子》中还有“功成不居”、“无为而治”、“多言数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穷”、“宠辱若惊”、“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知足不辱”等成语,[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它们的古今语义都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296.(二)今义对本义略有引申的成语[3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 [J].山西大学学报,1996, (3).《老子》中有些成语的现代语义是从古代语义的基础之上引申而来(下接第130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境”的说法颇多,中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选择望长远的路,当以王国维的论述最为贴切精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探人生之深处, 与别人不同的,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理解的事 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界。”认为“境”有客观自然之景,也有主观情感之景,“有境宋代词作对意境的开拓尝试, 给后人境界的提升带入了轨道。每一界"一意境指的不是一般性的最与情的结合,而是能引发出真情实感首 词的问世,都代表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当时情景的一-个静态描写, 但的景与情的融合。自古创意境之词很多,譬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却濮注 了内心生命的意义。在读者细心品味词人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的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圈,明.高..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同时, 静心想象,穿过字宙的任何一个可能的空间,便产生了境界的升于创意,力倡“内美", 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华,眼前的事物,瞬间凝固,意境深远。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记载: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参考文献:经过“为学三境界”。第-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7月第二版.天涯路。”是在“风、树、高楼、路”等现实场最中,穿插意象,致使[张永秭.《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86 (01).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是要处在艰难的状况之下,做好以后的目标,立志下[3]王今. 试论率清照词的意境创造[1]《中州学刊》2008 年第四决心,这是后两境界的前提。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选定“人”为自然意象,从更高的角度出发,确定如何去[4] 汪大金。 从李清照词的意象之变看南宋词的特质[]湖北函努力实现目标,尽管前面有很多艰难险阻,都要坚持自己,要敢于创授大学学报中国煤化工2008年第6期.新,也要普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第三境界:“众里[5] 孟祥钢.HCNMH G

论文截图
上一条:结婚的分析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