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采掘工业竞争力

采掘工业竞争力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需求国。采掘业是绝大部分能源、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基础性行业的上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房地产业、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采掘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采矿业指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包括地下或地上采掘、矿井的运行,以及一般在矿址或矿址附近从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辅助性工作,例如碾磨、选矿和处理均属本类活动;还包括使原料得以销售所需的准备工作;不包括水的蓄集、净化和分配,以及地质勘察、建筑工程活动。采矿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共7类。

一 竞争力的变化

1.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采掘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是进口超过出口,贸易竞争力自1995年以来都是负值,而且逐年快速下降,2011年几乎降至全部进口的水平。矿和金属类产品(SITC27+28)的贸易竞争力从1995年的-47%下降到2011年的-96%,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不包括电力)(SITC32+33+34)的贸易竞争力从-1%下降到-80%(见图1)。

图1 中国采掘业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在细分行业中(见表1),大部分都是进口远超过出口,例如各种金属矿、原油、天然气基本只有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100%,中国的这些矿产资源匮乏,缺乏竞争力,大量国有矿山面临资源枯竭。一些传统的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快速下降,例如未成块煤(SITC321)的竞争力从2000年的91%迅速下降到2011年的-77.3%,这部分是由煤炭出口的政策调整导致的。只有天然研磨料,其他原矿物,煤、褐煤或泥煤制的焦炭和半焦、甑碳(SITC325)这3类是出口大于进口,天然研磨料的贸易竞争力还从1995年的55.8%提升到2011年的66.3%,煤、褐煤或泥煤制的焦炭和半焦、甑碳的贸易竞争力一直保持在97%左右的高水平,是中国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矿产资源。造成中国采掘业产品贸易竞争力迅速下降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导致对矿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房地产、汽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钢铁、建材、基础设施的发展,原材料需求增长,国内矿产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只能依靠大量进口来弥补缺口。

表1 中国采掘业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2.国际市场占有率

表5列示了2011年SITC分类中采掘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非金属类产品中,中国是天然研磨料(包括工业用钻石)和其他原矿物的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6%、14.7%,分别居第2位、第1位。石、砂及砾石,硫黄及未焙烧黄铁矿石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在金属类产品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最高的是贱金属矿及其精矿(SITC 287),也只有1.6%,排在世界第16位;铝矿、贵金属矿、铁矿、铜矿及其精矿分别排在第23、49、64、85位,这些产品的占有率几乎为0。金属类产品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世界分布十分不均。澳大利亚是铁矿、铝矿、贱金属矿及其精矿的第一大出口国,占有率分别为42.4%、33.3%、13.3%;巴西是铁矿、铝矿的第二大出口国,占有率分别为29%、16.2%;美国是有色贱金属废料及碎屑、贵金属矿的最大出口国,分别占19.2%、26.5%;加拿大、智利分别是镍矿、铜矿的最大出口国,分别占29.5%、27%。在能源类产品中,煤、褐煤或泥煤制的焦炭和半焦、甑碳(SITC325)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87%,位居世界第二。原油和天然气的占有率都很低,分别为0.12%、0.27%,世界排名第42、30位。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分别是未成块煤(SITC 321)和煤砖、褐煤及泥煤(SITC 322)的第一大出口国,分别占32.7%、43.1%,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分别是原油和天然气的第一大出口国,分别占16.8%、19.1%。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很大。

表5 采掘业产品的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看,与上述两个指标一致,该指标也很低。根据学术界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标的划分,当RCA≥2.5时,竞争力极强;1.25<RCA<2.5时,竞争力较强;0.8≤RCA≤1.25时有中等比较优势;RCA<0.8表明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较弱。中国航天航空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较低,2005~2011年间,该指数从未达到0.1,介于0.06到0.08之间,竞争力极弱。

4.质量竞争力指数

用单位产品的价格衡量的质量竞争力如表53所示。自2001年以来泰国出口单位价值指数持续低于进口单位价值指数,表明泰国以单位产品价格衡量的质量竞争力有待加强。

表53 1995~2011年主要年份泰国单位产品/服务进、出口价值指数(2000年=100)

二 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产量

从能源产量(见表4)来看,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产量都位于世界前6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1年煤炭产量更是占世界总产量的几乎一半,所占份额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美国的14.08%,是美国产量的3.5倍,是第三名印度的6倍。2011年中国石油产量为2.0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1%,排名第五,产量不足位居第一的沙特阿拉伯的40%,市场占有率与其相差8.06个百分点。天然气的生产集中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0.05%、18.49%,其他国家都在5%以下。2011年中国天然气的产量为1025.3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3.12%,居世界第6位,产量不足位居首位的美国的1/6。

表4 主要能源生产国2011年能源产量

2.国际市场占有率

表5列示了2011年SITC分类中采掘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非金属类产品中,中国是天然研磨料(包括工业用钻石)和其他原矿物的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6%、14.7%,分别居第2位、第1位。石、砂及砾石,硫黄及未焙烧黄铁矿石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在金属类产品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最高的是贱金属矿及其精矿(SITC 287),也只有1.6%,排在世界第16位;铝矿、贵金属矿、铁矿、铜矿及其精矿分别排在第23、49、64、85位,这些产品的占有率几乎为0。金属类产品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世界分布十分不均。澳大利亚是铁矿、铝矿、贱金属矿及其精矿的第一大出口国,占有率分别为42.4%、33.3%、13.3%;巴西是铁矿、铝矿的第二大出口国,占有率分别为29%、16.2%;美国是有色贱金属废料及碎屑、贵金属矿的最大出口国,分别占19.2%、26.5%;加拿大、智利分别是镍矿、铜矿的最大出口国,分别占29.5%、27%。在能源类产品中,煤、褐煤或泥煤制的焦炭和半焦、甑碳(SITC325)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87%,位居世界第二。原油和天然气的占有率都很低,分别为0.12%、0.27%,世界排名第42、30位。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分别是未成块煤(SITC 321)和煤砖、褐煤及泥煤(SITC 322)的第一大出口国,分别占32.7%、43.1%,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分别是原油和天然气的第一大出口国,分别占16.8%、19.1%。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很大。

表5 采掘业产品的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三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资源储量

采掘业的竞争力不同于制造业,其基本上反映了矿产资源的情况。资源占有量高,采掘业产品的竞争力就强。表6列示了各国能源的探明储量。中国的煤炭储量是114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3.3%,是美国的一半,位居世界第三位,储采比仅为32.5。中国虽然是煤炭第一大生产国,但储量并不大,很快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中国石油的储量是147亿桶,占世界总量的0.9%,位居第15位,储采比仅为9.9。委内瑞拉石油的储量位居第一,为2965亿桶,储采比超过100。中国天然气的储量是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位居第13位,储采比仅为29.8。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位居第一,为44.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73.5。从能源的储量看,中国的能源很快面临枯竭,能源类矿产品缺乏潜在竞争力。中国工业快速发展,对矿和能源类资源的需求激增,但中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贫矿多、富矿少,多数矿产品的供应对外依存度高。

表6 2011年能源探明储量

2.投资规模

矿产资源是采矿行业的利润来源。由于国内的矿产资源有限,采矿企业要在海外开拓矿产资源。采掘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行业,仅次于商务服务业,占对外投资额的15%左右。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按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序,矿产行业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位列前3名,五矿集团、中国铝业、中化集团分别位列第7、9、10名。可见海外投资对采矿企业的重要性。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中金岭南联合印度尼西亚的安塔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的部分股份,中国五矿集团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OZMineral,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近年来中国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整体呈现上涨趋势(见图6),但波动较大,2006、2009、2011年较高,是临近年份的2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近年来快速增长,2011年流量为685.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3倍,而同期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仅增长了9倍,使得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占非金融类的比例下降,从2003年的48%下降到2011年的21%。这显示了中国对外投资结构的变化,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采掘业以外的行业。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末的存量为670亿美元,位于世界前列,与日本相当,是美国的1/3。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国家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与2004年末的存量相比,中国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7年间增长了10倍,而澳大利亚同期增长了25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分别增长了83%、118%,由于这些国家的存量基数大,虽然增长速度不高,但增量相当大。可见,各国都努力抢占海外资源,采掘业的竞争变为资源控制权的竞争。

图6 各国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3.劳动生产率

由于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滞后,并且近年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本文没有直接利用统计年鉴的劳动生产率数据,而是采用利润总额除以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衡量劳动生产率。表7显示,近年来中国采掘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提高,2011年的数值与2003年相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提高了1.3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提高了22倍和18倍,其他子行业提高了11倍左右,全部工业企业平均提高了3.6倍。采掘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均值。2003年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采掘业各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在2011年,除金属矿采选业外,各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表7 中国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

4.产业政策

近年来各国采掘业的产业政策可以按照目标分为促进产业复苏、促进海外投资、保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证国内供应、环境保护等。

(1)促进产业复苏

金融危机期间各国采取救市的政策促进低迷采掘业复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矿产资源需求缓慢增长,矿产品价格逐步回升,贸易逐渐活跃。澳大利亚2009年实施了地质填图和矿产勘察促进计划,收集、整理和公开地质找矿信息,政府向矿业公司注入资金,实施勘察投资减税政策,降低投资税率。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范围的矿产勘察,取得了澳大利亚辛普森煤层、纳米比亚铀矿、格陵兰和蒙古的稀土、沙特阿拉伯贾巴尔赛义德的铜金矿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数十个国家发现了200多处新油田。俄罗斯修改战略矿产资源外资投资法,向外资开放能源市场。印度从2008年执行的《国家矿产政策》吸引了国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印度矿产资源的开发。印度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修改了外国直接投资标准,使外国直接投资更容易进入印度市场。

(2)促进海外投资

中国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开发矿产资源。加大对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境外资产风险。这一政策使得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大幅加快。日本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争夺矿产资源。日本2009年加紧争夺玻利维亚的锂资源,为确保铀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出资协助乌兹别克斯坦在乌国内进行铀矿勘探,并约定日方将在发现的铀矿中获得50%的权益。韩国的“2009年海外能源开发推进战略”提出了政府和企业投资开发海外油田和气田资源,并投资购买海外的煤、铁等6类矿产资源的计划。

(3)保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能源和矿产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中国是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和出口国。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消费量,满足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中国稀土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众多,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行业自律性差,存在恶性竞争。经过50多年的超强度开采,中国稀土行业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冶炼分离产能严重过剩、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发滞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出口走私严重等重大问题。201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稀土开采、生产、流通、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力度。

近年来,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煤炭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煤炭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煤炭出口政策不断收紧,同时煤炭进口政策不断放松,以保证国内资源供应,维护能源安全。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开始对煤炭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当年煤炭的出口配额为8000万吨,此后煤炭出口配额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全年仅下发出口配额2550万吨,2011年仅有3800万吨。同时,煤炭出口关税从退税不断向征税调整。2004年1月1日开始,煤炭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2005年5月1日,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至8%;2006年9月15日正式取消煤炭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开始,对炼焦煤出口征收5%的出口暂定关税;2008年8月20日开始,对所有煤种征收10%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煤炭进口关税税率不断降低直至取消。2005年1月1日开始,将炼焦煤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0,2006年11月1日开始,将炼焦煤之外的其他煤种进口关税暂定税率统一下调至1%;2008年1月1日开始,所有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至0。政府限制煤炭出口、鼓励进口的政策有效控制了煤炭出口,促进了进口:2004年煤、焦炭及煤砖(SITC32)出口额为77.8亿美元,到2011年仅为42亿美元;而进口额从2004年的9亿美元,激增到2011年的239亿美元。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政策。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期间,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税提高,并将原油出口税调整的频率由2个月改成1个月,以降低本国石油企业在油价下跌时出口的损失。印度在铁矿石出口复苏增长时,为限制铁矿石的出口,提高了块矿和粉矿的出口税,限制向国际市场的供应,以保护本国利益。澳大利亚针对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出台了保护国内矿产资源的政策。中国企业在全球原材料商品价格大幅下滑的金融危机期间大量购买澳大利亚矿产品。澳大利亚对华矿产品出口2008年比上年剧增83%,对华矿产品出口占澳大利亚当年全部矿产品出口的44%。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能源矿业的大规模收购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担忧,一旦中国资金在澳大利亚矿产领域的投资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对价格的左右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对澳大利亚会非常不利。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领域的外商投资出台了限制性政策,投资审批更加谨慎。澳大利亚政府2009年2月要求外商投资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要求“投资透明,无政治背景”,外国政府及其代理人(包括国企)对澳大利亚投资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的审核,并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15%。中国铝业收购力拓公司时,选择收购其在英国上市的股份,但澳大利亚政府仍然要延长3个月审查期。中国五矿集团拟全资收购澳大利亚OZMineral的申请被澳大利亚政府以“部分开发矿区涉及军事禁区,不利于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印度尼西亚于2012年2月颁布的新矿业法将外资在印度尼西亚矿业中持有的股权限制在49%以内,以强化印度尼西亚资源国有化,帮助印度尼西亚在新兴市场上获得更多资金和更大影响力。实际上,各国政府对吸引外资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在采掘业低迷时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援助本国困难的企业,而同时又担心过度放开外资会威胁本国资源和安全,因此在复苏后就限制外资投资矿业,以保护本国利益。

(4)环境保护

随着人类对环保和低碳的要求提高,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纷纷出台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能源发展、限制高碳排放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法律及政策措施,希望逐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力争尽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保证能源供给。美国在2009年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关注清洁能源、能源效率、降低全球变暖威胁的方法,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变。美国政府2009年12月颁布的《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和宽带战略等。欧盟从2000年起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变。欧洲各国为了适应新型的经济发展制定了目标和基准,重新调整了研发的重点,出台了法规条例和新标准。英国的《低碳转型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削减一半天然气进口量,小轿车平均碳排放量比现在降低40%,创造120万绿色就业,整体改建民宅并支持家庭生产自己的清洁能源。德国确立的目标是,至2020年绿色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35%,德国目前正在试验“能源互联网”。澳大利亚2009年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到2020年,澳大利亚20%的电力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政策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