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分析与评价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概述

(一)产业定义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农林剩余物、畜禽粪便、加工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或水面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加工转化生产生物能源的一种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二)产业结构

从横向产业布局角度划分,生物质能源产业包括生物质发电产业、沼气工程产业、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和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等;从纵向产业链角度划分,生物质能源产业包括生物质原料生产与收集、生物质能源开发与转化、生物质能源供应与消费等。

生物质发电产业、沼气工程产业、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和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平行发展的4种主要产业类型,代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不同转化方式。由于生物质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质能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目前4种主要生物质能源产业类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如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以发展沼气工程为宜,木薯、陈化粮等以转化燃料乙醇最为合适,地沟油、木本植物油是开发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可用于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或发电。生物质能源可弥补市场对电力、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的多元需求。截至2013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并网总容量达到7790兆瓦(年产能折合标准煤约682万吨),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沼气工程达10万处,年产沼气21.1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约150万吨),2013年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超过683万吨(折合标准煤约341万吨),2013年燃料乙醇产量达到210万吨(折合标准煤约196万吨)。

在产业技术结构方面,近年来生物质能源产业物质形态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吸收与转化,生物质产业总体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在知识形态技术方面,产业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培养了一批产业科研与技术人员。在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方面,我国生物质锅炉与小型汽轮机技术已基本成熟,提高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是目前提升生物质发电产业效益的要素之一。在沼气工程方面,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中的工艺技术已基本成熟,连续搅拌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Continuously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沼气生产工艺,对核心装备基本完成了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和产业化开发。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与装备水平相对成熟,产业化发展已不存在重大技术障碍,成型设备包括辊模式、螺旋式、柱塞式等,其中辊模式是目前采用的主流机型。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以木薯乙醇技术与装备最为成熟,是非粮燃料乙醇技术的首选方向,已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甘薯乙醇与甜高粱乙醇技术基本成熟,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而纤维素乙醇技术成熟度较低,尚存在关键性技术问题未解决。

在产业布局方面,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以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为例,江苏省与山东省累计装机容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沼气工程产业空间布局与各地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禀赋有关,大中型沼气工程多建设在大型畜禽养殖场周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与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发展受地区气候与区域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小,产业布局与相关生物质资源禀赋吻合明显,如木薯乙醇产业一般与木薯种植基地配套,目前国内的木薯乙醇项目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和浙江省舟山市。

在产业组织方面,生物质能源产业组织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整个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目前不存在行业垄断。产业投资主体分散,企业间联系少,相互耦合关系弱。秸秆直燃/气化发电产业主要由国有大型发电企业投资,沼气工程产业一般由大中型养殖场配建和运营,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一般由中小企业或个体业主投资,液体燃料产业以大中型企业投资为主。

在产业链方面,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包括生物质原料生产供应、生物质能源转化,生物质能源市场销售和产品终端利用4个环节。其中,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产业链为:原料收集→原料运输→(热解气化)→燃烧发电→电力输送与使用;沼气工程产业链为:畜禽养殖与粪便储运(秸秆收储运)→沼气生产→沼气提纯→产品供应;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链为:原料收集→原料储藏与运输→成型燃料生产→产品销售与使用;生物质液体产业链为:能源作物种植(原料收集)→液体燃料转化→提纯分类→市场销售。目前生物质能源产业链仍存在薄弱环节,如缺少适合小地块作业的原料收集与预处理装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较低、纤维素乙醇技术转化效率低等。

(三)产业特点

第一,资源分布广,开发前景好。生物质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再生,是地球上唯一的可再生碳源,与太阳能、风能同属可再生清洁能源,因此,生物质能源能够永续利用,并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可收集农作物秸秆量达到6.87亿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大。

第二,转化方式多,产品市场大。生物质能源转化方式多样,可用于直燃/气化发电,也可通过生物、化学或物理转化的方法生产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满足能源市场,尤其是农村能源市场对不同形态能源的需求,产品市场空间大。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相比,生物质能源发电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原料可存储,产能可调节,用于电网调峰的优势明显。

第三,综合效益佳,战略地位高。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两端,一端是能源产业,另一端是农业。加快农业剩余物的能源化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能源安全战略,而且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明显。从生物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环节看,生物质能源产业CO2净排放量近似为零,尤其是生物质产业可实现对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生态和环境效益显著。

二 生物质能源产业当前问题深度分析

(一)政策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和《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办法,制定了20多项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和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和《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同时,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荐绿色能源县的通知》(国能新能〔2009〕343号),并于2011年与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资助范围包括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物质成型燃料工程等。另外,规定成型燃料相关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的,可享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尽管如此,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仍存在以下不足。

1.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

生物质能源产业属新兴产业,存在市场份额小、交易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等问题,产业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补贴、税收、投融资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已有10余项,但缺乏实施细则。例如,《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仅对大型生产企业进行了补助,而缺乏针对农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影响了农民使用生物质能的积极性。政府需尽快制定实施一系列财政激励性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民开发使用生物质能源。

2.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技术瓶颈直接制约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尤其是强化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效率和综合创新方面的支持。政府公共部门应先期投入,鼓励科研部门与企业联合攻关,积极培养生物质能源技术方面的科研技术人员,加强生物质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试点示范。同时,为增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须制定完备的产业技术国家及行业标准,从前端把握好生物质能源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性,并且研究环保排放标准的制定,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步伐,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

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创新投融资支持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生物质能源市场投资,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控制市场风险。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效率高、前景好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同时,既力求全面系统,又要把握支持重点,重点支持产业化发展步伐较快的生物质成型、沼气、发电、生物乙醇等项目。以市场化手段为主体,通过健全投融资机制,引导市场投资主体自发转向低能耗、低排放、综合效益高的生物质能源产业。

(二)产业自身问题

1.原料分散,收储成本高,供应受季节影响大

我国农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大约相当于2.985亿吨标准煤,发展潜力巨大,但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养殖结构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各地区秸秆等生物质原料的种类复杂、产量分布不均。

工业化、规模化是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方向,资源持续有效供应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作物秸秆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保证秸秆资源周年持续供应,原料必须进行长距离收集和规模化储存,导致能源生产成本剧增。依据不同地区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分布特点,可将全国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开发利用分成3个区域:资源集中地(东北区、蒙新区和华北区)为重点开发利用区;资源分散地(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为适度开发利用区;资源短缺地(黄土高原区和青藏区)为限制开发利用区。

2.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备,设备工艺技术开发基础薄弱

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增强设备可靠性、提高连续生产能力和形成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等。目前生物质能源相关设备制造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多为产品仿制,难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如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设备制造多为农机制造企业,机具的可靠性较差、能耗高且使用寿命短。同时,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技术体系中还存在配套燃烧设备不完善,秸秆的收集、储运和初级处理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应加强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通过有效消化吸收,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国外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完善国内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攻克产业技术薄弱环节,积极拓展生物质能源应用领域。

3.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低

生物质能源可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宜居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产业链不够完善,以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为主体,少量大型企业刚刚进入该领域,市场份额过小,运营维护费用高,难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很多生物质能源项目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行。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投资高,目前多为国家支持项目,沼气工程运行过程较为复杂,中小企业或个人没有足够的工程管理和技术经验,导致运营管理和生产成本高,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三)各种问题之间相互制约

1.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搭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政府部门导向作用不显著,公众缺乏对生物质能源的认识,相关政策仅对生产环节起作用,而原料供应与生物质能应用方面鼓励支持少,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物质原料的收集、储存和运输。应引导农村用能方式转变,提高生物质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特别是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工程的推广应用。

2.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直接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支持推广潜力较大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如生物质成型燃料,该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在关键设备寿命、能耗,以及配套生产线的可靠性方面仍需技术突破,目前多为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多数投资者缺乏相应的研发资金,需要依靠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应时所需,根据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完善产业财税扶持政策。

3.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企业利润,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随着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投资是有限的,需要寻求更多的社会投资,以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除了政府投资,企业或个人自有资金是主要投资渠道,市场发展初期,企业不敢冒风险追加投资,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减小企业投资风险,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应制定生物质能源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优惠政策,目前银行贷款普遍存在申请困难、利率高、贷款抵押额度高、贷款期限短等问题,企业找不到良好的投融资渠道,制约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三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评价

(一)产业发展路径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历程较短,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可归纳为技术研究、装备开发、示范推广、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等过程,具体包括产业政策路径、产业技术开发路径、产品市场定位与开拓路径、产业链培育路径和产业资金筹措路径等。

1.产业政策

对于新兴产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产业培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推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00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随后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涉及生物质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框架和目标体系逐步形成。

2.产业技术开发

由于生物质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势必要求配套多元化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起步晚,产业技术发展历程总体上是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部分单项技术经过原始创新,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生物酶转化可再生油脂原料制备生物柴油技术、超临界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等。同时,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对产业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如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由于积温低,沼气工程需要开发低温发酵技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多元并举的良好态势。

3.产品市场定位与开拓

生物质能源转化方式多,转化的产品包括电能、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可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产品销售渠道广,但由于在产业发展初期产业规模总体较小,除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外,产品定位主要在项目建设地所处的农村市场,解决农民生活与生产用能问题。随着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建设多能互补型分布式能源系统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4.产业链培育

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条长,在产业链培育阶段以核心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开发为先导,突破单项技术、培育单点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料收集与储运体系,拉伸产业链条。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产能迅速提高,政府开始通过价格补贴等行政手段培育新的生物质能源市场,并建设必要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从而形成集原料收集、能源加工、产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5.产业资金筹措

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培育阶段,技术研究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示范项目建设以政府和中小企业投资为主体,大型项目以国有大型企业投资为主体,小型生产项目以中小企业和私营业主投资为主体。随着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和补贴措施的相继出台,产业投资优势逐渐显现,目前正在形成以市场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由个人投资、企业法人投资、金融基金投资等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已建成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累计核准容量达到12226兆瓦,其中并网容量7790兆瓦,占核准容量的63.7%。江苏省、山东省累计核准容量分别达到1395兆瓦、1376兆瓦,分别占全国累计核准容量的11.4%、11.3%,居全国前两位。从区域分布上看,生物质发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并网容量达3515兆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5.1%。

生物质发电行业的标杆企业在技术、成本方面已经具有明显优势,已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赢利能力得到了初步验证。生物质发电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进展较快,目前已掌握高温高压生物质发电技术。

2.生物质沼气工程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沼气工程已达到10万处,年产沼气约21.1亿立方米。其中,处理工业废弃物沼气工程332处,年产沼气2.7亿立方米,处理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9.96万处,年产沼气18.4亿立方米。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发酵工艺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相关装备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还积极引进了国外的新材料与新工艺。另外,沼气利用设备,如沼气发电机组、燃气锅炉、大型灶具等的研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3.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总产量已达到683余万吨,近几年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比较迅速,有多家生物质成型燃料企业相继投入生产,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建立了多处年产万吨以上的产业化生产基地。总体而言,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处于产业化示范推广阶段。

目前,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发展已比较成熟,设备生产率和设备能效有较大提高,但大型生产线存在自动程度偏低、生产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4.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4个陈化粮乙醇项目和广西中粮木薯乙醇等项目合计生产燃料乙醇约210万吨,受到国家对粮食乙醇项目投资建设的政策限制,木薯燃料乙醇、甜高粱燃料乙醇是未来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生物柴油产能达到200万吨,但受原料供应限制,全年产量不足90万吨。

粮食乙醇与木薯乙醇技术已经成熟,而纤维素乙醇尚存在技术难点,目前只建成了若干小规模试验装置,不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生物柴油技术体系基本形成,生物质酯化技术和生物酶法合成技术分别进入了应用推广和中试示范阶段。

(三)产业发展机制分析

通过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现状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归纳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制。

1.政府引导机制

与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与形成机制不同,传统产业可以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自发形成、逐步壮大,而生物质能源产业属新兴、弱势产业,产业技术基础弱、产业投资经济效益低(甚至没有效益),完全市场状态下企业投资积极性小,但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其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战略意义重大,因此,政策引导与价格补贴长效机制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

2.科技创新机制

受产业规模整体较小和产业整体利润低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明显较弱,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是相关科研院所,以政府投资为主,随着产业规模效益的日趋显现,科技创新主体将逐步向企业转移。

3.市场投融资机制

资本是产业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助推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但目前产业利润总体较低,我国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政府引导,市场取向,多元投入”的产业融资机制。

四 典型案例

(一)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工程

1.工程概况

山东某地生物质能电厂装机容量为30兆瓦,2006年正式并网发电。该电厂总投资约3亿元,燃料以破碎后的棉花秸秆为主,年消纳农林剩余物30万吨。项目设备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厂房采用三列式布置,依次为汽机房、除氧间和锅炉房,汽轮发电机采用纵向布置。

2.核心技术

项目引进丹麦公司BWE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设计研发130千瓦的秸秆燃烧锅炉,实现了生物质发电设备国产化。在原料供应方面,电厂所在县设有8个秸秆收购站,这8个收购站占地面积大,网点辐射面积广,负责将农民送来的秸秆、木材加工下脚料、树皮等生物质燃料分类处理。

3.运营效果

该项目每年消纳农林剩余物约30万吨,一大批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壮大,项目培养的经纪人队伍已近200人,人年均可提供生物质燃料1000多吨,围绕燃料的收、储、存、输环节,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7000万元以上。

(二)大兴生物质成型燃料示范工程

1.工程概况

大兴生物质成型燃料示范工程总投资385.85万元,生产车间如图1所示。工程占地面积60亩,包括原料场、投料棚、生产车间、成品库、办公用房和检测用房等。项目以各种农作物秸秆、木屑、花生壳等为原料,年产生物质成型燃料1万吨,其中,颗粒燃料5000吨、压块燃料5000吨。

图1 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车间

2.核心技术

该示范工程核心设备采用双压辊环模式成型机,主要原料采用连续输送系统,调剂原料采用调制喂料系统,组成连续喂料和调制喂料相结合的混配工艺。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工艺流程

3.运营效果

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分散的生物质能源进行集中生产和供应,使农民使用便利,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居家环境和卫生状况。同时,1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可替代燃煤0.5万吨,减少CO2排放1.0万吨、SO2排放30吨、烟尘71吨。

(三)养殖场沼气工程

1.工程概况

项目年处理鸡粪便约12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兆瓦,年可发电1400万千瓦时;沼渣沼液全部转化为固态或液态有机肥。项目建设32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罐6座,配套建设1座4000立方米的格栅集水池、2座2000立方米匀浆调解池等。

2.核心技术

项目采用完全混合厌氧反应器(CSTR)沼气抽取工艺和热电肥联产技术,沼气主要用于发电上网,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可供沼气发酵工程自身增温和鸡场供暖,沼液、沼渣全部用作有机肥料,实现零排放。

3.运营效果

项目加上电价补贴和联合国CDM补贴,年收入达2034万元,年收益1446万元。该项目建设了“鸡—肥—沼—电—生物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预处理、发酵、沼气净化、贮存、发电技术,实现年减排温室气体(CO2当量)6.7万吨。

(四)广西某木薯燃料乙醇项目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项目占地45.26万平方米,建设投资7.6亿元,年处理鲜木薯150万吨(折成干片为61万吨),年产燃料乙醇20万吨、木薯渣8万吨、沼气2970万立方米、二氧化碳5万吨(见图3)。

图3 广西某木薯燃料乙醇项目

2.核心技术

该项目采用了风选风送(干法)、泵送(湿法)、除砂除杂、同步糖化浓醪发酵、中温连续液化、热耦合差压蒸馏、闪蒸热能回收、分子筛变压吸附脱水、蛋白絮凝分离、掺烧热电联产等燃料乙醇生产新工艺。

3.运营效果

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周边地区种植木薯近100万亩,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3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五 政策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指导,加大政策和财税扶持力度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土地经营方式、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差异大,因此,政府需引导企业投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而不应对某一地区产业发展成功模式进行简单复制。企业投资规模策划要兼顾产业规模效益与原料收储运成本,不宜盲目扩大投资。总之,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政府需引导企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加大政策和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从原料收集、设备购置、能源生产到产品消费的全产业链财税扶持政策,确保原料供应,并培育新的产品市场。

(二)加速科技进步,建立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

与传统能源产业相比,产业发展起步晚,技术积淀少,装备水平总体落后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基本特征。应加强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国家级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开发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测试平台和先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通过联合研究、技术攻关,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并积极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多方努力,疏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

(三)引导社会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整体利润较低,缺少市场投资的内驱力,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适度资金投入是助力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政府可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投资,加快形成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引导并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向生物质能源产业投资,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