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 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

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

  • 期刊名字:现代哲学
  • 文件大小:888kb
  • 论文作者:旷三平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 更新时间:2020-09-25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02 _ 2社会认识的神论分析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旷三平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社会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一种自认识,或者说是“悖论式”的认识。本文提出“双重角色悖论”、“视交叉悖论”、“纽康悖论”和“价值关涉悖论”,就社会认识的悖论现象作出哲学分析,试图揭示社会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关键词]社会认识;双重角色;视交叉;价值关涉;悖论;Abstrac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social cognition is a special cognition whos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is self - cognize,or absurd cogni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ity of socialcognitive activities,the article brings up and analyes“dual rmle absurdity"“parallax absurdit" “ New-kanm absurdity" and“value relation absurdity" .Key words: Social Cognition ; Dual Role Parallax ; Value Relation; Absurdity中图分类号: B032.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 7600 (2002) 02 - 0027- 10社会认识是人关于社会的认识,它对应于并不同于关于自然界的认识。社会认识的对象是人悖论一:“双重角色悖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无疑又是由不同的人所组成的,因此社会认识本质上是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分析]认识要素构成上存在的悖论。在社或者说是人关于自我的认识。人自己认识自己,会认识结构中,由于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客体犹如人自己给自己理发。这种奇特性表明,社会常常被主体缠绕着,使其无法摆脱主体的纠缠而认识是一个自认识、自适应、自循环的发生系.独立存在,或者说客体往往是由主体直接“造统,是一个内含悖论、似无终解的思维过程。许就”成的客体:而主体则时刻被客体包围着,使多人曾试图揭开社会认识系统中所暗藏的这个其完全中国煤化工主体有时不得“黑箱”,但路径单一,方法简单,论证不足,收不直接|YHCNMHG着客体的职责。效甚微。本文是一种新的尝试,愿在此抛砖引在这一二项式结构中,主体以客体为认识对象,玉,求教同仁。而这一对象又是由主体直接造成的对象;客体以MODERN PHILOSOPHY 2002.2|220022社会认识的悼论分析现主体为认识者,而这一认识者又必须同时充当着外在事物的规律而是通过认识对象来反观主体自扮演着客体的角色,承担着发挥着认识对象的职身的特性,发现主体自身的本质,因为“人的对能。主客体的角色扮演在特定的二项式认知结构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中实现着双重变换:主体即客体,客体即主体。的形式”存在着。D又由于这一特点,社会认识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是可逆的、互换的,认识的角色可以在主客体之主客体自相缠绕、一身而二任的品格使社会认识间随时发生逆向转换,互为主客体,因此其认识陷入“双重角色悖论”中:认识对象即是认识自过程不可能是单纯的简洁的而必定是繁冗的困难己,认识自已即是认识对象;要想认识自己首先.的。必须认识对象,要想认识对象,又必须首先认识[举例]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自己;二者互为前提,“自相矛盾”。也就是说,马克思有一著名论断:“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同一性,同时又存在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它的所有制改造成为非孤着一种相悖性。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对这一著名论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0很断我国理论界似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认为马显然,马克思前半句讲的是在主体中认识客体,克思明显主张的是个人所有制;一种认为马克思后半句讲的则是在客体中认识主体。马克思把二实际上主张的是社会所有制。其实,在马克思的者并列并述实际上已暗示了一个悖论的存在:认这一论断中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之间存在着一个识主体即是认识客体,认识客体即是认识主体,悖论:越是社会所有越必须是个人所有,越是个要想认识主体,首先必须认识客体,要想认识客人所有则越必须是社会所有。这类似于我们过去体,首先又必须认识主体。[比较]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其主体不具有常常提出并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大河先有水还自我指向性,只具有外在指向性,即认识对象是是小河先有水? -种认为大河先有水,小河才有以外在于人自身的自然事物为指向物,以独立于水;另一种认为小河先有水,大河才有水。其人之外的自然事物为认识活动的对象。而且这种实,大河要有水必须小河先有水,小河要有水又认识对象只具有客观自在性,不具有主观目的必须大河先有水。这个问题只能用悖论的思维去性,即不掺杂任何人的主观目的于其中,也不以理解和把握。否则,我们不仅难以解释和解决纷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其存在和变化的诱导因素。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且有可能曲解经典因此相对而言,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他向性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原有思想。的(非我向性的)、单向性的(非双向性的)、不可逆的(非互换的)、单纯的(非繁冗的)思维悖论二:“视交叉悖论”过程。关于社会的认识则是一个我向性的认识,[分析]认识视点上存在的悖论。恩格斯说:即认识的触角由指向外在事物反向转移到指向自“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身、思考自己、思索自我的认识。这一认识上的转向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巨大进展,另一方的|中国煤化工、追求某种目的的面又反映了社会认识不同于自然认识的一个重要CNMHG特点。由于这一特点,社会认识不是单向性的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97页。②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是双向性的,认识的目的不是主体仅仅为了揭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237页。歹守数据osOPHY 2002.22002. _ 2社会认识的性论分析 _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根本利益出发”,二者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一有预期的目的的。”①因此,具有自我意识并借以致的,在特定的意义上讲甚至就是一回事,尽管行动的人们总是从我出发,从自己出发去认识和前者体现的是客体性要求,后者反映的是主体性解决社会问题,总是不自觉地带着“个人的偏需要。见”去描述和整理社会现象。这就使他们对同一[比较]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一种以单一视社会现象和事物经常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如同点为认识坐标的认识,其认识的视角和出发点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全是人这一主体单方面的规定和表现,即总是把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人的利益作为选择和确定一切认识活动的惟-衡看见宫闱秘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量尺度,而不可能同时把自然事物这一客体的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四因此,具有自“利益”放在认识视角和出发点的考虑之中。例由意识的独立个人又总是不得不从对象出发,从如, 把自然界中的昆虫划分为害虫和益虫两类,现实出发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总是力图带着就是从人这一主体的利益考虑出发来确定的,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描述和评价社会事件。这就使可能同时又是从虫这一-客体的“利益”考虑出发他们在对不同的现象和事件做出的分析中有可能来确定的。即使人们对害虫和益虫的划分曾经有产生相同的认识结果,如在封建制度的“衰亡”误,即使人们要接受教训不能掠夺自然界,要珍中,在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在原始公惜动植物,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但依然不能改变有制的“崩溃”中,都有可能直接产生资本主义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完全是人从主体自身利益的考社会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就虑出发来认识自然界、接近客观真理、达到日臻此做出事实判断的正确性。实际上,社会认识完善这一事实,也不能改变其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是一种以交叉视点而不是以单一视点为认识坐标来的价值取向单向性即仅仅运用客体满足主体需的认识,其视角经常在从我出发、从自己出发与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切认识结果的得与失、优从对象出发、从现实出发之间实现交叉,而交叉与劣这一特征。但在社会认识过程中,由于两种的时空范围由现时的社会实践充当“实际确定认识视点的相互交叉,这就不仅需要运用客体满者”。一方面,社会认识的主体性要求从我从自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切认识结果的得已出发去把握社会客体,另一方面,社会认识的与失、优与劣,而且还需要运用主体满足客体需反主体性要求从对象从现实出发去理解社会客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切认识结果的是与非、好体。又由于在- -定的情况下存在着社会主体即是与坏。因此,社会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社会客体,社会客体即是社会主体的事实,上述.向,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性的: -方面客体要两种认识视点的转换和交叉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二满足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主体也要满足客体的律背反式的悖论:认识要实现从我从自己出发去需要。换句话说,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必把握客体,就必须以从对象从现实出发去理解客须实现主体满足客体的需要;主体要满足客体的体为前提;反之,认识要实现从对象从现实出发需要,也必须保证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去理解客体又必须以从我从自己出发去把握客体[举例]中美两国贸易代表经过讨价还价,,为要件。以至于我们不妨说,从特定的意义上理中国煤化工解,在社会认识活动中从主体出发即是从客体出第243页D第3卷,第409页。MODERN PHILOSOPHY 2002.22002- 2 社会认识的性论分析现本的方面指出这些变化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的逻事件的未来状况作出预测A或作出预测B,该社辑。”因此,社会认识活动中不确定的情况、不会事件虽然也会有结果 C或D,但其确定性往往可预见的因素、“测不准”的现象是会经常出现易遭到怀疑或否定,因为不论是A与C之间,还和发生的。是B与D之间,单一的逻辑关系及其展开式由于众所周知,社会认识活动中所使用的概念及社会预测主体对客体的缠绕和扰动作用而呈或然學概念间的关系,往往有很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取向,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只是在不断增加预性。如人与动物的关系,从精确性角度来讲,应测平均数,按大数定理形成大量或然性判断中展当是人与人之外的动物的关系,因为人也是动现必然性总趋势时,才最终获得决定论的意义。物。实际上这样讲也还不够精确。如果我们不否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社会认识活动中内含着确定认其它天体上有生命物种存在的话,那么人与动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关系。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物的关系应当准确地表述为人与人之外的在地球经济的大量统计现象进行研究之后,指出:“合上的动物的关系。可是,当我们在使用人和动物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的概念,解释人与动物的关系时,谁也不会愚蠢用的平均数而实现"四的。马克思从实证的角度到大谈特谈人与人的关系,尽管我们从幼儿园开出发,在历史观的层面上深刻揭示了必然性与偶始便知晓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以此看来,概念的然性的辩证关系,在社会认识论的层面上又充分不确定性,由于我们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它时所产说明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关系。由于社会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约定而转化为一定的确定认识活动中不确定的因素和程度多于和高于关于性。也就是说,任何概念的确定性都是包含着不.自然界的认识,因此,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其数学确定性的确定性,准确地说都是由不确定性转化化的过程比较容易和便利,而社会认识数学化的为确定性的确定性。社会认识本质上也存在着确过程则比较困难和漫长。这也是为什么社会认识定性与非确定性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矛盾关及其形式一社会科学至今难以完全成熟起来的系,这种矛盾关系的悖论形式是:社会认识越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获得确定性,便越是要依赖非确定性;社会认[举例]恩格斯有一著名论断:“历史是这样识越是要依赖非确定性,便越是要获得确定性。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比较]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其确定性的因素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和程度要远远多于和高于社会认识,相反,其非.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确定性的因素和程度则要远远少于和低于社会认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识。如在自然预测活动中,如果人们对某一自然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事件的未来状况作出预测A,那么该自然事件便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会有结果C;如果人们作出预测B,那么该自然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事件便会有结果D。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结果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C来说,预言是确定的,因为A与C之间存在着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单一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在第二种情况下,对于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结果D来说,预言也是确定的,因为这种确定性.-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中国煤化工不过是在诸种可能性中选择了另外一种,即在A与C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式中选择了B与D的单T.HCNMH G' 列丁达果)粥3版,邪2毯,第220页。一关系式。在社会预测活动中,人们对某一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42页。MODERN PHILOSOPHY 2002.22002_ 2. 社会认识的体论分析律的。”D这一论断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经典为, 同时力图使我们自己的行为能够避开他人设表述,但少有人挖掘其社会认识论的意义。每个制的普遍 概括。”②这里,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不人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要求自己的行为可预测性与可预测性之间的特殊联结关系和方是有个性的、自由的和独创性的。从认识论上来式,隐含着历史观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关系意说,他必须保持自己的行为具有隐秘性、不公开义,也表现出社会认识过程中存在的- -个悖论。性和非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别人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总是被结语:“悖论”的产生及其解决别人窥测和预见到行为的发生之前,那么他就会失去个性自由和独立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但每个[产生] 1.从历史观上看社会认识的“悖人除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之外,他还是“类.论”产生。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过程一方面是存在物”即社会存在物,还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由人的有目的的劳动所创造的,它的创造性、价中的人,因此他又要求自己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值性、合目的性等主体性特征把它同自然过程在的、计划性的和规划性的。这样,他的行为又具.本质上区别开来;另-方面,社会历史过程又同有公开性、透明性和确定性或可预测性的特点。“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它的内在如果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漫无目的的、毫无计划的必然性、客观规律性、现实制约性等客体性特征和漠不可测的,那么他就会失去整个社会生活对又限制着历史运动的承担者的活动。社会历史过他的意义和价值。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认识论程中的这种双向运动,使得历史的作者本身又是上的“怪圈”:要使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和价值,由他们所导演的戏剧所制约的剧中人。面对社会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公活动过程的独特运动,社会认识陷入二难境地:开性、透明性和确定性或可预测性的特点,另一承认历 史的必然性何以能同承认历史过程中的主方面同时又表现出在别人面前不公开性、不透明体性保持一致?确立以历史的规律性为认识前提性和非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的特点;这两种特点又何以能与确立历史的目的性为认识前提实现统截然不同、正相反对又同时并存、互为前提。因-?由于社会认识陷人“二难境地",其发生发.此,人们总是力求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预测到.展过程中就势必产生“悖论”现象。(以保持自己的个性),而能预测到别人的行为2.从认识论上看社会认识的“悖论”产生。(以便规划自己的行动),但要预测到别人的行一般来说,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人,而作为,又必须时时防止不被别人所预测。例如,战为主体的人有主观性的一面,又有客观性的一争-方要想打败另一方,有赖于对其进行正确的面。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军事预测。但是战争的另一方并不被动挨打,也人不仅仅是主体,同时还是客体;而当人是客体想主动打败对方,也有赖于对其进行正确的军事的时候,这种客体不仅仅是客观的而且还有自己预测。战争一方预测另一方的军事活动时,同时的主观性,即精神方面的特性。因此,社会认识也被另-方所预测。为了有利打败对方,就会出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是一个特殊的矛盾:其现双方既互相预测同时又互相蒙蔽的情况。正如主体的一面是包含着客体性的主体,客体的一面A.麦金太尔所说:“我们就是这样卷人这个世界中国煤化工之中,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试图既使社会中的其他人成为可以预言的,同时又使我们自已成为不D②《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HCNMHG8页。可预言的;既设计出普遍概括以捕获其他人的行132页。MODERN PHILOSOPHY 2002.2352002_上社会认识的性论分析现又是渗透着主体性的客体。这种主客体“自我相个整体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干”、“自相缠绕”的状况,也使社会认识过程势及其内部联系,提出和论述了相应的经济范畴,代必产生“悖论” 现象。分别通过有关的经济规律把各个方面的经济范畴3.从语义学上看社会认识的“悖论”产生。“串联” 起来,形成了有联系、有发展的不同层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当我们给某一概念下定义次的范畴“网”,揭示每一个经济范畴同“ 经济学时,会出现这一定义既适用于自身又不适用于自范畴的总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前三卷中,身的情况。如“社会主体”,我们可以简单地定每一卷的范畴分别形成了一个大的“圆圈”,其义为“从事社会认识活动的人”。这个定义是适中每一个“圆圈”的相对的完成,又是作为向更用于“社会主体”的,但是从“人”不是作为主大的“圆圈”的过渡;总的过程则形成一个总的.体而是作为客体的意义。上来讲,这个定义又是不“圆圈”,呈现为螺旋形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适用于“社会主体”的。也就是说,这个定义既动形式。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一逻辑“上升”运是“自谓”的,又是“它谓”的。当我们说它是动过程中,每个“圆圈”中提出的但无法解决的“自谓的”时候,即存在着不适用于自身的地方,矛盾只有放在一个大的或更大的,甚至总的“圆它应该是它谓的;反之,当我们说它是“它谓圈”中去就不难获得解决。这可以说是《资本的”时候,即存在着适用于自身的方面,它又应论》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学意义,也可以说是马克该是自谓的。由此导致“悖论”现象的产生。思运用经济学上的“类型论”解决理论矛盾的一[解决] 1. 逻辑上的解决。众所周知,人的个范例。认识不外乎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种2.从实践上解决。把社会认识的“悖 论”认识。这三种认识在理论上可以分别加以考察,放在整个认识系统中加以解决,只是逻辑上的解但实际上它们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认识整体。决,不是实践上的解决,也不是最终的解决。只社会认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认识,而人类社会又有把它放在实践这个更大的范围和系统中去加以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认识是关于人自考察,才能获得最终的解决。马克思说:“凡是身的认识,而人自身的精神现象又是思维科学的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认识对象,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我们很难界定出哪些纯粹是社会认识,哪些纯粹决。”田社会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悖论”现象,不是关于自然界的或思维的认识。人的认识应当是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无法探究的“黑一个大的认识系统。本文所分析的“悖论”是在洞”,只要我们尊重实际,依靠实践就-定能打社会认识这一特定范围内所发生的现象,如果把开认识上的这个“黑箱”,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它放在这个更大范围的认识系统中去加以考察是并揭示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不难解决的。例如,从这个大的认识系统的角度来看,认识上的- -切矛盾都可以简化为人与整个(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世界的矛盾,在这个简约式矛盾关系中主客体的代化研究所、 哲学系教授,邮政编码: 510275)角色互换是不可能发生的,“双重角色悖论”也责任编辑:林中是很容易被克服和排除的。中国煤化工其实,在这方面马克思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简单的商品矛盾MHCNMHG分析开始,运用“上升”方法把资本主义作为一①《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36MODERN PHILOSOPHY 2002.2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