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13年12月14日,由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组委会主办,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承办,神华集团协办的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第六次研讨会在北京汉华国际饭店举行,专题研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牛克洪、田会、华炜、吴吟、张双旺、张玉卓、李瑞峰、李豪峰、周桐、岳福斌、贺佑国、聂锐、崔涛、翟德元,特邀嘉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著名煤制油专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旺,神华集团副总工程师、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秀章,兖矿集团副总经理张鸣林,内蒙古伊泰集团副总经理郝喜柱,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副总经理刘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孙喜民、技术研究院院长闵小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立杰,川煤集团总经理刘万波,同煤集团副总经理蒋煜,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总经理曹善华,中国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民强,山东能源集团总工程师翟明华,淮南矿业集团赵玲,以及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继明,神华集团煤制油化工部总经理梁仕普、副总经理温新生,神华集团规划部张明辉,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刘万洲等,共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论坛由吴吟同志主持。他指出,中央近期召开的三次大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发展会议)与煤炭产业息息相关。本次论坛就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专题研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问题。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必要,而且紧迫,煤制油产业经过多年研发探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缓解煤炭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发展煤制油问题上,国内意见还不统一,有必要深入研究煤制油产业布局、规模、技术路线选择,分析发展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达成共识和新的认识,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煤制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促进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友好、产业繁荣增添新能量、新动力。

本次论坛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由神华集团张玉卓、内蒙古伊泰集团郝喜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闵小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刘斌、兖矿集团张鸣林五家先期开展煤制油示范的企业代表分别进行了煤制油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披露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期望和政策诉求。大家一致认为,发展煤制油产业是我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无论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还是从示范项目稳定运行的情况上看,都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只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持续给力,中国煤制油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第二段,与会者围绕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意义、技术路线选择、产业布局、规划展开讨论,并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各抒己见。

本次论坛由始至终氛围热烈、发言踊跃、观点鲜明、态度积极。考虑到技术和商业秘密等因素,五家先期开展煤制油示范企业的有关信息在此不予披露,仅摘录(按发言顺序)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的部分发言,供参考。

现代煤化工产业粗具雏形尚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张玉卓(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总经理)

我国现代煤化工初具产业雏形。煤转化利用已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向清洁油品和化学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以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代表的煤化工示范工程成功运营为显著标志。截至目前,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煤制液体燃料产能达168万吨/年,煤制甲醇产能达5000万吨/年,煤制烯烃(含甲醇制烯烃)产能达276万吨/年。

发展煤化工是我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一是可以解决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煤炭资源的低碳化、清洁化利用。二是可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解决石油供给的安全问题,部分实现石油替代。三是由于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其经济意义也很大。目前,煤炭的原料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2013年11月我参加国际能源署会议时,与会者非常关注中国煤转化的问题。目前,我国煤制油工艺,无论是直接液化还是间接液化,技术上已经成熟。建议国家尽快发布煤化工规划及产业政策,避免无序和过热发展;对煤炭就地转化政策进行“纠偏”,避免煤化工项目盲目上马;加大对煤化工技术的研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尽早克服产业技术障碍;出台对煤化工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煤化工产业发展。同时,我还建议企业科学、理性决策,树立风险意识,确保项目成功。

煤制油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郝喜柱(内蒙古伊泰集团副总经理)

早在2002年,经过多次的调研和论证,我们把煤炭转化的目标定位在煤制油产业上来。2009年3月27日,国内首个利用自主技术建设的煤间接液化项目打通全部流程,顺利出油。2010年6月30日,实现了“安、稳、长、满、优”的运行目标。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近5年生产实践的摸索与总结,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技术20项,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12月正式被科技部确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煤制油产业是一个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技术的形成与应用,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实属来之不易。在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石油供应形势下,有计划地适度、有序、合理布局,形成一定的供给能力,对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紧张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煤制油产品清洁高效,属高品质燃料,对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也有切实的效果;同时,对大型设备国产化,推动材料工业、制造工业、电子工业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均有拉动效应。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又有一定水资源保障的地区,安排近亿吨煤制油产能,对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利用的单一化方式,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用巨大。建议加强政策引导、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坚决避免盲目发展;通过倾斜性税费政策扶持煤制油新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制定煤制油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体系;坚持煤制油产业园区化,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同时,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有效解决煤制油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发展煤制油产业战略意义重大 应量力而行、稳中求进 严防遍地开花

岳福斌(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

经过5年多的跟踪研究,越来越觉得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是克服石油资源供给瓶颈;二是化解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三是解决煤炭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四是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五是推动优势企业发展;六是有利于增强我国在愈演愈烈的国际能源战中的主动权。

通过对我国煤制油产业的技术成熟度、人力资源保障、资源条件、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煤制油技术成熟度、资源和生态条件已经具备,项目经济性明显,只要加强风险控制,推动煤制油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形成的煤制油产业发展思路如下。

第一,在技术路径选择上,重点发展间接液化,继续示范直接液化和其他工艺,推动技术创新,打造中国煤制油技术的“升级版”。

第二,在产业布局上,要“立足西北、加快新疆、拓展海外”。

第三,在产能规划上,“十二五”期间,完善已形成的产能,确保1500万吨/年顺畅达产;“十三五”期间,对达产项目进行科学扩能,并规划新的产能,理论规模应达到1.2亿吨/年。

第四,在生产主体上,要由掌握核心技术、代表煤制油先进生产力的企业牵头发展煤制油产业。

第五,在物流服务上,打破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全面提升油品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煤制油产业风险性相对较大,建议: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定产能;②规范政府行为,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③坚持以市场为决定性手段,辅以必要的政府规制,走企业自主发展的道路;④加大财政、税收、信贷、PE、上市等政策支持力度;⑤发挥财险和人身责任险的作用。

发展煤制油产业是大势所趋 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李永旺(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现有的能源体系(煤炭、石油、天然气)来讲,我国资源量的90%是煤炭。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结果,我们国家按现在的发展趋势,2030年总油品消耗量会达到7亿~7.5亿吨甚至更多,只有增加石油自产才能平衡这个体系。煤制油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必须搞;否则的话,过不了这个坎。包括煤制油等以煤为基础替代不足的石油燃料是一个大的必然的趋势。

煤制油现在起步有点晚了,目前运行的项目,技术级次是相对比较低的。尽管我们做了示范,但还有很长的磨合期。可以肯定的是,第二批项目上的时候,较第一批会有很大的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方面,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如果只让企业砸钱,负担太重,况且经济形势也不好。

关于煤制油产业布局方面,我谈点看法。目前,内地布局太多,将来大家都会后悔,重点应该是布局新疆,因为新疆的煤运出来再使用是不合适的,只有做转化,而且转化成油品、化学品高浓缩产品再运出来,成本才低。“三西”(蒙西、陕西、山西)这些地方条件好、离市场近,在西部运油大通道尚未建设起来之前,做一些是合适的。现在内蒙古几百万吨,宁夏做到800万吨、1000万吨,量有点大,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大家应该盯紧新疆。从长远看,布局新疆是最有利的。

发展煤制油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水,节水的事在于肯不肯花钱,肯花钱就没问题。还有二氧化碳的处理,我觉得走碳汇林会比较合适,只要测算出来50万亩能吸收800万吨煤制油,那就容易解决,即使能吸收一半那也是伟大的。

油价高企助推煤制油发展 千方百计化解制约因素

华炜(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煤制油,我们首先应关注的是世界油价。从经济性的角度讲,对这个判断如果不准确,未来可能会吃大亏。现在决定油价的主要因素不是它的价值、开采成本,而是地缘政治。在我看来,油价在较长时间内,会继续偏离价值,仍然会在高位波动运行。因此,油价问题对我们做煤化工、发展煤制油产业是一个积极因素。

目前,煤制油产业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资源。煤制油项目是否拥有适合做煤制油的煤炭资源?是否拥有水资源?这是两大关键制约因素。二是技术。目前的煤制油技术有多种工艺路线,各有优劣,工艺路线的选择至关重要。三是实力。煤制油产业是技术、人才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不仅要有资金实力,还要有技术能力和管理人才。

化解上述制约因素,首先,要科学布局,为煤制油项目建设寻找适合的煤炭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其次,要根据资源等条件认真研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工艺路线,保证综合效益最大化。最后,要在综合衡量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基础上,慎重决策、科学投资。我们还应当特别关注我国油品标准的制定,建议由国家制定油品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防止垄断企业话语权过重,用一些歧视性标准排斥煤制油。

此外,发展煤制油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非煤工业锅炉的改造和研究。有人说,雾霾天气元凶是煤,要煤改气、改清洁燃料。实际上,能都改天然气吗?能都改环保燃料、清洁燃料吗?根本没可能。通过煤、粉煤灰气化技术在锅炉上的运用,可以解决好煤炭清洁利用问题。

凝聚共识 合力打造煤制油销售网络

贺民强(中国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石化和中石油是我国成品油生产和销售的两大主要集团,二者采用的销售模式分为三种:一是零售,即通过加油站直接把油品销售给过往的车辆。二是批发,即把成品油卖给其他社会上的加油站。三是直销(配送),即销售油品给非加油站终端用户。2012年,中石化的零售量是10785万吨,直销量是3325万吨,批发量是1789万吨,主要是其自身3万多座加油站。中石油成品油销售15328万吨,市场份额为39.3%,加油站1.9万多个。两家合计成品油销售约2.6亿吨。加大对终端的直销,减少中间批发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是两大集团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煤制油产业到2020年,可能实现6000万~7000万吨的产量,2030年更可能达到1亿吨左右的产量,相当于中石油或中石化目前的水平。目前,煤制油销售存在自建网络局限性、销售成本过高、受销售市场垄断格局制约等问题,若不能未雨绸缪,将严重制约煤制油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合力打造完善的调配运销网络。

我们应按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经济。通过体制的创新,合力打造一个平台,创建煤制油全产品链的独立销售网络,进而实现煤制油企业的共赢,促进煤制油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煤炭转化是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翟明华(山东能源集团总工程师)

煤炭转化是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能源集团在煤化工方面做了“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焦化等。煤制天然气在新疆有20亿立方米的项目正在实施;煤制烯烃正在争取项目;煤焦化主要围绕焦炉煤气下游,包括粗改煤焦油等,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形成了煤焦油-炭黑油、蒽油-炭黑-橡胶轮胎产业链。此外,褐煤的低温热解、低温干馏也是很大的需求方向,目前山东能源集团跟韩国的SK、日本的新日铁在褐煤气化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煤制油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山东能源集团在内蒙古、新疆的煤炭资源都存在转化问题,今后需要跟有关各方加强合作。

适度发展煤制油 系统解决煤炭利用问题

李豪峰(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巡视员)

煤炭的问题不在煤炭开采,主要是利用。煤炭开采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现在主要还是利用问题。

本次论坛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煤制油问题、明确方向、探讨政策,对煤炭产业转型是非常有利的。个人认为,煤制油产业经过示范阶段,可以适度发展。现在直接液化也好,间接液化也好(相对成熟),特别是煤制天然气,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下一步工作:一是开展系统研究。煤的利用问题,不是单纯搞煤制油、煤制气,应该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慎重的、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矿区的开发,先研究“利用”,从下往上研究;否则,煤炭产业不好走。系统研究之后,统一规划矿区的开发。二是煤炭产业下一步的方向问题,应该是综合利用、多联产,如煤制油、煤化工都有自备的电厂。三是要重点攻关,对专项技术、重点环节进行关注。四是要谨慎决策,下一步我们准备组织相关方面,针对煤炭的利用方式、相关重大问题组织一个调查研究,系统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煤炭利用方面的战略。

煤制油功过是非 伊泰人用实践来回答

张双旺(内蒙古伊泰集团董事长)

我对煤制油持乐观态度。近两三年来,煤制油的发展比原来预想的要好些。但困难依然存在,反对的声音仍然比较大,短时间内不会扭转。产能方面,我同意岳教授的研究意见,即2020年达到1.2亿吨的规模。伊泰集团要做好几件事情,用实践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全力以赴地把煤制油技术搞上去。我认为,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搞的间接液化技术,从16万吨的运行情况看是成功的,把握也是很大的。没有一定的把握,我们绝对不会把大笔资金投进去。最担心的是排放问题。最近几年,北京、天津,就连上海都有雾霾了。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伊泰在这几个项目上一定不惜代价把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好。这几年,我们搞碳汇林,我感觉这是好个办法。大的产业布局岳教授他们研究了,即内蒙古、陕西、新疆,我赞成。小的布局也很重要,煤制油项目选址一定要在出风处。再就是用水的问题。我曾经看到报纸说宁煤集团400万吨产量的用水相当于北京市的用水,这显然是不实的报道。实际上,控制到每吨油8吨耗水不应该成问题。

几年前,我对吴吟同志讲过我的想法,很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煤制油可以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今天仍然是这样认识的。中国油品需要不断增加,还是要自己搞出来一些,不能过分依赖进口。如果届时通过煤制油的发展,煤炭过剩的产能也消化了,煤炭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也实现了,给国家的油品安全、能源安全也做出贡献了,那么争论就不大了。

发展煤制油意义重大 应从示范到逐步扩大

濮洪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煤制油发展始终争论不休,是我们的企业,如神华、伊泰以及潞安等起了关键的作用,用事实回答了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起决定性作用。在今天的会议上我感到很有收获,上面关心的事咱们都注意到了,而且都做了正面回答,这对下一步发展很有意义。

目前,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013年前10个月,产煤30.9亿吨,消费29.5亿吨,剩余1.4亿吨,这期间还进口2.6亿吨,也就是市场上多了4亿吨煤。我们国家一次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中煤炭占了94%,油和气只占了6%,仅靠进口能解决石油问题吗?显然行不通。煤炭是我们国家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最经济的,并且它能被转化成清洁能源。所以,做好煤炭的转化和清洁利用,是当前最现实、最可靠的办法。煤制油发展一是可以解决煤炭过剩的问题;二是可以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问题,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来说很有必要。结合煤制油产业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我认为,该产业应从示范到逐渐扩大。

煤制油产业发展要科学。因此,要继续深入研究,形成能够反映煤制油产业实际的系统、完善的研究报告,岳教授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很有必要;政府要加强对煤制油产业、煤炭清洁利用问题的重视,出台支持性政策;神华集团张玉卓总经理提出的要组织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很好,要打破行业、所有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煤制油产业的统一攻关、统一规划;行业协会、学会要发挥积极作用,为煤制油产业提供支持,向上做好呼吁。

煤制油发展至今不易 产业化尚需层层给力

吴吟(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发展煤制油的意义重大。正如濮部长所言,对于缓解煤炭产能过剩,促进煤炭清洁利用,提升煤炭产业水平,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煤制油发展至今不易。应该讲,政府是有意愿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但是社会的杂音太大,导致政府不敢轻易决策,最后还是企业冲在前面了。如果没有神华、伊泰等企业敢“吃螃蟹”、敢投资,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从目前反映看,还是有杂音,好在现在消除杂音的动力或者能力要比以前强得多。

煤制油的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认识不一致、规划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政策不给力。我们今天讨论的几个问题,尽管现在不能得出什么结论来,但基本上有了个方向,布局就是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规模要搞就搞得比较大,不能够到处“撒芝麻盐”。大家都提到基础设施配套要跟上,特别是市场销售网络的建设。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关键问题上要进行集中攻关。

煤制油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层层给力:国家层面,要将煤制油列为国家安全战略,包括人才培养等都要出台相应政策;部门层面,要做好产业规划,制定相关标准,严格产业准入;地方层面,一定要执行国家规划,不能凡是资源就搞转化,“有条件的转化,没有条件的也转化”,那是绝对不行的;企业层面,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努力、加强协作,进行技术的联合攻关。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