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贸易保护主义对中非贸易发展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对中非贸易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会发现“危机”与“保护”总是如影随形。在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式各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期实现经济复苏。其内容往往会包括“购买本国货”“雇用本地人”“产业扶持政策”“限制境外投资”等涉及对本国产业和就业的保护。除此之外更有“提高关税”“进口管制”“技术性壁垒”“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措施出台。在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下,中非贸易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中非贸易发展存在新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非洲国家也纷纷采取关税、非关税、区域性贸易壁垒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将给中非贸易发展带来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高额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减弱或防止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是由各国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是各国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内市场、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手段。关税是世贸组织允许各成员使用的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政策工具。而非关税措施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和手段的总和。[1]包括贸易立法、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等更隐蔽、更灵活的贸易措施。在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初期,关税是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方式;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或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关税减让为中心的多边贸易谈判取得显著成就,世界整体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非关税措施逐渐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

一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趋于恶化,为遏制经济下滑和失业率上升的不利形势,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保护国内产业和产品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签署避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承诺,至2009年2月底,二十国集团中的17个国家已实行了47项贸易保护措施。[2]

具体来说,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经济政策包含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内容

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例如,2009年2月,美国通过的《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中包含“购买美国货”条款(第1605款),其中规定法案拨款和其他资金项下的公共建筑或公共工程,必须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和制成品。明显背离了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上达成的“不设置新壁垒”的共识,并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导致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3]为帮助汽车产业脱离困境,美国向三大汽车企业提供了174亿美元解困方案。之后,法国、日本、英国、瑞典、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纷纷效仿,迅速加入到救济本国汽车业的行列。[4]

此外,各国政府对金融、投资、就业等领域的保护也频繁出现。例如,美、欧多国要求银行优先向国内放贷,跨国金融活动受到限制;美国国会提出对外劳动限制雇用、优先辞退的议案,且限制给予向国外转移就业的美国公司减免税收;法国准备设立国家基金严防国内重要企业遭外企并购,并要求受政府援助的公司不得关闭在法工厂,不得在他国增资设厂。[5]

(二)采用直接的进口限制措施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的提高进口关税和进口管制仍然是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例如,印度尼西亚对500多种商品实施进口管制;俄罗斯对汽车、禽肉和猪肉加征高额进口关税;阿根廷对进口鞋和汽车配件施加新的限制措施;厄瓜多尔对部分肉类产品征收的关税由25%猛升到85.5%;阿根廷和巴西提高酒类、纺织品、皮革品和桃的进口关税;印度对进口大豆油加征20%的关税。[6]

(三)滥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国使用诸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的巨大冲击,但在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下,此类贸易救济措施有被滥用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实体经济,各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快速增加,最终导致2008年全球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208起)较前年增加了15%;最终被认定为倾销并课以惩罚性关税的案件数增加了22%。[7]进入2009年,贸易调查数量出现激增趋势。截至2009年3月25日,全球已发起29起反倾销调查、3起反补贴调查和6起保障措施调查。世界贸易组织警告称,全球新的贸易救济调查的案件数量可能会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而急剧增加。[8]

(四)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隐性贸易保护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些工业较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对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的一种措施。[9]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4条,其中技术法规和标准67条,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17条。2008年美国在技术法规方面颁布了诸多新的法案或修正案。包括《消费品安全改进法》、《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强制性原产地标签》等法案。2008年,日本颁布了许多技术法规,涉及包装容器、电器、玩具、化学用品等各个行业。[10]

二 贸易保护主义对中非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下,中非贸易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商品贸易突飞猛进,2008年,中非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9年1~6月,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下降了21.8%,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分别下降了16.9%、24.5%和20.3%。同期,中国对非洲出口额却仅下降了5.4%。[11]这体现出非洲市场对于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性。而中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外部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频繁出台,对于中国和非洲国家来说,扩大对发达国家出口都将困难重重。为应对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抵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和非洲国家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是双方共同利益所在。

其一,中国传统出口市场对华贸易争端频发,为转移风险,非洲将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出口国,已经成为此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方。据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涉案金额约100.35亿美元,已远远超过2008年的62亿美元。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不仅有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有土耳其、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案件涉及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日用品、机电、矿产、养殖品等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行业。[12]当前中国与欧美等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呈全面上升趋势。2008年,欧盟在全球新发起10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对华反倾销调查就有6起。[13]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引起多方关注。例如,美国对中国的轮胎征收三年惩罚性关税。而当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争端还相对较少。

鉴于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下滑的状况,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调整出口战略,抢占非洲市场。例如,美国、欧盟和非洲是中国鞋类产品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在美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2009年前5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鞋7.5亿双,下降15.2%;对欧盟出口鞋7亿双,下降9.9%。而同期对非洲市场出口鞋4.2亿双,增长了30.5%。中国对非洲市场出口的主要是价格较低的橡胶或塑料制鞋,共出口3.5亿双,增长了41.2%。[14]

其二,非洲国家受制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需要开拓中国市场。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对非洲国家提供了特殊的市场准入优惠,如欧盟2001年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的“除武器外全部免税”政策和美国2000年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制定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这两项措施对非洲国家出口产品提供了大量的免税和免配额的优惠条件。表面上看,这些市场准入优惠应该会大大促进非洲国家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但事实情况是,这些优惠措施给非洲国家带来的出口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欧盟的优惠政策没有将重心放在非洲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上,很大比例的非洲出口产品没有较为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欧盟也没有对这些产品执行最惠国关税,因此“除武器外全部免税”的政策对非洲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很小(见表1)。突出的例子是赤道几内亚,2001年赤道几内亚对欧盟出口总额约为75亿美元,但是在“除武器外全部免税”政策下却没有出口额。当年在此政策下出口额最大的国家是赞比亚,但也仅出口了135.9万美元,远不及当年对欧盟出口总额的1.6亿美元。[15]

在《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下,非洲国家对美国出口量最大的产品是石油、矿产品等资源类产品,曾经受益较多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已出现下滑势头。2008年美国在《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下最大进口产品是石油,占进口总额的92.3%,而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额却下滑10.4%,农产品进口额下滑7.9%。尼日利亚、安哥拉、南非、乍得、刚果(布)是在《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其次是加蓬、喀麦隆、莱索托、马达加斯加、肯尼亚、斯威士兰和毛里求斯。[16]非盟副主席穆文查称,《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严格的质量限制和冗长的认证过程阻止了许多非洲产品出口美国,非洲需要敦促美国改进质量认证过程,尤其是卫生和植物卫生评估。

表1 2001年欧盟“除武器外全部免税”政策对部分非洲国家出口的影响

续表

对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农产品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出口产品,但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导致非洲农产品无法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目前,发达国家仍耗巨资对农业进行补贴。2000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补贴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48%,总数超过3000亿美元。欧盟每年花费400多亿欧元用于农业补贴。发达国家的贸易扭曲型政策大大阻碍了非洲国家农产品出口,而且发达国家还强迫发展中国家所出口的产品使用全球市场价格,这些政策都直接影响到了非洲国家农民的收益。[17]此外,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性壁垒也限制了非洲农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对农产品规定了极其严格的农药、兽药及重金属残留限量。这些残留限量不但经常变更,而且往往在正式批准实施后才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其最终法规。

为规避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非洲国家需要开拓新兴市场。而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对非洲国家进口商品的免税措施[18],使得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出口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二)非洲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为中国出口设置障碍

自由贸易只是在理论上最为理想的贸易政策,现实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政策。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非洲国家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更是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类贸易保护政策出台。具体来说,非洲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传统的提高关税和直接的进口管制仍是主要贸易保护手段。许多非洲国家在大幅提高关税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提高关税水平比起建立健全反倾销体系成本要低。[19]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的统计,埃及对车辆、服装、部分酒类饮料等商品实行高关税,最高达到3000%。南非对部分成衣征收37.9%的关税,对部分纺织品征收高达1000%的关税。南非的关税高峰主要集中在纺织、皮革、鞋、布料、摩托车及零部件和加工食品。为扶持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南非还对糖类产品、羊肉、牛奶和玉米等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截至2007年底,尼日利亚已单方面宣布对59种产品实施进口禁令,其中就涉及中国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商品,如纺织品、鞋类、箱包等。[20]

其二,非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如南非和埃及均对进口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南非共有约5000项国家标准,其中约60项为强制性标准。2008年南非又新颁布了13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而且有些标准不符合现行的国际标准,对中国产品出口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埃及约有5600项国家标准,其中约400项为强制性标准。埃及对食品的保质期、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等均有较为苛刻的要求。[21]

其三,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非洲国家针对本国产业,特别是对落后产业的保护进一步增强。例如,2008年10月,南非政府通过《汽车生产和发展计划》(ADPD)方案,内容包括从2012年起进口整车关税一律统一为25%。南非政府还表示将通过提高食品的进口关税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22]为扶植棉花产业,埃及将棉花补贴提高了50%。提高补贴后,政府对每50公斤棉花的补贴由100埃镑提至150埃镑(1美元约合5.6埃镑)。[23]非洲国家的产业保护政策,将对中国产品出口造成冲击。

其四,在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下,中非贸易争端也有加剧的趋势。当前,南非和埃及是非洲国家中对华贸易争端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底,南非和埃及分别对中国产品发起了42起和17起贸易救济调查。纺织品、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是南非对华反倾销的重点。埃及对华反倾销主要涉及机电、轻工、化工等产品。[24]贸易保护主义具有示范效应,世界各国对华贸易救济措施频繁出台,也会导致非洲国家对华贸易争端的增加。2009年1月,南非对华聚酯纱线发起反倾销调查。2009年3月和8月,埃及国内产业界分别要求对中国女袜和多项交流发电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目前埃及贸工部正在审查这两项申请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在未来也需要警惕非洲国家对华的贸易救济调查。

总之,非洲国家现行的和即将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都将为中非贸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中国对非洲贸易发展面临非洲区域性贸易壁垒

世界贸易组织虽然倡导自由贸易,但也认可一些贸易保护的例外条款以保障各成员方的利益。根据《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规定,允许缔约方在满足一定的严格标准的情况下,在其领土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区域贸易集团。并且规定,在区域贸易集团中的贸易自由化行动可以偏离最惠国待遇原则,对集团内成员间相互给予的贸易优惠可不给予集团外的国家。区域贸易集团从本质上是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一般原则,特别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但世界贸易组织将此行为视为其规则的一个重要例外。[25]也就是说,区域性贸易集团在成员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集团外的竞争者存在遏制作用。由此贸易保护从独立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区域贸易集团还存在进一步转向为更加封闭和具有排他性的趋势。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急剧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非洲国家更加关注开发区域组织内部市场,非洲各区域组织也纷纷加快了一体化进程,试图借此促进经济和贸易增长。2008年8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9年6月7日,东南非共同市场正式成立关税同盟,实现该地区对外贸易的高度统一。东非共同体将于2009年11月签署共同市场协议,以实现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完全自由流通,共同市场在2010年初正式启动。

三 结语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各国都试图通过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降低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一味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延长经济的萧条期。唯有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才能使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步入平衡发展的轨道。正如自由贸易的坚定倡导者贾格迪什·巴格瓦蒂教授在其著作《现代自由贸易》一书中提到的,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代表着“个别利益”,而自由贸易则代表了“大众利益”。[26]在“个别人”与“大多数人”的博弈中,应该尊重和保护多数人的利益。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