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2017~2020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7~2020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0-03-02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2016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1949年后,国家对黑龙江省的工业进行了重点开发建设,逐步建成了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重点主导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为推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10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近年来,由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强等因素,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出现了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1~8月,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幅收窄,全省工业生产低开稳走,增加值增速由年初负增长到年中升至高点后,增幅趋于平缓。但回升动力不强,经济效益仍未整体转好,一些地区、行业困难依然持续。

2016年1~8月,黑龙江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61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高于同期1.7个百分点,超过全年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增速(6.0%)相差4.2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28位,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经济增速慢于吉林4.3个百分点,快于辽宁10.4个百分点。若扣除原油开采业,全省增长3.1%。但工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8月实现增加值244.9亿元,增长0.8%,增速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同时PMI仅为46.8%,再次跌到荣枯线之下。

工业企业效益仍未好转。2016年1~7月,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7.7亿元,同比下降5%,降幅同比收窄了9.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9.1亿元,同比减少144亿元,下降61.8%,降幅扩大了3.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开采业亏损69.4亿元,利润同比减少180.2亿元。全省亏损企业1052户,亏损面为26.1%,同比扩大了3.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04.3亿元,同比增长53.4%。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86.4元,同比增长3.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1.7,连续50个月下降。

2016年1~8月,黑龙江省有11个市地(局)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回升,其中7个增速加快,绥化、大兴安岭、牡丹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增长9.5%、7.7%、6%、5.7%、5.3%,分别加快了4.7个、3.3个、2.3个、3.2个百分点;农垦总局、鸡西增速分别为0.9%、0.4%,也由负转正。4个市降幅收窄,大庆、佳木斯、双鸭山、伊春分别下降0.7%、4.4%、9.5%、15.4%,降幅分别同比收窄了3.5个、3.3个、1.7个、1.4个百分点。七台河和鹤岗增速由正转负,分别为-2.4%、-9%,黑河降幅同比扩大3.6个百分点。

2016年1~8月,黑龙江省工业重点行业产值有升有降。全省十大行业产值“4升6降”,其中食品、纺织、建材和以烟草为主的其他行业产值增长,能源、石化、装备、医药、冶金、林木6个行业产值下降。

二 黑龙江省工业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属于结构性减速导致的周期性波动,其困境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工业结构锁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一直支配着黑龙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模式是从整体角度把黑龙江省放在服务全国经济“一盘棋”发展的大环境考虑,但一定程度上使黑龙江工业经济结构产生路径依赖。近年来,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启动,但黑龙江省工业经济转型还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可将其归纳为三大矛盾:产业结构性矛盾、产权结构性矛盾和产品结构性矛盾。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制约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构成,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形成的生产比例结构,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对于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增长路径而言,产业结构性矛盾主要在两个领域凸显。一是在整体层面上,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所形成的产业结构来讲,三者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关系制约着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和突破。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间的结构关系中,一般发达国家的合理结构为5.7∶28.7∶65.6,我国2015年整体比例关系为9.0∶40.5∶50.5,而黑龙江省为17.5∶31.5∶41.4,2014年为17.7∶37.2∶45.1,与全国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5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1.5%,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5.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见表1)。一直以来,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其农业和工业发展程度较高,所占产业结构比重也很大,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相对落后的第三产业不能有效发挥对工业和农业的拉动作用,并且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地方就业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设施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来讲也不足,因而产业间结构性矛盾对于整个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来说是严重的制约瓶颈。二是在单一层面上,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考量,行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影响了整个工业部门的增长,不利于整体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黑龙江省工业内部的各行业关系来看,其不协调的分工关系也是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在黑龙江省工业内部,资源开采业和重化工业一直占比在70%以上,产业类别偏“重”。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锐减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煤炭、石油等支柱性产业造成较大冲击,而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发展不足故而不能有效扭转重化工业外部需求萎靡导致的工业经济下滑态势,使黑龙江省工业的整体发展陷入较为严重的困境。综合来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失衡是工业经济下行的直接原因,严重制约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上述的结构性矛盾,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虽有短期恢复,但周期性的衰退不可避免。[!--empirenews.page--]

 

(二)产权结构性矛盾制约黑龙江省企业活力释放

众所周知,在顶层设计上,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处于支配地位或主体地位,其中国有经济更是发挥决定性或主导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资源型大省的黑龙江省利用资源优势迅速建立了以国企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体系,形成了其自身的基本区域产权结构。改革开放后,在东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条件下,黑龙江省的区域产权结构也有了一定变化,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黑龙江省工业的产权结构性矛盾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产权结构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而且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2016年上半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1]实现增加值3332亿元,同比增长7.5%,与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在总量规模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资源型大省的黑龙江省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保障和老工业基地,基于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国家对黑龙江省调控较多,国企发挥着保障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但是在整个工业领域,由于产权结构比例失调,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制度环境还是政策支持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得到了重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发展落后,其与国有企业更多的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和体制上的寄生关系,不能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氛围,因而黑龙江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缺乏内生动力,同时这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来说是严重制约。二是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下,国企改革、资产重组面临诸多制约,没有形成理清资产后的良好产权利益分配格局,难以达到优化重组的预期目标。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目前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良好目标是既要提升公有资产的竞争效率,同时又要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而改革后的产权结构必须较改革前有实质性的变化,无论是在“质”上对于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还是在“量”上对于产权结构中公私比例关系的问题,都应改变国有经济一家独大的状况。综合来看,国有工业比重大、民营工业发展不足的产权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活力释放。如果不能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充分发展的良好竞争氛围,那么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将会受制于产权结构性矛盾的刚性约束,缺乏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支撑。

(三)产品结构性矛盾制约黑龙江省比较利益增加

产品结构性矛盾是制约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利润水平提高的瓶颈。所谓产品结构,即社会总产品中各类别所占比例权重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其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程度等情况。作为资源型大省和东北亚外贸大省,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形成的产品结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黑龙江省产品主要聚集在能源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

产品结构简单,同质化程度高,仅能源产业就占整个工业的50%以上。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产品结构,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立足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作为资源型大省的黑龙江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也正是凭借这种优势奠定了其作为新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产品结构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地进行变革,因而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发展中,其产品结构明显落后。这种简单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外部需求变化而发挥出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反而制约了工业利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产品价值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原字号”“初字号”居多,约占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产品的80%,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并处于价值链低端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很多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没有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很好地利用。在能源产品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品利润低;在装备制造业中,高科技产品偏向于军工领域,没有在市场中经过调试,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利润;在重化工业中,落后产业、污染产业偏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淘汰会导致整个行业衰退。上述产品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和利润水平提高。综合来看,“原字号”“初字号”等低端产品比重大、品牌化的高端产品比重小的产品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黑龙江省在国内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发挥。[!--empirenews.page--]

三 黑龙江省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三大结构性矛盾约束,不是需求层面出现的问题,而是供给层面的落后不能与现实需求结构保持均衡所形成的产业更新问题。因此,黑龙江省只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导下,坚持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破除三大结构性矛盾导致的发展障碍,走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路。

(一)着力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

破除黑龙江省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推进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整体结构来讲,应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在黑龙江省整体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中的重化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全省各地市对其发展的普遍性、同构性,更体现为其在“量”上对经济的贡献率。因此在今后的产业优化升级中,协调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二是从黑龙江省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应调整好各行业间的结构比重以及相互之间的发展联系。坚持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坚持深化改革以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深入把握工业发展方向,以科学产业布局视角来淘汰和更新工业产业、行业和企业,可以通过存量扩张、引入要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等路径形成工业发展新增量,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黑龙江省工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偏重于资源开采业及重化工业,在降低传统行业比重、推进其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应合理发展轻纺、食品加工等轻工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整体性、深层次的改革,而不是对某一产业、某一行业的修修补补,应是从全局考虑对黑龙江省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同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性改革也不是孤立的市场行为,应将其置于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大市场进行全盘考虑。当前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的形成,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传统发展路径密切相关,今后的转型升级应立足于新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应坚持改革、深化开放,激发竞争与合作的活力,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动态演进,推动黑龙江省工业经济走出困境、持续增长。

(二)着力破解产权结构性矛盾

解决黑龙江省工业存在的产权结构性矛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国家深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公私产权结构。在黑龙江省区域产权结构中,国有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无论在影响力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着绝对优势,针对国家目前重点抓的国企改革,黑龙江省应尽快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全省国企改革,要在国家指导意见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对国有资产进

行梳理、登记和确权,应合理吸纳非公有资产参与国有企业经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国企活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健康合理的产权结构虽然离不开公私经济的联合发展,但关键还在于形成一种公平有序的公私竞争氛围。以往黑龙江省的产权结构性矛盾就在于公私竞争环境不对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以及与国企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造成了黑龙江省扭曲的市场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变。一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保障公私经济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公有制经济虽然是保障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税收、促进地方就业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而应该在现实制度设计上、政策供应上和产业布局上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相应的尊重和机会,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二是着力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在理清产业、行业、企业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凭借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重新调整产权结构中的公私比例,在关乎国家安全、民生需要的行业领域充分保障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而在一般性领域则应充分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应重视竞争环境中公有制经济的先发优势和基础性优势,在政策待遇上、金融供给上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支持,营造有利于非公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针对非公企业发展的现有条件和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以竞争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建设,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产权结构改革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黑龙江省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从根本上破除产权结构性矛盾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顺应国家“双创”战略的实施,在法律地位上和社会认可上鼓励竞争和拔尖是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可以在变革所有者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推动新产权结构的建立。总的来说,破解黑龙江省产权结构性矛盾是一种开放式、共享式的产权结构的变革,应该明确的是,产权结构的变革不是确立新的利益集体,而是让利益的蛋糕惠及更多的主动争取、参与竞争、实现高效的产权主体。[!--empirenews.page--]

(三)着力破解产品结构性矛盾

破解黑龙江省产品结构性矛盾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丰富产品种类和推进产品结构精细化。以往黑龙江省产品结构中,资源产品、重化工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走低、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条件下,使得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因此立足于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立足于自身发展状况,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顺势改变产品结构是明智之举,如前文所述,针对东北亚贸易的地缘优势,特别是对俄贸易的优势,加快轻纺、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世界产业格局的更新调整,加快新型原材料基地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二是抢抓科技创新机遇,推动产品在价值链上的高端化。黑龙江省产品结构中“原字号”“初字号”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业链条靠“前”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可以借助国际科学技术的更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突出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乳制品、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快五大连池等地特色矿泉饮品产业发展和伊春特色农林产业发展,推进“粮头食尾”;争取在大庆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延伸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推进“油头化尾”;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形成鸡西、鹤岗高端石墨产业集群和大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深度开发铜矿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品;用好境外木材资源,加快发展林木精深加工产品,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增加工业制成品附加值,促进工业经济增长。三是研判和把握市场需求,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化。黑龙江省在卫星应用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制造等

领域有着雄厚的研发基础,但以往这些领域的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因而没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在今后的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研发人员可以深入调研市场需求,针对短板加大研发投入水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生产适应市场普遍需求的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高科技化发展。

四 2017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2016年以来,受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和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价格仍处在低位运行。根据2016年1~8月全省工业运行总体情况,全省工业保持稳定,增速环比小幅回升。从行业和产品产量来看,随着“龙江丝路带”产业板块的崛起和“哈长城市群”产业增长极的发展,预计2017年全省工业会有持续稳定的增长。预计2017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动力仍然不足,而国家继续坚持加快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工业运行仍将面临需求偏弱的局面,国内外形势的基本面不支撑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拉动黑龙江省工业主要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严重不足。从黑龙江省近期形势来看,2017年随着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更积极地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各层面政策的中期叠加效应逐渐显现,预计2017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可达3%左右。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