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赢企业脱困转型攻坚战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赢企业脱困转型攻坚战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1月的潞安矿务局,2000年8月整体改制为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和喷吹煤生产基地。目前,潞安集团拥有职工近10万人,各级子公司共计163户;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潞安集团重组原新疆哈密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重组天脊煤化工集团,成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成立50多年来,潞安集团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煤炭产业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化石能源清洁发展”,践行“以阳光的心开采光明、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以真诚的心造福员工”,努力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潞安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目前列第370位,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站在了国际化发展的新平台上。

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2015年,潞安集团煤炭产量、销量、营业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同比明显减少,效益大幅滑坡,企业发展更加困难。2015年,煤炭产能11740万吨,煤炭产量8638万吨,销量7472万吨,库存185.56万吨;营业收入1820亿元,利润总额1.06亿元;煤炭综合价格275.88元/吨,原煤成本308.15元/吨;资产总额1883.17亿元,负债总额1603.74亿元,应收账款94.73亿元,周转率0.32次,回款天数1125天;投资总额230.50亿元,省重点投资项目12个;纳税总额45.27亿元,工资总额58.85亿元,从业人员99739人,研发费用25.97亿元。

二 企业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

1.煤炭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下行态势远超预期

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环保治理力度加大、煤炭产能增加以及进口煤炭冲击等因素影响,煤炭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煤炭价格呈现“降时连续大幅度下跌,涨时短期细微波动”的趋势。尽管国家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指导帮扶煤炭企业脱困转型,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脱困政策,促进煤炭行业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煤炭行业形势没有根本性好转,供求关系依旧处于失衡状态。

2.企业效益大幅下降

受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能力大大降低,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以潞安集团为例,2015年底商品煤综合平均售价为275.88元/吨,同比降低84.25元/吨,降幅23.39%;其中,省内296.95元/吨,同比降低96.96元/吨,降幅24.61%。受煤炭售价降低因素影响,企业2015年减收、减利加剧,成本与售价倒挂状况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企业存货及应收账款大幅增加

受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和煤炭价格大幅下滑影响,企业存货余额大幅增加,货款回收率降低,资金回笼滞后,外部欠款大幅增加。2015年企业应收账款94.73亿元,其中煤炭应收账款42.62亿元。同时,回款质量明显下降,承兑汇票比例居高不下,资金紧张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4.成本压缩接近底线,降本增效空间变窄

近年来,潞安集团遵循“三优先、三严控”,即“优先安全投入、优先企业后劲工程投入、优先标志性新兴产业投入;严控计划外投入、严控超预算支出、严控现金流支出”原则,全面从严从紧“降本、提质、增效”。2015年潞安集团原煤成本降至308.15元/吨,同比下降25元/吨,降幅达7.5%,接近成本底线。

5.资产负债率升高,财务风险加大

为保障生产经营的持续、按期还本付息及保障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潞安集团负债规模不断攀升,利息费用负担沉重,资产负债率由2011年的75.86%增长到2015年底的80%以上,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6.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受国家货币政策和当前煤炭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影响,银行对煤炭企业的信贷规模总体趋紧,贷款审批时间延长,贷款利率上浮,企业信用等级下调,授信额度收紧,煤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愈加凸显,造成安全生产和转型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 围绕脱困转型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按照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围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企业的脱困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三项生命工程”,着力打造“三个重点产业”,全面推动“三大重点任务”,致力于建设自主创新的示范、循环发展的典范、转型升级的样板。

(一)围绕夯实应对危机、脱困转型基础,突出抓好安全、融资、营销“三个生命工程”

1.抓好安全生命工程,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系统建设

重点围绕完善“369”大安全管理新体系,主动对接“新安法”和安全生产“新规程”,突出抓好煤矿和煤化工企业短板管理、变化管理、隐患管理,强化瓦斯治理、危化品管理等关键环节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责任,强化安全信誉和制度执行力,构建具有潞安特色的大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持了全国唯一的连续16年蝉联“安康杯”竞赛优胜杯企业的称号。

2.抓好融资生命工程,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健康运行

构建“三平台九渠道一公司”立体化融资体系(见图5),2016年以来,潞安集团千方百计,通过银行借款、续贷、融资租赁等方式融入资金122亿元;通过发行债券融入资金125亿元,特别是4~5月,先后两次累计成功发行超短融40亿元,发行中期票据15亿元;7月,成功与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会计委派对子、分公司的全覆盖;在绿色电力产业、煤基精细化学品等重点项目投资建设中,深入推进股权多元化合作,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权多元化投资运营机制;积极争取各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特别是抓住国家去产能和配套奖补政策机遇,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及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全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大额度、长周期、低利率的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支持,继续保持煤炭行业AAA级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图5 潞安集团“三平台九渠道一公司”立体化融资体系

3.抓好营销生命工程,全力以赴争取营销效益最大化

以强化营销管理为核心,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价格为标尺、以货款回收为目标”的运销管理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的快速反应营销决策体系和“产、装、运、销”一体化调度管理体系,争取营销收益最大化;以市场开拓为核心,突出抓好战略用户、优势用户、重点用户营销力度,加快铁路沿线新用户的开发和市场拓展工作,特别是将整合矿井的销售全部纳入集团营销管理体系中,实现集团对整合矿井的集中监管、一体化营销;以营销模式创新为核心,探索“互联网+煤炭营销”,实行产品定制化营销策略,与易煤网合作推出180万吨优质煤炭上线营销。充分发挥潞安煤的技术、品牌、环保和煤质等优势,打造中国最大的喷吹煤生产基地和中国优质低硫环保动力煤基地。

(二)围绕培育企业核心优势,着力打造煤炭、煤基、油用牡丹“三个重点产业”

1.坚持煤炭去产能与效益提高相结合,努力探索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效益型发展

(1)围绕集约高效、减人提效,建设大矿、好矿、强矿。一是优化布局优势矿井、优势产能。持续巩固余吾、高河形成千万吨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王庄、常村等主力矿井后劲工程;持续推进挖潜改造漳村、五阳、司马、潞宁等矿井;同步推进整合矿井的分类管理,制定矿井关、停、并、转实施方案,并适时进行股权转让,对13座资源枯竭、安全地质条件差、产品没有竞争力、预期严重亏损的矿井实施停缓建。二是深化提升以集约高效、减人提效为特征的优势技术、优势成本。构建具有潞安特色的集约高效生产标准化考评体系;开展大长高高产高效综采、厚煤层沿空留巷等主导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推广“余吾模式”;积极推广“一井一面”“一井两面”生产模式,实现减人、减面、减头、减采区,构建最优化成本单元。三是强化以品种煤、效益煤为重点的优势产品、优势产量。充分把握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纷纷出台“替代计划”的机遇,加大潞安环保低硫煤的市场布局;紧紧围绕客户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以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要求。

(2)围绕去产能工作,未来3~5年内化解过剩产能1110万吨。一是依法关闭或淘汰退出4座矿,共计产能360万吨;引导主动退出2座煤矿,共计产能150万吨;通过合并、收购、兼并等方式减量重组,共计减量600万吨。二是认真对照“276个工作日生产组织”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和细则,对各矿生产能力按0.84的系数调整后取整,将2016年生产能力由6180万吨降为5191万吨,全年煤炭产能、产量减少989万吨。三是围绕去产能职工安置,通过“十个一批”,累计向“大矿、好矿、强矿”分流安置1964人;转后勤服务岗位、多经企业700多人;向高端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新建项目分流安置1380人;清理劳务用工1500人。

2.围绕煤炭转化与转型,重点推进绿色电力、煤基精细化学品和现代生物化工等现代煤基高端产业发展

(1)强强联合、优势嫁接、共赢发展,全力打造绿色电力新格局。一是积极推进煤炭发电项目,通过互相参股、股权置换、股权转让的方式,构建强强联合、优势集成、共赢发展的煤电一体化新格局。潞光电厂一期2×66万kW、准东电厂2×66万kW项目取得核准、全面开工;和顺星光煤电2×35万kW项目、哈密三道岭电厂2×35万kW项目取得“路条”,有序推进。二是有序推进光伏发电,建成投运的5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长治成功汽车厂20MW分布式电站项目和河津50MW光伏发电一期项目运行正常,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20MW。目前,已同阳泉市政府就阳泉沉陷区光伏电站建设指标事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光伏发电产业。三是积极探索瓦斯发电的效益化发展。全球规模最大、全国首家、瓦斯利用率最高的高河乏风氧化利用项目建成投运、并网发电。下一步,将加大井下抽采瓦斯利用力度,拓展低浓度瓦斯发电规模,规划建设古城、余吾南风井、五阳南丰区、李阳等低浓度瓦斯电站项目,努力走出一条瓦斯综合利用、低碳循环、节能减排的新路子。

(2)精准推进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致力于培育效益型产品。坚持“差异化、高端化、国际化”的高端发展定位,以山西重大转型标杆项目——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为依托,确立高端蜡、高端无芳碳氢环保溶剂、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高端润滑油、高端特种燃料、专属化学品及生物化工等“五条转化路径”,开发出4大类、27种产品、48个规格、180个型号的煤基精细化学品产品系列,创造了多项全球、全国第一,构建形成了“新材料、新燃料、新产品”产业布局,正向煤基精细化学品2.0版迈进。

目前,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已通过环保部批复,进入国家发改委核准阶段,预计2017年投料试车。同时,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成为集团发展煤基精细化学品的高端产品研发基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团队培养基地;与上海凯赛合作生物化工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现代煤化工逐渐成为潞安集团效益的核心支撑。

(3)以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以现代煤化工技术带动现代焦化及甲醇改精细化学品,生产出硬蜡、软蜡、重油、轻油等精细化产品,固体蜡回收率高达90%。通过优势嫁接和产业耦合,将焦炉煤气的成本优势转化成新型煤化工的产品优势。下一步将示范推广、放大优势。二是产业耦合带动硝基复合肥料与硝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天脊集团建成亚洲最大的硝酸生产基地,全面形成108万吨/年硝酸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焦化兰炭替代块煤,新建粉煤气化合成氨生产线;推进特色硝基化工原料路线改造和合成氨扩能改造项目建设,为扭亏脱困奠定了坚实基础。

3.围绕精准扶贫,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特色产业

潞安集团积极抢抓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扶贫产业开发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潞安集团的“转型强企梦”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梦”紧密结合,因地制宜、高端定位,致力于把油用牡丹产业做成推动全省扶贫攻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产业。

根据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论证,油用牡丹主要有“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量,油用牡丹进入丰产期后,土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产大豆;高含油率,牡丹籽含油22%左右,高于国产大豆的19%;高品质,牡丹籽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有“血液营养素”之称的α-亚麻酸含量占42%,是橄榄油的60倍,核桃油的5倍,深海鱼油的2倍;低成本,油用牡丹耐高寒、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不与粮争地,每亩栽种一次投入4000元左右,30~50年不用换茬,之后仅需要锄草、施肥等一般管理即可,省工、省时,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种植成本低、收益期长。

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经多方调研、科学论证、精准施策,目前,潞安集团已注册成立“山西潞安智华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并召开了油用牡丹产业助推山西扶贫战略论证及研讨会,确定了以油用牡丹产业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发展新定位,即“123”发展思路,具体就是:“实施一个规划”:实施“潞安集团百万亩油用牡丹生态产业一体化项目”规划。“构建两个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和优势嫁接的产品营销网络平台。“打造三个基地”:打造油用牡丹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致力于把扶贫产业做成潞安集团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潞安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育苗基地、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首家研发基地,育苗总规模达7550亩,可出圃优质油用牡丹种苗7亿株,种植总规模达4万亩。潞安集团油用牡丹产业将持续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按照增产增收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实施集油用牡丹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开发,逐步形成产供销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油用牡丹企业。到“十三五”末,育苗基地种苗生产能力将达到15亿株/年,原料基地种植总规模达到200万亩,油用牡丹产量达到200公斤/亩·年,年产牡丹籽40万吨,深加工园区形成牡丹籽油生产能力6万吨/年。远期规划种植规模将达500万亩。

(三)围绕激发企业应对危机、脱困转型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管理提效“三大重点任务”

(1)围绕创新驱动,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结合,积极构建“一中心六平台五基地”(一中心系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平台系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合作的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平台、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的煤基多联产重点实验室平台、与中科合成油公司合作的高新技术平台、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联合共建的先进润滑油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的高密环的保燃料油研发平台、与上海凯赛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共建的生物化工与煤化工耦合发展平台,五基地系煤基合成油工业试验基地、天脊集团硝基化工示范基地、利用钴基F-T合成技术改造甲醇装置生产精细化学品示范基地、百万吨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基地、高河乏风氧化利用基地)高端开放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涵盖基础研究、技术中试、工业示范和技术集成与商业化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潞安环能公司成为全煤系统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享受政策优惠18.33亿元,承建的山西科技创新城项目全面开工、进展顺利。二是推进金融创新。依托上海投资公司做强做大证券、股权和房地产三大板块;充分利用在横琴自贸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的优惠政策,实现金融、地产、贸易的协同发展;整合集团现有金融产业资源,打造集团层面的金融投资控股平台。三是推进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利用钴基费托合成技术产权,改造落后化工产能,构建“钴基费托合成技术+价值链高端环节”效益发展模式;深化股权多元化合作,与上海纳克、李振山团队、南京天诗新材料合作组建公司,生产高端精细化学品;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山西煤化所联合组建技术公司,开展技术开发成果的商业化运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权多元化运营机制。同时,对标国际,积极申报技术专利,推动从卖产品到卖技术、卖标准、卖服务的转变。

(2)围绕深化改革,一是坚持“放”“收”有度,释放基层活力与提高集团管控力相结合,有序放活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试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实施股权转让,适时推进人才持股及技术入股。二是坚持“破”“立”结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大按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和激励作用;优化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氛围;深入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力争三年时间转岗分流1万人。三是坚持“减”“转”并行,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最优化配置。跟踪对接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力争在2~3年内困难企业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机关机构改革、厂办大集体改革和主辅分离改制,确保企业轻装上阵。

(3)围绕管理提效,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国有企业改革要求,成立“三个委员会”,建立“三个公允价格体系”,推行财务会计委派制,建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二是严格贯彻落实山西省“煤炭16条”“60条”措施,构建最优化成本控制走廊;深入推进“十项增效益促发展措施”“16条”经营管控措施,以严考核倒逼硬落实。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减人提效、集约高效之路,实现用人少、效率高、安全好。严格定岗定员定编,精简机构,合理分工;清退外用工,严格控制劳务费用支出。下一步将结合年度、中期、远期用人计划和规划,严格按定岗定员标准配置。同时,坚持走精细化生产之路,全力保证煤、油、化工、焦炭等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品牌质量增效益。

四 经验与教训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经过这次煤炭“隆冬季”的考验,在企业发展中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

(1)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前提。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旨在用改革的办法矫正错配的煤炭供需结构和扭曲的资源要素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加快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紧要和最突出的大势。潞安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企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潞安必须顺“大势”、借“大势”、乘“大势”,充分利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特别是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未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辟未来,敏锐地把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客观分析研判煤炭经济走向,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调整完善发展战略,构建最有效承接发展大势、最有效整合内外优势、最有效集聚发展强势的战略发展平台,破解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难题难点,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对标先进,苦练内功,强身健体,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综观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潞安的发展实际,潞安集团既面临煤炭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市场危机,又面临新项目资金压力大、建设要求高、运营周期长的转型发展危机,还有安全条件复杂、短板太短、薄弱环节多的安全危机,而对标先进、苦练内功、强身健体是应对危机、走出危机、超越危机的最好办法。成本线就是生命线,市场力就是生命力。只有突出问题导向、市场方向,进一步拓展世界眼光,锤炼战略思维,砥砺攻坚品质,坚定不移地推进集约高效、减人提效、降本增效、创新创效,才能将优势发挥到极限,危机降到低限,才能在脱困转型中培育新优势、展示新亮点、形成新示范。

(3)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是实现基业长青、打造百年企业的关键。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能考验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发展定力。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中国的主体能源。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稳步推进煤炭供需结构改革,实现结构新的平衡。经过这轮结构性改革,优胜劣汰是必然,对潞安来讲,只有更稳健的发展,才能进中趋好,打造百年企业。既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做优煤炭主业,做好煤炭产业的效益型优势发展,也要做精做深以煤为基的转型高端产业,推动效益型转型发展,全力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过剩产能的积极化解,实现资源要素向最具竞争优势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布局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产业走向高端、产品趋向终端。

(4)直面危机、寻求转机、赢得生机,是企业摆脱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只有认识危机,才能避免危机;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超越危机。繁荣与危机交相迭代、循环往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必然规律,也是企业发展兴衰的重要法则。只有生存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潞安要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转型,而且要转好。因为不转型是等死,转不好是找死。危机态势下,必须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把困难和挑战预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措施和办法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激发新动力、创造新活力、增强内生力;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让创新激发更大活力,让创新产生更大效益。

五 潞安集团未来的发展思路

未来一个时期,潞安集团的发展思路,概括为“123456”。

“1”:优化煤炭基础产业。将去产能同建设大矿、好矿、强矿相结合,更加注重围绕市场“以销定产”,最大限度追求“效益产量”。

“2”:提升两大支撑产业。一是提升煤电一体化、瓦斯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产业。二是提升焦化、硝基化肥和硝基化工等传统煤化工产业。

“3”:培育三个高端产业。一是培育现代高端煤化工产业,推动煤基合成油1.0版向煤基精细化学品2.0版转型。二是积极推进现代生物产业,在全省率先建成生物化工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高端示范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用牡丹产业链。三是积极培育现代金融产业。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证券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期货投资,持续提升金融投资收益能力,培育壮大集团金融产业,打造“潞安资本”。

“4”:防范化解四大风险。即防范化解安全短板不能及时提升的风险;防范化解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防范化解“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风险;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的风险。

“5”:把握“五新”发展主线。即认清新形势、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构建新模式、形成新优势。

“6”:全力推进六大发展。即推进创新发展,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深度转型;推进协调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效应最大化;推进绿色发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推进开放发展,实现国际化潞安新突破;推进共享发展,实现幸福潞安新目标;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为企业脱困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六 存在的困难和政策诉求

(一)存在的困难

1.价格持续下跌,企业效益断崖式下滑

一是煤价大幅下挫。目前的市场价格与历史高位相比下跌58%,跌回到2004年末的水平,煤炭价格与成本出现严重倒挂,亏损严重将长期持续,尤其是吨煤利润从2015年的不到一瓶矿泉水跌到部分煤矿挖一吨煤亏30~40元不等,“去煤”“弃煤”成为煤企转型发展的焦点。

二是煤炭运输成本高企。以潞安集团为例,面临三个问题:第一,空车不足,导致长期以来潞安铁路外运占比远落后于其他大型煤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第二,运距远运费高,在相同价位上比,到厂价处于劣势,目前平均铁路运费超120元/吨,在到厂煤价中的占比超25%;第三,从2013年至今,国家已上调三次铁路运费,累计达到吨煤4分/公里,涨幅超32%。尽管近期铁路运费有所下调,但潞安煤炭铁路运输成本仍增加近70元/吨,严重侵蚀煤炭企业的利益,造成煤企销售半径大幅萎缩,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

三是上网电价进一步压低煤炭销售价格。2013年9月至今,火电上网电价已经经过两次下调,平均下调幅度4.5分/千瓦时,发电企业通过压低煤价来转嫁损失,影响煤价下降约90元/吨。

四是整合矿井降低了集团煤炭营销价格。因煤炭市场不景气,潞安集团整合矿井投资收益严重失衡,资源整合过程中向各地政府缴纳的资源整合保证金14.3亿元,至今无法收回,进一步加重了集团脱困转型负担。

2.煤炭去产能的难题,直接制约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实施的“最先一公里”

当前,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进煤炭去产能工作,但相关的实施细则、奖补办法、操作程序等尚不明确,企业在具体贯彻落实去产能中,存在政策盲区和探索空白区,面临产能退出、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产能退出问题。在当前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的大背景下,符合依法关闭的矿井要强制性关闭,资源枯竭矿井通过市场机制淘汰,属国有独资性质的矿井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主动退出,但是重组整合矿井多为混合所有制,民营资本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产能退出很难达成政府希望的结果,心存熬过寒冬的想法。市场一旦企稳价格回升,更加难以“主动退出”。如何在政府引导和依法处置的框架下,依法保证股东权益,符合决策程序,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成为实际操作中的难题。

二是人员安置问题。经过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山西进入“大矿时代”,大幅退出产能后,转岗富余人员过多,重新安置困难,企业面临减员提效和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兼顾的难题。由于国有煤炭企业的特殊性,人员安置主要靠企业自身解决,不足以完成去产能人员安置攻坚任务。希望国家出台明确的人员安置政策及安排专项基金支持,确保在人员安置上既有政策依据,又有资金支持。

三是资产处置问题。目前,煤炭行业接近全面亏损,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去产能企业大部分资不抵债。通过政策引导依法处置资产及负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又一个大难题。哪些资产是无效资产要进行剥离,哪些资产是高效资产应予以保留,希望国家设立煤炭去产能处置标准,并积极推行减量重组、新设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减少和降低不良资产,化解债务风险,减轻大集团的经营压力。

3.煤企转型升级受限,脱困目标难以短期实现,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缓慢

一是煤炭转化的承载——绿色电力产业不能形成规模。以潞安集团为例,虽与格盟国际、协鑫集团、华能、大唐等电力集团以“互相参股、股权置换、股权转让”等方式,开展多个煤电项目的股权多元化合作,但基本都处于手续办理或项目建设期,没有真正形成效益,同时,面临电力通道不足的问题。比如,潞安集团与格盟国际合作的潞光电厂一期2×60万k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已取得山西省发改委“路条”,预计2017年建成投运,但目前受制于电力结构性过剩的窘境和山西省电力通道规划的布局,没有被纳入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点,建成后直接面临市场问题。此外,电厂项目手续批办存在审批流程繁杂、周期过长等突出问题,亟须简化项目省内审批手续及审批程序,探索实行一揽子规划审批或链条式、基地式、园区式审批。

二是企业转型的标志——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发展滞后于预期。潞安集团依托21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开发的一系列高端精细化学品,同国内煤基合成产品相比,节能环保品质更优良,技术性能更优越,但在银行贷款、节能环保补贴、科技研发、产品自营销售权、碳排放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扶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优势效益发展。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总投资230亿元,资本金达69亿元,目前,项目资本金严重不足,加上宏观经济影响,仅靠借贷难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注入项目资本或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

三是未来发展的支撑——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手续批办难、建设难。因手续批办周期长、程序复杂等,加上国家相关行业政策的不断趋严收紧,手续批办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比如,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山西省和潞安集团全力打造的高端转型项目,是山西实施“六大发展”实现“六型转变”的“标志工程”,也是潞安集团的“希望工程”。尽管当前已通过环保部审批,进入国家发改委核准阶段,但关键手续批办周期长、过程慢、总量大,其中,项目建设涉及的排污总量、环境容量、村庄搬迁、土地配置等一系列问题协调难度非常大。

(二)政策诉求

1.建议国家尽快对省属国有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对国有煤炭企业来说,当前企业增值因素变化较大,矿权、土地价值较评估时点发生变化,且增值额一般不容易计量。建议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出台企业清产核资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清产核资有利于摸清企业“家底”,把企业净资产价值真实体现出来,既能够降低企业负债,又能为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行股权多元化,以及企业融资与担保奠定坚实基础。

2.建议国家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

当前,煤炭行业负债率高企,给企业资金链安全带来重大挑战。以山西为例,目前,省属煤炭企业集团负债率均在80%以上,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通过债转股计划的实施或对债务进行核销,可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帮助企业摆脱高负债的困境,最大限度地防止局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出台与当下去产能任务相匹配的一系列债转股相关办法和操作细则,对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负债率较高的国有煤炭企业,应对其资产、负债、发展前景进行专业化综合评估,有序推进债转股工作或债务核销工作。

3.建议国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化解企业债务风险

煤炭行业去产能,但绝不能“去金融”。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人才、技术和市场,更需要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打好金融帮扶“组合拳”,为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议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增信机制。在省级层面,组建具有省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对符合政策且有一定清偿能力的煤炭企业实施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债务重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并购贷款、定制股权产品等方式,帮助煤炭企业重组债务。二是建议尽快对煤炭企业组织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将土地、采矿权等按照当前价格重新评估入账,把净资产价值真实体现出来,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企业融资、担保奠定基础。三是建议尽快建立建设项目专项发展基金,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负债率较高的国有煤炭企业,引进建设项目专项发展基金,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四是建议尽快建立“白名单”制度。建立煤炭优质骨干企业名录,对优势煤炭企业重点项目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建议协调金融机构对国有煤炭企业列入去产能的整合矿井实行停息挂账。

4.建议国家出台煤炭去产能一系列配套政策

建议国家在去产能中,确立优质企业、困难企业和“僵尸企业”的标准,分别对待,分类施策,尽快出台煤炭去产能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引导企业分批、有序脱困转型。

一是要严格地方、民营煤炭企业对去产能政策制度的落实。避免出现国企减产、民企超产,大型现代化企业减产、小煤矿不落实的现象。同时,建议在去产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赋予国有大集团自行调节的权限;建议制定科学产能的标准,对于产品质量好、市场有需求、生产效率高、环保有保障的科学产能,不搞“一刀切”,适当发挥企业自主性,按照市场规律由其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二是建议制定优质企业、困难企业和“僵尸企业”的划分标准,确保配套支持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配套奖补资金跟踪到位,制定出台“减量置换”实施细则,明确相关程序、实施标准等,最大限度做好开采落后工艺、可采储量不足、安全不达标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对去产能的“僵尸企业”,建议制订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

三是建议把去产能工作与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加快大矿、好矿、强矿建设,把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型煤炭企业和有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要全面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由产能规模扩张向循环式、链条式发展转型,促进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5.建议国家为煤炭高端转型项目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引导支持煤炭行业脱困转型

煤炭行业要实现脱困转型,最根本的是倒逼转型、主动转型,上高端项目、上深度项目。高端项目才是好项目,深度项目才是好项目。好项目是先进生产力,好项目是未来竞争力。潞安集团正在建设的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就是高端转型、深度转型的好项目。建议国家参考国际成功范例,对煤基高端精细化学品给予政策倾斜,包括银行贷款、土地配置、税费减免、节能补贴、环保补贴、碳排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向煤基高端转型项目看齐,提供最惠企业待遇,优先信贷、优先发展,为高端产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为煤炭产能的积极化解奠定良好基础。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