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法与外部因素应对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法与外部因素应对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方法与外部影响

“一带一路”在政策、设施、贸易、金融、民心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是中国推动与亚太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贸、社会、文化合作带的大规划。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沿线各国需要加强在能源方面互联互通的合作。能源资源合作不单是海外投资的政策机遇,更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柱。

“一带一路”倡议蓝图覆盖60多个国家,沿线涉及人口数量相当于世界人口的60%,其GDP总和占世界的33%。该倡议依靠中国和周边国家现有的双、多边机制,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其中,周边国家既是外交上的必经之地,也是维护能源安全的支点,亦是中国打通“一带一路”的第一步。“一带一路”规划了六大经济走廊,包括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行之有效地构建了“一带一路”的愿景,也覆盖了中国和相关地区能源合作。中国应该依托主要区域,如俄罗斯、东南亚、中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辐射效应,塑造周边区域市场,建立能源自由贸易区,并最终建立国际地缘战略伙伴关系。

(1)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它途经中国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山东省日照市,是延伸到荷兰鹿特丹港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预计该走廊会成为中欧经济贸易的主要通道。大陆桥途经中国的7个省份,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比海上运输快捷,比航空运输价格低廉。中国正与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波兰、俄罗斯的海关部门展开合作,以减少贸易清关的费用。

(2)中蒙俄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涵盖高速铁路、公路,被分为两条线路:京津冀到俄罗斯(途经呼和浩特和内蒙古其他地区),以及大连到俄罗斯的赤塔(途经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中蒙俄经济走廊将建设一条联结环渤海湾经济圈(涵盖北京、大连、天津)和西欧的北方通道。该经济走廊不仅符合中国的“一带一路”愿景,亦符合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计划(包括中俄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和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由5个项目组成,包括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石油管道)。中国正和俄罗斯领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展开合作。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在高铁、能源基础设施、外太空和提供金融服务(人民币结算)的工业园区领域签订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协议,总价值高达250亿美元。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这将是一条从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伊朗通向新疆的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通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它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穿过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哈萨克斯坦南部,在新疆的霍尔果斯进入中国,与仍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二线”衔接。中国也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在贸易便利化和物流领域签订了合作协议。

另外,中国和中东国家建立的全面合作战略(“1+2+3”战略)中,能源(特别是核能等可持续能源)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它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宇航科技,以及贸易投资,旨在促进双边贸易在十年内实现三倍增长,并且推动“中国—海湾国家自由贸易合作”的建成。

(4)中国—中南半岛(印度支那)经济走廊。这条走廊将联结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靠近广州、香港和深圳)与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高铁与高速公路将贯穿中国广西南宁和越南河内,联结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与新加坡。该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即由亚洲发展银行创立的经济区,该经济区将成为湄公河沿岸开展工业合作、共同建设交通网络的平台。

(5)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该走廊连接中国和南亚。印度一直是中国与西亚等国开展合作的重要伙伴。围绕该走廊建设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包括铁路建设、工业合作、职业培训。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在访华期间与中方签订了价值超过220亿美元的双边协议,内容涵盖电信、钢铁、太阳能和电影,但是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对印度的投资,而不涉及走廊建设。

(6)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这条走廊是联结喀什和巴基斯坦深海港口瓜达尔的走廊,将穿过迪拜、阿曼和马六甲海峡,为中国提供一条联结中东和非洲的捷径。但是印度政府强烈反对走廊穿过克什米尔。2015年4月在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双方签订了价值约为290亿英镑的合作协议,涵盖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这项计划将成为“一带一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IMF的数据,“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只有7个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总体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设需求非常大。尽管该地区投资风险不小,但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该路线附近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会变得更加自由、多元,贸易壁垒会大大减少,投资环境将得到改善,这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产品与服务出口。“一带一路”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合作机会,尤其是在合作经营、投资、经验分享等方面。

在合作伙伴方面,一般来说,中方更喜欢大型的、知名的国际合作伙伴,后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知名度。中小企业可以参与供应链。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可以利用与第三国的合作关系参与中国项目,或者通过与中国公司合作联系第三国客户。在技术转移方面,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可将先进技术与服务转移,授权给中国公司。在投资基金方面,中方可为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项目扩展、资金转让提供基金。在工程总承包(EPC)方面,一些中国承包公司已经开始加速海外投资,这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公私合作(PPP)方面,许多海外签约项目已经从传统的“工程总承包模式”(EPC)转变为“建设-移交模式”(BT),“建设-经营-转移模式”(BOT)和“公私合作模式”(PPP)。在项目管理上,风险评估要求变得更高,而遵守当地技术规范、法律意见和环境保护要求都是经验丰富的英国企业的强项。在对改变供应链的改变上,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可以利用路线市场,更低价有效地向第三方经济体出售产品和服务。

成功的关键是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需要选择正确的中国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比如在项目风险/质量管理、综合项目解决方案、咨询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共同进入新市场。“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方面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潜在的合作契机和投资风险存在于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等方面,并且关系到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话语权等关键问题。因此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三个必须把握的着力点一是周边地区能源通道的基建网络支点,二是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多边能源治理机制,三是新能源格局契机中能源产业的金融合作。

(一)健全“一带一路”周边的能源通道基建网络

基建先行是“一带一路”的基调,亦是在能源互联互通合作方面的基调,沿线国家发展程度不一,经济互补性很强,基建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资源量相加占全球总量相当大的比重。促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推进合作,形成资源上下游的一体化产业链,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等通道的安全,同时推动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开展升级改造区域电网的合作,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地缘政治和安全意义。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柱。成功的能源合作,尤其是管道、电网、运输等包含基建设施的合作项目,如同纽带一般把中国与周边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互动与合作,从而与“一带一路”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1.欧亚大陆跨国油气合作与产业一体化

在新能源格局里,乌克兰危机加快了中俄签订天然气东线合同的节奏,成为俄罗斯深化与东北亚合作的开端,它为中俄的亚洲能源战略打下了重要基础,也加快了亚洲能源合作的步伐。两线如果都向中国供气,供给量最高能达到每年680亿立方米。如果基于中俄管线,扩建黄海通向韩国的管道,并随之出口天然气,中国将由天然气进口国变为天然气中转国。这将有利于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天然气管线合作是中国将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辐射出去的重要起点,中国一直试图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但面临天然气短缺的问题,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提高油气产量的计划为两国未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想要在中长期维持这种合作关系,避免能源供应出现问题,还需要两国之间更加紧密的制度联系。

同时,较长时间的低迷油价为中国油气企业带来了油气资源投资、并购、整合的契机。油价下跌令“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如中亚、中东等的油田市值直线下落,这些地区的油气产业正向外寻求合作机会。它们甚至在低价出售资产。中国企业应把握机会,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油气区块,整合上中下游的生产、炼化中心,实行产业一体化。

2.加强与新进能源生产国的能源合作

从2012年初开始,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东非国家相继发现大型油田,成为世界能源新贵。中国也需要与这些“一带一路”沿线的新晋能源生产国搞好关系。莫桑比克的一个油气区块估计有超过15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足以令该国成为继卡塔尔和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三大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国。随着新油田的发现,海外油气公司纷纷涌入东非,中国也是其中之一。2013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莫桑比克一个天然气区块的部分股权,从此加入东非天然气开发者的行列。对中国而言,这一举动的投资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长期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则增大了未来联合多国合资企业的可能性。它标志着中国在非洲参与方式的转变,对东非区域的安全稳定亦有所启示。伴随着合资企业的兴起,中国的企业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际商业标准和措施,同时让西方企业了解中国的商业习惯,减少因沟通不足而产生的困惑和分歧,促进中西商业之间的融合和一体化。

3.多元化市场和能源自贸区

“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多元化中国的出口市场。中国出口品传统的欧美市场虽然规模庞大却运行不畅。更重要的是太阳能电池板、机械、通信、建设服务等传统市场已经面临饱和或是充斥着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或投资措施。丝绸之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远未充分开发,据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量的26%。另外,中国的能源和食物供给将有更好途径,减轻对由美国军方控制的运输路线的依赖。

“一带一路”本身由多个区域贸易区组成,是成立能源自贸区的基础。以天然气为例,“一带一路”上的亚洲国家需要成立一个LNG进口国的多边集团,重新构建亚洲市场的管理模式,降低该市场的LNG价格,并增强亚洲进口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提升该市场的流动性。不过,成立了十多年的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仍是个很松散的组织,亚洲LNG进口国大都缺乏全球能源治理的经验和人才,想要在短期之内成立一个能够表达利益诉求、拥有控制市场能力,并能维持自由竞争、互利共赢等原则的国际组织并非易事。但在未来,亚洲需要一个更有效的能源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很有可能成为改革现货市场的一个交易中心。天然气合作将会推动贸易发展和LNG枢纽建设,推进中国与海上丝路国家的合作。

(二)以新能源格局为契机,开展能源金融合作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需要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繁荣,这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给“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合作带来了机遇。亚洲新兴的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对中东能源的依赖降低,中东就需寻求新的买家,此外俄罗斯因受制裁而能源产量下降,这些都改变了能源供应格局。全球能源市场的重心向亚洲东移,意味着中国有机会成为能源地缘政治中心。这些变化都为“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带来新的金融合作机遇和挑战。

1.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能源合作

基建先行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件的基调,它包含大量的投资项目,需要数目很大的战略资金和建立成熟的能源金融体系来运作。中国周边区域的基建投资存在巨大缺口,但现有区域金融机构都未能提供足够投资支持,为了突破发展限制,中国需建设并领导区域金融机构来推动发展,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20年,亚洲技术设施建设将需要每年7300亿美元的投入,而亚洲开发银行只能提供每年300亿美元的投入。

亚投行不仅支持了“一带一路”,还能对外输出资本,对人民币国际化也大有裨益。亚投行按商业模式运作,而不是作为实现中国政策的工具运作,投入运作后,将借助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发力,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亚投行的成立和运行将为“一带一路”国家打开一个比中国更加庞大的能源需求市场,而亚投行也将加快“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丝绸之路基金则面向特定的项目,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投资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发展银行共同出资建成,其定位是关注投资机会和融资投资服务的中长期发展基金,包括铁路、公路和管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金的优先议程。基金的首个项目是卡洛特(Karot)水电项目,该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倡议的一部分。基金后来也入股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与“一带一路”是相辅相成的,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了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多边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互惠。

2.推进油气贸易以人民币结算

“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在实施之前需要建立成熟的能源金融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相关资源投资的强度、全球能源定价中的话语权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亚、俄罗斯和亚太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金融制度不完善,同时能源消费重心又在东移,这使得中国有空间、有条件建立自己的区域能源市场,同时提高油气贸易的本币结算规模,争取能源定价话语权,进而影响亚洲的能源金融体系。

“一带一路”可能成为一个人民币圈,使得中国能优化外汇储备的利用结构,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目前大部分外汇储备被用于购买回报率较低的美国政府债券,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不断贬值。现在中国投资外汇储备,以用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并建立政治友谊。除了一些双边协议,中国也建立了两个多边机制,一是原始股权达1000亿美元、总部设在北京的亚投行,二是“丝绸之路基金”。正如在“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中提及的,中国想实现对美元依赖的减少以及更大程度的资本集中与货币一体化,人民币将在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蒙古等国的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这一倡议能推动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债券市场。

(三)参考现有国际能源机制建设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合作规则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联系日益紧密。现已有大量油气管网、电网、新能源等能源项目,这意味着需要保障的海外能源利益越来越多。以上都是实现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参与度的承诺的表现。“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实践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路线”以及更多的国际社会公共产品。对许多国家而言,中国的路线图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刺激和就业机会,但同时相关贸易的争端及跨境运输问题日渐凸显。因为实际上中国缺乏相关法律框架来保障海外能源投资的安全。此外,长期以来,中国海外企业在信贷、保险等领域缺乏技术支持,自身也存在缺少人才、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产业组织等问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而面对国情复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它们的市场,同时参考现有的国际机制,制订有利于中国的区域合作规则,提升话语权,从而确保能源合作能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

1.区域能源治理提升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导亚洲地区的能源合作,其中覆盖亚太、中亚、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的能源合作尤其重要,这些国家与地区是保证中国能够把能源合作辐射到“一带一路”地区的关键起点。欧洲是一个能源对外来依赖程度很强的地区,但欧盟28个成员国加上土耳其有一个很统一的能源贸易体系,顺利解决了对外依赖问题。而亚洲的能源市场现在还是四分五裂的,即便是东盟或者中印地区都无法形成统一市场。亚洲市场杂乱无序的竞争态势,是该地区的能源价格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根本性原因之一。中国参与区域能源治理,将非常有利于保护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利益,同时亦可保护向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提振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盲目加入任何国际能源框架。与此相反,应该先参照成熟的现有国际能源机构,注意培养国际法专家和国际组织运作人才,为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能源机构的成立做准备,推动发展生产国之间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平台,制订有利中国的多边游戏规则。

2.借鉴能源宪章条约

能源宪章条约被称为能源界的WTO,是针对国际能源领域的多边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它的合作框架包括能源贸易、投资保护、运输保护等若干部分。该条约针对能源部门的需求,制订国际规则主体,保护国外投资,同时保障能源产品交易中的非歧视原则和跨境运输,为国家间争议提供解决机制和方案。它对推动和促进能源领域的贸易、投资、运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唯一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能源投资保护及多边贸易协定,也是第一个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案作为总则的多边条约。目前,我国能源管理体制仍然面临着政府干预过多、管理混乱、相关法律不健全的问题,而能源宪章有着很成熟的法律框架基础。例如,基于国民待遇的对外国能源投资的促进与保护,基于WTO准则的能源原料、产品及相关设备的自由贸易等,可以借鉴用来规范我国能源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同于中国加入的其他国际多边贸易组织,能源宪章条约组织并不要求加入国调整国内相关政策或做出承诺来满足某些要求,其高包容度也是中国在制定能源合作机制时值得参考的一点。

(四)“一带一路”的外部影响:美国

“一带一路”并非中国能独立完成的倡议,这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亦不能忽视外部影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如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势力的影响,下文将集中讨论美国因素。

2011年底奥巴马政府宣布了重心重回亚洲的政策,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建立21世纪大国间新型关系的想法,对这种关系的中方解释通常都强调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与美国分享权力。但美方认为,中方的真实意图是在美国试图巩固在亚洲的领导权时挑战其在亚洲的权威。许多美国分析家就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等战略指出,中国在推动重塑国际机制并激烈回应美国的行动。中国专家则指向了美国破坏中国倡议的努力,并认为美方试图在亚洲遏制中国。中方还质疑了美国的政策,认为其加剧了地区海洋争端的紧张局势。双方的政策都保留了足够的解释空间,而且加剧了紧张局势。正因为误解已经比比皆是,更凸显了达成共识的重要性。

美国是否应该欢迎中国的崛起和新兴的“中国圈”?美国政治家把头埋在沙子里是不明智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必然。“中国圈”、“印度圈”以及“巴西圈”等的兴盛是不可阻挡的,在全球领导者的视野下,美国应该欢迎中国更平等地参与规则制订,并承认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可能是一种良性的力量。假如“一带一路”成功了,其将有助于填补欧亚大陆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政治机构的资本缺口,为每个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机遇,还将减少恐怖主义和激进运动。

从现实角度思考,限制中国有效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国内市场和外汇储备已经足以创造自己的圈子了。尽管美国反对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并进行了警告,但57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成了创始成员。反过来说,价值观、较好的环境和劳动标准等都是美国可以显示其领导力的关键领域,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体系的基石,但关键基石也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发挥作用。

(1)战略互信。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导致双方没能有效合作。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了5920亿美元,但双方还是缺乏战略互信,总是存在一种竞争的意识。一方面,美国在积极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追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两个框架双方都将对方排除在外,进一步加深了不信任。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美方对中国逐步增加军费开支(从1997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450亿美元)表示担忧,并将中国视为其亚太地区盟友和利益的直接威胁,最近的东海和南海安全纠纷加剧了紧张局势,美方还指责中方对其政府部门的网络黑客攻击。中美角力都在“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地区,这会影响“一带一路”的发展,例如两国持续在缅甸争夺影响力就是如此。

(2)美国国内政治。美国国内政治利益也是中美双边关系的障碍。美国强硬派担心中国日益强大,军事威胁论被用于合理化美国增加国防经费的行为,同时也能被用于反对任何试图与中国交好的尝试,甚至被用来批评《中美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联合声明》。在中国,相似的强硬情绪亦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阴谋论以及认为美国政策意图不轨的想法比比皆是,而且几乎所有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都被归因于美国方面,缅甸政治转型就是一个例子。

(3)合作意愿。在风云变幻的全球舞台上中美两国都在努力坚持自己的外交政策原则,双方在合作意愿上有明显的原则上的鸿沟。虽然美国仍致力于传播自由民主以及继续做全球的领导者,并通过介入的方式来完成其全球领导者的责任,但中国表现得越来越想对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有更多的参与权,这一政策将重塑中国传统的对外发展援助、贸易和投资方式。另外,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点并不是如何与中国合作,而是中国如何与自己合作,以及与中国合作的行为将如何影响美国在相关地区的利益。极端地坚持原则将伤害中美关系,也会损害建设性合作的能力,中美双方需要继续显示其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不过,中美关系是两面的,紧张的局势并不会完全妨碍中美两国克服障碍。随着亚洲安全紧张局势逐渐升级以及中国开始推出全球行动,中美双方的合作势在必行。毕竟大国竞争,轻则导致资源浪费,重则导致第三世界更激烈的冲突和紧张局势,这并非双方所愿意见到的结果。双方需要加强合作,达成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合作来启动这一进程。“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可以是合作的一个起点,由于其规则和指导方针还没有完全确定,亚投行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与中国分享经验的机会,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与发达国家整合发展模式的机会。2015年6月,57个国家签署了亚投行的宪章,而亚投行被视为改变全球金融市场面貌的倡议。美国最好也加入其中,因为亚投行的目标定位于较不发达国家以及冲突热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产生的新兴投资机会是中美合作的契机。发展贷款会成为政治敏锐性最低的测试方式。中美双方可以互补,中国在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强大,而美国的优势在于研究发展风险、提供安全指导等方面——这正是中西方分析人士指出的中国路线面临的关键缺口。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两国需要为协调发展努力。

二 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推动基建网络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互补性很强,中国应该以能源企业作为基建建设的先头部队,从油气管网和电力走廊等能源通道建设展开,带动“一带一路”的沿线繁荣。

第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一带一路”能源金融衍生品上,如油气现货、期货、金融产品合约等,为中国建立有影响力的能源基准价格,提高能源贸易本币结算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三,借助低油价在“一带一路”沿线并购油气区块,同时建造上中下游领域的能源开发中心、加工炼化中心、市场中心,并与新晋能源生产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增强能源安全。

第四,建设并领导区域金融机构。“一带一路”周边区域的基建投资存在巨大缺口且缺乏成熟的金融体系,国际能源市场重心的东移使中国获得了建立区域能源市场的良机,中国可以通过建设亚区域金融机构提升人民币的结算规模,并争取能源定价的话语权,进而实现亚洲能源金融体系主导权的转移。

第五,推动周边区域合作,向有国际能源治理经验的国际组织借鉴,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框架,加强人才培养,将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由单边发展为多边,整合生产国、消费国和过境国的合作机制,并传达丝路本身合作开放的互利共赢精神。

第六,把中国建设成为亚洲能源地缘政治的中心。一方面,筹划和建设海上丝路能源枢纽、中亚四条能源管线、中俄油气管线合作、中巴能源走廊、中缅能源通道、周边地区电网等;另一方面,面对“亚洲溢价”,建立一个LNG进口国多边集团,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增加国际影响力,以获得合理的价格。

第七,评估其他势力的反作用力,思考如何向外推送自身的正能量和软实力。“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关注。对美国而言,盟国不顾其压力加入中国主持的亚投行无疑带来挑战,美国担心的是中国经济影响力增强并左右全球贸易规则。从短期来看,美国的亚太经济布局将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从长期来看,这将成为中国推动的新国际制度发展的重要部分,未来双方还将有更激烈的博弈。

第八,加强风险评估与投资保护。石油开采属于高技术和高风险行业,因此需做好对投资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的风险评估。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增加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在能源投资合作方面的制度缺陷等问题,需要加强海外投资保护,同时也要承担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

三 结语:金融体系、基建网络与区域合作三管齐下推动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整合工程,涵盖多个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政治互信在加强,合作也在加强,但因其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产生了能源增长趋势方面的分化。现在这种差距对世界能源的供需将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平衡,所以亚洲各国需要建立一个联盟,去处理更多的全球性、平衡性能源问题,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在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过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解决本报告提出的问题?这需要综合研究以及国别研究,同时把握上述金融体系、周边通道与治理三个方面条件,充分在双边和多边、区域和次区域等渠道发挥作用,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