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立足煤炭 壮大煤化 培育多元 实现企业发展新飞跃

立足煤炭 壮大煤化 培育多元 实现企业发展新飞跃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企业概况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本省的煤炭资源和行业整体优势,通过2004年和2006年两次重组整合形成的大型国有能源化工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从资源勘探、建设、开采、加工、销售到煤化工、装备制造、综合利用、火力发电、铁路运输、设计研发的整个流程。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能源供给的一支重要力量。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共拥有52个子公司,其中全资子公司16家、控股子公司19家、参股子公司17家;资产总额达133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增加196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在岗职工总数11.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8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先后成立了集团公司的技术委员会,组建了技术开发中心等7家科技研发单位。其中“煤制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陕西煤矿安全技术中心”“陕西甲醇衍生物及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获陕西省政府“13115”工程批准立项。自2007年以来,集团公司已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54项,获得国家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级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十二五”期间,陕煤化集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夯实资源接续和队伍建设两个基础,突出自主创新和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产权多元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做大做强煤炭和煤化工两个主体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煤电、煤层气开发、煤系资源利用、现代煤化工示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运输物流、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金融服务产业体系,形成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造福员工,奉献社会。

二 “十一五”发展回顾

陕煤化集团成立6年多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营规模和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加

2004年,集团成立之初原有27对生产矿井,其中,13对为破产重组矿井,当年生产原煤2240万吨,为全国煤炭行业第17位,销售收入仅40多亿元,资产总额不足百亿元,在省属企业排名中也仅为中游。“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新建矿井、整合地方资源以及对具备条件的生产矿井升级改造等措施,主要经营指标均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完成煤炭产量10086万吨,煤化工产品4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3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也从2006年的第342位提升至2010年的第158位,并成为中国效益200佳企业。

(二)安全设施明显改善

集团成立后,首先把“不安全不生产”的理念深入贯彻到生产系统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同时,针对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积累下来的安全欠账,以“一通三防”为重点,先后对生产矿井实施了一轮拉网式的安全技术改造,井下电器全部更换为安全防爆型号,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全部到位,并实现计算机联网,全面配备井下人员定位系统,95%以上矿井实现了单井不超过两个采煤工作面,每个独立通风系统同时作业不超过100人,着力加大开拓掘进和瓦斯抽采,老矿井年底前全面实现掘抽采平衡,新建矿井从设计建设就要求掘抽采平衡。原煤百万吨死亡率由集团公司成立当年的0.58降到2010年的0.086。

(三)技术装备水平取得质的飞跃

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安全系数为出发点,老矿井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新矿井全部按照高产高效机械化高标准设计建设,全集团采煤机械化程度由不足60%提高到95%以上,综采工作面个数由16个增加到37个,综采产量由不足1000万吨/年增加到近亿吨,工作面单产由2.76万吨/月·个提高到20.31万吨/月·个;综掘机械化程度由不足10%提高到91%以上,煤巷、半煤岩巷道掘进基本上消灭了炮掘工艺,掘进装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掘进单进由96.2米/月·个提高到202.3米/月·个。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黄陵二号等新建矿井采掘机械化和规模、效率均达国内同类条件领先水平。

(四)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初步确立

集团公司成立后,根据自身特点、资源条件和行业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将企业发展战略从“煤、化、电、路综合发展”调整到“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和其他非煤为两翼”再到“以煤炭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正确认识了煤炭下游产业的竞争态势,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和结构调整取向,得以集中力量狠抓煤炭基础建设和煤化工技术研发,才有了后来发展的大好局面。

(五)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经过两次大的重组,企业产业模式由单纯的煤炭生产向煤炭化工协同发展转变;西煤机、陕建机的并入使企业具备了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一系列的对外兼并重组和内引外联不但使企业在火力发电、物流运输、钢铁冶金、技术研发、金融证券、市政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支持了主业的健康发展,还使得企业成功步入盐化工、煤干馏和焦油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领域,并占据这些领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些转变大大拓宽了企业的发展外延,降低了企业的发展风险,使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煤炭安全清洁生产方面。在韩城矿区开发成功的卸压瓦斯抽放技术,一举解决了煤与瓦斯突出安全难题。在澄合矿区开发成功的奥灰水带压开采技术,大幅拓展了老矿区的可开发资源范围。在彬长矿区示范成功的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将全面利用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站抽采的低浓度瓦斯。通风瓦斯氧化发电示范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立项,该技术一举将可利用的瓦斯浓度下延到0.25%,使煤矿瓦斯“零排放”成为可能。

煤炭清洁利用方面。替代石油是中国煤炭、煤化工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而甲醇深加工技术及煤变油的高消耗问题是影响中国石油替代进程的主要环节。陕煤化集团控股开发的“多组分羰基合成醋酐联产醋酸”技术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取得国家级专利,并在渭化开工建设;开发的DMTO技术已在神华集团包头60万吨烯烃项目成功运用;在DMTO基础上优化改进完成的DMTO-II工业化试验成果已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煤分质利用多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榆林版”煤制油技术基本成熟。天元公司50万吨/年中温煤焦油轻质化改扩建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煤固体热载体低温热解技术,突破了原料为块煤的限制,大幅提高了焦油回收率,并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装置的规模化,富油120万吨粉煤干馏示范建成试车。二代、三代粉煤干馏、DMTO-Ⅲ、DMTP、对二甲苯、微波萃取煤焦油、合成气直接制天然气、高碳醇等化工品等一大批技术,已完成实验室开发,将逐步开展中试和工业化试验。

(七)内部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集团所属老单位中都不同程度存有建筑、制造、供应、销售、科研等业务板块及庞大的生活后勤队伍,大多数规模小、装备差、管理落后、市场竞争能力极差,只能依附于主业生存,也是主业发展的包袱。为此,集团公司下大力气对其进行了结构调整,整合各板块有效资产和精干人员先后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和后勤产业公司,依托运销集团和物资公司推行煤炭专业化销售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一方面通过提升这些产业的规模、装备和管理水平并轻装上阵,在集团内部广阔市场的扶持培养下实现市场化经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剥离主业长期背负的包袱。

(八)资本多元化初见成效

首先,加强了与中省大企业的战略联合,引入中国三峡总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组建陕西煤业股份公司,与华能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互相参股共同开发大项目,创立了借力骨干大企业的“三峡模式”;其次,广泛利用民间闲散资金,重组整合了北元化工、天元化工和富油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创立了借力地方的“北元模式”,在实现自身经营扩张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节能化、环保化、规模化升级换代。

(九)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首先是参股推进了包西复线、西平线等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铁干线的建设,完善了黄陵矿区、红石峡、榆横化学工业区及红柠铁路等铁路专用线,极大地改善了矿区运输条件;其次是按照现代化矿区生产辅助服务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规划建设了黄陵矿区、神府南区和彬长矿区三个生产服务中心,使集团发展的新矿区全部实现专业化配套服务。

(十)民生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一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完成了铜川、澄合、蒲白、韩城和黄陵五大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住宅面积145万平方米,安置户数25684户。二是全面启动总投资90.65亿元的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将惠及7.74万户、24.5万人口。三是职工平均收入由集团成立之初的不到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8万元,同时职工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十一)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新矿井全部配套同规模洗煤厂,老矿井中选择有条件的玉华、象山和东坡也建设了适当规模的洗煤厂;二是建成黄陵矿区煤矸石电厂及下石节、大佛寺、陈家山、象山等4座低浓度瓦斯电厂,黄陵二号矸石电厂、大佛寺通风瓦斯发电厂等综合利用电厂正在建设;三是综合利用矸石电厂产生的灰渣、粉煤灰,黄陵矿区建成5000万块/年蒸压砖项目,澄合矿区建成5000万块/年免烧砖项目;四是神木化工的兰炭、尾气发电、电石、焦油轻质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

(十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集团成立后积极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技改工程,着力加大对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三废”的治理和利用力度,并着手开展了沉陷区复垦、绿化等工作,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从21.45千克降低到10.92千克,比同期全省平均量低2.08千克/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COD)从2.70千克降低到1.14千克/万元,比同期平均量低3.86千克。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4.13吨/万元降低到2.58吨/万元,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基本全部进行了资源化利用或处置。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从13.73吨/万元降低到6.34吨/万元。

三 “十二五”发展思路和重点

(一)总体发展思路与重点

“十二五”期间,陕煤化集团总体发展思路是:强基扩本,多元协同;转型升级,集约高效;改革创新,以大博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1.强基扩本,多元协同

推进资源扩张,扩大资源储备,实现煤炭资源战略控制;稳定提升老区煤炭产量,加大新区开发力度,改善资源整合矿井开采条件,提升煤炭产能规模;提高入洗比例,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煤化、煤电转化工作,高起点建设煤化工产业,积极参与煤电基地建设;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矿井瓦斯电站建设;支持壮大装备制造、建筑施工产业;培育物流、科技研发、金融产业;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体,煤化为主导,多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集团公司科学发展。

2.转型升级,集约高效

坚定不移地走大基地、大集团、大循环、洁净化、多元化、现代化之路,创新发展模式,提前部署产业转型和接替,实现煤炭生产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煤炭初级产品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产业资源,调整产业布局。在保证煤炭主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以煤-焦-化、煤-气化-精细化工、煤-电-材、煤-电-高载能产业链为主要发展方向,强化关联度,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形成产业关联紧密、企业高度集群、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格局由以煤炭为主向煤基多元化及产业高级化转型。

3.改革创新,以大博强

以改革为动力,重点推进体制、管理、技术三大创新,实现集团公司高效整合和流程再造。科学设置符合企业实际、运转高效的组织架构,建立现代集团管控体制;调整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建立主体多元、分布合理、权责明确、保值增值的产权运作体系;以产业结构为基础,产权改革为核心,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加快科研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推进技术创新;通过改革创新适应陕煤化集团规模范围日益扩大的现实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强大陕煤化集团。

4.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统筹集团经济发展与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让职工共享集团发展成果,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发扬合作精神,融入区域经济,拉动地方发展,实现企地共荣;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坚持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环境质量。打造“人文陕煤、和谐陕煤”,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二)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1.煤炭产业

加快资源扩张和资源勘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扩大资源储备,形成渭北、彬黄、陕北、国内、国外煤炭资源占有开发的梯次推进格局;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推进大型高效选煤厂建设,增加原煤入洗能力,改进洗选工艺,提高煤炭附加值;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和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的占有和开发工作。

稳定老区矿井产量。盘活老区储量,加大老区中深部资源的获取工作力度。实施矿井技改升级,改善开采工艺,提高矿井机械化程度,提高资源回收率,稳定矿井生产规模和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加快煤炭产品结构调整,补建矿井洗煤厂,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安全投入,做好煤层气抽采和矿井水防治工作,改善现有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加快国家商品煤基地建设。围绕服务全国、服务陕西煤炭供应安全的大局,在巩固已有商品煤供应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商品煤开发规模,建设渭北、彬黄、陕北三大商品煤生产基地,加强商品煤的煤质管理,按照同等规模建设洗煤厂,满足国家商品煤需求。

有序建设转化煤炭矿井。按照配套转化项目规划,在建设时序、建设规模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方面,合理规划配套矿井和洗煤厂建设,保障煤炭转化项目的用煤需求。

积极整合煤矿资源。积极服从陕西省关于煤矿整合的战略部署,按照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合理开发、稳健发展的原则,采取联合、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以陕北和关中为重点区域,对地方小煤矿和其他相关企业的矿井实施资源整合,提升陕西省煤炭产业集中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煤化工产业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考虑陕北煤炭含油高的特点,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合理转化。通过优化调整,实现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推动公司新型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

2012年重点完成“十一五”结转的在建项目,实现粉煤干馏、兰炭焦油和粉煤焦油轻质化、煤制烯烃(二代)、醋酸/醋酐联产技术的工业化。化肥、焦化、兰炭、电石、烧碱、聚氯乙烯、化肥、甲醇等传统煤化工行业跻身国内前列。

2015年以粉煤干馏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行业为重点,加快重大项目的实施,同时强化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甲醇深加工、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电石乙炔深加工等系列产品链。煤化工产业的主要产品规模均处于国内前列,其中焦化、电石、聚氯乙烯、煤干馏制油行业名列国内第一。

3.装备制造产业

按照“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调整结构、集群发展,突出创新、品质第一”的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以西安装备制造集团公司为依托,以园区化生产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陕煤化集团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煤机制造基地、成套煤机装备和工程机械供应商、LED光伏基地、采煤机开发与创新中心。

4.建筑施工产业

充分发挥资质优势,坚持开发外部市场与满足内部需求相结合,构建跨领域、多业态、专业化、一条龙的建筑施工体系。抓住集团公司和邻近区域煤炭新井建设、化工产业建设、棚户区改造有利时机,做大房屋建筑施工,做强矿山掘进和房地产开发,做专煤化安装,做精工程设计和生产运营服务,打造陕西省一流建筑企业。

5.电力产业

积极发展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电厂;在煤层气富集矿区建设煤层气电站;以建设煤电基地为契机,积极联合大型电力公司,参与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在水资源较富裕的陕南地区建设路口电厂;立足矿区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控制,充分利用矿井的疏干水和矿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发电产生的灰渣实现综合利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加快电力产业发展,“十二五”末将集团公司建设成国家级煤电基地。

6.物流产业

充分利用陕煤化集团的区位优势,通过重组物流资产和物流业务,理顺内外部市场关系和利益关系,优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实现集团内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以构建三个系统一个平台(即综合管理系统、综合运输系统、物流节点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中心,以稳定扩大供应渠道为目的,以加强与铁路部门全方位合作、推进铁路专用线及港口基地与煤炭精配仓储中心建设为抓手,逐步完善统一销售职能,实现产销平衡和效益最大化,着力构建煤炭化工等产业的大物流体系。积极拓展物流网络,开展对外物流服务,促进单一物流向综合物流发展,培育和壮大物流服务业,建设国家5A级现代化物流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物流企业集团。

7.科技研发

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资金、技术、人才和现有科研单位研发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道路,密切跟踪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推进集团公司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集科技研发、科技转让、示范制造和科技培训于一体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壮大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8.金融产业

以不断增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转变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方式,围绕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以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为主线,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政策性长期贷款、资产证券化、发行信托、发行短期融资券、与外部战略投资者合资、依托财务公司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提升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最大限度解决企业持续发展的融资需求。抓住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契机,依托集团公司现有的金融资产,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全面进入资本市场,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创投、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架构,降低集团公司融资成本,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融合。形成产融结合、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金融控股平台,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使金融资产成为集团资本扩张的重要支撑。

9.建材产业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中心,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适销对路的节能、绿色、环保新型建材产品。具体思路是:综合利用废渣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利用PVC产业链深加工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广利用、低排放、深加工实施“3E”战略。

四 保障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以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为目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树立“以人为本、科技兴安、素质强安”的安全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管理。树立包括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煤矿生产安全、煤化工和电力等产业生产安全的大安全观。强化安全组织,逐步探索与大安全观相适应的统一的企业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本质安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以煤矿“一通三防”、防爆设备更新、水害治理、应急救援设备和其他高危厂点为重点,加强安全技术改造。

(2)在计提安全费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提比例,建立起与企业大安全观相适应的安全费用计提基础和管理体系,形成安全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3)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坚决杜绝各类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积极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全面推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开展对各种危害的辨识活动,推行安全生产确认制度。

(二)切实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按照集团的发展战略,要以资源开发、重组整合、稳定渭北老区为切入点,以寻求外部资源和挖掘现有资源潜力为方向,立足省内,放眼省外,把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结合起来,继续加大煤炭资源的扩张与开发力度,增强竞争优势。

(1)要依托集团平台,利用好国家和陕西省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落实榆神矿区中深部区资源。同时,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加大对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煤炭资源的获取工作力度,以保持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从资源赋存条件出发,根据各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从长远着眼,及时对存量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努力提高资源开采效率。

(3)应以积极的态度根据国家政策落实到位情况及小煤矿的不同特点和整合难度,分步骤、有计划、多层次地进行整合工作。

(4)通过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大地勘投入,开展深部探矿、矿区外围找矿和努力发现新的矿产地,增加后备资源。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紧扣集团公司发展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关键,以内部教育培训为重点,注重协调和引导,依靠机制和体制创新,着眼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化和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提供可靠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1)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定位的实际需要,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制订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培养企业紧缺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2)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与组织体系建设,通过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全面整合,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部门,推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全面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积极探索从产权上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着力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事业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人才价值在陕煤化集团得以实现。

(四)提升资金保障能力

发挥陕煤化集团的产业优势和资产优势,紧密围绕产业扩张,确定企业资本运营和战略扩张的方向;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在非优势产业领域以租赁、托管、拍卖等形式逐步实施国有资本退出,扩张煤炭、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物流等优势产业;健全资本运营体系,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进一步推进衰老矿井关闭破产,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财务负担。

(1)强化资本运作,把资本运作放在战略的高度,加大集团资本运作组织力量和管理力度。

(2)努力通过公司上市发新股及可转债券、企业债券、股权证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保证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通过国有股、法人股的有偿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和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以技术、管理、品牌、商誉、经营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为契机,盘活资产,筹措资本。

(5)按照产业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对非煤产业低效存量资产根据其不同情况,以效益最大化为依据,有进有退,以提高存量资产的总体收益率。

(五)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全面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把企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加速人才培养,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在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煤炭资源开发、安全生产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掌握煤电、化工、煤机制造等非煤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醋酐联产醋酸技术开发产业化,双醋工艺催化剂回收技术开发,用于醋酸、醋酐及汽车尾气等铑系催化剂单体的开发,甲醇制聚甲醛的工艺及催化剂开发,醋酸乙烯工艺及催化剂开发,煤的微波萃取制油品技术,煤制烯烃技术,煤制芳烃技术,瓦斯治理综合技术,千万吨综采工作面开采综合技术等。

(六)加强市场营销工作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要逐渐对原有市场布局进行梳理,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按照“省内优先,巩固华东,扩大华中,开发西南,辐射周边”的原则,重点开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广西,华南地区福建、广东等市场,以大物流体系为依托,实现销售前移,实现供应链管理。从运输角度来讲,铁路直达用户、铁水转运方式到达的港口码头的合理运距控制在1500公里以内;从用户性质分析,以资信条件好、实力较强、需求较为稳定的大客户为重点,使陕煤化集团煤炭供应量占其需求量的30%以上。有选择地在部分地区、部分新建电厂加强资本方面的合作,参与投资一些经济效益好、单机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铁路运输方便的电厂,进一步稳定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五 政策建议

(一)关于资源获取方面

“十二五”期间,陕煤化集团公司煤炭规划产量要达到2亿吨,而集团公司现控制的开采资源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商品煤调出和陕西省实施“三个转化”战略的主要承担者,一个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后备资源不足。建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部门,在国家煤炭大基地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方面以陕煤化集团为主体,优先保证其产业发展的后备资源;建议对部分资源勘探程度较低的矿区给予适当的勘探资金补助,以加快勘探进度;建议将省内相关煤炭资源的探矿、采矿权优先配置给陕煤化集团公司,支持陕煤化集团对小煤矿和相关转化企业煤矿进行整合,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适当的资金补助。

(二)关于规划项目核准方面

“十二五”规划期间是陕煤化集团公司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的时期。规划期间,集团公司在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产业规划建设了一大批产业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是直接关系集团公司前途和命运的基础项目和核心项目。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政府支持集团公司发展产业项目,在项目核准、资金筹集、引进外资、水资源供应、资源扩张和整合、电力上网等方面帮助协调解决,给予政策支持。

(三)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

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陕煤化集团公司除学校、公安以外的其他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没有推进。建议政府加快国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减轻国有煤炭企业负担,以便于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经营生产。

(四)关于瓦斯开采利用方面

煤炭矿业权和瓦斯矿业权重叠设置导致了煤炭和瓦斯开采的相互制约,影响了煤炭和瓦斯产业的发展。科学开采、协调发展、“采煤采气一体化”是促进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煤炭和瓦斯科学开采的客观要求。建议在“采煤采气一体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瓦斯产业政策:

(1)进一步理顺瓦斯矿业权和煤炭矿业权设置关系,煤层气矿业权设置不能变相占用煤炭矿业权;在国家规划区和大型煤炭基地内设置煤层气矿业权时,实行“煤炭、煤层气矿权统一设置”制度;对新设和依法清理收回、注销的矿业权,坚持煤炭的矿业权和煤层气的矿业权设置范围一致,开发主体一致,以便于统一规划,统筹开发。

(2)提高煤层气产业准入的门槛,申请煤层气采矿权或探转采,首先应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统一编制煤层气和煤炭开发利用方案,方可进行煤层气地面开采。

(3)考虑到煤炭与煤层气的共伴生关系,可将煤炭作为主要矿种、煤层气作为共伴生矿产,以煤炭企业综合利用为主,煤层气企业参与开发利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