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塔里木油田铺就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道路

塔里木油田铺就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道路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一代代石油人苦苦追求并寄予厚望的热土。根据评价数据,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0亿吨,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分别约占中国油气资源预测总量的1/6和1/4,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石油大军再一次挺进塔里木盆地,最终在20世纪末,伴随着库车地区克拉2气田的发现,促成了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拉开了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资源的序幕。

一 塔里木油田勘探历程

130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曾发表一个观点: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谁找到了“金钥匙”,谁就打开了世界文明的大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也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谁找到了“金钥匙”,谁就能打开这座宝藏的大门。为此他多次来到塔里木盆地,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几次死里逃生,最终发出“生命无法涉足的死亡之海”的感叹。

塔里木盆地作为中国最大的盆地,20世纪初,国内地质界的先驱者坚信塔里木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石油供给一度十分紧缺,世界上“中国贫油论”的观点充斥着国内外舆论。即便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寻找资源战略接替区的形式日益紧迫,塔里木一次次成为中国石油的希望。

然而塔里木地面环境十分恶劣,盆地四周是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中央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气候十分恶劣。加之南疆地区地处边远,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社会各方面依托条件都比较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装备技术十分落后,难以满足这个复杂盆地勘探开发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内相关部门锲而不舍,相继五次组织赴塔里木盆地进行勘探,经历了艰难而又曲折的历程,尽管收效甚微,但是为后来的勘探开发积累了经验和打下了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的三十年艰辛探索

1.“五上五下”历程

一上塔里木,重点勘探山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严重缺乏石油和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苏联合作成立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一方面向苏联学习技术,另一方面培养人才。考虑到台盆区地面主要是沙漠,车辆装备无法进入,加之油气埋藏可能比较深,1952~1954年,苏方技术人员通过类比,认为塔里木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最有利地区,因此将勘探集中在这两个地区。两年多的时间里,中苏石油公司在此相继开展地质普查、地面构造地质详查细测、重磁力详查电测深等,把除地震之外的主要勘探手段都用上,并上钻7口探井,但均未获得实质性突破。1954年,中苏石油公司移交中国独自经营,盆地的勘探工作只进行地质勘察。

二上塔里木,初闯地台,首获突破。1957年,石油部成立塔里木地质大队,组织二上塔里木,开展专题综合研究和普查工作。1958年,505重磁力联队组织120人,依靠320峰骆驼为交通工具,九进九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加上1959年完成的罗布泊地区概查,3年时间地质大队徒步穿越沙漠7000千米,完成沙漠测线26条,第一次提供了盆地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资料。

1958年,塔里木盆地短时间上钻井队16支,人数达4500人,10月9日,依奇克里克1号井喷油,发现了一个储量300多万吨的小油田——依其克里克油田。油田虽小,但它的发现,给了地质家和勘探者很大的鼓舞,也为盆地后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依其克里克作为塔里木盆地勘探的第一个里程碑并非偶然,从后来塔里木的勘探情况来看,山前地区是塔里木油气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到1959年,由于大庆油田的需要,塔里木的绝大部分勘探开发队伍全部撤出,只留下少部分开发依其克里克油田。

三上塔里木,转战东部,初探塔中。1964年8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再次展开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12月成立塔里木勘探会战指挥部,调集部分勘探力量到南疆,其中包括三个大型钻井队。一方面选择库车坳陷有利构造进行细测和钻探;另一方面在盆地北部、东部地区进行综合勘探并部署参数井,寻找后备石油资源。其间共在15个构造上钻井31口,其中在吐格尔明构造获浅层工业油流,在米斯布拉克、色力布亚、牙桑地钻探见到少量油气或见良好油气显示。1967~1969年,受“文革”影响,塔里木盆地勘探工作,除钻井外,其余工作都被迫停顿。

四上塔里木,再探山前,解剖克拉托背斜。1969年年初,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再次展开,对勘探工作重新部署,提出了“着眼全盆地,一手抓山前,一手抓地台,扩大库车坳陷,查明西南斜坡,进入民丰、且末、若羌,寻找战略后备油田”的勘探方针。部署9个地质队、15个地震队年,钻井20口,其中在西南地区5个构造钻井12口,皆未见油气显示;克拉托背斜钻井8口,皆见油流,但无工业开采价值。1973年物探和钻井工作全部停止。

五上塔里木,重点勘探西南坳陷。1975年1月,石油部提出“三年内一定要解决南疆用油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到塔西南叶城—皮山一带,此时,勘探队伍达1500余人。1977年5月,位于叶城以南、井深3783米的柯克亚1号井,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初期日喷油上千方、天然气260万立方米,无控制井喷了一个月之久,从喷势和时间上看,塔里木盆地地下的确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柯克亚凝析油气田的发现,受到石油部和地矿部的高度重视。1978年2月石油部会议决定,勘探战略西移,抽调设备2000台套、人员14000多人到塔西南地区展开勘探。由于缺少征服沙漠的交通工具和机具,便沿盆地北缘经盆地西部至盆地南缘拉开“马蹄形探区”。在持续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柯克亚两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外,未获得新的战略性突破,在这种形式下,石油部果断决策,暂停塔西南地区勘探。与此同时,地矿部先在盆地西南部勘探,但1980年将勘探重点向塔北转移。1984年9月,在盆地北部雅克拉构造钻探的沙参2井在钻入5391米奥陶系白云岩时发生强烈井喷,初期日喷原油近千方、天然气200万立方米,再一次证实了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2.“五上五下”经验

在1952~1984年的30余年间,塔里木“五上五下”的油气勘探尽管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收效不大,但曲折的勘探历程为未来勘探积累了几条重要经验。

一是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30年间的勘探历程,区域遍及整个盆地,虽然对盆地总体的地质认识逐步明朗,但是盆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局部认识难以摸清,所以按常规方式部署上钻的探井几乎全军覆没。这说明在塔里木这样一个较大的盆地开展勘探,必须集中精力、脚踏实地逐步推进。

二是塔里木不仅富含油,更富含气。无论是柯克亚还是雅克拉气田的突破,都发生了强烈井喷,充分说明了地层压力大,能量保持好。两口井日产气量都超过200万立方米,当量超千吨,比原油日产量都高,充分说明塔里木不仅富含油,更富含天然气。

三是塔里木勘探需要先进技术作支撑。塔里木地面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藏埋藏深,30年间的勘探,诸多情况下受制于技术条件,导致山前地区地质构造难以摸清,沙漠腹地的地台地区难以进入,同时缺乏钻超深井的钻机,导致大部分勘探工作都无功而返。

四是在塔里木搞勘探开发不适合大规模上队伍。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很差,远离东部地区,社会依托条件很差。五上塔里木过程中,每次大规模上队伍,不仅给勘探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最终都快速上去,又快速下来。

总结以上认识,石油部决定挺进沙漠腹地,从地球物理勘探入手,搞清盆地地下地质情况,为再上塔里木勘探找油找气做准备。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发展

1.“六上”背景

1981年,石油部决定在塔里木引进外国技术力量,花重金购买美国的先进地震装备,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合作开展勘探。1983年5月,由366台设备和沙漠车辆组成三个地震队,其中两个队以美国GSI公司人员为主组成,一个队全部是中方员工,开始了征服塔克拉玛干地震空白区的施工。根据编制的《塔里木盆地地震普查总体设计》,三年时间完成了19条贯穿盆地南北的区域大剖面及少量东西向联络测线的区域概查,在此基础上相继完成69条测线加密,完成了地震普查任务。在现代化的施工器械、强有力的运输工具、先进的通信设备、有效的空中支援下,创造了平均近1000千米队年的施工高速度,使塔里木盆地地震勘探的采集质量和成果品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取得了对盆地“三隆四坳”构造格局的初步认识,同时发现沙漠腹地有几个大型构造圈团和塔北地质异常体,展示了诱人的勘探前景。

1985年石油部策划“六上塔里木”,准备借鉴中国海上对外开放引进的国外油田公司管理模式,在塔里木进行陆上油田的改革试点,即实行项目管理甲乙方合同制的新型管理方式,通过执行合同组织钻探作业。由新疆石油管理局组成塔里木勘探项目经理部(后改为南疆勘探公司),项目经理部编制仅69人,不配直属的钻井和专业服务队伍,通过招标择优录用钻井队和专业承包单位。石油部调集熟悉国外石油公司管理体制和掌握深井技术的专家,成立石油部沙漠钻井顾问组,指导改革试点和采用80年代国际先进工艺技术,钻超深探井。试点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探井成功率超过65%,实现了“一年准备、两年展开、三年突破”的预期目标。

1987年9月24日,“六上塔里木”试点工程在短短的一年后,轮南1井在三叠系中途测试获日产油28立方米,在塔北区首次发现三叠系工业油流。接着由新疆石油局6048钻井队承钻的轮南2井于1988年3月24日开钻,同年11月26日至1989年1月8日完井试油,在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获得了3层高产油气流,合计日产油682立方米、日产气达10.5万立方米,从而发现年产百万吨级的轮南油田。

轮南2井试油首获高产油气流,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作出决策,“六上塔里木”。

2.“六上”特点

1988年年末,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关于开展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报告。总公司总结前三年体制改革试点和采用新技术组织勘探的经验,提出“两新、两高”的会战方针(即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国际上80年代新技术,以实现会战高效益、高水平),组织“六上塔里木”。

此次行动基本特点是:指挥部作为总甲方,全面掌握勘探开发决策、部署和投资使用方向,对各项施工作业和承包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指挥部基本不配前方的钻井队、试油队等专业施工队伍,也不建后勤加工队伍,所有建设和生产、生活服务工作,都采取专业化承包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充分依靠行业主力和依托当地社会基础,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的积极性。

按照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体制),在企业的运行机制上,实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合同制管理。各类队伍都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用,用合同明确甲乙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用合同规范各自的行动,组织钻探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和甲乙方的关系又不同于国外的油公司和承包公司。这里的甲乙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做油田的主人,共同铸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油田公司,共同为塔里木盆地找大油气田而努力。

由于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全探区甲方主体员工一直保持在4600人左右,加上乙方人员总共不到2万人,担负起东部地区传统方式4万~5万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新的管理模式,不仅在组织钻探上是成功的,在进入油田建设和开发生产阶段,也走出了一条类似国际石油公司的模式。油田的设计和施工建设,都是用投标方式优选设计、施工单位,实行工程监理制,先后建成了21个油气田。

塔里木的成功试点(实践)为陆上油气田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板。由于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这就为普遍采用新技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塔里木油田广泛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源,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攻关,终于促成了油气大发展。

(三)塔里木在天然气勘探方面的创新成果

“六上塔里木”以来,油田始终坚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面对诸多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攻关,积累了丰富的勘探开发经验和成熟配套理论和技术,包括超深低幅度砂岩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超深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前陆盆地山前高陡构造天然气勘探配套技术、超深层海相砂岩油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高压气田凝析气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等,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2项、专利授权83项。塔里木天然气勘探的成功突破充分展现了科技攻关的重要作用。通过“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塔里木油田在天然气勘探技术上获得了三大重要突破。

1.石油地质认识的突破

首先,库车前陆盆地是富气的含油气盆地,发现一套煤系烃源岩,厚度达480~1040米,分布广,有机质含量高,成熟度高,连续埋藏、连续生烃、连续排烃、晚期排气。其次,该前陆盆地大逆掩断裂之下,有一巨厚膏盐岩盖层、陆相三角洲优质砂岩储层,背斜圈闭保存完整,最可能形成大气田。

2.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

库车前陆盆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断裂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常规地震设备无法进行施工,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地质家难以认识地下地质情况。

长期以来,油田坚持不懈开展山地地震勘探。在技术上,突破了直测线地震测量技术,山地宽线大组合采集处理技术和全方位三维地震等解决了高徒构造准确成像问题,发现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富气区带东西长248千米,南北宽15~30千米范围内,有一系列完整的圈闭,很有可能找到几个到几十个大气田。

3.超深、复杂地质条件下钻井技术的突破

最为突出的是高徒构造垂直钻井技术、复合膏盐层配套钻井技术、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及油基钻井液技术、致密砂岩氮气钻井技术和超深井复杂地应力及不同压力体系条件下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等技术的成功突破,钻成了克拉2井、迪那2井、克深2井、大北3井等井深从5000米到7000米以上的高压高产油气井,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成片成带的大油气区。

在“两新、两高”的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塔里木历经20余年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成2000万吨级大油气田。油田职工人数保持在一万人左右。在甲、乙方共同努力下,累计探明石油8.6亿吨、天然气1.43亿立方米;已投入开发21个油气田,2008年油田油气产量当量突破2000万吨,到2011年累计生产原油9462万吨、天然气1264亿立方米。全面建成西气东输塔里木气源地,天然气产能达到200亿立方米,目前每年向西气东输供气160亿~19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相继投产塔西南石化厂、化肥厂以及塔石化大化肥项目,建成库尔勒市、泽普县两大炼化基地,具备加工原油50万吨和生产尿素130万吨能力,年产值40多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南疆三地州成品油和化肥供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累计投资1251亿元,实现收入2974亿元,上缴税费771亿元。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生产规模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攀升,2011年实现收入505亿元、税费160亿元、万名职工人均劳动生产率325.8万元/年,各项经济指标居于中央企业前列。

二 塔里木清洁能源之路——气田输送工程

1998年9月,塔里木油田发现高压、高产、高丰度的整装气田克拉2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和总公司提出“西气东输”,建一条长输管道将塔里木丰富的天然气输向缺乏油气资源的东南部地区。国务院领导对“西气东输”工程非常重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建设西气东输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只可快,不可迟。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4月,国家储委正式通过克拉2气田储量的审核验收。8月,国务院召开办公会,批准建设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正式立项。“西气东输”工程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一)“西气东输”工程

规划中的“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全长约4200千米,投资规模1400多亿元,输气管道直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终点为上海。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9个省(市)区。

1.“西气东输”的特点

通过数万建设者挑战极限、顽强攻坚的努力,实现了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安全、绿色、环保工程的目标。

首先,工程如期建成首批气田。2004年9月1日,牙哈先锋气进入“西气东输”管道。当年12月1日,克拉2气田投产。2005年4月9日,吉克拉凝析气田竣工;4月底,桑南气田竣工投产。国外专家认为克拉2气田建设需24个月,实际只用了15个月。

其次,高效开发了中国规模最大、单井产量最高、异常高压的克拉2气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形成了特高压气藏采气工艺、地面高压集输、特殊钢材焊接等150多项新技术,部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再次,创造了项目管理的典范,把塔里木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整个工程没有发生一起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出现一起工程质量事故,没有发现一起腐败案件。

最后,创造了和谐发展的典范。为保护湿地、树木、植被,共花费投资2200万元。使用气田所在地的施工队伍21家,当地劳务近3000人,完成工作量6170万元。

“西气东输”工程从决策启动到全线投产仅用了四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出中国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奇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西气东输”的低碳贡献

紫气东去,永铸辉煌。“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中第一个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的工程,对拉动西部经济发展,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据初步测算,与进口液化天然气相比,塔里木天然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东部地区大量使用的人工煤气相比,虽然煤气价格便宜,但其热值远低于天然气。按同等热值计算,塔里木天然气输送到东部的供气价,每立方米只相当于煤气的2/3。同时,“西气东输”工程大大加快了新疆以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城市用天然气取代部分电厂、窑炉、化工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使用的燃油和煤炭,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新疆每年可获得10多亿元的税收收入。

截至目前,塔里木油田已累计向“西气东输”工程供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据测算,塔里木油田输送的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替代了1.28亿吨标准煤,减少有害物质排放600余万吨。

(二)“气化南疆”工程

该天然气利民工程主要包括气田产能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以及配套工程建设。工程主力气源有柯克亚气田、和田河气田、英买力气田,并以塔中气田作为补充和安全保障气源。工程管道总长度约2384千米,6条支线总长度534千米,连接主要县级城市及沿线各生产建设兵团团场,从1999年10月开始,陆续开工。

气化范围包括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途经的阿克苏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三师、农十四师,共有25个县市、24个农牧团场。该工程的实施,将形成全面覆盖南疆三地州主要城镇和乡村的天然气支干线管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0万吨;对于推进新疆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新疆稳定局面,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气化南疆”的社会效益

塔里木石油开发区域处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着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人口约550万,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五个地州及其所辖的42个县(市)。这里经济一度非常落后,民风淳朴,当外面的世界进入现代化时代的时候,这里很多少数民族依然采用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千百年来家家户户和市场商户、饭店都依靠燃烧胡杨、红柳枝烧火做饭取暖,给原本稀疏的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破坏,城镇、农村附近多数变成不毛之地,给南疆地区带来荒漠化的风险。即使在显现出现代文明的城市,所有的集中供热锅炉全部烧的都是焦煤,每到冬天,高高的烟囱连续地冒出黑烟,破坏着原本干净的天空,威胁着市民的健康。

作为中央驻疆大型企业,塔里木油田在加快“西气东输”气源地建设、保障“西气东输”工程供气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1999年10月,塔里木油田生产的天然气输送到库尔勒市的千家万户,由此拉开了油田“气化南疆”的序幕。十多年来,油田按照“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气化南疆”工程,油田先后投入10多亿元,积极开发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和田河、阿克莫木、柯克亚等中小气田,大力建设输气管线,向周边县市供气,让当地群众用上清洁的天然气,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08年年底,库尔勒市、和田市、叶城县、法普县、喀什市、阿图什市、且末县等23个县市30多万户各族群众使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用量达到3.5亿立方米。此外,还为当地提供液化气、化肥、成品油,基本满足了当地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

2.“气化南疆”的环境效益

除了社会效益的凸显,天然气在南疆五地州的使用,缓解了部分城市因燃料短缺、烧煤烧柴而带来的污染问题,对保护沙漠边缘荒漠植被起到了重要作用。和田、喀什、克州三地州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气候干燥,植被稀少,资源匮乏。长期以来,三地州的城乡居民大都以红柳、梭梭或煤炭等做燃料,仅乔、灌木每年要砍伐、烧掉多达几十万吨。大量的砍伐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据和田地区统计数据,以前每年风沙和浮尘天气曾一度超过300天,几乎没有一、二类天气,三、四类天气只有60多天。2006年,和田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整体天然气供暖的中型城市,每年可节约原煤10万余吨,当地恶劣的空气状况也随之明显好转。和田市政府2008年年底提供的数据表明,和田市居民使用天然气取暖、做饭后,每年每户可节省燃料费支出1200元,家家户户受益。

南疆五地州自使用天然气后,城市的交通车辆也从烧油改成烧气,汽车有害尾气排放大幅减少,能源利用的紧张局面也得到缓解。各市县的燃煤锅炉都改成了燃气锅炉,70%以上的出租车和公交车也改用天然气,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库尔勒市全年空气质量平均水平保持在二级及以上,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魅力城市”等称号。

截至2010年,南疆三地州实现气化县(市)12个,正进行气化县(市)共13个。

近几年,南疆五地州供应需求大幅增长,其中2012年油田向当地供气达3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亿立方米,增幅近20%。在南疆利民工程目前还未全部完工、管网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塔里木油田在冬季用气高峰期,不惜减少塔西南炼化装置负荷,减少自用气量,优先满足当地民众用气需求,全力保障南疆地区的天然气供应。

三 塔里木清洁能源展望

(一)塔里木的未来——“新疆大庆

1.塔里木的潜力

自1989年开始的塔里木新式石油大勘探,逐步揭开塔里木地宫中的奥秘之后,历经20年艰苦创业,建成2000万吨级油气当量,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但与目前开采的油气当量相比,塔里木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从储量发现上来讲,目前塔里木油田探明的油气储量当量为20亿吨,与盆地160亿吨的油气资源量相比,探明率不到1/7,具有实现更大发展目标的资源基础;从地质认识上来说,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勘探积累,目前塔里木在除二叠系外的12个层系均获得工业油气流,既富油,更富气,对盆地的地质认识更加清晰,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以前期勘探打下的坚实基础结合科研攻关,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勘探持续获得大突破,连续保持储量高峰增长。从天然气上看,继克拉2气田重大发现后,十五期间探明控制了千亿立方米规模的迪那、大北气田,找到轮古、哈得、塔中1号三个超亿吨级大油田;“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把勘探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大阵地战”,即克拉—大北区带天然气勘探、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勘探、塔北哈拉哈塘地区石油勘探,目前均取得重要发现和进展;塔西南地区的柯东1井获得战略性发现,打破了继塔西南柯克亚气田发现之后昆仑山山前33年的勘探沉寂,进一步坚定了将塔西南作为战略后备区的信心。

塔里木油田将用10年左右时间,有可能实现油气产量当量翻一番目标,达到4000万吨;远期目标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努力,有可能实现油气产量当量相当一个大庆油田的产量,并稳产20年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塔里木油田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2010~2012年,加快储量落实,夯实稳产基础,保持2000万吨水平;2013~2015年,巩固资源基础,加快上产步伐,踏上3000万吨台阶;2016~2019年,扩大储量规模,稳步建产提产,实现4000万吨目标。如果说,在塔里木建成一个大庆是一个梦想的话,这个规划无疑勾勒出了“大庆梦想”的基本蓝图。

2.“新疆大庆”战略部署

作为中石油在新疆上游油气产量规模最大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企业,塔里木油田也有责任担当起重任,实现更大发展规划目标。

在连续保持油气产量2000万吨的基础上,塔里木油田一手抓开发稳产基础,一手抓储量夯实,连续获得重大发现,特别是库车山前东中西部同时获得重要突破,2万~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基本在握,为加快落实油气发展规划、实现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012年3月,中石油正式作出建设“新疆大庆”的规划部署,明确要求塔里木、新疆和吐哈三大油田到2015年中石油在疆油气产量当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其中要求塔里木油田达到3170万吨(其中,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年油710万吨),确保“新疆大庆”如期建成。可以清晰预见,到2015年塔里木油田将完成它历史性的蜕变,从2000万吨级油田迈入3000万吨级大油气田,年产天然气跨上超300亿立方米的水平,为东部城市和南疆各族人民奉献更多的清洁能源。

(二)塔里木的涡流效应

1.中国天然气的需求与资源

中国利用天然气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在农业社会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未走向大规模应用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天然气的年产量仅1000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天然气工业有了较快发展,相继开发了近百个气田。然而,由于天然气利用需要铺设管道和稳定的气源,加之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蕴藏于西部和海洋盆地,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的天然气事业发展整体十分缓慢。从1976年的100亿立方米增长到1996年的200亿立方米,整整用了20年时间。后期速度逐步加快,从200亿立方米增加到300亿立方米,只用了5年。但这样的发展速度依然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对清洁能源的需求。2005年,“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启动并投入商业运营后,中国天然气发展正式驶入快车道。此后每年以近100亿立方米的增长速度递增,到2011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10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0%。目前天然气产量虽已排名世界第九位,成为世界天然气主要生产大国之一,但和国内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作为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天然气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等热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少43%,比石油少28%,在能源结构由“传统”向“低碳”的转型期扮演桥梁式的重要角色。全球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平均占比23.7%,中国虽然经历了近十年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依然只有4%,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加快天然气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需求。近年来,天然气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甚至各中小城市,都开始加紧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天然气供气公司签订气化协议,争取早日通过天然气搭上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班车。

未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预计年均增速将达到11%~13%。“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两个翻一番”,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保障。按照国家战略规划,到21世纪中期,全国65%的城市将通上天然气,其中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超过2000亿立方米。

中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常规天然气富集区除塔里木盆地以外,还有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准噶尔、渤海湾、松辽盆地和近海海域等,地质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不包括南海海域远景资源量的16万亿~20万亿立方米),资源潜力较大。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评价的天然气资源量,截至2009年年底,陆地和近海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仅为20%左右,勘探前景很好,产量上升空间较大。

此外,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据国内地质家评估,其资源量约为常规天然气的2.2倍,这作为未来的战略接替前景是可以预期的。

2.中国天然气的开发战略

面对国内天然气的需求,近年来,中石油把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作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具体实践,把天然气作为战略性和成长性工程,持续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产能建设,部署天然气开发战略。

(1)通过不断加大勘探力度,加强气田前期地质研究,突出前期评价,不断加大产能的建设力度,塔里木的克拉2、英买力和长庆油田的靖边气田等重点气田设计产能和实际建成产能符合率高达98%,实现中、大型气田的科学开发和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2)多项措施并举,通过滚动扩边,精细气藏研究,精细描述和井网加密,采用技术措施减缓产量递减,老气田深化挖潜成效显著,确保老气田的持续稳产。

(3)加强技术集成、攻关和配套,钻完井和储层改造技术都取得重要进展,并初步建立以克拉2气田为代表形成异常高压高产气藏、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形成低渗低丰度致密砂岩气藏、以涩北气田为代表形成多层疏松砂岩气藏、以牙哈气田为代表的高含凝析气藏4类气藏开发模式。

中石油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到2015年国内油气产量各占半壁江山。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石油一方面加快长庆、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油气田勘探开发,落实资源,夯实稳产上产基础,大规模实施天然气产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煤制天然气业务发展,对新疆等较成熟的煤炭富集区加快开发,制定了千亿方煤制气规划。另外,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通过与国外公司开展合作开发、合作研究,加快攻克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等技术“瓶颈”。

在加强勘探力度加快建设的同时,为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在天然气管网建设方面,中石油在“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投运,三线开工的基础上,规划了四线、五线、六线和七线。管道约3.5万千米,设计总输气能力2420亿立方米/年,总投资约6300亿元。该管网全面建成投产后,天然气清洁能源的覆盖面将包括:中南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中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管网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中国的环境质量将发生更大、更好地转变。

综观历史,塔里木的天然气事业在历经艰辛探索后实现大发展,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而从塔里木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到全国天然气的大发展,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的一个缩影,是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