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工业发展、行业分类与工业行业现代化

工业发展、行业分类与工业行业现代化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工业生产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现代工业便没有现代人类文明。现代工业生产不仅直接为现代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提供能源、原材料、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为所有(经济或非经济)行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工作条件。自从近代工业产生以后,在一个国家的漫长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改造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全貌,工业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主导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现代,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一个国家是否是经济强国,最主要取决于其工业发展状况和工业现代化水平。

一 工业发展与工业现代化

一般认为,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为劳动手段,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统计上,工业领域通常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对采掘品的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工业品的修理和翻新等部门。一般来说,工业生产的主体是对物质资料的加工,以及同这一加工过程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活动。

人类进行工业生产,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工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当工业发展到大机器工业阶段,才真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工业从农业中最终独立出来,标志着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近代工业的初步形成。综观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推动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相互关联的两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促进了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历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16世纪手工工场兴起,特别是18世纪以炼铁技术和纺织机器的发明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与技术革命相对应,世界工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大飞跃。第一次是以水力和蒸汽动力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飞跃——“机械化阶段”,棉纺织、采煤、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得以产生和迅速发展,作为创新国的英国因此成为绝对的“世界工厂”,世界各国是英国的原料供应地,而英国是世界各国的商品供应者;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化学合成材料、内燃机和汽车制造技术为基础,相应产生了以电为动力的机器或电气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飞跃——“电气化阶段”,得到大发展的工业部门包括电力、石油、化学、建筑、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信息技术、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开发等技术的利用为基础,开始了以信息控制机器或全自动化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飞跃——“自动化阶段”,推动了计算机工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空间工业、合成材料等工业部门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不仅第一批工业部门是由依附农业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而来,而且很多新的工业部门也是在原有的工业部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分化演进而来,例如,机器制造业逐渐分化为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总之,正是在科技日益进步和生产专业化的推动下,新的工业部门不断产生,已有的工业部门规模逐渐扩大并进而分化,工业部门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从而整个工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一般意义的工业发展过程。

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发展一般应该包括该国或地区的工业规模的扩大(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工业部门结构的改善(工业部门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或协调化)、工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工业制品质量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新的工业产品和部门不断涌现)等内容,可以概括为工业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由于工业发展推进了一国或者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工业发展问题可以应用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两个理论范畴来分析,工业发展表现为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随着工业的发展,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一般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这样描述:“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之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1]而工业现代化一般认为是指随着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和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部门在整个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并发挥主导作用,保证整体工业的生产效率(包括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技术推动下,新兴工业部门不断产生和增长,原有工业部门持续变革和发展,并由此而导致工业结构变化和整体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程。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内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在科技进步推动下该国现代工业部门不断产生和发展、传统工业部门持续变革的工业发展过程;二是在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该国工业结构呈现出有序变化的规律性演进趋势;三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体现为该国的工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经过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在产业构成中仍为主导产业;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将大大低于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由于工业发展而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

实际上,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工业发展中相互交融的两个过程。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数量增长;而到工业化中后期,工业进一步发展则更需要提高工业素质、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并依靠它们促进工业化的进程。而工业质量的提高实质上又是一个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意味着,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达到中后期阶段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又能够促进该国整体工业化进程,它们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工业的行业分类

在国民经济结构分析中,工业通常被称为第二产业,而农业和服务业则分别对应第一和第三产业。一般来说,第一产业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和取自自然资源的产业,属于初级生产阶段,包括农业(专指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林业等;第二产业是对取自自然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通信、仓储、商业、金融、饮食、房地产、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第一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同作为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在生产条件上不像农业那样主要依赖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而更多需要利用的是矿产资源、各类能源等;从生产对象和结果上看,工业生产不仅生产制造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还生产各类生产资料,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从生产过程看,工业生产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而农业则是受季节和自然地带限制的生长性过程。

为了进行经济结构分析,还可以具体按照工艺特点、所使用的原材料性质、产品的经济用途、投入要素的密集程度等各种不同的标准来对工业进行分类。

工业部门一个重要的分类是按照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把整个工业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两大部类,并大致可以称为“重工业”和“轻工业”[3],其中重工业又可以分为生产重工业部门生产资料的工业(矿山机械、冶金设备等)和生产轻工业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工业(纺织机械、食品机械等);重工业有时也被称为“重化工业”,其中装备制造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工业部门)又是重工业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重工业有时也直接被理解为装备制造业。

按照原材料的性质和来源,工业部门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采掘工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和燃料的部门,其劳动对象直接取自自然界,包括矿物的开采、未经人工培植的动物性和植物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界资源,例如,采矿、石油开采工业等。加工工业是对从采掘工业或农业取得的原料进行不同层次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其又可分为原材料工业和制造工业。原材料工业是直接对采掘工业和农业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而制造业是指对经过初步加工的工业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按照加工对象分类,加工工业又分为加工采掘工业产品的加工工业和加工农产品的加工工业。其中,加工采掘工业产品的部门进一步分为直接对采掘工业产品进行加工(如金属冶炼)和对经过初步加工的采掘工业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如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两类,而加工农产品的部门又分为直接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如面粉工业、制革工业、纺织工业等)和对经过初步加工的农业原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两类。

按照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相对密集程度,可将工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手工劳动程度大的工业行业,一般如服装工业、工艺品工业等;资金密集型工业主要是指占用资金多、需大量投资购置设备装置而耗费较多物化劳动的工业部门,如钢铁冶炼工业、电力工业、基本化学工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是指依靠大量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工艺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等。这种分类反映了工业化演进过程中工业部门的高级化趋势。

从统计角度,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大多有自己的标准行业分类。联合国制定并推荐各国使用的产业分类标准是《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ISIC)。根据1989年颁布的该标准的第三次修订版(ISIC/Rev.3),全部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17个门类(Section):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和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蒸汽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与零售贸易,汽车、摩托车和私人及家用物品的修理;H.餐饮与旅店业;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媒介;K.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L.公共管理和防卫,强制性社会保障;M.教育;N.卫生和社会活动;O.其他社区、社会及私人服务;P.有雇工的私人家庭;Q.国际组织和机构。工业主要对应于C、D、E三大门类。国家统计局200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该分类是以199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修订而成的。在该分类中,工业被划分为B类采掘业、C类制造业、D类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三大门类,其中采矿业中又包括编号为06~11的6个工业行业大类,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这些大类又具体划分为15个中类、33个小类;制造业中包括编号13~43的30个大类(编号并不是完全连续的,中间有跳跃),具体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具体又包括169个中类、482个小类;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具体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类,这3个大类具体又分为7个中类、10个小类。这意味着工业包括39个大类行业、191个中类行业和525个小类行业。

在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中,有两个与工业行业分类相关的专门的产业分类,一是信息产业分类,一是高技术产业分类。这两个产业分类的单独提出,适应了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技术迅速发展而导致新的产业不断产生的要求。[4]在信息产业中,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传递的载体都是制造业的产品,包括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器的制造,电子管、显像管等电子元器件的制造,电视、无线电接收和发射设备、音像录放设备、有线电话及其相关设备的制造,工业加工控制设备的制造,等等,这些既属于信息产业,但也都属于制造业的产业,需要有单独的产业分类标准。

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和界定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技术具有高度重视研发工作(R&D)、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品与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风险大和数额高、研发成果生产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从具体衡量和分类的操作性角度,主要按照反映知识密集程度的研发费用和人员比重来对产业是否属于高技术产业进行分类判断,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研发经费强度。最后,将研发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这具体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5]

我国高技术的分类方法,一方面借鉴OECD的方法用制造业R&D投入作为测算行业技术密集度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借鉴美国劳动部提出的R&D人数占职工人数比重超过制造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标准、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的每千名员工拥有25名以上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标准,将这两个指标作为辅助指标。按照《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我国高技术产业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业等行业大、中类中58个行业小类,主要包括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仪器仪表制造、光学仪器制造、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制造、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公共软件服务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还存在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最早我国在“863计划”中提及“高技术产业”,其含义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1988年7月,原国家科委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个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显然,高新技术产业范围要大于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应该说,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但它对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确具有重大意义。

三 工业行业现代化及其评价意义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工业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到该国或者地区具体的工业行业的现代化。从具体工业行业角度界定工业现代化,与国家或者地区整体工业现代化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具体工业行业现代化不涉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结构问题。实际上一般意义的某个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是指该工业行业生产力(如劳动对象、劳动和劳动者)水平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具体包括工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工业技术现代化、工业管理现代化、工业职工素质现代化等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工业行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主要看这个工业行业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该行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当代世界先进的水平。无论这个工业行业本身属于新兴的现代行业,还是属于所谓的传统工业,都存在行业的现代化问题。只是传统行业的现代化强调利用现代技术的改造程度,而新兴现代工业则主要看其是否与国际该行业的发展同步。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主流,因此一个工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为反映该行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工业化水平的衡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而通过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衡量,可以分析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尤其是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可以具体反映每个工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包括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的先进性、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内容。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工业生产大国和工业贸易大国,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变为一个工业经济大国。而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核心任务,这要求必须努力提升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而对我国工业行业现有的现代化水平进行具体评价,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提升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具体而言,从生产角度看,到2000年,中国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4年,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发电、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2位,糖和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4(2000年)和第5位。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到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是11.3∶48.6∶40.1,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占比高达43%,已经是第一产业的3.8 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已从1978年的27.9%下降到2007年的11.3%,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一直保持在40%~50%之间,近几年由于重化工化趋势,第二产业比例接近50%。从进出口贸易角度看,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进出口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亿元,到2007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1738亿美元,列世界第3位,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7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到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该项比例上升到90%以上。因此,准确地说,我国现在是一个工业贸易大国。

世界性的工业生产大国和工业贸易大国地位的获得,表明已经难以继续用“农业大国”概括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了,“工业大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具体的工业化进程看,也表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基于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到2002年,工业化水平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6]一般而言,“农业国”是用于描述处于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的国家,而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虽然不能将之混同为实现工业化的“工业国”或者“工业化国家”,但继续称之为“农业国”则已经无法概括其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用“工业大国”概括其经济发展特征则比较恰当,它表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以工业数量扩张为主要任务的经济发展阶段,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是,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中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表明我国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我国能够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在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还不多;我国的工业结构亟待升级,加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低;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技术储备,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进步投入少,技术进步体制存在问题;工业劳动生产率低,工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低;在出口产品构成中,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工业发展地区结构不合理,等等。

中国是“工业大国”而非“工业强国”的经济国情,决定了中国在接下来的工业化中后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工业质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在进一步加快工业步伐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但是,迄今为止,我国还缺少对具体每个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全面详细评价的文献,我国主要的工业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在工业效率、产业组织合理化、技术先进性、国际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怎样的差距,还缺少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因此,具体分析评价我国主要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分析提高其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而继续推进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