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2008年陕西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与2009年走势预测

2008年陕西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与2009年走势预测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08年以来,全省工交系统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冰雪、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坚持加快工业发展不动摇,着力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大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一 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主要特点

2008年以来陕西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工业增长平稳快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陕西省工业经济增长应当说是高点开局,稳步增长。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15.07亿元,同比增长22.5%。与上年比较,2007年第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随后有所加速,到8月份开始超过全国,全年增长19.6%,但仅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序第20位左右。2008年从1月份起就高速起步,并且一直呈稳步快速上升之势,居全国位次明显前移,第一季度增长20.1%,上半年增长22.1%,前三季度增长22.5%,增幅高于全国4.3~7.3个百分点,目前上升到全国第6位。

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上年相比大幅提升。2008年以来陕西省工业经济效益与上年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扭转了2007年工业利税增长处于7.6%~26.1%的较低水平、利润甚至出现过负增长的被动状况。截至2008年8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62.3亿元,增长53.9%,其中实现利润627.86亿元,增长57.7%,税金总额334.45亿元,增长47.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5.57,比上年同期提高54.35个百分点。陕西省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撑点石油、煤炭、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主导作用依然明显。从近年比较来看,这几个行业的波动起伏,对全省工业效益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其中价格因素关系较大。但总体上优势行业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有力地支撑了陕西省工业经济效益,近年来陕西省工业经济一直保持在全国中上游水平。

三是工业节能降耗取得进展,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工业用能总量占全省能耗总量的70%,工业节能降耗对全省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至关重要。2008年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4.2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86%,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4.6个百分点。39个分行业中有28个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占70%以上,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化学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造纸等几个高耗能行业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总之,2008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好于预期。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但从陕西省工业走势上看,2008年以来工业运行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后期虽然能源资源价格因素会有一定影响,但陕西省主导行业仍会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投资拉动增长继续;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上看,国家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在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将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综合分析,总体上陕西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预期向好,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20%以上的高增长。

2008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资源性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一是煤炭在需求旺盛情况下产量增长快、效益好。受煤炭市场需求刺激,陕西省煤炭工业高速增长。1~9月完成产值在全省12大类工业行业中增速最快,同比达71.3%,原煤产量1.64亿吨,增长20%。2008年以来全省煤炭价格普遍较高,煤炭平均售价311.7元/吨,同比提高81元/吨,到了8月份达到404.7元/吨。前8月全行业实现利润151.45亿元,增长1.2倍。

二是石化工业生产和效益继续高增长。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1~9月,石化工业完成产值1800.8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95.16亿元,增长43.4%。主要产品产量中,原油1840.1万吨,原油加工量1274.43万吨,天然气102.54亿立方米,均保持较快增长。前8月,陕西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继续保持较强盈利水平,实现利润319.65亿元,增长67.7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51%。前三季度,石油加工企业“延炼”、“西石化”、“长庆石化”、“榆炼”等原油加工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化工产品丙烯、硫酸、纯碱继续呈两位数增长,甲醇仍保持9%以上的增长。

三是有色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08年有色行业尽管受价格、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生产和效益增幅有所回落,但增速仍处高位,盈利状况较好,1~9月,工业产值增长33.25%;前8个月实现利润40.2亿元,仍是陕西省工业行业中盈利较好位次居前的行业。

(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多点支撑作用明显

一是装备制造业依然增势强劲。为了减缓因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压力,巩固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明显成效,保持其良好的增长势头,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企业予以支持。2008年1~9月,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154.99亿元,增长27.5%,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达6.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受市场需求驱动,增速快、拉动大,分别增长23.6%、32.9%和32.2%;前8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45.9亿元,增长28.4%。重点企业中:机床工具业的秦川机床工具集团产值为22.3亿元,增长38.6%;交通运输设备业的陕汽集团产值为176亿元,增长32.3%,法士特集团、比亚迪汽车公司完成产值近60亿元;专用机械业的“陕鼓”集团产值43.4亿元,增长45.5%;电力机械业的西电公司产值121.8亿元,增长39.7%。

二是电力、冶金、建材、食品和电子等行业均增长较快。2008年1~9月,电力工业产值增长25.9%;冶金、建材受灾后重建需求的拉动,生产进一步加快,同比冶金增长50.47%、建材增长52.32%;食品行业因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增速继续加快,产值增长27.6%,对轻工业拉动作用大;电子信息业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扭转了几年来低增长的被动局面,速度和效益明显改善,2008年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8%;利润2007年前8月全行业亏损7300万元,2008年则盈利3.47亿元,增长了5.7倍。陕西省电子行业的主要产品彩色显像管、电子元器件等均保持较好增长。重点企业彩虹显示器股份公司,在全国大部分CRT产品转型、家电下乡活动等因素影响下,产销情况较好,对整个行业贡献较大。

(三)陕北工业领跑 全省工业发展强劲

2008年以来全省11个市(区)工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从陕西省三大区域看,陕北充分依托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一是从总量上讲,陕北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关中地区已基本相当,二是从增速上讲,陕北地区呈现跃居全省领先地位趋势,榆林市目前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居全省第一。例如,2007年榆林市工业增加值高于西安市15.6亿元,2008年上半年则高出46.5亿元,增速2007年高于西安市5.6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高出7.2个百分点。同时,关中地区充分发挥“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工业发展的稳固基础,具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工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后劲充足。2008年前9个月,关中五市一区增速均在18%以上。陕南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突破发展,5月份汉中市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当月产值降幅较大,但经过奋力挽回损失,前9个月累计增长13.6%,安康、商洛分别增长了29.6%、37.1%。

(四)股份制企业成为带动陕西省工业增长的主力

随着陕西省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股份制企业带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力作用已经形成,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股份制企业“两个70%”的特点明显,即完成产值占比和对全省工业的贡献基本在70%。1~9月,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35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全省总量的69.3%,对工业的贡献率达69.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同时,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1.36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省的16.9%,仍具较强的支撑作用。

(五)主导产业投资增长快、拉动作用大

2008年以来,全省工业主导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促进了全省工业投资高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省项目带动战略的顺利实施。1~9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工业投资1244.13亿元,增长42.7%,其中,能源化工业投资692.57亿元,增长34%;装备制造工业投资208.58亿元,增长54.6%。两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72.4%,拉动工业投资增长28.6个百分点。

(六)煤电油运等经济运行要素保障有力

一是采取多项措施,确保陕西省电煤供应。2008年以来,电煤市场需求旺盛,消耗处于高位,加之价格、灾害等因素影响,陕西省电煤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此,省政府积极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电煤稳定供应。

二是全省电力运行较为平稳,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到9月末,陕西省发电装机容量1630万千瓦,全省电厂已累计发电621.47亿千瓦时,增长22.2%,工业用电量372.0亿千瓦时,增长11.1%。

三是铁路等交通运输保障协调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既保证了抗震救灾物资的运输,积极向受灾地区运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抗灾重建,也保证了电煤和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1~9月,全省货运总量累计完成3.1亿吨,其中铁路6320.9万吨,增长8.7%,铁路累计运输煤炭3960.3万吨,增长9.5%。

(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设置的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情况。从陕西省来看,近两年陕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提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5.57,同比提高54.3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05个百分点。分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19.06%,提高3.3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率135.44%,提高10.3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4%,下降3.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9次,提高0.1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6.97%,提高2.5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37675元/人,提高58995元/人。

具体分析,陕西省各项分指标水平较高,而且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总资产贡献率,陕西省指标高于全国4.7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高于全国2.9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陕西省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明显增强。成本费用利润率,陕西省高于全国10.6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全国是下降的)。这一从企业支出与收益关系方面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在此可以看出陕西省企业这方面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陕西省是下降的,全国则上升1.12个百分点。再如,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陕西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从这一指标体系上反映出陕西省工业企业经营业绩大为改善,管理水平大大增强,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震救灾应对得力,恢复重建全面展开,也是陕西省工业得以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5·12”汶川特大地震,陕西是重灾区。这次地震灾害造成全省882户工业企业受损,760户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陕西省汉中、宝鸡、西安、安康、咸阳等市当月工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一些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应当说,经过全省工交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没有对陕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造成大的影响,目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因震灾停产的760户工业企业也已基本恢复生产,工业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积极稳步向前推进。

二 当前陕西省工业经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尚需稳固

从产业结构来看,尽管陕西省工业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工业增长的强硬支点不多、对资源型行业依赖度较高的状况未有根本性改变,资源型行业占比依然较大。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煤炭采选、有色开采和加工等行业产值占45.5%,利润占85.4%,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业占54.9%;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轻重比从2001年的1∶2.6拉大到1∶6.8;从区域结构看,尽管陕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量接近关中,几乎占到“半壁江山”,但陕北重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能源价格出现波动对相关产业乃至地区影响较大,以及水资源缺乏、节能减排及环境约束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利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有利时机,培植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夯实工业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对于陕北地区工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陕南矿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工业基础和总量仍然偏弱偏小。同时,陕西省名牌产品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陕西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0.77%(全国1.7%)。陕西省县域工业薄弱,投资环境不理想等,都会影响陕西省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二)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中央和地方促进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总体呈现加快发展之势。但是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仍然缓慢。尽管2007年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为38.8%,2008年上半年为38.3%,但相比东部沿海省份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占比70%甚至更高的水平,陕西省发展仍显落后。同时,产品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较弱;实力不强、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服务体系不健全、外部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在陕西省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仍是制约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症结。

(三)企业增本减利压力加大,市场需求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需引起重视

由于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加之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企业生产资料购进价格严重倒挂,多数工业行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空间减少的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部分行业及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新变化。

装备制造业。由于原材料涨价,加大了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装备制造业2007年1~8月利润增长超过77%,2008年虽然还保持了28.4%的较高增长水平,但同比明显回落。从重点企业产品产销情况看,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的中高档机床增长44%,但普通机床减少,如宝鸡机床、汉川机床均下降7%,主要是受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不景气的影响;陕汽集团产值比第二季度下降7.8%,汽车产量由2008年以来的月产8000辆,降到当前的月产6000辆。

建材行业。因煤价上涨对整个行业影响较大。建材行业以水泥企业为例,每吨水泥耗煤成本增加21.1元,由于水泥耗煤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达35%,水泥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建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减弱。同时,随着水泥产能扩张、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水泥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元器件生产受到所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成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以及军方订货下降的情况下,元器件利润下降51%。随着明年军工电子产品需求进入平缓期,电子工业增长将相对放慢。

有色金属行业。2008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煤电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部分有色金属价格下跌,至使全行业利润回落较为明显。如8月份国内市场电解铝、锌、铅现货平均价分别为1.82万元/吨、1.46万元/吨和1.82万元/吨,同比下降7.3%、48.5%和26.8%。受此影响,全行业实现利润仅增长6.9%。重点企业“八一”锌业生产和效益均有下降。

冶金行业。受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铁矿石价格上涨、全球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波动下降幅度较大,由2008年的最高点约60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约3300元/吨。

医药行业。受原材料上涨、GMP认证推动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等影响,医药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煤炭行业虽然产量增加,但市场需求趋于缓和的形势已开始显现,由于下游需求下降,国内煤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陕西省配焦煤下降300~500元/吨,动力煤下降50~100元/吨。预计2009年受下游产业需求影响,煤炭产量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陕西省纺织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受市场需求下降、棉花等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能不断膨胀、市场竞争激烈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纺织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前9个月纺织行业完成产值增长16%,增速在主要工业行业中仅高于医药,远低于其他行业,全行业前8个月亏损1.62亿元。当前,受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影响,陕西省70%以上产品以出口为主的棉纺织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加之国内市场需求不畅的“两头挤压”,使陕西省纺织企业困难加剧,除五环集团、华润两户企业略有盈利外,其他均为亏损。目前陕西省纺织企业可以说是处于“国有企业艰难维持,民营企业基本停产”的境况。2009年全国纺织行业困难状况还会继续蔓延。

(四)煤电油运和资金等要素保障形势不容乐观

煤炭供应方面。2008年1~9月陕西省电煤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其原因:一是煤炭价格差异过大,影响煤炭生产企业供应省内电煤积极性。价格差异过大是省内电煤供应不足的核心问题,供省内电煤比地销非电煤的价格要低200~300元/吨。二是关中地区的省内电煤可供资源不足。陕西省电力负荷中心均在关中地区,而陕西省可供关中地区日产原煤只有20万吨,这部分既要供焦煤、洗煤,又要供发电和水泥用煤,既需要满足省内,又要保持省外市场,资源明显不足。榆林地区虽然有煤源,但又受铁路运能的制约和汽运费用的高企,关中电厂无力大量接收,所以导致产煤大省电煤紧张。三是由于电煤价格的飙升,导致发电企业全面亏损,其已被金融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流动资金贷款受阻,存在资金断裂的潜在危机。4月份以来,发电企业因现金流逐月恶化,目前主要靠折旧维持运行,但已造成严重拖欠煤款局面,影响煤炭企业不愿供煤。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发电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造成电煤供应出现问题,不得以采取限电措施,将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影响。

交通运输方面。铁路运输总体依然偏紧,但在铁路部门支持下陕西省空车有所增加,增加了铁路货物运输量。受此影响,陕西省公路运输量出现下降。

同时,企业资金短缺矛盾仍然突出。2008年以来,总体上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陕西省工业新增信贷下降,9月末,工业短期贷款同比少增23.12亿元,减少近40%。尽管地方政府和陕西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工业信贷的协调与支持,但陕西省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未有根本性缓解。同时,企业恢复重建资金短缺问题也比较突出。经调查,陕西省因震灾停产的企业中,有388户企业恢复震前生产水平需资金30.82亿元;有263户正常生产的企业提出需要加快发展资金157.08亿元。

(五)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水平低

陕西省产业集群多数处在初始发展阶段,龙头企业不够强大,产业配套能力比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整体上处于市场自发状态,政府引导和推动力度不够。集群内分工协作水平低,产业配套能力和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大企业、大集团孤岛现象明显,产业带动性不强。据不完全统计,装备制造业省内配套率仅为10%~35%。陕汽、陕鼓、法士特、比亚迪、西电公司、标准股份6户企业,在省内的平均配套率仅为34%,大量的配套在省外。现有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集群内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同时,陕西省工业园区发展整体上滞后,现有的工业园区,多数存在产业发展重点不够明确、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一些园区产业趋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工业园区规划的滞后性也导致各地园区发展混乱,产业聚集效应不能充分形成,影响了园区经济带动作用的发挥。同时,园区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

(六)工业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陕西省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业能耗下降,能源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工业节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是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2008年的上半年全省用于工业的煤炭消费比重仍高达62.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更进一步刺激了高耗能产业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上半年陕西省发电量、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电石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均快于2007年同期,并分别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7.5个百分点、16.6个百分点和17.4个百分点,对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也高出全社会投资14.7个百分点,在2008年的上半年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仍占工业73.8%的情况下,陕西省高耗能行业生产、投资两旺,无疑带动了工业能耗的较快上升,使工业节能降耗面临更大压力,加之陕西省的节能降耗与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节能资金投入不足等,使陕西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面临严峻考验。

三 陕西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

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正确分析经济形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陕西省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十分重要。

就复杂性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在延续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发达国家经济下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仍在蔓延,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消费和投资信心受到很大影响,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由于开放度在不断提高,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无疑给经济运行带来新的挑战。

就艰巨性看,2008年从外到内,从东到西,从投入到需求,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楼市到股市,都发生了连锁式变化。一是2008年前三季度CPI、PPI偏高,工业品出厂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倒挂,直接使企业的盈利受到挤压。二是从全国各省工业运行来看,这些年来很少见到这样的数字:有增长10%以上的,有增长1位数的,有增长20%多的;从产品和要素上看,粗钢全国1~9月勉强增长6.2%,9月份则是下降9.1%,发电量全国增长9.9%,天津、江苏、广东均为1位数的低增长(天津1.2%、江苏6%、广东2.7%),成品油每天少消耗100万吨,等等,这些数字是信号,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它反映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临的压力。三是煤电油运等经济运行要素保障协调难度加大。四是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对出口的依存度已达30%左右,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出口贡献2.7个百分点。但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很大,加之国际贸易壁垒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在消费需求还难以短期内有较大起色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总之,在这样的形势下,抑制高企的通胀压力,需要采取紧缩的政策,而经济增长总体下行又严重制约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造成各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我国宏观调控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尽管面对比较复杂的外部环境,但我们更要看到陕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第一,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但是总的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全国GDP增长率将为10%左右。2009年虽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随着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由“一保一控”向全力保增长转变,我国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进一步增强,国家将相机出台刺激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处理好投资拉动与抑制物价上涨关系的基础上,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积极扩大内需和外贸出口,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依然存在,我国经济仍将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必将对扩大内需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2009年,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将保持良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这为陕西省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背景条件。

第二,从陕西省来看,也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陕西省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技术等优势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支撑作用较强,产业集中度较高,龙头骨干企业市场旺、增势好、带动强,并且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下,结合行业自身优势和内在发展动力,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为全省工业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陕西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有关政策措施。陕西省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国家在下一步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将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陕西省将结合产业优势,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同时做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承接,促进陕西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第五,陕西省属内向型经济,一方面经济增长出口依存度不高,而另一方面占到全省出口总额45%左右的机电产品一直以近50%的速度增长,是陕西省工业品出口总额能够保持较好增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出口环境的变化对陕西省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第六,陕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基调。应当看到,陕西省工业增速较快是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中的稳步快速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无疑更加坚定了陕西省保持工业平稳快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央行近期调整“两率”举措,对减少工业企业成本负担、减缓资金紧张压力,保持工业投资合理较快增长,积极扩大内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是下调“两率”,并没有全面放松信贷规模控制,企业信贷资金仍然紧缺。同时,物价上涨、资源环境约束、能源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仍然需要我们冷静面对,积极应对。

四 2009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走势预测及对策措施

2009年,是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陕西省工业经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着力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着力于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综合调节,着力于改善行业管理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着力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指导、服务、协调,全力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沿着科学发展轨道奋力前行,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09年,陕西省工业经济将保持在高位增长区间,继续呈现平稳快速发展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运行质量将进一步改善。

按照以上思路,围绕总体目标,2009年应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加大对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发〔2008〕21号文件规定,充分利用和落实好有关鼓励恢复重建、增加就业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同时拿出相关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支持灾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恢复重建。省政府掌握的装备制造业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等,适当向灾区企业倾斜。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支持灾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加强对灾区企业的上市培育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进一步完善和认真组织实施受灾地区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技术进步。

(2)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及资金等要素的保障供应。把经济运行调节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与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相结合,与推进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调节工作质量,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重点抓好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行业运行监测,特别要随时掌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动态,在做好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形势,提前做好工业经济走势判断。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注重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把握,特别要加强对需求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健全全省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市(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警,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不断完善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测企业的监测、指导、协调和服务,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鲜活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效果和质量。

继续协调煤炭生产企业、各电网和发电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折不扣地确保省内电煤供应。进一步加大原油和成品油生产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用油。加大运输协调力度,切实做好各类重点物资、包括灾后恢复重建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积极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加强银企合作,增强良性互动,争取资金支持。

(3)加大工业投资,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投资任务完成。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项目带动战略坚决落到实处。认真做好2009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编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切实做好项目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帮助解决问题,督促、协调加快建设进度。

(4)不断促进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有色金属、冶金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促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生产要素、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同时,抓住灾后重建市场需求增加的时机,加快水泥、玻璃、钢材等建材产品生产,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

(5)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在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营造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快发展。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纳入全省工业规划之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依托资源、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做大做强产品加工和配套业。重点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6)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会进一步加快,国内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也将加快。陕西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点抓好20个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优先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等具备条件的行业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重组整合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协作配套能力增强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7)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目标,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继续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组织企业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开发计划,努力完成全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二是继续鼓励和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三是抓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充分发挥陕西省科研优势,为产学研三方搭建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促进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8)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安全生产提出的各项要求,迅速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有效防范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信息调度工作。确保安全技术和设施投入,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条:石油工业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