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回顾与2018年展望

中国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回顾与2018年展望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07年以来,中国的石油上游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伴随着国际油价高企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上游行业经历了长达近1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在持续低油价和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石油上游行业明显下行,投资下降,产量减少。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再平衡和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石油上游行业有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发展。

一 石油资源分布广泛,可采储量接续有待加强

(一)主力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良好,资源潜力较大

中国处于欧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之间,具有独特的区域地质背景,且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发育了众多各类沉积盆地,以中小型盆地为主,分布广。截至目前,勘查实践表明,全国100多个沉积盆地具备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其中40多个获得工业规模油气发现。总体上,沉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较好,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丰富,但普遍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多旋回特征明显,具有多油气源、多储集类型、多封闭类型、多次成藏、多次调整和多勘探领域的复杂性。

总体上,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其中,东部地区含油气盆地主要为中新生界陆相坳陷、断陷盆地。中、西部地区主要为中古生界克拉通、前陆盆地,普遍具有多期次构造演化、海陆相叠合特征,海域多为中新生界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深远海主要包括南海中南部沉积盆地。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勘探领域。青藏与南海中南部是目前中国油气勘探仅存的两大空白区。

其中,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珠江口等八大主力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良好,资源丰富,潜力大,是目前和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二)勘探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亟须加强可采储量接续

中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01亿吨。其中,陆上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18亿吨,可采资源量为229亿吨;近海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39亿吨,可采资源量为72亿吨。

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1亿吨,探明可采储量101亿吨,累计石油产量65亿吨。从资源探明程度来看,截至2016年底,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的探明率约为30.3%,总体处于勘探中期阶段;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看,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利用率约为21.6%,总体处于开发早中期阶段(见图1)。综合来看,我国石油资源丰富,总量规模大,勘探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未来潜力仍然较大,而且亟须加强勘探,增加接续可采储量。

图1 中国石油资源结构(截至2016年底)

如果考虑深水海域和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致密油等非常规资源,我国石油资源潜力更大,发展空间更广阔。

(三)石油资源分布广泛,各方面差异显著

总体上,中国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尽管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广泛,但资源规模、资源丰度、品质等方面,无论从区域还是从盆地及层系分布来看,都差异显著。

从区域分布看,目前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近海海域(见图2)。其中,东部地区石油资源最丰富,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35.7%和40.2%,青藏和南方地区资源量最少,资源量合计占比为5.7%。待探明地质资源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全国的27.3%和28.3%。

图2 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大区分布

从盆地分布看,石油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地质资源量大于10亿吨的盆地有15个,包括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海域、准噶尔盆地、珠江口盆地、羌塘盆地、柴达木盆地等(见图3),这15个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91%和91.4%。其中,地质资源量大于100亿吨的有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合计石油地质资源量占全国的69.5%。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中,84%分布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北部湾盆地8个主力盆地。

二 石油勘探成效显著,探明储量保持增长

(一)勘探投资有所减少,但在上游总投资中占比稳步上升

图3 全国主要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

统计显示,2007~2013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由2007年的72.39美元/桶上升至2013年的108.66美元/桶的高位。在高油价下,我国油气上游勘探投资由2007年的541.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86.1亿元,年均增长6.4%。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下跌,至2016年2月,布伦特一度跌至35.1美元/桶,跌幅达65%。油价暴跌导致全国油气勘探投资大幅减少,2015年全国油气勘探投资600.1亿元,同比下降19.2%。

2016年,全国油气勘探投资继续大幅缩减至527.5亿元,同比减少12.1%;完成探井2715口,较2015年减少了308口,同比下降10.2%。在持续低油价下,尽管投资不断下降,但勘探投资在上游总投资中的占比却呈稳步上升态势,2016年达到28.3%(见图4)。

图4 2007~2016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对比

(二)石油勘探成效显著,鄂尔多斯盆地获得重大发现

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发现规模以上油气田993个。其中,油田722个,气田271个,油田占全国油气田总数的72.7%。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先后获得22个亿吨级以上重大油气发现,新探明亿吨级以上的大型油田或油气区14个,合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9.7亿吨(见表1)。其中,2007~2010年,主要石油勘探发现集中在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松辽等盆地,相继探明了塔河、华庆、南堡、姬塬(2次新增)、兴隆台和古龙6个亿吨级油田。

表1 2007~2016年全国石油重大发现及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2016年,全国石油勘探成效显著,发现了2个亿吨级以上油田,分别为鄂尔多斯盆地的南梁油田和环江油田,同时在渤海海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合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5.54亿吨,占同年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60.6%。2017年,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再次获得重大发现,保持了规模储量的高峰增长。

(三)探明石油储量高位增长,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1亿吨,技术可采储量101亿吨,经济可采储量92亿吨。从区域分布看,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54.3%;中部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15.7%;西部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17.3%;近海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12.7%。探明储量的分布特征既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油气勘探程度,也反映了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东部地区以石油资源为主,探明率高达46.2%,中部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率为32.8%,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为20.9%,近海石油资源探明率为20.2%。

从盆地分布看,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珠江口、柴达木等主力含油气盆地。

从时间看,21世纪以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持续高位增长。2001~2016年,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8亿吨,年均增长10.5亿吨。其中,“十五”期间新增储量49.8亿吨,年均增长9.96亿吨,“十一五”期间新增储量57.51亿吨,年均增长11.5亿吨,“十二五”期间新增储量61.3亿吨,年均增长12.26亿吨。上述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保持高位增长。

受国际油价下跌和勘探投入下降的影响,2016年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4亿吨,较上年下降18.3%,为近10年来首次低于10亿吨(见图5)。预计2017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10亿吨左右,总体依然处于高位增长。

图5 2001~2016年全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三 低油价影响开发投入,石油产量同比减少

(一)低油价影响开发投资,工作量显著下降

统计显示,2007~2013年中国油气开发投资由1531亿元增长到2876亿元最高峰,增长了0.9倍,年均增长11.1%,高于勘探投入增幅。其中,2007~2010年钻井工作量显著增长,石油开发钻井进尺年均增长25.9%;2010~2013年,尽管开发投资显著增加,但进尺增幅明显收窄,2013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工程量快速增长带动工程成本大幅提高,投资效益下降。

2014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暴跌,主要石油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主动关闭低效益井,大幅削减开发投入,与2013年投入高峰相比,2016年全国油气开发投资为1333亿元,下降了53.6%,是2007年以来投资最低值。投资下降导致工作量显著下降,2016年全国完钻开发井较上年下降23.5%,开发钻井总进尺同比减少25.02%(见图6)。

图6 全国油气开发投资及油井钻井进尺变化

(二)石油产量同比减少,增量主要来自中东部地区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开发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8亿吨,占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75.5%;2016年,全国剩余石油技术可采储量35亿吨,剩余石油经济可采储量25.36亿吨,储采比为12.7。

21世纪以来,全国石油产量总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2010年石油产量突破2.0亿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历史峰值,较2007年的1.87亿吨增长了15.0%,年均增长约350万吨,年均增速为1.8%,略低于21世纪以来平均值(见图7)。

图7 全国石油产量变化趋势

2016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上游业务普遍亏损,主要石油公司勘探生产由重规模转向求效益,主动减产,削减开支,全国石油产量跌至2.0亿吨左右,同比减产约1500万吨,首次大幅减少,同比降幅7.0%。2017年1~10月,全国石油产量约1.60亿吨,同比下降约3.4%,继续呈下降趋势,预计全年产量约1.95亿吨,与上年相比下降约500万吨。

全国石油产量主要集中于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珠江口、准噶尔和塔里木六大主力含油气盆地。统计显示,2016年上述六大盆地石油产量合计占全国石油产量的92%,其他盆地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见图8)。

图8 2016年我国石油产量的盆地分布

2007~2016年我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分布情况见图9。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中东部的渤海湾海域和鄂尔多斯盆地,2017年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02.2%和40.7%。同期产量下降的盆地主要是渤海湾(陆上)和松辽盆地,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19.7%和15.8%。

图9 2007~2016年我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分布

四 多种因素制约勘探开发潜力,应加快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

(一)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多种因素制约潜力释放

1.石油资源品位持续下降

已探明的浅层石油储量占到全部储量的61.9%,主要分布在东部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多数已经动用,剩余未动用储量较少。“十一五”以来,每年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品位总体呈下降态势。统计显示,2007~2015年,年均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之比由20.2%下降至17.7%,下降了2.5个百分点。2016年低渗透、特低渗透等低品位储量比例高达70%左右。统计显示,2001~2016年,低品位储量占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采收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待发现石油资源品位总体也较差,超过40%属于低渗透资源,16%位于深水海域,25.7%位于深层和超深层。

2.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

随着工作程度提高,油气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深层、深水、非常规日益成为重要接续领域。目前,主力大盆地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中新生界碎屑岩构造—岩性圈闭、前陆冲断带、致密油气等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由于勘探深度加大、剩余资源品质降低,有利目标优选、油气层识别等难度增大,地震、钻井、测试等施工难度加大,探井成功率总体呈下降态势,成本不断攀升,给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更大挑战。

3.油气地质理论和关键技术制约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不断拓展的勘探领域,油气地质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束缚油气勘探。其中,高温高压、古老地层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理论、致密油形成与富集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影响了深层、深水及致密油等新领域油气的勘探开发。

4.市场竞争不足及政策不完善制约资源潜力释放

近年来油气上游领域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但资源管理改革进程总体滞后,开放程度依然十分有限,缺乏油气矿业权流转的有效机制,资源潜力释放受到抑制,充分竞争、多元生产供应的勘探开发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同时,资源开发政策亟待完善,深层、深水及致密油的规模效益开发迫切需要有力的前期政策支持。日益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应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

加强油气资源地质调查评价。加强对风险大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的地质调查评价。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红线外的油气资源调查。着重加强深层、深水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促进油气新发现,构建陆海统筹、东西并重、常非并举的油气资源勘查新格局,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不断夯实油气资源基础。

加快推进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以油气矿业权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上游体制改革,放宽准入,不断引入竞争,完善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制度、流转制度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建立以油、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

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创新。科技创新对于降低开发成本、推进油气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对重大油气地质理论问题的研究,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做好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关油气地质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攻关,重点攻关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型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难动用储量规模效益开发和新发现油田产能建设。

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政策。加大油气勘查开采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税费政策,对低品位、非常规、难动用的资源开发给予适度的财税支持和金融扶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继续加大对深层、深水油气资源等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油气资源税费收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方式和比例,促进形成资源开发惠及地方的机制。

五 探明储量有望稳定增长,稳产前景面临挑战

(一)探明储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未来我国油气勘探将继续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东(中)部地区主要立足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深化精细勘探、增储挖潜。西部地区以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为重点,加快探明优质资源储量。近海以渤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深水区等为重点,加快海洋油气勘探,以寻找大中型油田为目标。

预计2020年前,国内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将稳定增长,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亿~12亿吨,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有望超过420亿吨。预计2030年之前,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年均新增储量10亿吨。

(二)稳产前景面临挑战

通过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加快海上油田开发、加大低品位资源开发力度,实现未来国内石油产量稳中趋增。通过积极发展先进采油技术、稳产技术和稠油开发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努力减缓老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同时,巩固发展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西部石油生产基地,加大南海深水石油勘探力度,尽快建成石油产业基地,形成新增产能,加快上产,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

通过加强渤海湾、松辽、新疆、鄂尔多斯、南海五大油区、大盆地及中小盆地的油气田开发,不断提高采收率,特别是加强致密油开发,实现低品位石油资源规模效益开发,在国际油价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上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前,石油产量稳定在1.9亿~2.0亿吨。预计2030年,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难度的加大和成本上升的制约,石油产量将稳中趋降至1.8亿~2.0亿吨。其间,如果理论与技术创新获得重大突破,使开发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油气体制改革不断激活资源潜力,石油产量有望稳中有升,至2.3亿~2.5亿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