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油品贸易现状与展望

中国油品贸易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2017年中国成品油贸易总量再创新高,贸易政策发生调整

(一)成品油出口呈现常态化、规模化的特点

2010年前,中国成品油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成品油出口主要用于平衡国内供需结构差异,煤油和柴油供需大体平衡,成品油以汽油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到亚太区域。部分时段,国内需求旺盛,尤其在“柴油荒”等出现的时候,还需要进口一定数量的成品油。201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加之替代能源发展,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逐渐放缓。同时,中国炼油业产能不断扩张,原油加工量持续增长,国内成品油资源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炼油工业向出口型方向发展,使得中国成品油贸易格局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口稳中趋降,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中国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印度和韩国的第三大成品油净出口国,对区域内成品油竞争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2017年,我国加工量继续走高,成品油净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受制于国家配额政策调整、出口基础设施限制以及国内需求旺盛的影响,2017年我国成品油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全年成品油出口总量395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仅增长3.4%,远低于上年同期增长50.3%的水平(见图1)。

图1 中国成品油出口变化趋势

1.汽油出口首次突破千万吨

由于国内汽油产能过剩,长期以来中国是汽油净出口国,汽油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2008年,为保障北京奥运会供应,中国削减汽油出口,净出口量一度锐减至3万吨。随着国内炼油能力的不断增长,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汽油出口规模急剧扩大,2016年净出口量快速提高至838万吨,增幅达55.8%。2017年以来,受乘用车销量低迷、公车改革政策、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共享单车等因素的冲击,中国汽油终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汽油出口量继续攀升,首次突破1000万吨,同比增长5.2%,增速远低于2016年64.4%的水平。汽油进口继续减少,至114万吨,同比下降13.1%。

2.柴油出口继续走高

2012年以来,受原油加工量持续增加的带动,中国柴油一直维持“多出少进”的态势,尤其是2016年中国柴油终端消费首次出现萎缩,柴油出口量剧增,一举突破1500万吨的关口,并超越汽油和航煤成为中国成品油出口市场的第一大品种。2017年,工业生产回暖带动商用车销量大幅增长,支撑柴油终端消费增速由负转正,但在中国原油加工量持续攀升、市场供应过剩压力犹存的情况下,柴油出口量继续走高,全年出口超过1650万吨,同比增长8.4%,占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的42%,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柴油进口75万吨,同比下降17.7%。

3.航煤出口量依然保持高位

2011年以前,因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航煤需求增长强劲,中国航煤一直处于净进口的局面,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2011年以后,国内炼油能力提高较快,导致中国航煤产量增速远超过需求增速,航煤从此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尤其来料加工项下的航煤“以出顶进”业务发展迅速。2017年,国内航空客货运市场较为旺盛,航空运输周转率保持高速增长,带动航煤消费仍旧强劲,尽管如此,市场供需矛盾仍难以缓解,中国航煤出口依然保持在高位,全年出口量为1260万吨,同比小幅下降3.8%;航煤进口370万吨,同比增长5.1%。

(二)成品油贸易政策发生较大调整

1.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恢复

中国成品油出口分为一般贸易、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保税仓库货物和边境小额贸易5种方式。2003~2006年期间,为缓解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国家先后多次出台政策管控成品油出口,并于2006年取消了柴油和汽油出口退税政策。因此,在过去十年中,来料加工贸易凭借无须缴纳成品油消费税和增值税的优势逐渐成为炼油企业成品油出口的主要方式。2003~2016年,中国成品油来料加工出口占成品油出口总量的比例由9%提高至75.5%。近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中国成品油需求低迷,加上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加重,成品油供应过剩成为新常态。为化解炼油产能过剩,以及更好地帮助炼油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贸易竞争,2016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提高机电、成品油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宣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成品油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7%。在这一政策的带动下,2017年一般贸易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一般贸易出口从1月份的10万吨提高至11月份的232万吨(见图2),1~11月一般贸易出口总量达843万吨,占成品油出口总量的23.4%;来料加工出口1786万吨,占成品油出口总量的49.5%,较上年同期下降25.6个百分点。

图2 2017年来料加工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变化趋势

2.地炼成品油出口配额取消,主营单位出口配额有所减少

为避免中国石油资源出现“大进大出”的情况,2017年以来,国家对成品油出口政策逐步收紧,对出口总量进行控制。一是国家暂停向地炼下发成品油出口配额,地炼成品油出口之路被迫暂停;二是国家向主营炼厂发放加工贸易出口配额的力度明显放缓,2017年加工贸易出口配额为2644万吨,比2016年下降42.6%。虽然有1656万吨的一般贸易出口配额作为补充,但配额总量仍比2016年低305万吨。

(三)成品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从流向看,长期以来亚太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出口市场,主要目的地国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但近年来,受欧美、中东等地区成品油出口,以及亚太区内韩国、印度等国成品油出口量日益增加的影响,中国的成品油传统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动中国成品油出口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

1.汽油出口仍以亚太区内为主,但向部分传统国家的出口呈下降趋势

除少部分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外,目前中国超过95%的汽油出口流向东南亚国家,流向前三大出口目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占比高达90%。近年来,中国向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汽油出口量增长明显,而向印尼和越南的出口则呈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汽油600万吨,同比增长13.2%;向马来西亚出口250万吨,同比增长70%,马来西亚连续两年超过印尼,成为我国第二大汽油出口国;向印尼仅出口85万吨,同比略增4.9%,比201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低160万吨;向越南出口15万吨,同比下降53.1%(见图3)。

图3 中国向前五大汽油出口国家出口趋势变化

2.柴油出口亚太的份额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面向韩国的出口快速增长

中国的柴油出口也主要集中在亚太市场,出口到亚太市场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73.6%提高至2017年的96.6%(见图4)。从出口目的国来看,新加坡是中国柴油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但近两年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柴油增长有限,份额也随之下降。2017年,中国对新加坡柴油出口为37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出口份额为25.7%,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柴油出口出现快速增长,达到200万吨,同比增长270%。

图4 中国柴油出口流向(分地区)

3.销往亚太的航煤下降,而销往欧美的航煤增加

中国航煤传统的出口对象为亚太区域。但近年来,在国内航煤资源持续过剩的局面下,中国主要炼油企业积极寻求航煤出路,开拓亚太区外市场,航煤出口地区结构悄然改变,主要体现为中国出口到亚太区内的航煤数量和份额逐步回落,而出口至欧美市场的航煤数量和份额则逐步提高(见图5)。2017年,中国对亚太的航煤出口量为778万吨,同比下降12.8%,占中国航煤出口总量的64.5%,较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中国对欧美的航煤出口量为361万吨,同比增长3.7%,占中国航煤出口总量的30%,较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

图5 中国航煤出口流向(分地区)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成品油出口增长的新亮点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给成品油出口渠道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借助这一倡议,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品油出口呈增长的态势,其中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成为中国成品油出口增长的新亮点。2017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成品油高达2260万吨,同比增长9.3%,占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的比重将近60%。其中,向菲律宾出口汽油近30万吨,同比增长46.8%,出口柴油320万吨,同比增长32.7%;向斯里兰卡出口汽油23万吨,同比增长109%;向孟加拉国出口柴油150万吨,同比增长26.3%,新增航煤出口18万吨。中国向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出口成品油变化趋势见图6。

图6 中国向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出口成品油变化趋势

(四)成品油大船跨区贸易实现重要突破

近年来,亚太地区炼油产能持续扩张,区内成品油供应总体过剩,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开辟区外贸易成为必然趋势。2017年以来,通过大船拼装、仓储运作以及引进贸易团队等方式,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国有石油公司通过大船拼装优化,将成品油贸易拓展至西北欧、地中海、北美、拉美以及非洲等区外市场。2017年9月,中石化租用VLCC(30万吨级)拼装柴油出口到区外市场,开创了国内使用VLCC巨型油轮装载柴油出口的先河。

二 2017年中国LPG、石脑油和燃料油贸易表现出不同特征

除汽、煤、柴等主要品种外,2017年我国石脑油、LPG和燃料油贸易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LPG进口增速放缓,进口来源发生变化

近年来,中国LPG市场逐步摆脱过去几年萎靡不振的局面,重新迎来春天。2014年以来,我国每年有2~3座丙烷脱氢(PDH)装置投产,推动LPG进口需求迅猛增长。2014~2015年,我国LPG进口增速高达70%。2016年以来,随着PDH装置新增产能的减少,中国进口LPG需求逐渐放缓。2017年,尽管只有一座混合烷烃脱氢装置(产能为10万吨/年)投产,但由于国内PDH装置的利润仍较为可观,国内市场对LPG的需求量保持增长,进口量突破1800万吨,同比增长12%,低于2016年33.4%的增长水平。

从进口来源看,我国LPG进口六成以上来自中东地区。2017年,我国自中东进口LPG1200万吨,同比增加11%,其中以自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的进口为主。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来自美国的LPG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超过卡塔尔成为我国LPG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17年全年从美国进口LPG 300万吨,同比下降9.4%,占中国进口LPG总量的16.7%(见图7)。

图7 我国LPG前五大进口国情况

(二)石脑油进口量七年来首次出现下滑

由于国内石化产业链的不匹配增长,上游炼油能力增速远远低于下游化工产业链的增长,中国石脑油进口量逐年增长。然而,2016年以来,随着地炼进口原油加工比例的持续提高,石脑油收率提高,进而使中国石脑油供应量增加,2016年下半年石脑油进口开始出现萎缩。在地炼石脑油产量继续增长的带动下,2017年,中国石脑油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石脑油进口量七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至660万吨,同比下降1.4%。

从进口来源看,韩国始终是我国石脑油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近两年受韩国国内PX装置需求增加影响,中国从韩国进口增速放缓,2017年进口量为220万吨,同比下降6%;而从俄罗斯进口呈逐年攀升的态势,2017年进口量为150万吨,同比增长50%。此外,从中东地区尤其是沙特和阿联酋的进口量有所增加(见图8)。

图8 中国进口石脑油来源国情况

(三)燃料油进口恢复增长

长期以来,受国家原油贸易政策限制,燃料油过去作为地方炼厂的主要进料一直是进口量最多的油品品种。但自2015年国内原油进口“双权”放开后,地炼加工原料瓶颈消除,对进口直馏燃料油需求大幅萎缩。2016年燃料油进口锐减至1187万吨,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我国燃料油进口量仍以船用保税油为主。船用油方面,受经济回暖影响,船运市场整体有所改善,国际货物运输需求恢复增长,2017年中国燃料油进口回升至1350万吨,同比增长13.7%。

分进口来源看,中国燃料油进口来源国逐步集中化。随着地炼对进口直馏燃料油需求下降,来自委内瑞拉、俄罗斯的燃料油进口量大幅下降,而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进口量稳步增长。2017年中国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进口630万吨、135万吨,同比增长78%和14%;而从委内瑞拉、俄罗斯的进口量均同比下降80%。

三 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有望保持温和增长

(一)成品油出口保持温和增长的态势

2018年,在国内经济增长趋稳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成品油需求有望维持温和增长。此外,浙江石化一期和恒力石化有望于2018年四季度相继上马,届时国内成品油资源过剩问题将继续困扰中国市场,扩大出口仍是维持炼油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出路,但在国家政策调控之下,成品油出口将继续保持温和增长。预计2018年成品油出口有望突破4100万吨,同比增长近4%。

(二)成品油出口市场向南亚、欧洲和非洲延伸

从全球成品油供需格局看,2018年汽油缺口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航煤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地区,柴油缺口主要集中在拉美和非洲。2018年,我国成品油跨区贸易规模有望继续增长。目前,中国成品油出口目标市场依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但随着东南亚地区的成品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炼油企业亟待扩大对南亚、澳洲、非洲、拉美等区外市场的出口力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重点开拓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南非、法国、荷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市场。

(三)成品油出口贸易方式继续向一般贸易倾斜

随着国家对环保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炼油行业环保改革多管齐下,加工贸易出口形势越来越不符合发展趋势。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将继续弱化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份额将继续快速增加。2017年12月末,中国商务部正式下发2018年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其中一般贸易配额1624万吨,已接近2017年全年水平,而加工贸易配额仅有376万吨。

(四)成品油大船跨区贸易成为趋势

在亚太区内成品油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开拓跨区贸易成为新趋势,中国流向欧洲、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成品油船货将日趋活跃。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跨区贸易往往要求大船拼装出海。未来中国炼油企业需要继续整合国内成品油出口基础设施,加快在全球成品油进出口集散地建立贸易网点,完善全球成品油储运设施,加大成品油拼装和大船装运出口力度,扩大规模运输效益,全面提升竞争力。

(五)LPG进口增长进一步放缓

目前国内丙烷脱氢装置的利润仍较为可观,使得国内市场对丙烷需求量增加;同时,中国炼油企业生产高质量国Ⅴ汽油将使LPG原料用量增多,因此LPG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存在。此外,考虑到2018年只有福建美得石化1座PDH装置投产,产能为66万吨/年,预计2018年我国LPG进口量将有望超过1900万吨,同比增长8%~10%。

(六)石脑油进口由负增长转向缓慢增长

随着地炼重整装置的陆续上马,国内石脑油需求有望继续增长,届时部分地方炼厂由外销石脑油变成外采石脑油,国内市场上石脑油资源减少,部分企业或将恢复对进口石脑油的使用,预计2018年我国石脑油进口或有所恢复。

四 中长期中国成品油贸易更具规模化和基地化

(一)成品油出口更具规模化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趋缓,加上替代燃料多元化发展,中国成品油需求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此外,2018年之后,盛虹石化、中科湛江项目、古雷石化等多个大型炼厂相继投产,中国炼油产能仍将保持迅猛增长,届时国内成品油供应压力将愈演愈烈,成品油出口逐年攀升的趋势或难以改变。预计到2025年,全国炼油能力或达到9.4亿吨/年,按照80%的开工率和60%左右的收率测算,届时成品油产量约为4.5亿吨,成品油消费量约为3.6亿吨,供应过剩将扩大至0.9亿吨。

(二)成品油出口更加基地化

随着“十三五”末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七大炼化基地的建成,我国成品油出口未来将更加集中化、基地化。针对目前成品油出口运输成本高、港口接卸能力较弱、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炼油基地未来有望逐步改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码头和罐容承载能力,加大成品油拼装力度,增加贸易灵活性,扩大规模出口效益。从中长期来看,预计我国成品油出口设施将大幅得到改善,我国成品油出口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加快,成品油出口主体多元化

自2015年进口原油“双权”开始放开后,2016年地炼曾短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目前,中国的成品油出口仍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4家国有石油企业为主。随着浙江石化、恒力石化和盛虹石化等大型炼厂相继投产,加上地炼抱团“出海”,国内成品油过剩的局面将不断蔓延,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未来成品油出口管理或将适当放宽,出口权有望向民营炼厂逐步放开,届时国有石油企业和民营炼厂将共同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出口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有望逐步形成。

(四)LPG或迎来下一个爆发式增长阶段

从中长期看,根据目前公布的规划,2019~2021年东华能源、浙江卫星、浙江石化等多套装置将逐步投产,PDH装置将迎来下一个辉煌的阶段,中国LPG进口市场后期发展潜力依然巨大,预计2019年新增产能为230万吨/年,2020年新增产能为126万吨/年,届时我国LPG将迎来下一个爆发式增长阶段(见表1)。

表1 未来新增PDH装置投产情况

(五)高硫船用燃料油逐步被柴油与低硫燃料油取代

2016年10月2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MARPOL公约》规定,2020年后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将不允许使用含硫量超过0.5%的燃油,这一规定适用于包括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在内的所有船只。目前船用燃料主要为高硫燃料油,含硫量为3.5%,需求量约为350万桶/日,占船用燃油需求量的80%左右。从后市看,船用油品将向低硫化发展。鉴于全球低硫燃料油生产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目前多数船东比较认可的方式是用低硫柴油调和高硫燃料油,这有望拉动柴油需求增长,抑制高硫船用燃料油需求,因此预计未来中国燃料油进口将逐步减少。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