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东对外贸易及中国与中东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

中东对外贸易及中国与中东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国际油价的变化是影响中东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2000年以后,受益于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带来的石油繁荣,中东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货物贸易方面,中东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长期呈现以石油换取工业制成品和食品的贸易模式。在服务贸易方面,运输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服务商品,旅游是中东国家对外进口的主要服务商品。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与中东国家经济互补性的提升,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及服务贸易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往来总体呈现以工业制成品换取石油的贸易模式,服务贸易往来则以中国在中东国家承接工程承包项目为主。在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虽然于2004年启动,但进展却明显落后于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由于油气等海合会最具优势的货物商品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在当前的谈判框架下,中海自贸区建立只能成为单方面有利于海合会的贸易合作机制。

一 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发展

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油气资源,中东国家至今仍未摆脱以石油、天然气换取食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模式。石油出口收入是影响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除土耳其和以色列外,中东地区的贸易大国几乎都是重要的产油国,而且,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也极易受到国际波动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工业品制造和出口能力的提高以及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中、印两国逐渐成为中东国家主要货物贸易伙伴,欧美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国家货物贸易中的重要性有了大幅下降。

(一)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要快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1948~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是9.3%,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是9.8%。而同期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6.6亿美元增长至26812.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1%。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仅弱于亚洲地区(年均增长11.1%),高于非洲地区(年均增长7.8%)、拉美地区(年均增长8.2%)和大洋洲地区(年均增长8.4%)。

在货物出口方面,1948~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额由25.7亿美元增长至15595.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5%。在货物进口方面,1948~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额由30.9亿美元增长至11216.4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5%。从货物贸易的平衡来看,1948~1962年,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常年都有逆差,1963年以后,中东国家的贸易状况大为改善,除少数几个年份外,绝大多数年份货物贸易都有盈余,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盈余持续扩大,由1107.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050.8亿美元,实现年均13.5%的增长速度(见图1)。

图1 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发展(1948~2011年)

由于石油出口收入是中东国家最为重要的外汇来源,石油价格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的规模,也是影响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油价频繁波动,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来说,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时期,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就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国际油价波动较为稳定的时期,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就会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时期,中东国家货物贸易也会相应出现收缩。根据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大小,可以大致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

图2 中东国家各时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长速度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时期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增长较为平稳。1948~1970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56.6亿美元增长至281.6亿美元,实现7.2%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货物出口额由25.7亿美元增至156.8亿美元,实现8.2%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进口额由30.9亿美元增至124.8亿美元,实现6.3%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970~1980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281.6亿美元迅速增长至3729.9亿美元,实现26.5%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货物出口实现28.0%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出口额由156.8亿美元增长至2368.7亿美元;货物进口实现24.3%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进口额由124.8亿美元增长至1361.1亿美元。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是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大幅收缩的时期。1981~1986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3942.7亿美元迅速下降为2122.0亿美元,年均收缩9.8%。其中,货物出口额由2262.4亿美元降至902.1亿美元,年均收缩14.2%;货物进口额由1680.3亿美元降至1220.0亿美元,年均收缩5.2%。

第四阶段,从1986年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虽然受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网络泡沫危机影响,中东国家货物贸易也曾出现过短暂收缩,但总体仍呈缓慢增长的态势。1986~2002年,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额由2122.0亿美元增长至6298.4亿美元,实现6.6%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货物出口额由902.1亿美元增至3390.6亿美元,实现8.1%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进口额由1220.0亿美元增至2904.8亿美元,实现5.2%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2002~2008年。这段时间,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再次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在这期间,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额由6298.4亿美元增长至23620.6亿美元,实现20.8%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货物出口额由3390.6亿美元增至13874.7亿美元,实现22.3%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进口额由2907.8亿美元增至9754.9亿美元,实现18.9%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六阶段,2008~2011年。这段时间,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东国家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带来非常大的冲击,2009年,中东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上一年度的23620.6亿美元锐减至17783.1亿美元,同比出现24.7%的降幅,这也是自1948年以来出现的最大单年降幅。其中,中东国家货物出口额由13874.7亿美元降至9611.9亿美元,同比下降30.7%;货物进口额由9745.9亿美元降至8171.2亿美元,同比下降16.2%。不过,金融危机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快散去,2010~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均出现20%的高速增长,但是,即使是到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也仅比2008年高出13.5%。因此,总体来看,2008~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再次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此期间,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23620.6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6812.0亿美元,实现3.2%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货物出口实现3.0%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出口额由13874.7亿美元增长至15595.6亿美元;货物进口实现3.6%的年均增长速度,货物进口额由9745.9亿美元增长至11216.4亿美元。

(二)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地理分布

在货物出口方面,石油是中东国家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除了土耳其、以色列两个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的国家,中东国家中的货物出口大国几乎都是欧佩克产油国。作为最大的中东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货物出口贸易国。不过,近些年,得益于转口贸易的发展,阿联酋货物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联合国贸发会的资料显示,2000~2011年,阿联酋货物出口贸易额在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由14.3%迅速上涨至18.3%。2011年,中东地区货物出口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总共有6个,它们分别是沙特(3647.4亿美元)、阿联酋(2850.0亿美元)、土耳其(1349.1亿美元)、伊朗(1305.0亿美元)、卡塔尔(1143.0亿美元)和科威特(1132.0亿美元)。2011年,以上6国的货物出口额占到当年中东国家货物出口总额的72.6%。

在货物进口方面,由于中东各国的人口数量以及货物进口的支付能力差别很大,商品进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在中东地区,货物进口贸易大国有两类,一类是土耳其、伊朗、埃及等人口大国,另一类则是沙特等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石油资源富国。除以上两类国家外,以色列一直以来都是中东地区较为重要的货物进口贸易大国。联合国贸发会的资料显示,2011年,中东地区货物进口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的国家总共有7个,它们分别是土耳其(2408.4亿美元)、阿联酋(2050.0亿美元)、沙特(1316.6亿美元)、科威特(1132.0亿美元)、以色列(758.3亿美元)、伊朗(617.6亿美元)和埃及(589.0亿美元)。2011年,以上7国的货物进口额占到中东货物进口额的64.3%。

(三)中东国家主要贸易伙伴

中东国家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石油,主要进口商品是工业制成品。因此,中东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具有较大能源需求的工业品制造大国。1970年,中东绝大部分国家总出口的80%以上销往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中东国家总进口中,发达国家的商品也占到80%左右。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从21世纪开始,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中东国家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大。如图3所示,2011年,中、印两国已经分别位列中东第二大和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中东国家对中、印两国货物贸易额分别占到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14.6%和11.5%。而欧盟、日本、美国在中东货物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由1970年的82.1%下降至42.0%。

图3 中东国家主要货物进出口贸易伙伴

在货物出口方面,1970年,中东国家71.5%的货物流入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6.9%。2011年,中国、印度分别位列中东第三大和第四大货物出口贸易伙伴,中东国家对中、印两国货物出口额分别占到中东国家货物出口总额的9.0%和8.6%(见图4)。

图4 中东国家主要货物出口贸易伙伴

在货物进口方面,1970年,中东国家65.2%的货物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9.7%。2011年,中国、印度分别位列中东第二大和第四大货物进口贸易伙伴,中东国家对中、印两国货物进口分别占到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额的10.6%和6.3%。

图5 中东国家主要货物进口贸易伙伴

总体来看,1970年至今,在中东国家主要贸易伙伴中,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有了大幅度下降,这与中东国家对美、欧货物进出口贸易重要性的降低及发达国家在石油进口方面实现多元化,逐渐摆脱对中东原油的依赖有关。由于发达国家货物商品在中东国家市场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在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中重要性的下降幅度相对于货物出口贸易要小很多。

(四)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中东地区很多贸易大国都是石油输出国,这些国家经济至今仍然高度依赖油气资源,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和农业均不发达。因此,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体呈现以能源换取工业制成品和食品的贸易模式。石油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货物商品,工业制成品和食品则是中东国家对外进口的主要货物商品。

1.中东国家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

从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中东国家货物出口仍以初级原料为主,以原油为主的矿物燃料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最为重要的货物商品,该类货物在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常年维持在60%左右(见表1)。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制造业不发达,工业制成品在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较低。以2011年为例,该年中东国家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出口额总计为4004.6亿美元,仅占到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额的 1/4 左右。

表1 中东国家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

但是,从国别来看,由于中东国家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各国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也有很大区别。按照矿物燃料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中东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国家,也就是1995~2011年,矿物燃料出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超过70%的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阿曼、卡塔尔、沙特、苏丹、也门等国。以上国家的货物出口以能源类货物商品为主,其他商品的出口规模十分有限。

第二类国家,也就是1995~2011年,矿物燃料出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介于30%~50%的国家,包括巴林、埃及、叙利亚、阿联酋等国。在以上国家的货物出口中,石油天然气虽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他货物商品的出口规模也比较大。其中,巴林由于油气资源贫瘠,其对外出口的矿物燃料以汽柴油等石油产品为主,该国对外出口的非石油产品以有色金属、化工产品为主。埃及非石油出口以食品、化工产品、纺织品为主。叙利亚非能源商品出口以蔬菜、水果、饮料、塑料制品、珠宝首饰等为主。阿联酋非油气出口的商品种类比较多,该国非油气产品出口与其转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关,目前,迪拜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转口贸易中心。

第三类国家,也就是1995~2011年,矿物燃料出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在30%以下的国家,包括以色列、土耳其、约旦、黎巴嫩、摩洛哥。这些国家由于油气资源比较贫瘠,货物出口以非油气产品为主。在这些国家中,以色列和土耳其的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货物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以色列对外出口的主要货物商品有珠宝、医药等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等。土耳其对外出口的主要货物商品有陆用车辆、服装、钢铁等工业制成品。

2.中东国家货物进口的商品结构

从中东国家货物进口的商品结构来看,1995~2011年,中东国家货物进口的商品结构比较稳定。机械和运输设备、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是中东国家进口的主要货物商品,这两类商品总和常年占到中东国家货物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除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外,食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也是中东国家进口的主要货物品种。1995~2011年,食品在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常年维持在10%左右,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在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常年也都维持在10%左右(见表2)。

表2 中东国家货物进口的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进口。工业制成品是中东最为重要的进口商品,该类商品的进口贸易额在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总额中占比高达65%左右。如果从资本货物与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一般消费品这三个方面对工业制成品加以分类比较,就整个中东国家而言,资本货物与耐用消费品的进口额所占比重较大,其中仅机械和运输设备一项就占制成品进口总额的30%以上。不过,因为经济实力的差异,中东国家进口的各类工业制成品构成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国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中间产品所占比例最大,如埃及、突尼斯等国;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产油国的消费品进口额则要远远高于资本货物及中间产品的进口。

食品进口。中东地区是世界上依赖进口食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多数中东国家都不具备粮食自给的能力,因此,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市场之一。2011年,中东国家的人口虽然仅占到世界人口的7.3%,但其食品进口贸易额却占到世界粮食进口贸易总额的10.2%,基本食品进口贸易额则要占到世界基本食品进口贸易总额的10.6%。中东地区食品进口在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高得惊人。2011年,食品进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总额之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6.3%,而中东国家的平均水平却高达12.4%,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中东国家中,只有以色列(7.2%)、卡塔尔(9.5%)、土耳其(4.4%)、阿联酋(7.7%)食品进口额与进口贸易总额之比低于或不远离世界平均水平。在中东国家中,2011年,食品进口贸易额在货物进口贸易总额中占比超过20%的国家多达7个,分别是阿尔及利亚(22.8%)、埃及(23.0%)、伊拉克(28.8%)、利比亚(24.7%)、毛里塔尼亚(24.2%)、巴勒斯坦(22.8%)和也门(32.3%)。

二 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中东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国贸发会的资料显示,1980~2011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依存度,也就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常年维持在20%以上。实际上,有很多中东国家都已将增加服务贸易收入作为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状况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出口方面,中东服务出口大国几乎都是非产油国,运输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服务商品。在服务进口方面,除土耳其和以色列外,中东服务进口大国主要是产油国,旅游是中东国家对外进口的主要服务商品。

(一)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的增长

虽然中东国家服务贸易依存度很高,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却要慢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联合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80~2011年,世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是7.5%,发展中国家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3%,而同期中东国家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由744.6亿美元增长至5036.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仅为6.1%。1980~2011年,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额由183.1亿美元增长至1942.9亿美元,实现了7.7%的年均增长速度,同期,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额由561.5亿美元增长至3093.2亿美元,实现了5.5%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6)。

与货物贸易相似,国际油价波动对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进口贸易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国际油价上涨期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进口贸易也会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中东国家服务贸易额增长幅度的大小,可以把1980年以来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图7)。

图6 中东国家服务贸易发展

第一阶段,1980~1986年。这段时间是中东国家服务进出口贸易小幅收缩的阶段,中东国家服务贸易额由744.6亿美元降至628.1亿美元,年均降幅为2.4%。其中,服务出口贸易勉强保持年均0.6%的增幅,贸易额由183.2亿美元增至191.0亿美元,而服务进口贸易却出现年均3.5%的降幅,贸易额由561.5亿美元下降至437.1亿美元。

第二阶段,1986~2002年。这段时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经历了缓慢增长的过程,服务贸易额由628.1亿美元增长至1576.7亿美元,实现了5.6%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服务出口额由191.0亿美元增至682.7亿美元,实现了7.8%的年均增长速度;服务进口额由437.1亿美元增至894.1亿美元,实现了4.3%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三阶段,2002~2008年。在此期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服务贸易额由1576.7亿美元增长至4694.4亿美元,实现了16.9%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服务出口额由682.7亿美元增至1858.9亿美元,实现了15.4%的年均增长速度;服务进口额由894.1亿美元增至2835.5亿美元,实现了17.9%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四阶段,2008~2011年。在此期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再次陷入缓慢增长,服务进出口贸易额由4694.4亿美元增长至5036.1亿美元,实现了1.8%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服务出口额由1858.9亿美元增至1942.9亿美元,实现了1.1%的年均增长速度;服务进口额由2835.5亿美元增至3093.2亿美元,实现了2.2%的年均增长速度。

图7 中东国家各时期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

在贸易平衡方面,1980~2011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始终有赤字,赤字规模由378.6亿美元增长至1150.3亿美元。而且,一般来说,在高油价时期,因为中东国家服务进口需求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服务出口,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赤字也会增大。2003~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赤字迅速由158.6亿美元增至976.5亿美元,赤字规模的年均增幅高达35.4%。不过,从国别来看,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赤字主要存在于产油国,2011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赤字规模列前五位的国家是沙特(665.3亿美元)、阿联酋(368.0亿美元)、伊朗(106.9亿美元)、卡塔尔(94.7亿美元)和阿尔及利亚(87.9亿美元)。与产油国不同的是,大多数中东非产油国在服务进出口贸易上都有盈余,2011年,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盈余列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土耳其(180.0亿美元)、黎巴嫩(67.8亿美元)、以色列(66.4亿美元)、摩洛哥(53.9亿美元)和埃及(50.7亿美元)。

(二)中东国家服务贸易的地域分布和商品结构

1.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的地域分布和商品结构

在服务出口方面,沙特阿拉伯曾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服务出口国,1980年,沙特服务出口额为51.9亿美元,占到中东国家服务出口总额的28.4%,当年,中东地区服务出口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还有以色列(27.2亿美元)、埃及(23.9亿美元)、科威特(12.2亿美元)、突尼斯(10.7亿美元)和约旦(10.0亿美元),沙特及上述5国服务出口额占到当年中东国家服务出口总额的74.3%。不过,随着非产油国服务出口能力的快速提高,沙特及其他产油国在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到2011年,中东国家列前五位的服务出口国全部为非产油国,这些国家是土耳其(389.9亿美元)、以色列(268.2亿美元)、黎巴嫩(197.4亿美元)、埃及(191.4亿美元)和摩洛哥(139.6亿美元),以上5国服务出口额占到当年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61.6%。除上述国家外,2011年,中东地区服务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还有阿联酋(128.0亿美元)、沙特(114.9亿美元)和科威特(101.9亿美元)。

表3 中东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

如表3所示,在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运输服务是中东国家最为重要的贸易商品,1980~2011年,运输在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由30%左右上升至40%左右。2011年,列前5位的中东运输服务出口国是土耳其(106.9亿美元)、埃及(82.0亿美元)、科威特(55.0亿美元)、以色列(44.1亿美元)和卡塔尔(39.3亿美元)。2011年,上述5国运输出口贸易额占到中东国家运输出口贸易总额的69.4%。

除运输服务外,旅游服务也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服务商品。不过,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旅游出口贸易在中东国家服务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2011年,列前5位的中东旅游出口国是土耳其(230.2亿美元)、阿联酋(92.0亿美元)、埃及(87.1亿美元)、沙特(84.6亿美元)和摩洛哥(73.2亿美元)。2011年,上述5国旅游服务出口贸易额占到中东国家旅游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70.7%。

2.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的地域分布和商品结构

在服务进口方面,沙特、伊朗、阿联酋等产油国是中东地区传统服务进口贸易大国,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服务进口需求的逐步扩大,土耳其、以色列两国在中东服务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开始逐年提高。1980~2011年,沙特始终是中东地区最为重要的服务进口国,不过,其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此期间,沙特服务进口贸易额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3.8%下降至2011年的25.2%。2011年,列前5位的中东服务贸易进口国是沙特(780.2亿美元)、阿联酋(495.9亿美元)、土耳其(209.9亿美元)、以色列(201.8亿美元)和伊朗(195.0亿美元),以上5国服务进口额占到当年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总额的60.8%。

表4 中东国家服务贸易进口的商品结构

续表

如表4所示,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旅游是中东国家最为重要的服务进口商品。1980~2011年,旅游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由26.9%上升至35.2%。2011年,列前5位的中东旅游进口国是沙特(172.7亿美元)、阿联酋(132.1亿美元)、科威特(81.3亿美元)、土耳其(49.8亿美元)和黎巴嫩(42.2亿美元)。2011年,上述5国旅游进口贸易额占到中东国家旅游进口贸易总额的71.7%。

除旅游外,运输也是中东国家对外进口的主要服务商品。1980~2011年,该类服务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5%左右上升至25%左右。2011年,列前5位的中东运输进口国是阿联酋(309.8亿美元)、沙特(153.5亿美元)、卡塔尔(98.5亿美元)、土耳其(84.6亿美元)和以色列(65.2亿美元)。2011年,上述5国运输服务进口贸易额占到中东国家运输服务进口贸易总额的65.3%。

与很多国家不同的是,由于中东国家缺少政府管理人才,政府部门雇用了大量外籍劳工,政府服务在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2002年,中东国家政府服务进口贸易额曾占到当年中东国家服务进口贸易总额的21.5%,是当年仅次于旅游,贸易额列第二位的服务进口商品。2002年,政府服务进口贸易额在服务总进口贸易额中占比超过10%的中东国家和地区共有9个,分别是沙特(62.4%)、伊朗(27.7%)、摩洛哥(21.4%)、巴勒斯坦(16.5%)、科威特(16.4%)、以色列(13.6%)、利比亚(13.0%)、叙利亚(11.0%)和土耳其(10.3%)。不过,2000年以后,受其他服务进口贸易快速发展影响,中东国家政府服务进口贸易在服务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开始快速下降,到2011年,中东国家政府服务进口贸易额在服务进口贸易额中的占比下降至10.8%,政府服务在服务总进口贸易额中占比超过10%的国家仅剩下3个,分别是沙特(29.6%)、摩洛哥(21.7%)和利比亚(18.8%)。从贸易额来看,沙特是中东最大的政府服务进口国,2011年,该国政府服务进口贸易额高达230.6亿美元,占到中东国家政府服务进口贸易总额的69.1%。2011年,政府服务进口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中东国家还有摩洛哥(18.6亿美元)、土耳其(15.7亿美元)、卡塔尔(13.2亿美元)和科威特(12.1亿美元)。

三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往来总体呈现以工业制成品换取石油的贸易模式,服务贸易往来则以中国在中东国家承接工程承包项目为主。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但直到21世纪以后,受益于中国工业品制造及出口能力的不断发展,工程承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中国石油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货物及服务贸易往来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货物贸易往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要快于中国与世界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国际货物基金的资料显示,1978~2011年,中国对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6.5%,与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8.3%,而同期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6.0亿美元增长至2742.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9.7%(见图8)。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仅弱于中国与亚洲国家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9.8%)。

图8 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

在货物出口方面,1978~2011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贸易额由3.6亿美元增长至1204.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8%。在货物进口方面,1978~2011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额由2.4亿美元增长至1537.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9%。从货物贸易平衡来看,1978~199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常年都有顺差,但从2000年开始,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开始时有逆差出现。2011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逆差高达332.9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1.货物贸易的增长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除第一个阶段外,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要高于货物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9)。

第一阶段,1978~1982年。这一时期,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1978~1982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额由6.0亿美元增长至34.3亿美元,实现41.6%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额由3.6亿美元增至30.4亿美元,实现了52.9%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额由2.4亿美元增至3.9亿美元,实现了10.2%的年均增长速度。该时期,中国依然是石油净出口国,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受益于国际油价迅速攀升带来的中国对中东国家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扩大。

图9 中国对中东国家各时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长速度

第二阶段,1982~1999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缓慢发展的时期,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34.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08.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仅为6.6%。在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方面,这一时期,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需求增长缓慢,而我国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下降,因此,1982~199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额由30.4亿美元增长至69.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7%。在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方面,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从而带来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的较快发展,1982~199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额由30.4亿美元增长至69.8亿美元,实现了年均13.6%的增长速度。

第三阶段,1999~2008年。这段时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108.5亿美元迅速增至183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7%。在货物出口方面,受益于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需求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品制造和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中东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额由69.8亿美元增至902.1亿美元,实现了年均29.2%的高速增长。在货物进口方面,受益于中国对中东国家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1999~2008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额由38.7亿美元增至931.3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37.5%。

第四阶段,2008~2011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体趋向缓慢增长。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对中东国家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带来非常大的冲击。200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上一年度的1833.4亿美元锐减至1482.7亿美元,同比出现19.1%的降幅。其中,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额由902.1亿美元降至798.6亿美元,同比下降11.4%。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额由931.3亿美元降至684.2亿美元,同比下降26.5%;不过,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散去,伴随国际油价快速回升,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能力也很快恢复,2010年、2011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均出现高速增长。但是,如果将2008~2011年作为一个完整周期来看待,在此期间,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1833.4亿美元增长至2742.2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0.6%,其发展速度较前一时期要慢很多。

2.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货物贸易伙伴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货物贸易往来还比较少。1978年,与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中东国家仅有4个,即科威特(1.261亿美元)、伊拉克(1.259亿美元)、伊朗(1.185亿美元)和埃及(1.166亿美元)。当年,中国对以上国家货物贸易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87.7%。1990年,与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中东国家扩大到10个,其中,列前五位的是土耳其(5.85亿美元)、沙特(4.17亿美元)、伊朗(3.35亿美元)、阿联酋(2.88亿美元)和叙利亚(1.38亿美元),当年,中国对以上国家货物贸易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61.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我国开始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开始加快。2000年,在中东国家中,与我国货物贸易列前五位的贸易伙伴分别是阿曼(33.1亿美元)、沙特(31.0亿美元)、阿联酋(24.9亿美元)、伊朗(24.9亿美元)和土耳其(14.4亿美元),中国对以上5国货物贸易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63.8%,在以上5个国家中,列前四位的国家均是中东地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

进入21世纪以后,受益于我国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工业制成品加工和出口能力的提高以及中东产油国进口需求的迅速扩大,产油国在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2011年,在中东国家中,列我国前5位的货物贸易伙伴分别是沙特(644.0亿美元)、伊朗(450.6亿美元)、阿联酋(350.8亿美元)、土耳其(241.6亿美元)和阿曼(158.7亿美元),中国对以上5国货物贸易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67.3%。

2011年,中东国家中,中国对其货物出口额列前五位的国家是阿联酋(268.2亿美元)、土耳其(216.9亿美元)、沙特(148.5亿美元)、伊朗(148.0亿美元)和埃及(72.8亿美元),中国对以上国家货物出口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总额的70.9%。同年,中东国家中,中国对其货物进口额列前五位的国家是沙特(495.4亿美元)、伊朗(302.6亿美元)、阿曼(148.7亿美元)、伊拉克(104.1亿美元)和苏丹(95.0亿美元),中国对以上国家货物进口额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总额的74.5%。

3.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在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模式是以工业制成品换取原油。联合国贸发会的资料显示(见表5),1995~2011年,我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9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而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则以原油为主,除石油外,其他货物商品的进口额都不大。

从我国对中东国家的货物出口来看,工业制成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货物,而且,在1995~2011年间,随着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中东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联合国贸发会的资料显示,1995~2011年,在中国对中东国家出口的各类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比由42.8%下降至31.4%,低技术含量、中等技术含量和高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占比则分别由12.4%、17.2%和15.0%上升至14.5%、27.2%和20.0%。

表5 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

续表

在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方面(见表6),1995~2011年,原油长期都是中国从中东国家进口的最为重要的货物商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对中东国家原油进口需求的迅速增加,原油在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有了大幅提高。2000~2011年,原油在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维持在70%以上。

表6 中国对中东国家货物进口的商品结构

(二)服务贸易往来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服务贸易往来以中国在中东国家开展工程承包业务为主。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工程承包业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际工程市场的良好环境为我国建筑企业走进中东市场提供了机遇。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接连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中东很多产油国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随即投入巨额资金,在国内掀起空前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建设高潮。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企业抓住国际市场有利时机,率先进入中东地区市场。中东地区随即成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相关资料显示,1976~1981年,中国在中东地区承包工程的营业额为7696万美元,占到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总额的62.4%。1982~1989年,中国在中东地区承包工程营业额上升至25.7亿美元,占到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的40.5%。[1]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在中东地区承包的工程项目主要是房建和筑路项目,项目的规模较小,承揽方式以分包和承包施工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工程承包业务量主要集中于伊拉克。除伊拉克外,市场规模较大的还有埃及、索马里等国。1988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以及之后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导致我国在中东地区工程承包业务量迅速收缩。相关资料显示,1991年,中国在中东地区签订的承包合同金额为16992万美元,仅为1982~1989年年均水平的43.6%,仅占到当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金额的4.7%。[2]总体来看,1990~1997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开展工程承包业务的低谷期,在绝大多数年份,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中占比都不到10%。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7年,刚刚从战争中恢复的伊朗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开展工程承包业务的主要市场。1997年,中国对伊朗工程承包营业额为12824万元,占到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的30%以上。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在中东国家承接工程承包项目的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业务已涉及地铁、工厂建设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程承包项目。

得益于我国石油企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很快从低谷中走出来。总体来看,1997~2002年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带动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加速发展的时期。1993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开始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和实践,并开始将国际业务扩展至中东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走出去”的重点国家是苏丹。1995年9月,中石油获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6区块石油开发权;1997年3月,中石油获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2000年11月11日,中石油公司又中标苏丹3/7区块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业务的扩展带动了中国对苏丹工程承包营业额的快速增长。1998年,中国对苏丹工程承包营业额由上一年的6533万美元增长至6.3亿美元,1999年进一步上升至7.3亿美元。在苏丹业务的带动下,1997~199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由4.1亿美元增长至14.9亿美元,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中所占比例也由6.8%上升至17.4%。2000年,中国对苏丹工程承包营业额大幅下降,受此影响,同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下降至8.9亿美元。此后,受益于苏丹业务的恢复以及中国石油企业在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国业务扩展的影响,2002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上升至15.2亿美元。1997~2002年,中国公司与中东国家签订的承包合同以石油石化项目为主。主要项目有:1998年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在苏丹承包的穆格莱盆地输油管道项目油田生产设施,合同金额总计为4.6亿美元;2000年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在伊朗承包炼厂改造项目,合同金额为1.5亿美元;2002年胜利油田管理局承包的阿尔及利亚区块开发项目,合同金额为1.6亿美元(见图10)。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2002~2008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由15.7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65.9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中东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比大幅增加。200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高达243.6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46.8%。总体来看,2002~2009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承包营业额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0.9%,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总额中所占比例也由14.0%上升至31.3%。不过,2009年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和2010~2011年中东地区动荡终结了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的高速增长。2002~2009年,阿联酋已成为带动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国家,2009年底爆发的迪拜债务危机导致2010年中国对阿联酋工程承包营业额同比出现18.8%的降幅。由于阿联酋业务量的萎缩,2010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同比仅增加了2.9%,由243.6亿美元增至261.0亿美元。2011年,“阿拉伯之春”引发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及利比亚战争给中国对北非地区的工程承包业务带来重创,中国对北非地区工程承包营业额由128.3亿美元降至93.6亿美元,同比下降27%。同年,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营业额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收缩,由261.0亿美元降至235.1亿美元,同比下降6.3%。

图10 中国对中东国家建筑承包工程完成额

2002年以后,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给中东很多产油国带来石油繁荣,这些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投入,当地建筑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公路、电力、地铁等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成为带动中国对中东国家工程承包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2002年以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业务扩展也有效带动了中国对中东国家石油化工项目工程承包业务的进一步扩大。2002~2011年,中国企业在中东国家承接的主要工程承包项目有:2003年,中建公司承揽的阿尔及利亚布迈丁机场楼项目,合同金额为2.0亿美元;2007年中建总公司在阿联酋承建的天阁高档住宅楼项目,合同金额总计为3.6亿美元;2009年,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承建的沙特扎卡尔电站项目,合同金额为25亿美元;2009年,中铁建在沙特承接的轻轨项目,合同金额为17.7亿美元。

(三)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建立的收益与成本

2004年7月,中国与海合会签署《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署后,中海双方宣布启动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海自贸区)谈判。[3]中海自贸区谈判启动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十分迅速,而自贸区谈判的进展却十分缓慢,2009年6月中海第五轮自贸区谈判结束后,便再无实质性进展。由此也就出现自贸区谈判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虽然谈判中的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互投资等诸多领域,但无论从资金量还是重要程度来看,货物贸易无疑是双边经贸关系的重中之重。不过,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中海自贸区静态收益所做的分析表明,中海自贸区建立使双方受益的基础源自海合会油气产量的提高,而从海合会各国当前执行的能源政策来看,海合会国家油气产量并不会受中海自贸区建立的影响,由此,自贸区建立带来的静态收益也将十分微小。

1.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中海自贸区收益的静态评估

关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中海自贸区收益的静态评估,本文主要以安文雯使用第七版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资源对中海自贸区收益得出的模拟结果作为分析的依据,模拟分析的前提假设是:市场完全竞争、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由于第七版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以2004年为基期,数据较老,在研究中,安文雯先是使用美国环球透视机构(Global Insight)的数据将第七版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升级至2010年,然后模拟基准方案下自贸区建立对中海双方的影响。根据安文雯所得模拟结论,中海自贸区建立后,双方经济均会从中受益,其中,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长0.53%,海合会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加1.24%,表7和表8是安文雯得出的中海自贸区建立对双方货物贸易的主要影响。

(1)自贸区建立对中海贸易平衡的影响

在贸易平衡方面,如表7所示,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我国比较劣势最为明显的原油、天然气所受冲击最大,净出口额分别减少19.65亿美元和16.84亿美元。除原油、天然气外,贸易竞争力处于劣势的其他矿物及制品、化工产品的净出口额也有所下降,但仅下降5.43亿美元和2.1亿美元。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我国比较优势较强的服装皮革净出口额也略微下降了0.15亿美元。虽然除以上货物外我国其他各类货物的净出口额都有小幅增长,但由于原油、天然气净出口额的降幅过大,我国货物商品的净出口额仍下降了38.06亿美元。

表7 中海自贸区建立对双方货物贸易的影响

与中国相比,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贸易平衡得到改善的行业较少,仅原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其他矿物及制品的净出口额出现增长,分别增长27.23亿美元、20.12亿美元、6.03亿美元和5.79亿美元,但由于原油、天然气净出口额增长明显,海合会货物净出口总额仍然增加了36.00亿美元。

(2)自贸区建立对中海货物出口流向的影响

在中海货物出口的流向方面,如表8所示,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对中国内地货物出口的变动最大,出口额增加53.34亿美元,占到海合会新增货物出口额的88.15%。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出口贸易额增加最多的是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而这些货物又都以我国为目的地。受供给增加的影响,自贸区建立后,我国上述产品的价格分别会呈现1.28%、2.41%和3.63%的降幅(见表7)。以上数据也表明,中海自贸区的建立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的安全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带来海合会对华油气出口规模的增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前存在的“亚洲升水”。

表8 中海自贸区建立对中海商品出口流向的影响*

而在我国货物出口方面,中海自贸区建立以后,虽然我国对海合会货物出口贸易增幅最大,但21.16亿美元的增长额却仅占到我国新增货物出口额的46.03%,这也反映出,我国从中海自贸区建立中受益主要不是源于海合会对我国货物商品的关税减免及贸易保护水平的降低,而是源于能源价格下降带来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自贸区建立对中海各货物贸易部门产出的影响

在产出方面,得益于中海自贸区建立后资源配置的优化,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部门不但没有受到冲击,生产反而有所增长,其中,受益最大的是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制造业及纺织业,这几个经济部门的产出增幅分别是2.41%、3.94%、4.03%和3.16%。而在中海自贸区谈判中,中国特别关切的石化行业,其产出不但没有受到负面冲击,反而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实现了2.41%的正增长。在我国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原本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装皮革部门受到中海自贸区建立的负面冲击,产出下降了1.5%,而这也反映了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后,我国制造业部门整体朝向更高端发展。

海合会方面,自贸区建立对其产出的影响与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相似,这主要是因为海合会主要受益于我国对其贸易障碍的降低,而非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产出受益最大的贸易部门是原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其他矿物及制品,产出增幅分别为6.05%、4.69%、5.24%和1.35%,受冲击最大的则是纺织业部门,产出呈现2.53%的降幅。与上述行业相比,海合会其他行业受自贸区建立的影响均不大。

2.海合会油气产量“零增长”对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虽然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得出的模拟结果可以为中海自贸区谈判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但很多以市场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却忽略了海合会参与下自贸区的独特特点。这就是,海合会最具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并非是完全竞争的,而是带有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受欧佩克配额和产油国油气生产目标收益规则的制约,中海自贸区的建立很可能不会带来海合会油气产量的大幅增加。而根据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模拟结果,海合会对华油气出口规模的扩大却是自贸区的建立让双方获取静态收益的基础。因此,在海合会油气产量零增长的假设下,自由贸易签署给中海双方带来的静态收益将会变得微不足道。

(1)海合会油气产量不受自贸区建立影响

从原油方面来看,海合会国家中有4个(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是欧佩克国家,其中3个属于欧佩克核心国家(沙特、科威特、阿联酋),欧佩克国家,特别是欧佩克核心国家的原油产量和出口量主要是根据国际原油市场对其“剩余需求”(世界原油消费量与非欧佩克原油产量之间的差额)的变化做出调整。[4]而海合会另外一个石油资源富国阿曼也与其他资源国一样,原油生产遵循目标收益的原则,在当前的高油价均衡下,阿曼的原油供给实际上处于向后倾斜的供给曲线上,近些年,产量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仍在下降。[5]因此,中海自贸区建立未必会带来海合会原油产量的变化。

与原油相比,虽然天然气在海合会货物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远低于原油,但其生产和出口也会受到政府的严重干预。目前,除卡塔尔外,包括沙特在内的海合会天然气资源大国并未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虽然从表面来看,是因为国内的天然气价格补贴制度让天然气投资变得无利可图。但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普遍富裕,并不需要天然气出口带来的额外资金收入,面对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迅速增加,很多国家不但没有加大上游开发的力度,反而开始考虑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气。因此,除非是为了支持本国的石化产业,中海自贸区建立也未必会带来海合会天然气产量的变化。

(2)油气产量“零增长”对中海自贸区静态收益的影响

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所得中海自贸区建立的静态收益来看,海合会油气产量增长是中海自贸区建立让双方获益的基础。如若不能带来海合会油气产量变化,中海自贸区建立给双方带来的静态收益也就变得十分微小。

这是因为,根据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模拟结论,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向我国出口的主要是新增油气产量,并不会带来对其他地区油气出口贸易的萎缩(见表8)。在海合会油气产量“零增长”的假设下,中海自贸区建立也就不会带来海合会对华的油气出口规模的扩大,我国从能源价格下降中获得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不复存在。而海合会从中海自贸区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源自石油、天然气产量的提高。因此,在海合会油气产量“零增长”的假设下,中海双方从自贸区建立中获得的静态收益也就会变得十分微小。

3.中海自贸区对货物出口的带动作用——基于规模经济的分析

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产量的上升会带来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的获取要求生产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或水平阶段,也就是说,产量的增长幅度不小于投入要素的增长幅度。欧盟成立前夕,由迈克尔·爱默生(Michael Emerson)主持的,旨在衡量欧盟建立经济影响的欧共体报告曾对规模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动态收益的关系做过专门的论述。该份报告认为,规模经济尚未得到最大开发的产业将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收益要远远高于生产规模报酬递减的行业。[6]此外,根据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理论,规模经济的获得,在重工业、化工业中最大,轻工业中较小。[7]因此,对于一国来说,如果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潜力,比较优势货物商品是重工业品或化工产品,则该国将会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更大收益。本部分主要从产品特点和规模经济入手,对中海自贸区建立后双方所获得的动态收益做出评估。

(1)自贸区建立与中国对海货物出口

从产品类型来看,我国比较优势货物商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轻工业产品的销售对象是普通消费者,而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偏好,在商品选择上除价格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收入水平越高,偏好的影响也就越强烈。[8]因此,对于富裕的海合会国家而言,价格并不是其选择消费类商品的唯一因素,偏好对其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很重要。例如,海合会市场上,我国电视的价格不到日本电视的一半,但我国电视对海出口的发展却并未改变很多海合会消费者对日本电视的选择。[9]目前,海合会对中国大多数出口货物征收的关税税率仅为5%,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有限幅度的价格下降并不一定会对海合会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产生太大影响。而且,我国很多货物商品是以贴牌形式出口到海合会市场,这些产品的价格主要受跨国公司全球定价策略影响,自贸区建立后,关税税率的降低也未必会带来海合会上述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加之海合会国家市场规模很小,自贸区建立后关税税率的降低更不会刺激跨国公司将更多产能调整至我国。因此,仅是从比较优势货物商品的类型来看,我国已很难从中海自贸区建立中获得太多动态收益。

此外,由于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金融危机后,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影响,我国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日趋收窄。[10]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生产的规模报酬已经出现停滞,如表9所示,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以后,中国大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贸易竞争力开始下降,其中,出口额最大的电信及音像设备、办公与自动化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从2008年的0.63和0.58下降至2012年的0.57和0.56。在年出口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部门中,仅有杂项制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在上升之中。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很多比较优势货物商品的生产上已经充分获得了规模经济效应。由于生产的规模报酬已经进入水平阶段,甚至出现下降,上述货物商品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也就不会太大。

表9 中国比较优势货物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及其他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受比较优势货物产品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以及生产规模报酬收益率下降影响,中国很可能不会从自贸区建立中获得太多收益,中海自贸区建立对我国货物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也可能会低于很多人的预期。

(2)自贸区建立与海合会对华货物出口

与我国不同,海合会国家比较优势产品以石化产品为主。由于石化产品的购买者主要是厂商,其购买行为很少受到偏好的影响,在同等质量条件下,商品价格是其选择商品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与轻工业相比,化工产品更容易凭借比较优势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占领整个共同市场。

而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方面,海合会在石化产品生产上还远未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虽然表10显示近些年海合会比较优势货物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持续下降,但并不意味着海合会石化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已经出现了逐渐递减的迹象。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的出口额在该国货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同类货物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11]例如,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额占到当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95倍。而海合会比较优势货物商品在其货物出口贸易中的占比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远,2012年,海合会石油产品、有机化学物、肥料、初级形态塑料的出口额在其货物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8.4%、2.3%、0.6%、2.7%,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1倍、1.02倍、1.48倍和1.61倍。[12]以上数据表明,海合会在石化产品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尚未得到最大化开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石化产品消费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关。根据吕航的统计,1995~2012年间,全球20%的反倾销指向化工产品,13%指向塑料和橡胶产品。[13]而保护主义的盛行也就导致海合会国家难以充分发挥本国在石化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进而出现相关货物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的现象。

表10 海合会比较优势货物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及其他相关指标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石化产品的保护还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2012年,我国提起的反倾销诉讼案件为181起,其中140起指向化工行业,占比高达77.3%。[14]而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有机化学物、初级形态塑料的进口额高达海合会出口额的2.6倍和1.9倍。因此,中海自贸区建立后,随着贸易障碍的消除,海合会对华石化产品出口必然会从中受益。巨大的中国市场很可能会带来海合会石化产品出口和生产能力的爆发式增长。

4.中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调整成本——基于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集中于部门之间的比较优势,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贸易双方会在同一时间向对方出口同一类商品,这种贸易形式即为比较优势理论所不涉及的产业内贸易问题。1979年,克鲁格曼(Krugman)通过新张伯伦模型证明,对于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经济调整成本,产业间贸易承受的经济调整之痛要远远高于产业内贸易。[15]因此,中国与海合会之间是否存在产业间贸易,也是评估中海自贸区建立动态收益的重要指标。

(1)中国对海合会产业内贸易状况评估

国际贸易研究者通常是用格拉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定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状态,该指数介于0~1之间,其值越接近1,则代表两国或两地区间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国际上一般将0.8看作是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分界线。[16]表11是中国对海合会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情况。

表11 中国对海合会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表11中可以看到,除石油产品外,中国对海合会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极低,双方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几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2)中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调整成本

由于中国与海合会在大多数货物部门之间都不存在产业内贸易,中海自贸区建立后,随着影响贸易自由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消失,双方比较优势货物商品将会直接冲击对方相关经济部门,而冲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优势产品的渗透能力以及本国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从海合会方面来看,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承受的经济调整成本将非常小。首先,这是因为我国向海合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品,而该类产品是最不易于在共同市场中形成垄断的货物商品。其次,由于近些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生产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已开始下降,中海自贸区建立对我国对海货物出口的带动将十分有限。再次,更为重要的是,海合会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部门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低,即使大量中国轻工业产品涌入海合会市场,也不会对其经济构成太大冲击。因此,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海合会所要承受的经济调整成本也就非常小。

与海合会不同,中海自贸区建立后,我国可能要承受非常大的经济调整成本。这是因为,海合会相较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商品主要是石油产品、有机化学物、肥料和初级形态塑料,这些产品属于易于在共同市场中形成垄断的石化产品,并且海合会在上述产品生产上还远未获得规模经济,自贸区建立很可能会带来海合会对华石化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除与海合会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的炼油业外,中国的基础化工和塑料加工业将会遭受巨大冲击。而以上两个经济部门对我国又十分重要,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最新数据,2010年,这两个工业部门吸纳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到中国制造业总就业人口的3.00%和3.62%,两者之和超过当年我国纺织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总和。从产值来看,2007年,基础化工和塑料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分别占到当年我国制造业总增加值的4.49%和2.16%,两者之和几乎与当年纺织业和服装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总和相当。[17]中海自贸区建立后,如取消对海合会石化产品的进口限制,我国将承受非常大的经济调整成本,不但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