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晋煤集团前身为晋城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历经2000年公司改制、2005年债转股,现为山西省国资委控股(股比62.57%),国开金融公司(股比20.36%)、中国信达公司(股比17.07%)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优质无烟煤重要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利用企业集团、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全国最大的瓦斯发电企业集团和山西省最具活力的煤机制造集团,列2015年世界企业500强第37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80位。

近年来,晋煤集团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煤化联动、煤气共采、煤电一体、煤机并进“一核四翼”的产业格局。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2118.45亿元,拥有68个子公司、10个分公司、1个托管企业(太原煤气化),省内外在岗员工14万余人。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732.73亿元,实现利润2.07亿元,上缴税费71.35亿元。

当前,晋煤集团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大局,坚持“效益优先、改革驱动、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全力增强煤炭、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力,努力提升煤化工、电力、煤机综合利用与服务水平,探索构建新型现代化管理体系和商业模式,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

一 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终结,整个行业步入“寒冬”,晋煤集团与其他煤炭企业一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严峻考验。

(一)煤炭市场剧变,价格深跌,产品销售难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煤炭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煤炭价格深幅调整,煤炭销售非常困难。2012~2015年,晋煤集团数次下调煤炭售价,商品煤平均售价下降41.75%。对于晋煤集团冲击尤为突出的是,其核心产品——无烟煤的化工精品原料比较优势削弱,以航天炉、水煤浆为代表的新型气化技术对煤种适应性增强,低变煤由于“价廉”被广泛应用,无烟煤的资源优势正在演变为竞争劣势。

(二)效益下滑,经营困难,员工收入大幅下降

近年来,尽管晋煤集团应对市场剧变,多措并举压缩成本费用,吨煤完全成本从2012年至2015年下降35.2%,但由于财务费用、上缴税费、资源价款等不可控费用较大,成本降幅难抵煤价下跌幅度,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十二五”期间,晋煤集团营业收入增长64.85%,但利润从2011年最高的54.28亿元降至2015年的2.07亿元,在岗员工人均收入从2013年最高的85206元跌至2015年的64584元。

(三)企业负债率偏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十二五”期间,晋煤集团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等指标持续攀升,资产负债率增长7.31个百分点,2015年末达到82.68%,财务费用增长85.73%。进入2016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个别子公司由于体量较小、信用等级较低、盈利能力弱、资产负债率高,出现融资困难。

(四)主导产业发展难,转型升级压力大

一方面,作为晋城矿区的开发主体,晋煤集团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未核准开工一座新井,同时早期建设的古书院矿等三座老矿资源枯竭即将关闭;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受资金限制,生产能力难以接续;加之2020年前国家原则上停止审批或核准新建煤矿项目,这给煤炭主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非煤产业发展也存在隐忧,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内部专业化整合未到位、产业联动不够有力等问题,急待改革与提升。

(五)企业负担加重

2011~2015年,晋煤集团上缴税费共计425.27亿元,尽管逐年下降,但绝对值仍然偏高,2015年上缴税费是利润总额的34.47倍。同时,企业承担的“三供一业”、医疗、社区管理等大量社会职能还未分离,2011~2015年,晋煤集团企业办社会支出净额超40亿元,2015年企业办社会支出净额是利润总额的3.65倍。这在煤炭市场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二 困境中求发展

面对重重挑战,晋煤集团立足企业实际,在“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的愿景引领下,以发展战略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型项目为抓手,以人力资源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正视危机中拓展思路,在应对困境中综合施策,积极探索一条转型升级、创优发展的独具晋煤特色的脱困发展之路,推动企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实现稳步向好。

(一)以发展战略为先导

2000年公司改制后,晋煤集团经充分调研分析,确立了“煤、气、电、化”综合发展,建设环保型绿色矿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方向,在“十五”到“十二五”期间,企业把握战略机遇,提升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格局,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2014年,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以及构建“5315”战略体系的总体思路。在此战略目标和体系的指引下,晋煤集团实施形成了以亿吨基地为核心,煤化联动、煤气共采、煤电一体、煤机并进“一核四翼”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构建了煤化联动抱团取暖、煤气共采协调发展、煤电一体共赢发展、煤机并进互为支撑的“四大特色”竞争优势,产业链优势不断拓展,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总结企业产业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第一个字是“优”,即企业区位优、煤种优、产业布局优;第二个字是“特”,即技术、规模、效益领先的煤层气产业是企业最具特色的产业;第三个字是“新”,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发展现代煤机、生物制药、激光投影仪、绿色可持续建筑等新兴产业。

在煤炭产业上:产品涵盖无烟煤、主焦煤、贫瘦煤、1/3焦煤等多个煤种。公司无烟煤产量,占全国无烟煤总产量的10%左右,占山西省无烟煤总产量的30%左右。

在煤化工产业上:先后在全国11个省(区、市)组建、控股了22家化工子、分公司,形成了每年1731万吨总氨、2307万吨化肥、147万吨精细化工、10万吨煤制油品的产能规模。2015年,完成总氨产量160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2%;完成尿素产量15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1%;完成甲醇产量3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

在煤层气产业上:从无到有培育了煤层气这一新型清洁能源产业,闯出了一条独具晋煤特色的“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综合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条集科研、勘探、抽采、管输、压缩、液化、利用等为一体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了全国唯一的“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锤炼了一支从事煤层气研发、工程、应用的优秀团队,拥有一批煤层气自主知识产权,开辟了一个集安全、经济、社会、环保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源,正在加快推动煤层气板块上市,有望成为全国第一家煤层气全产业链上市公司。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量分别占到全国的15%和25%。

在电力产业上:大力发展低浓度瓦斯发电、低热值煤发电等特色电力产业,形成了529兆瓦煤层气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其中,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209兆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20兆瓦煤层气发电厂。

在煤机产业上:持续提升采煤机、掘进机、运输机和支架“三机一架”成套设备制造能力,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6米、8.2米高端液压支架、二代连掘机,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大、中、小型现代化矿井的煤炭开采装备和技术工艺,以及部分煤层气抽采装备和技术。

在多种经营和新兴产业上:培育形成现代物流贸易、激光投影、绿色可持续建筑、生物制药等多个产业。

(二)以科学管理为基础

(1)市场倒逼降成本。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与优化经营思路,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健全预算考评体系,实施降本增效措施,严格目标利润考核,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小改小革、回收复用等各类增收节支活动,2012~2015年完成增收节支近70亿元。特别是煤化工板块2013~2015年通过开展立标对标、加大节能技术推广等举措,合成氨制造成本降低14.83%,尿素制造成本降低18.79%,精甲醇制造成本降低19.38%。

(2)主攻融资保现金。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健全完善防范资金风险及现金流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货币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力度,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2012年以来,通过融资租赁、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融资超过300亿元。同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2015年晋桦豹和朗德金燕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煤层气板块的股改上市也正在加快推进。

(3)压缩投资控增量。通过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不新增公务用车、严禁超标超量配备办公设备等措施,严格限制非生产经营性投入;通过建立台账、效率对标、系统配套等措施,严格控制生产性过度投入;通过加强在役设备检修维护、设备盘库造册等措施,修旧利废、盘活存量。2013~2015年维简投资连续3年下降;2015年维简投资同比下降29.69%,较2013年下降46.74%。

(4)集中采购降费用。2012年6月开始实行矿井材料、配件年度集中招标采购,利用集中批量优势获取年度价格优惠,2012~2015年,共节约采购资金近10亿元。同时通过建立物资供应ERP信息系统,实现了从计划到出库整个物供环节的信息化和电子化。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2012年以来,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晋煤集团煤炭产品质量标准》,新增洗中块煤限上率≤5%的标准,对末煤灰分进行下调。根据市场需要新增专供河北地区的洁净煤品种“蓝天一号”和“蓝天二号”以及专供电厂的三个不同热值的发电用煤。对选煤厂进行改扩建,大力推广煤质在线检测设备使用,保证煤炭质量稳定可靠。

二是调整销售策略,确保增收创效。2012年以来,灵活采用且及时调整营销方式,先后出台“量增价优”“兑现优惠”“台阶优惠”“现款优先”“区域定价”等促销政策,在提高煤炭销售量的同时,尽量不降低煤价或使煤价处于合理价位,切实保证企业整体效益。

三是推进销售前移,实现“三位一体”。充分利用晋煤集团所属徐州港的区位优势,推进销售阵地的前移,采取“港口储煤”“港口销售”的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港口的蓄水池作用,解决市场季节性需求与运力不相匹配的问题,有效保持销售稳定,形成了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销售格局。

四是不断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份额。全面推行“区域包干”制度,激励销售人员每月带着销售任务指标深入市场一线,及时掌握用户需求,加大“跑市场”力度,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新增煤炭用户。仅2014年累计开发铁路新用户就达28个,增加合同量130万吨。

五是增设销售基地,扩大公路销量。根据市场布局,建设辐射面广的大型加工销售基地,通过掺、配、洗、储、运、销等手段,探索配煤增量、增收创效的新模式。掌握公路用户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公路价格政策,努力开发潜在市场。2015年公路销售煤炭同比增加253.33万吨,增幅2.28%。

(四)以转型项目为抓手

在煤化工产业上,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新型煤化工项目。三宁公司建设的20万吨/年己内酰胺一期工程,创造了建设速度快、一次开车成功和产品质量优的“三大奇迹”,产品一上市即得到用户认可。山东联盟建设年产4万吨乙撑胺项目,采用世界上先进的“乙醇胺临氢氨化生产乙撑胺”新工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日月公司建设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等精细化工代表性产品。明水公司建设年产30万MTA(甲醇制芳烃)项目。昊源公司正在建设年产26万吨苯乙烯项目。一系列新项目优化了化工产品结构,推动了化工产业持续增效。

在煤层气产业上,创新实施煤层气L型井、U型井技术,并累计施工采空区(废弃矿井)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口(运行产气井17口),单井日产气量最高在4000立方米以上。致力于瓦斯“零排放”矿区建设,加快煤层气发电、管网、加气站等分布式利用项目的布局和建设,2015年煤层气利用率同比提高5.7%,瓦斯发电量增加1.82亿度,同比增长13.27%,仅瓦斯发电一项2015年实现利润1.8亿元。

在电力产业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20兆瓦煤层气发电厂;规划的5个分布式瓦斯发电项目已取得核准批复;与大唐华银电力公司合作建设湖南攸县电厂(2×63万千瓦),即将投运发电;赵庄2×66万千瓦低热值煤电厂项目已开工建设,特色电力产业和煤电一体化经营取得长足进展。

在煤机产业上,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提升企业品牌与影响力。与澳大利亚全球钻探系统公司合作开展定向钻机项目制造;与德国Paus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井下无轨胶轮车项目制造;与艾迪士径向钻井(美国技术)公司合作开展煤层气径向钻机项目制造;与苏州大一公司合作开展煤层气智能排采机项目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高。

在新兴产业上,成功建成激光投影仪、绿色可持续建筑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型产业项目。特别是,按照“资本+科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晋煤激光科技公司”,积极开发激光投影系列产品。2015年,该公司签订了1.6亿元的产品及技术服务订单。2016年7月,又获得了意大利SIM2公司三芯片激光投影技术平台的专有技术所有权的许可,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五)以人力资源为支撑

积极推进劳动用工改革。一是研究出台《晋煤集团关于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建企以来力度最大、规模最广的人力资源配置重大改革,目前正在以编制管理为准绳,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确保2017年底达到编制标准要求,实现队伍精干高效;二是实行内部休假制度,推进岗位替代,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实施离岗休养、提前退养、停薪留职制度,放宽离岗条件,畅通人员出口,减少用工总量;四是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对企业所有用工需求,全部通过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方式进行,加快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进程。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营造良好的引才、育才、聚才和用才氛围。2011年至今,采用公开竞聘方式,先后8批次竞聘调整126名处级干部,为38个资源整合矿井竞聘配备225名“六长”。2015年,组织纪委书记、专职纪检员公开遴选,选拔出29名理论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化纪检干部。

积极推进工资核定改革。一是调整对各单位工资总额的核定方式。不再考虑历史工资水平,综合考虑各单位经营规模、经营难度、贡献率平等因素确定各项薪酬系数,以薪酬系数核定各单位工资总额。二是坚持向生产一线及苦、脏、累、险等艰苦岗位倾斜的原则,明确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比例关系,使各类人员工资水平比例更加科学合理。三是规定薪酬基数随着企业经济效益情况适时调整。

强化员工培训管理。形成了国家级、省级(行业级)、集团级、矿(公司)级四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梯队式发展格局,拥有“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建成21个内部实训基地和6个外部实训基地,为技能人才聚能释能提供了平台。以现场培训、实操培训为抓手,持续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先后培养出以张晨光、李鹏飞、焦海峰等全国技术能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岗位操作员工。目前企业拥有9名全国技术能手,7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8名煤炭行业技术能手,12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名全国巾帼标兵。

(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优化科技工作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实施层“四层”创新组织架构,并依托企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和管理节点,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提高科技创新决策和实施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得科技部批准,成为山西省第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晋煤集团共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10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4个省部级研发试验平台、1个企业研发平台1个创新战略联盟;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01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14项,企业标准230余项。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坚持开门搞创新,加大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人才的合作和交流力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打造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对科研主体的激励机制,让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合理致富。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建设科技创新园和孵化器,成立“双创基金”,引导激励员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在煤炭产业上,晋煤集团以大采高工艺作为提升煤炭生产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工作面单产水平,为建设千万吨级矿井打下坚实基础。创新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充填开采、无机注浆加固技术等施工工艺,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煤化工产业上,“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授权专利316项,在航天炉、鲁奇炉、水煤浆气化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并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特别是晋煤集团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适应晋城无烟煤气化的晋煤炉(JE炉)已进入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阶段。

在煤层气产业上,研发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三级瓦斯治理”“井上下联合抽采”“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立体化抽采瓦斯治理工艺体系。拥有100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获得国家专利601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6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奖5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5项。

在煤机产业上,自主研制了7.6米、8.2米高端液压支架,大采高短壁采煤机,大采高“8G”采煤机,湿式喷浆机,煤层长孔定向钻机等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成套设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项采掘工艺,填补了国内外煤矿采掘工艺技术装备的多项空白。

三 重要启示

回顾近年来煤炭市场的风谲云诡、剧烈调整与残酷竞争,回顾晋煤集团的历经艰险、坚韧不拔与创新创造,使人深刻认识到,煤炭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五个不动摇”。

坚持以煤为基不动摇。从中长期看,煤炭仍是我国最可靠、最安全、最廉价的能源。煤炭企业不能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要坚定信念,坚持“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的发展方向,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坚定不移地走“革命兴煤”之路。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不动摇。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负面影响,特别容易出现“断崖式”下跌问题。煤炭企业必须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以煤炭产业为核心,适度多元发展,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以产业链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坚持苦练内功不动摇。“黄金十年”,煤炭企业在做大方面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做强做优方面却有不小差距。这是造成目前煤炭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必须认识到企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到优的蜕变,根本出路在于科学管理。管理是企业经营之本、活力之源,必须增强管理意识,回归管理本原,花大气力夯实管理基础,下真功夫筑就管理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不创新就意味着退出与消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摆到企业战略的核心位置,贯穿于企业一切工作的始终,努力在管控体系、经营机制、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快创新与突破,奋力破解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结构性、要害性问题,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激情和原动力、内生力。

坚持防范风险不动摇。经历风雨坎坷,方知未雨绸缪。深刻汲取此次遭遇困境的经验教训,必须增强“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的忧患意识,认真审视并规避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对战略目标的影响,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超前谋划,超前预警,超前防控,把风险及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 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

2015年11月以来,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党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脱困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策,必须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具体到晋煤集团,就是要全力实施“3543”工程,尽快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

(一)力推“压减产能、优化结构、创新营销”三大举措,做强做优煤炭基础产业

1.压减产能

一是落实去产能政策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相结合,实施“四个一批”。即对现有的生产矿井,实施减产一批;对在建的资源整合矿井,实施停建一批;对拟建的投资大、成本高、见效慢、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的资源整合矿井实施缓建一批;在停产的资源整合矿井中,对煤质差、成本高、开采条件困难、亏损严重而扭亏无望、没有发展前途的矿井实施分批关闭一批。

二是认真抓好整合矿井和手续不全新建煤矿项目的停产停建。按照山西省的要求,对所有整合矿井进行限期停产停建整顿,制定落实停产停建期间强化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的针对性措施,做好复工复产逐矿验收。对4个手续不全的新建煤矿项目,坚决停建停电,除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全部放假。

三是严格按照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认真贯彻国家和山西省关于煤矿依法合规安全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全年276个工作日要求,从产能安排、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并实施具体方案。

2.优化结构

一是实施绿色品牌战略。针对河北、山东等地政府对清洁煤使用给予补贴的难得商机,要大力宣传晋城无烟煤的清洁特质,开发当地老百姓喜欢和接受的民用煤品种,努力开拓冬季民用清洁煤市场。二是针对晋城矿区“三高煤”储量丰富的实际情况,依托煤化产业链优势,通过配洗配销,将15号煤、9号煤的混煤与3号优质原煤进行配煤,有效降低“三高煤”硫分、灰分,加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三是顺应煤炭产品阶梯化、洁净化、高效化利用发展方向,启动洗煤厂系统环节工程等技术改造,促进煤炭主业创收创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创新营销

探索“互联网+”运用,通过销售平台业务推广、销售通道构建等方式,实现现货交易、运输物流、仓储服务、金融服务等交互深度合作,努力打造“煤炭销售+互联网”全新商业模式。创新交易方式,积极与中国(太原)交易中心联系,沟通无烟煤交易平台建设。根据市场情况,积极推行挂牌、招标等竞价交易模式。推行“三链一转化”策略,优化煤化产业链,培育煤电产业链,构建煤钢产业链,强化煤转价值链,进一步完善营销战略布局。继续强化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销售联动,畅通外运通道,保障煤炭营销实施。

(二)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五大非煤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1)立足“优肥扩化”,提升煤化工发展水平。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现有系统运行,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和转产,积极推进基础化工升级,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复合化率;着力做强做大精细化工,瞄准高端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多联产,延伸产品链条,积极开发专用化学品、专用材料等煤基精细化工产品;适度发展新型煤化工,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及下游产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E”炉(晋煤炉)的研发和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进度。

(2)瞄准特色产业,推进煤层气抽采利用。以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为主,全力推进煤层气抽采利用转型特色工程,重点抓好“两个全覆盖工程”。一是抽采全覆盖。继续加快实施山西省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依托煤层气L型井、U型井技术,进一步拓展抽采范围,扩大合作成果。二是利用全覆盖。加快煤层气发电、管网、加气站等分布式利用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促进煤层气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终端市场,加快建设民用、工业及商业用户终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以用促抽,提高抗风险能力。

(3)突出煤电一体,扩大煤电产业规模。坚持“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原则,着力发展低浓度瓦斯分布式发电,着力发展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着力建设坑口煤电一体化项目,着力开放合作煤电联营,打造清洁能源供给和绿色利用示范基地。

(4)发挥制造优势,推进煤机制造健康发展。依托晋东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和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煤岩混合钻机、煤层气智能排采机、废旧能源转化装备制造,推进煤机制造向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和通用装备制造延伸,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5)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布局,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效益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兴产业为突破,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开放合作,大胆探索和引进“互联网+”经营思路和运营模式,主动储备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培育多经企业的主导产业或骨干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三)突出“成本、质量、效率、创新”四个重点,提质增效、挖潜创效

一是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紧紧围绕市场价格,进一步倒逼强化成本控制,创新建设全要素成本管理机制,建立内部市场核算体制,推行“岗位核算、降本增效”,构建最优的成本管控模式。坚持通过工艺改革、系统简化降成本,对项目设计、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物资采购等生产环节实施系统优化。坚持通过结构优化降成本,不断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和资金结构,以结构优化促降本增效。

二是紧盯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切实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工程,结合煤炭清洁利用要求,抓好选煤厂技术改造,下大力严控煤炭水分、灰分、硫分和限上、限下率等煤质指标,构建从设备选型、采掘生产到运输提升、洗选加工全过程的煤质管控体系,确保煤炭产品质量满足用户要求。

三是以人力资源改革为龙头,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围绕编制管理,做好合编定员,2016年底超编制标准机构和管理人员下降50%,2017年底全部合编到位,合编定员完成后较现有机构和职数至少降低1/3,实现队伍精干高效。建立多渠道冗员分流和退出机制,实施自然减员一批、依规退出一批、自愿离岗一批、接替非在册人员一批、新项目分流一批、对外输出一批“六个一批”分流在岗冗员,努力推进瘦身健体,大幅提升劳动效率。依托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的“双创”平台,建设企业内部的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孵化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员工创新创业。

四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不断完善“平台支撑、项目应用、人才引领”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煤层气、煤气化等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全力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坚持以投入带项目、以项目促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和研发团队,探索科研人员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集聚人才为我所用。

(四)坚守“安全、资金、稳定”三条底线,确保企业平稳运行

一是坚守安全底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吸取各类事故教训,狠抓瓦斯、防治水、整合矿井等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狠抓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在全公司范围内部署开展以“查隐患排查、查安全质量标准化、查管理制度落实、查主体责任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有效提升企业安全发展水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是坚守资金底线。加强现金流管理,加大应收账款清欠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现金流预警,确保现金流安全。优化融资布局,着力采取企业债券、非公开定向债券、融资租赁、信托融资等债务融资方式,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制约。强化资金风险防控,严格控制投资增长,坚决防范投资风险,加大对融资性贸易、担保、债务、委贷等风险的管控,切实把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控制在最低程度、最小范围。

三是坚守稳定底线。进一步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强化民生政策兜底,坚持“守底线、保一线、做贡献”的工资分配导向,确保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切实保障困难员工的基本生活。高度关注员工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员工建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心理预期,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提振信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五 政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退出产能与资源的交易机制

按照资源资本化、交易市场化的思路,健全完善退出矿井的各类资源的退出、流通与交易机制。将拟退出的资源枯竭矿井和资源整合矿井的保有储量转换为等量的资源票,产能指标转换为产能票,工业用地转换为土地票,并探索建立市场交易、等量或减量置换、收入返补等可行性,为煤炭企业实现优质产能接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健全完善煤炭产业的科学规划与开发机制

在坚决退出过剩产能的同时,应很好地规划与支持优劣产能的置换,优化存量产能。结合市场需求与资源储量等情况,整体科学规划各煤种(如无烟煤)煤炭企业的产能规模。按照只减不增、关小建大、腾笼换鸟、以优替劣的原则,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煤炭企业有序将一些资源储量枯竭、煤炭品质低劣、持续经营困难、矿井规模偏小等类矿井加快退出,合理规划和建设优质煤资源、大型现代化接续煤矿项目,以促进煤炭产品结构和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同时,考虑资源不足、新老矿井接替紧张的企业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情况,采取产能置换、分类核准等措施,支持资源不足、新老矿井接替紧张的煤炭企业推进新井建设,保持煤炭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健全完善产能约束机制

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明确产能置换的具体操作办法,特别是将大型国有煤炭集团关闭的产能,由集团自主调节置换,鼓励和保护高效矿井,限制和关闭低效矿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另外,在坚持“十三五”期间不再新配置煤炭资源的前提下,在与国发〔2016〕7号文件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建议煤炭集团组织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调配,报国土部门备案。

(四)健全完善金融创新机制

第一,对主动落实去产能的煤炭企业给予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续贷、新增贷款、贷款担保、发行企业债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当前资金紧张困难,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尽快协调各省,明确要保的煤炭企业“白名单”,尽快恢复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人对国有煤炭集团的信心。

第二,在退出产能当中,资源整合矿井占有很大比重,这部分矿井无论是各煤炭集团还是各矿井自身都投入较大,一旦退出,会形成大量无效投资和坏账。在目前资金整体趋紧、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建议采取经济补偿、债务转移、坏账处置、借款停息挂账等办法,减轻企业负担,化解债务风险。

(五)采取措施,减轻国有煤炭企业负担

第一,建议出台采矿权价款转资本金或调整征收办法。在当前国有煤炭企业普通面临负债率高企、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本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原则,将国有煤炭企业应缴采矿权价款转为政府新增资本金,分别由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按比例持有;缓缴采矿权价款并免除资金占用费,减轻企业资金和成本压力等;阶段性调整煤炭资源价款征收办法,准许企业根据矿井资源动用量按照一定比例逐年缴纳价款,合理延缓矿业权价款缴纳期限,减轻企业负担。

第二,建议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职工安置实施细则。对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任务重的集团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由集团企业统筹使用奖补资金,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险,鼓励接收安置分流职工的企业。将离退休和抚恤人员移交社会统筹管理,在职1~6级工残职工移交社保部门管理。企业职工达到退休年龄补交养老金,减免滞纳金。列入去产能范围企业的内退人员工资没有统一政策,建议政府对于这一类内退人员的工资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偿,启动相应失业保险机制。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