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

  • 期刊名字: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 文件大小:806kb
  • 论文作者:王永振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音乐系
  • 更新时间:2020-09-0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SOUNDS OF NATURE)王永振WANG Yong -zhen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内容提要:《八重奏》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新古典主义意义的作品。作曲家将古典体載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作品采用多元化的材料、个性化的调性布局、新颖的节拍节奏与变奏手法、基于传统又突破传统的曲式结构等,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音响效果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八重奏变拍子多调性变奏作品简介为管乐器而作的《八重奏》是斯特拉文斯基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后的第一部主要作品1922年末开始创作次年5月完成并题献给薇拉,德·波塞特( Verade bosset)②,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于巴黎格兰特歌剧院。乐器编制为长笛、单簧管(bB调)各一支、大管两支、C调与A调小号各一支及高、低音长号各一支。乐谱有1924年和1952年两种版本,本文的研究以后者为依据,出版社及编号为B.8H.17231,演奏时间约14分钟。《八重奏》由交响曲( Sinfonia)③、主题与变奏( Temacon Variazioni)和终曲( Finale)三乐章组成。作品启用传统的曲式和对位化织体,具有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和气质,但在结构及调性布局变奏曲的处理方式、节奏和音响结构的总体设计等方面,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个性创作特征二、创作背景《八重奏》的创作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四年,正处于作曲家两种音乐风格的交替时期。此时,俄罗斯风格的《婚礼》( Lesnoces)④尚在做最后的完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普尔钦内拉》 Pulcinella)⑤已经上演。客观上讲,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人们的美梦与幻想,使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晚期浪漫派的夸张、矫饰以及印象派的精美和虚幻已感到厌倦转而偏爱客观、冷静、朴素的音乐作品;主观而言,勇于创新的斯特拉文斯基不会囿于固有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是永不停息地处于探索和追求之中。这些都为《八重奏》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①[德]沃尔夫冈·多姆灵著俞人豪译,《斯特拉文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②生于1808年,出身于一个法国·瑞士家庭,1921年与斯特拉文斯基相识,后成为他的妻子③巴罗克时期作曲家们为开场的乐章所定下的标题④带歌唱的芭養舞剧,作于1914-1923年⑤带歌唱的芭蕾剧,作于1919-—1920年,同年首演于巴黎收稿日期:2005-09-12中图分类号:614.3中国煤化工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30(2005)04-0058-12CNMHG作者简介:王永振(1964-),男,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音乐系副教投,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生(山东,257097)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八重奏》虽说是灵感促发的神来之笔,如作曲家所言:“《八重奏》是在梦中诞生的,我梦见在个小房间里,有一些乐器正在演奏一个非常好听的乐曲。虽然我使劲地听,但是没能听出是什么乐曲,第二天却连一个细节都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在梦中我感兴趣的是乐师的数量。我也记得我悄悄地数到八之后,我又看了他们一眼,我看见,他们演奏的是大管、长号、小号、长笛和单簧管。在这个小小的音乐会之后,我怀着一种预感在欣喜若狂中醒来,第二天我就开始写《八重奏》了,这在前一天是连想也没想的”⑥但从其乐队编制中取消了最富表现力的弦乐组来看,又反映了“他有意识地限制音色调色板’,反对战前所使用的那种大型乐队和避免浓厚的弦乐音质,而像初期立体派画家为了反对印象派的繁多的色彩而把自己限制在只使用棕色和灰色上”一样的新的美学追求。音乐分析(一)音高材料《八重奏》在材料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第一乐章—《交响曲》由引子和主体部分构成。引子(1-41)为庄重的慢板,材料基于自然音体系,有时加入复杂的变音,以对位化织体为主(见谱例1)。该部分自34小节加入铜管,并最终在bE大调属七和弦的第一转位上收束谱例1谱例取自5-14小节,其对位化织体与自然音阶特点清晰可见。材料基于bE大调音阶,变化音E、#F(G)、B主要起色彩性的作用。在旋律构成上,长笛、单簧管与第二大管以级进为主第一大管以纯八度与纯四度跳进为主,显示了旋律结构的多样性主体部分42-13)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两们凵中国煤化工性呈示出来主部主题CNMHG[美]罗伯特·克拉夫特著,李梳榛等译,《斯特拉文斯基访谈录M],东方出版社,204年2月,第248页。⑦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59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主部主题(见谱例2)是一个7小节长度的一句体乐段,bE大调,自然音阶特点。音乐采用跳进与级进结合的形式,并引入附点节奏,使音乐充满活力。它以中快的速度( Allegro moderato)和强力度(f)奏出,与恬静、柔和的引子形成对比。谱例附加时值泰辛丰练该材料首先在42-48小节由木管奏出,接着在49-56小节以八度卡农的形式变奏一次。57—70小节为连接部,其中,57-65小节以该材料的最初三小节为基础,采用音程扩大(最初三音)和裁截的手法,以大二度距离及三小节步伐向下模进(见谱例3),同时与其它声部构成对位。152-175小节为主部再现其中,152-166小节以最初三小节的主题片断为模进动机作下二度模进,先后由第二小号和第一长号奏出,同时与其它声部构成对位。167-175小节主题在主调上作了最终的变化再现谱例3Trpt. in A李主与岸主圭转恚2、副部主题副部主题是一个在材料与风格上与主部主题对比的部分。材料基于D为调中心的十声音阶(见谱例4)。以跳进为主的旋律进行及连续切分节奏,使音乐具有抒情性气质。谱例4大二度纯五度大二度大七度鞋镁用H中国煤化工它首先由第一小号在71-81小节奏出,接着,长笛CNMHG子六度(长笛与单簧管)和八度模仿(长笛与第一长号)的形式出现(82-87)。128-138小节又以第一长号主奏、单簧管与第一大管先后作助奏的形式在E调再现。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上述两个主题虽具有传统奏鸣曲式主、副部性格对比的特点,但在调性布局上却与传统奏鸣曲式有着不同,体现了作曲家基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个性。第二乐章《主题与变奏》是在内部情绪上有着尖锐对比,在速度上又与前后两乐章截然不同的慢板乐章。由主题和五个变奏构成,集中展示了斯特拉文斯基不拘一格的变奏手法主题基于#F为中心的音程型减调式③,其音阶为泰三是延车它先由长笛和单簧管以两个八度的距离奏出前半段(1-8),继而转由第二小号和第一长号依次奏出后半段(9-14)。上述乐器演奏旋律的同时,其它乐器在后半拍奏出短暂的和弦为之伴奏。音乐缓慢,具有沉静、忧郁的情调(见谱例5,取自1-8小节)谱例5andantino蠢莆镇FagIN第三乐章——《终曲》采用回旋曲式,建立在三个主题性材料之上:1、主部主题该主题(1—10)基于A混合调式音阶,在第二大管C大调音阶固定低音背景上由第一大管以每分钟116个四分音符的精确速度奏出。大跳音程的穿插,增强了旋律的起伏性。二声部巧妙地结合,构成AC双调性并置,具有巴赫创意曲的风格特点(见谱例6谱例6Sempre tempo giustosempre e去主中国煤化目CNMHG③又名梅西安第二有限移位调式,或称1:2音程型音阶。此调式音阶的特点如下:(1)由四个特定的三音列连缀组成,如按相邻两音间所含的半音数规范每个音列为1:2(2)调式音阶的任何一级音上均可建立减七和弦。详见童忠良著现代乐理教程XM,潮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11页。61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紧随其后,在二声部的上面又增加一个A大调的对位声部。该声部由单簧管演奏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三声部对比复调2、第一插部主题该主题(40—55)由第二小号独奏,亦基于A调混合音阶,旋律节奏宽广,具有抒情气质,与第一主题的活泼风格形成对比(见谱例7)。谱例Trp. in A solo用毛推转尹兰谁维兰样科3、第二插部主题该主题(92-108)由长笛独奏旋律基于bA自然大调音阶,通过七度与八度的大跳进行使旋律获得较大的起伏。连续的切分及附点节奏,赋予了音乐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多种音乐记号的运用,使音乐变得更加细腻和精巧(见谱例8)。谱例8Solo em有叠造中国煤化工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崔隹牟'崖(二)节拍与节奏1、变换拍子的运用变换拍子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的VarB,Var.C,Var.E部分及第三乐章中被广泛运用,并明显呈现出递增、递减序列排序置换的特点。其目的也是为了打破有规律的节拍律动,造成音乐更加丰富的变化。2、附加时值的运用此特点清晰地表现在第一乐章47小节(见谱例2)第三乐章127小节(见谱例9【a】)与160小节(见谱例9【b】)中。附加时值的出现,或打破了拍子均衡律动,或起到转换语气的作用。谱例9【a】技剩同【b】看性维Clin A谱例9【a】第3小节#f音的出现(十号标记者),打破了2/4拍子的均衡律动,使人产生拍子离开了应该出现的地方的错觉。谱例9【b】中的片断随着音乐的渐强,音乐逐渐向高潮推进,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往常辉煌的高潮出现,而是巧妙地附加一四分休止符(见第3小节十号标记者),遏制了音乐渐强的势头,形成高潮的弱处理。接着,音乐以弱力度和新的织体形式出现,产生了戏剧性的音响效果。3、不同节奏单元的纵向对比第三乐章中多处采用了儿种节奏单元的并置形式,有效地做到了声部对比,获得了清晰的立体音响效果。如第三乐章92。97小节(见谱例10)即由长笛声部两个附点四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构成的a节奏单元与单簧管声部十六分音符附点中国煤化工休上符构成的b节奏型及第一大管声部八分音符构成的c、d两个节奏CNMHG音构成:低层由g、a、a、b构成)并置在一起,形成四个节奏单元的纵向结合。四个节奏单元以各自的节奏律动⑨所谓附加时值,是指加入任何一个节奏中的短小时值,这种短小时值可能是某一个音、某一个体止符或是某一个附点音符夭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彼此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滲透形成独特的多声部运动谱例10C inaleggier(三)变奏变奏手法在第二乐章得到了广泛运用。本乐章由主题和五个变奏构成,其中第一变奏(var·A)循环出现三次,形态基本相同,第二(Var.B)、三(var.C)、四(var.D)五(Var.E)变奏形态各异。为了使各变奏在风格上形成对比,作曲家采用了多种变奏手法。这些手法在某一变奏中或独立运用或综合运用既与作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体现了写作上的某些个性特征。1装饰变奏这是第一、三、六变奏(VARA)主要采用的装饰变奏手法。三个变奏大致相同,在保持主题基本结构及旋律骨架的前提下通过移位音程转位以及节奏、织体、速度的变化,而使音乐的风格发生变化(见谱例11)。谱例11谐例取自第一变奏的1-2小节,其中,由长号以八度形式奏出的主题旋律在保持原主题基本形态的同时,向上作了半音的移位,并去掉了多姿多彩的装饰性回音;同时音程作了转位(开始两音由原主题的大三度(#c3-a2)转位为小六度d-bb);并由原来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型伴奏织体变为华彩性的音阶式织体;速度也由原来的小行板变为快板,由此而使音乐变得饱满有力这一变奏手法与16-18世纪定旋律变奏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斯特位文斯基将旋律作音程转位以及将旋律压缩的处理手法,却与早期的定旋律变奏方式不同2、自由变奏转之装饰变奏,自由变奏在第二、四、五变奏中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运用。这种变奏通常改变主题的外形,有时甚至是戏剧性的,这从谱例12中可见一斑中国煤化工CNMHG⑩ Cantus firmus,指在14-17世紀作曲家在复调作品中用作基础的一个旋律,通常取之于素歌,在这个定旋律上用对位方式加上別的旋律64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谱例12谱例是原主题片断与第二变奏3-5、8-10小节的对照。其中,第一行为原主题片断,第二三行为第二变奏片断。实线为相互对应的骨干音,虚线部分是主题的内部扩充。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较之原主题,变奏二中附点节奏已占主导地位,具有了进行曲的特点。与此同时,其织体也作了改变,使得第二变奏在性格上与原主题大不相同此外,作曲家也常常抛开主题旋律的外形,仅仅保持其音高名称的续进,如第四变奏开始的1-5小节(见谱例13),不仅节奏逐渐切分化,而且通过音的重复(首音G持续10拍)、音程变化上行大三度a2一#c3)变成下行小六度(be2-g1),紧接着八度返回(be2-g1-g2),而使旋律出现锯齿形的新外形。谱例大三度南普继小大度赋格式变奏手法主要运用于第七变奏中。其中,被巧妙装饰的主题片断以赋格式手法呈示出来,并且与主题片断变形手法融为一体,显示出作曲家变奏手法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见谱例14a】、【b】):谱例14【a】卜=84中国煤化工CNMHGFag n夭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哇走圭挂三IIF:手再谱例14【a】和【b】分别取自第七变奏220—226小节和245-250小节。其中“主题”与“答题”皆为变形的主题片断(由音程转位而成),它们以纯五度的关系呈示出来,类似于“主调与属调”的关系。由此可见它们与传统赋格的联系。(四)曲式结构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古典曲式,又突破了古典曲式,展现了新古典主义音乐采用现代技法,对古典主义音乐进行再创造的特点。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曲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调性扩张的张力和调性统一的平衡力来结构音乐”。而在该乐章中,作曲家不仅省略了最具调性扩张意义的展开部,而且在总体的调性布局上也显示了自身的个性特点。具体而言,在其呈示部中,主部为bE大调,副部为D调,二者呈下半音的调性关系。在再现部中,主部与副部倒装再现,副部为E调,主部为E大调,二者以半音关系从上面走回,呈上半音的调性关系。因此,该乐章在调性布局上呈现出以E为轴的反向同构的纵向平衡呼应关系。这种调性处理手法既突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理论,又获得了调性关系的平衡,是一种追求个性化色彩的夸张性运用。作品之所以省略展开部,是因为作曲家在作品中所着力追求的是它的纯音响结构,是在优先于情感特征因素的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因此,作品省略了奏鸣曲式中集中体现矛盾冲突的展开部,而代之以连接(96-127),主要起调性过渡的作用。其调性与结构图示如下:从上半音走回EbE从下半音走出第二乐章为变奏性与循环性相结合的综合曲式中国煤化工良漫主义时期现成的变奏曲式和循环曲式,而是根据作品的需要合理地CNMHG现出独特的个④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334页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结构呈示部连接再现部(倒装再现)次级结构。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过渡性副部「连接部主部小节1-4142-565771-9596-127128138139-152152-175巴洛克A调小主题节奏巴赫创以木管格主号采用宽广具有意曲风配器较为主,铜题具有主部主/抒情性特格、节奏大管、A呈示部主要材料管从34明快的题片断征,伴奏明快以较呈示调小号有变化小节进节奏和下行二采用半音16分音部简单卡农式167小节复调特度转邂阶与自然符和八进入达到高模进音阶的混分音符合为主停在bE调性大调的属bE大调转调模进D调频繁转换|E调转调模进bE大调七和弦性特点。具体而言,作品基于变奏曲式,主题及其变奏之间明显呈现出主题—Var.A-Var.B-VarA-varC.DVar.A-Var.E变奏原则的曲式特点。但作曲家没有按此顺序布局,而是再变奏A穿插于不同风格的其它变奏之间,而呈现出插部I主部—插部Ⅱ——主部插部Ⅲ、Ⅳ—主部——尾声的循环性结构特点。在调性布局上,作品既具有成熟时期(自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起)回旋曲式主部调性统一插部调性各自不同的因素,又有所突破,如插部I采用了与主部相同的调性:尾声没有统一于主部调性,而是与插部Ⅲ、Ⅳ的调性相同,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以此为紧接出现的第三乐章做好调性上的准备。此外,为缓解主部静止再现的“惰性”,变奏C与D之间省略一次主部,有效地加快了音乐进行的步伐。其图示为:奏性主題变奏A变奏B变奏A变奏C变奏D「变奏A「变奏E环性插部工主部插部Ⅱ主部插部Ⅲ「插部Ⅳ主部尾声小节|1-1415-2627-5657-676-122123-208209-219220264速度=92=126」=10-126-126=68-160小=126=84基于四分音符节材料郁气质二分音符节奏的音进行曲风格同变奏A圆舞曲风格诙谐曲风捋本同变委5/8节拍有忧的主题与基于的主题阶形成“宽疏”与A性织体向终曲过渡密集”的对比调中心DD收束于DD第三乐章具有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其中,主部循环出现三次(第三次具有展开性),插部出现两次,另外附加一尾声。1-37小节为主部首先是A调主题性旋律与C调自然音阶固定低音结合,自13小节开始加入一个十六分音符为主的对位声部,37小节在A调上收束。38-39为过渡性连接,材料为A大三和弦分解。40-55小节为第一插部,主题性旋律在A调上呈示,同时与对位性的自然音阶、半音阶片断结合在一起。随后是4小节的连接。60—91小节为主部的变化再现,自80小节开始调性从A/C双调性并置转向bA调。92-107小节为第二插部,切分节奏的bA大调主题性旋律与两种伴奏音型相结合,并在10YV中国煤化工2815小节为主部材料的展开,以A为调中心。作曲家运用模进手NMHd阶、自然音阶混合的对位旋律及八分音符音型结合起来,并将音乐推同同m。-0小圣咏式的尾声,以主部的调性之一C为调中心,并结束于C大三和弦。音乐采用第二插部的节奏,将变形的主部主题片断穿插于不同乐器,具有综合再现的特点。其图示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构连接。连接Ac3738-3940-5556-5960-9192-127128-159160-186巴赫创意曲风格用主题材音阶),C调自然A大三宽广抒情性大管八分音符基本同前,切分节秦模进,半题〔混合调式对比主题节材料音阶固定低音、和弦分对位声部半音音型平行七度调性有所发题性旋角阶与自然阶结合的圣咏风格主题与十六分音解片断与自然音下行与两种伴结合。位旋律及符对位旋律片断混合。分音符音型结合调性|A调/C调A调C调A调/C调bA调A调转bA调从以上分析来看,此乐章虽采用了回旋曲式,但也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一、在材料方面,主部第三次出现并不是完全或变化再现而是将片断性的主题材料加以展开,以此打破主题的完整性。二在调性方面,主部第三次出现也未完全再现原调(A/C),而只再现了其中的调性之(A调),打破了成熟时期的回旋曲式“通常情况下,主部和主部再现都在主调,插部则都各自出现在不同的副调中,形成一种不断从主调走出,又不断返回主调的迁回性调布局”的一般性原则。三、小结《八重奏》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新古典主义意义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古典体裁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作品以复调音乐手法为基础,强调横向的线性进行,淡化纵向逻辑关系。纵向基于多层次与多调性织体,破除协和与不协和的界限。层次内部各种混合调式融合,层次之间不同调式调性体系并置,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混合音响效果。作品对管乐器结合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表现为主题以及部分声部的旋律线条往往采用复合音色,而且绝大多数为两件乐器音色相距一定音程的同节奏复合,如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即由长笛和单簧管以两个八度的距离平行奏出,展示出乐器成双成对(长笛与单簧管、两支大管、两支小号、两支长号)的配器特点。在纵向结合的音响上,强调管乐的混合音响特色,其协和度作次要考虑。作曲家把这种运用手法视为一种有趣的器乐游戏,一种纯客观的器乐音响组合,总是优先于情感特征因素的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作品采用多元化的材料、对位化的织体、独特的乐器组合方式与变奏、新颖的节拍节奏与多调性以及基于传统又有所突破的曲式结构等,展示了古典精神与现代音乐语言在高度技艺下的巧妙溶合。斯特拉文斯基没有照搬古典主义音乐已有的模式,而是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去改造它,从而赋予了音乐新颖的音响效果和个性特征。参考文献1][德]沃尔夫冈·多墀吴著,俞人豪泽,《斯特拉丈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美罗伯特·克拉夫特著李毓榛等译,《斯特拉文斯访谈录》M,东方出版社,2004年2月,[3美]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青乐出版社,1981年10月[4]童忠度著,《现代乐理教穫》M,湖南文艺出版社,203年4月[5]李言褪箸,《曲式与作品分析M,中央民族大学出板社,203年46]杨通八t《艺术探索家斯特拉文斯基》J],《人民音乐》,1982(9)。中国煤化工CNMHG编樨:吴新伟]④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59页③杨通八《艺术探索家斯特拉文斯基M载《人民音乐》1982年第9期第50页方数据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Stravinsky: Octet and its analysisWANG Yong-zhenAbstract Octet is virtually the first piece of Neo-Classical work by Stravinsky. The composer organically combines classical genre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in this work to endue it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work shows uniquesound effects by using multifold materials, individualized mode layout, innovative beats and rhythms, novel variation skills, and form based on tradition andat the same time breaking the traditionKey Words: Stravinsky Octet Irregular Beats Polytonality Variation当当当当与如与与与当与当当(上接第25页)A Discussion on the Leading Status of Qi-Lu in MusicCulture of China in the Dong-Zhou PeiodXIANG Yang, ZHANG Zhun, LIU Nu-tongAbstract: Yue-Culture( Music Culture) is an organic par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music culture in Qi- Lu period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music cul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Qi-Lu music culture of theZhou Period on the practical, theretical, educational and metaphysical asand demonstrates the leading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of Qi-Lu to Chinese musiccultureKey Words训抖髯抖抖瞽转抖}列贔抖}}}}髯兴}兴抖髯孙(上接第45页)Structure Analysis of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 3BAO Yuan-kaiAbstract: Piano Concerto No. 3 by Bela bartok uses and develops the rich music materialsin Hungary and other East-Europe countries, - and combines with high-levelprofessional compositional technique中国煤化工,Inspiring us todevelop our own professional composiCN MHGtal materialsKey Words: Concerto Variation Form Rondo Form Sonata Farm Fugato, ParallelModes, Mode Substitution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