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煤炭行业:短期看好,长期堪忧

中国煤炭行业:短期看好,长期堪忧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11~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遭受重大挫折,经历了“牛熊转折”的阵痛期,恰如从“天堂”直接掉入“地狱”。中国环保压力日趋加大,煤炭成为众矢之的,煤炭产销占比被迫降低,煤炭产能和产量见顶回落,电力、钢铁和建材等下游行业持续下滑,煤炭需求一落千丈,煤炭进口风云变幻,煤炭库存居高难下,煤炭价格“跌跌不休”,重回历史低位水平,财务数据十分惨淡,煤炭投资不断下滑,行业景气连创新低等。

2016~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依旧面临着供给侧改革下“供需失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方面的巨大挑战,政策管控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可能会率先发生人员流转,煤炭产量依旧保持高位,房地产行业回光返照,下游需求平淡无奇,煤价短期超跌反弹,长期仍处于大熊市的下半段,政府救助或将成为新常态。

一 产能削减加快,产量逐渐下滑

2000~2011年,中国煤炭产能增长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供给能力持续大幅提升,中国原煤新增产能从2255.00万吨增加至41281.27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7.31倍。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政府化解过剩产能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日益加大。2012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我国煤炭生产能力将达41亿吨/年。其中,大型煤矿26亿吨/年,占总能力的63%;年产能30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9亿吨/年,占比为22%;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控制在6亿吨/年以内,占比为15%。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原煤入选率在65%以上。煤矿建设方面,“十一五”结转建设规模3.6亿吨/年,“十二五”新开工建设规模7.4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亿吨/年,结转“十三五”建设规模3.5亿吨/年。至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60%以上。

《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兼并重组,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根据2012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近四年来,中国累计淘汰煤矿目标为4860处,合计产能达2.83亿吨/年。但从2012~2014年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每年都有超额完成,实际淘汰产能数量已经接近4亿吨/年,加上2015年的目标,近四年来实际淘汰落后产能可达5亿吨/年左右(见表1)。

表1 2012~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2015年3月26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是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控制煤炭总量的重要举措,对转变煤炭发展方式、提高煤炭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快工作进度。2015年中国拟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计划:计划淘汰煤矿数量1254处,合计淘汰落后产能约7779万吨/年,其中,关闭退出矿井1052处,淘汰产能6391万吨/年,占比为82%;改造升级矿井202处,淘汰产能1388万吨/年,占比为18%。从表2来看,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宁夏基本完成淘汰落后小型煤矿任务。

表2 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一般来说,煤炭产能变化与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4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4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超过2500亿元;中国原煤累计新增产能达到33.87亿吨,平均每年新增产能约为2.44亿吨。不过,随着近两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下滑,随后几年内中国原煤新增产能总体上稳中趋降,2014年下跌至29545.23万吨,整体下滑幅度达到28.43%,尤其是2014年同比降幅就高达25.98%(见图1)。从绝对值来看,2011年中国原煤新增产能达到最高峰,预计“十三五”期间很难超过这一峰值。

图1 中国煤炭新增产能快速下滑

过去五年,中国原煤产量绝对值经历了比较惨烈的“牛熊转换”期,产量同比增速逐渐下滑,其中近两年同比增长降为负数,有的煤炭企业被迫或主动采取限产或停产措施,合并重组意愿增强。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约为37.64亿吨,同比增长8.81%;2012年,中国原煤产量约为39.45亿吨,同比增长4.81%;2013年,中国原煤产量约为39.74亿吨,同比增长0.74%;2014年,中国原煤产量约为38.74亿吨,同比降低2.52%。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原煤产量完成37.50亿吨,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3.3%,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煤炭产量的表现,即1997年(-0.64%)和1998年(-4.03%)连续两年负增长(见图2)。

图2 中国原煤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3 2015年中国前十大地区原煤产量

分省份来看,中国煤炭资源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除了安徽省之外,排在前十名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见图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原煤产量和同比增速分别为:山西省,97500万吨,-0.17%;内蒙古自治区,90060万吨,-8.10%;陕西省,50236万吨,-1.69%;贵州省,17001万吨,-8.10%;山东省,14400万吨,-2.7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000万吨,-2.11%;安徽省,13530万吨,5.71%;河南省,12802万吨,-5.87%;河北省,8384万吨,-3.50%;宁夏回族自治区,7935万吨,-7.69%。

分煤种来看,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的测算,2015年1~12月,中国炼焦原煤累计产量为121754万吨,累计同比下滑4.27%;中国炼焦精煤累计产量为48378万吨,累计同比下滑3.64%;中国动力煤累计产量为302971万吨,累计同比下滑4.96%。

中国煤矿数量减少,大型煤矿比重增加。2015年底,中国煤矿数量为1.08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1050处,比2010年增加400处,产量比重由58%提高到68%;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7000多处,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处,产量比重由21.6%下降到10%左右。

近几年,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2015年,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合计为8.68亿吨,占全国的23.6%,比2010年增长1.6%;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合计为13.1亿吨,占全国的35.5%,比2010年增长5.4%。神华、同煤、山东能源、陕煤化、中煤、兖矿、山西焦煤、冀中能源、河南能源9家企业产量超亿吨,比2010年增加4家,产量合计达14.1亿吨,占全国的38.2%,比2010年增长13%。

虽然政府部门屡次明令禁止,但是中国煤炭违规违法项目犹存,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产能39亿吨,停产煤矿产能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产能14.96亿吨,其中约8亿吨属于未经核准的违规项目。

二 消费需求增长继续放缓,下游行业生产持续下滑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传统周期性行业日益陷入困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加,中国煤炭需求增速持续下滑,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出现连续负增长。目前来看,中国煤炭消费量绝对值已经在2013年达到历史峰值。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加至34.30亿吨,同比增长9.84%;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大幅增至41.17亿吨,同比增长20.03%;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达到历史峰值42.44亿吨,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3.08%;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41.16亿吨,同比增长-3.02%。201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同比增长-3.67%,其中,全国商品煤消费量为36.98亿吨,同比增长-4.6%(见图4)。

图4 中国煤炭消费量及同比增速

一般而言,煤炭最终端的消费行业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四大下游行业及其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火电(50%左右)、钢铁(15%左右)、建材(15%左右)和化工(5%左右),四大行业总耗煤占比接近85%。从下游行业耗煤来看,2015年中国电力行业耗煤约为18.39亿吨,同比增长-6.2%;中国钢铁行业耗煤约为6.27亿吨,同比增长-3.6%;中国建材行业耗煤约为5.25亿吨,同比增长-8.0%;中国化工行业耗煤约为2.53亿吨,同比增长8.4%。可见,除了化工行业用煤略有增加之外,2015年电煤消耗、钢铁行业用煤消耗和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用煤消耗均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全年12个月累计增速均在零轴之下,创出自2000年以来的最糟糕表现,而此前遭遇危机时增速维持在零轴之下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快便重回升势。

近五年来,中国火电、粗钢和水泥产量同比增长逐渐下滑,由两位数增长下滑到个位数增长,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因而中国煤炭行业下游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煤炭需求下滑可想而知。

2011年1~12月,中国火电累计产量为38137.3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13.90%;中国粗钢累计产量为68326.5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8.90%;中国水泥累计产量为206316.6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6.10%。

2012年1~12月,中国火电累计产量为37867.0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0.60%;中国粗钢累计产量为71654.20.5万吨,累计同比增长3.10%;中国水泥累计产量为218405.3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7.40%。

2013年1~12月,中国火电累计产量为42152.54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6.89%;中国粗钢累计产量为77904.1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7.54%;中国水泥累计产量为241439.66万吨,累计同比增长9.57%。

2014年1~12月,中国火电累计产量为42337.3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0.40%;中国粗钢累计产量为82269.8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0.90%;中国水泥累计产量为247613.5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80%。

2015年1~12月,中国火电累计产量为42102.0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2.80%;中国粗钢累计产量为80382.5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2.30%;中国水泥累计产量为234796.2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4.90%。

此外,中国煤炭铁路运输日趋恶化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炭下游行业增速不断下滑、煤炭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残酷现实。

图5 中国煤炭铁路总运量(国有重点煤矿)

图6 中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量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铁路煤炭发运量为20亿吨,同比增长-12.6%。主要煤运通道中,大秦线完成煤炭运量4亿吨,同比增长-11.8%;侯月线完成1.7亿吨,同比增长-11.7%。

2013年1~12月,中国煤炭铁路总运量(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值为124654.0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7.40%;中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量累计值为66977车/天,累计同比增长-0.20%。

2014年1~12月,中国煤炭铁路总运量(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值为121950.44万吨,累计同比增长-2.17%;中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量累计值为64804车/天,累计同比增长-3.20%。

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铁路总运量(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值为108166.22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1.30%;中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量累计值为56458车/天,累计同比增长-12.90%(见图5、图6)。

正因为中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铁路煤炭货运量同比增速不断下滑,中国铁路总公司无奈“降价促运”。2016年3月1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推进铁路供给侧改革深化现代物流建设拖杆措施的通知》称,将以煤炭、冶炼物资为重点,通过扩大铁路局运价调整自主权限,坚决实现货运量止跌回升。其中,关于煤炭运费方面的主要内容为:煤炭运价下浮不超过20%,由铁路局自主确定(包括管内和直通),已经实行管内下浮的铁路局仍执行原管内政策。

三 出口增速回升,进口增速大降

总体来说,中国煤炭进出口政策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煤炭市场形势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煤炭出口从“免税”变为“征税”,然后逐渐下调关税,而煤炭进口从“征税”变为“免税”,然后开始逐渐恢复关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缓解国内煤炭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国先后在1998年、1999年两次大幅上调煤炭出口退税率,从3%升至13%。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刺激下,1998~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量从1997年的3073.00万吨逐渐攀升至2003年的9402.89万吨,其中2000年和2001年出口量分别为5506.47万吨和9012.90万吨,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7.08%和63.68%。

2003年,中国经济开启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煤炭行业也正式拉开了“黄金十年”的序幕,国内煤炭需求大增,进而导致了中国煤炭出口政策的关键转折点。2003年10月1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煤炭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另外,焦炭或半焦炭和炼焦烟煤出口退税率调低到5%。此后,短短数年内,经过几次大的调整,不但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而且从2006年11月开始对出口煤炭征收出口暂定关税一直至今。由此导致2004~2015年中国煤炭出口量一路下滑至今,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21%。

2014年12月17日,国家财政部发布消息称,2015年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铁合金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将煤炭(包括无烟煤、烟煤、焦煤、褐煤及其他煤等)出口关税税率由10%下调至3%。而且,中国煤炭出口的范围并不广,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品种为炼焦煤及其他烟煤。2004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出台《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我国自2004年7月1日起对煤炭出口正式施行配额管理。此后,中国拥有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商品经营资格的企业只有4家,分别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初,中国政府相继出台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鼓励进口等政策;2005年1月1日,中国将炼焦煤进口关税暂定税率由3%下调为零,对动力煤和无烟煤进口分别征收6%和3%的进口关税;2005年4月1日开始,动力煤进口关税下降为3%;2006年11月1日开始,除炼焦煤外,其他煤种进口关税统一下调至1%。

2007~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匆忙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国内经济率先强劲复苏并带来煤炭需求的大幅增长,我国将所有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由此导致煤炭进口量迅猛攀升。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暴增至12584.01万吨,同比增长211.94%,首度由煤炭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11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1月1日,海关总署取消褐煤进口3%的最惠国税率,实施零关税的暂定税率。2012年中国煤炭进口量暴增至28841.12万吨,同比增长58.38%;201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至32701.77万吨,同比增长13.39%。

为了有效应对中国煤炭供需过剩和大气污染日益恶化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取消无烟煤(税号:27011100)、炼焦煤(税号:27011210)、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税号:27011290)、其他煤(税号:27011900)、煤球等燃料(税号:27012000)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2014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下降至29122.00万吨,同比增长-10.95%。

2014年9月16日,为提高商品煤质量,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严格限制了煤炭指标中的微量元素,限制了高灰、高硫煤的进口。

2015年,中国煤炭关税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煤炭进出口形势,出口关税下调和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中国煤炭出口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进口关税恢复和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中国煤炭进口同比大幅下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完成20406万吨,创出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滑29.9%(见图7),进口金额为749美元,下降45.2%;中国煤炭出口量完成533万吨,创出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7.1%(见图8),出口金额为31亿元,同比下降27.7%。由此可得,2015年中国煤炭净进口下滑了8675万吨至19873万吨,同比下滑30.39%。

图7 中国煤炭进口量及增速

图8 中国煤炭出口量及增速

2015年,中国进口煤炭排在前六位的进口国(进口煤炭量,同比增速)分别为:澳大利亚(7091万吨,-24.97%);印度尼西亚(7376万吨,-30.65%);朝鲜(1958万吨,26.84%);蒙古(1439万吨,-25.33%);俄罗斯(1580万吨,-37.79%);加拿大(571万吨,-30.33%)。

2015年,国内煤炭进口量排前六位的地区(进口煤炭量,同比增速)分别为:广东省(3812万吨,-25.74%);福建省(2567万吨,-34.11%);广西壮族自治区(2394万吨,-27.42%);河北省(1761万吨,-30.50%);江苏省(1675万吨,-29.56%);山东省(1634万吨,-37.05%)。排名前六位地区进口煤炭合计13751万吨,占全国进口煤炭总量的67.38%。

在进口煤种中,无烟煤占12%,炼焦煤占23%,褐煤占18%,其他动力用煤占47%。2015年,中国进口煤炭最大量的煤种为动力煤(8311万吨,-38.52%),占进口煤炭总量的40.72%;排在第二位的为褐煤(4825万吨,-24.12%),占比为23.64%;排在第三位的为炼焦煤(4800万吨,-23.13%),占比为23.52%;排在第四位的为无烟煤(2477万吨,-18.43%),占比为12.13%。

四 库存仍居高位,去库存压力大

由于钢铁、水泥、化工等煤炭下游行业需求继续回落。近三年,中国煤炭行业库存总体上高位盘整,社会煤炭库存、发电企业煤炭库存和港口煤炭库存依然维持在高位,始终居高不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中国社会煤炭库存增加了303.70万吨至34020.40万吨,同比增长0.90%;重点电厂煤炭库存量减少了2417.00万吨至7347.00万吨,同比降低24.75%(见图9)。

图9 中国社会煤炭库存和重点电厂煤炭库存量

2011年,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1102.24万吨,年平均可用天数为18.27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668.82万吨,同比增加1.70%。

2012年,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1435.11万吨,年平均可用天数为24.85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704.12万吨,同比增加5.28%。

2013年,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1442.60万吨,年平均可用天数为22.08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636.93万吨,同比减少9.54%。

2014年,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1349.64万吨,年平均可用天数为21.97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637.28万吨,同比增加0.05%。

2015年,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1277.93万吨,年平均可用天数为22.61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年平均值约为667.02万吨,同比增加4.67%(见图10、图11)。

由于全国煤炭库存充裕,电力企业囤货意愿较低,满足基本生产需求即可,因此六大发电集团近几年煤炭库存逐渐稳步下滑。

图10 中国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及其可用天数

图11 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及其增速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煤炭库存居高不下,美国等国家煤炭库存也创新高,相关煤炭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报告称,2015年第四季度,煤炭新增库存超过4000万吨,是过去15年同期的最高增量,远比过去14年1100万吨的同期平均水平要高;平均每周煤炭运输量为9.4万车,低于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22%。截至2015年末,美国火电厂煤炭库存总计达到1.97亿吨,为2012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至少25年来最高的年终库存值。2016年3月16日,全球最大私营煤炭生产商、美国煤炭巨头博地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对外发出警告称:“如果我们不及时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和账务状况,获得相应的资本和现金支持,那么只能寻求破产保护。”此前申请破产保护的煤炭企业包括阿奇煤炭(ACI)、阿尔法自然资源(ANR)、爱国者煤炭公司(PATCA)和沃特能源公司(WLT)。

五 煤价一跌再跌,重回历史低位

2011年,中国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供应急剧攀升,而需求不断下滑,由“供需不足”转为“供求过剩”,煤炭价格见顶回落,随后反弹无力,由此开启了漫漫“大熊市”之路。

截至2011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上升了10.00点至201.00点,同比增幅为5.24%;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上升了26.00点至808.00点,同比增幅为3.32%。

截至2012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下降了30.30点至170.70点,同比增幅为-15.07%;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下降了174.00点至634.00点,同比增幅为-21.53%。

截至2013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下降了8.90点至161.80点,同比增幅为-5.21%;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下降了3.00点至631.00点,同比增幅为-0.47%。

截至2014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下降了24.00点至137.80点,同比增幅为-14.83%;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下降了106.00点至525.00点,同比增幅为-16.80%。

截至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下降了12.70点至125.10点,同比增幅为-9.22%;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下降了153.00点至372.00点,同比增幅为-29.14%。

更合理的,从价格指数年度平均值来观察,2011~2015年,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和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总共分别下跌了33.21%和47.67%,近几年出现以两位数速度持续下跌的情况,而且环渤海动力煤价格的跌幅均大于全国煤炭价格(见表3)。

表3 国内外动力煤现货价格走势

从国内外价格走势对比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外煤炭价格率先见顶回落(2011年初为134.35美元/吨),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于2011年底见顶回落(855元/吨),国外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五年)明显弱于国内煤炭价格。

截至2011年末,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下降了14.10美元/吨至110.65美元/吨,同比增幅为-11.30%;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上升了15.00元/吨至805.00元/吨,同比增幅为1.90%。

截至2012年末,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下降了17.25美元/吨至93.40美元/吨,同比增幅为-15.59%;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大跌170.00元/吨至635.00元/吨,同比增幅为-21.12%。

截至2013年末,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下降了7.05美元/吨至86.35美元/吨,同比增幅为-7.05%;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为635.00元/吨,与上年持平。

截至2014年末,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下降了23.40美元/吨至62.95美元/吨,同比增幅为-27.10%;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大跌110.00元/吨至525.00元/吨,同比增幅为-17.32%。

截至2015年末,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下降了10.67美元/吨至52.28美元/吨,同比增幅为-16.95%;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进一步大跌155.00元/吨至370.00元/吨,同比增幅为-29.52%,已经跌至2003~2004年的水平。

更确切的,从国内外动力煤现货价格年度平均值来观察,国外煤炭价格下跌幅度大于国内煤炭价格。2011~2015年,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和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分别下跌了51.28%和48.13%,每年也均以双位数的速度持续下跌(见表4)。

表4 国内外动力煤现货价格走势对比

表4 国内外动力煤现货价格走势对比-续表

六 费用税金下滑,资产负债率上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先升后降,同比增速高位下滑;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不断下滑,累计同比增速连续三年为负数;财务费用高位快速下滑,2015年同比增速首度为负数;税金总额总体下滑,同比增速为负数,但降幅有所放缓。以上各项同比增速指标均已经由正转负,大多数指标恶化程度已经超过了上一轮“大牛市”启动时期的最低水平(见图12、图13和图14)。

图12 中国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下滑

图13 中国煤炭行业主要费用下滑

图14 中国煤炭行业主要费用(税金总额)下滑

2011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为23943.4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40.64%;营业费用累计值为814.00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7%;管理费用累计值为2251.7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3.17%;财务费用累计值为489.2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51.85%;税金总额累计值为2556.80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0.27%。

2012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为25573.70亿元,营业费用累计值为878.84亿元,管理费用累计值为2324.52亿元,财务费用累计值为625.40亿元,税金总额累计值为2404.90亿元。

2013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为26136.79亿元,营业费用累计值为837.49亿元,管理费用累计值为2171.80亿元,财务费用累计值为770.53亿元,税金总额累计值为2512.30亿元。

2014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为24986.38亿元,营业费用累计值为795.62亿元,管理费用累计值为1949.64亿元,财务费用累计值为865.46亿元,税金总额累计值为2175.20亿元。

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值为21082.00亿元,营业费用累计值为672.60亿元,管理费用累计值为1627.30亿元,财务费用累计值为841.80亿元,税金总额累计值为1878.70亿元。

图15 中国煤炭行业总资产及其同比变动情况

图16 中国煤炭行业总负债及其同比变动情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同比增速由26.90%的高位快速下滑至6.80%,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个位数增长;总负债同比增幅也由27.33%不断下滑至10.40%,但下滑速度明显慢于总资产的降速。由此导致资产负债率由58.90%持续快速攀升至67.90%,已经创出自199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见图15和图16)。

2011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为37573.96亿元,总负债为22130.59亿元,资产负债率略微下降至58.9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2012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为44197.47亿元,总负债为26648.1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至60.29%,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

2013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为48527.00亿元,总负债为31071.78亿元,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至64.03%,同比上升3.74个百分点。

2014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为51537.77亿元,总负债为33829.98亿元,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至65.64%,同比上升1.61个百分点。

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资产为54214.10亿元,总负债为36809.1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至67.90%左右,同比上升2.2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三大矿产开采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上升速度最快,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尤其是最近四年来(见图17),未来几年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换言之,中国煤炭业在四大矿产开采业中遇到的困难最重,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最为艰难,未来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图17 中国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居首且上升较快

七 收入利润下滑,亏损面再扩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冲高回落,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行业利润总额逐年下滑,同比增速快速下滑,并且全面转为负数(见图18和图19)。

图18 中国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下滑

图19 中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不断下滑

2011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为32593.92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值为4341.73亿元。

2012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为33485.99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值为3555.03亿元。

2013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为32404.73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值为2369.87亿元。

2014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为30045.87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值为1268.48亿元。

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为24994.90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值为440.80亿元。

2015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毛利率及销售利润率两个盈利指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下滑势头。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中国煤炭行业毛利率水平已经下降至15%以下(25.40%→21.57%→18.01%→15.77%→14.19%),创下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中国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也逐渐下降至2%以下(13.32%→10.62%→7.31%→4.22%→1.76%),全年维持在1.5%~2%(见图20),正好回到了2001年中国煤炭行业“大牛市”启动时的水平。

图20 中国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和毛利率继续下滑

2012年是中国煤炭行业的“牛”“熊”转折点,既是上一轮“大牛市”的终点,又是下一轮“大熊市”的起点,整个行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总数量于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大幅下降(政策干预主导,市场力量为辅),亏损额越来越高,亏损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上一轮“大牛市”的起点,即亏损面接近1999年37.32%的水平(见图21、图22)。

2011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增加了9.14亿元至72.85亿元,同比增加了14.35%。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数量下降了384家至845家,企业总数量大幅下降了1632家至7611家,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1.10%。

2012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增加了167.22亿元至240.07亿元,同比增加了229.55%。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了445家至1290家,企业总数量增加了179家至7790家,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6.56%。

2013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增加了216.88亿元至456.95亿元,同比增加了190.34%。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了498家至1788家,企业总数量增加了185家至7975家,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2.42%。

2014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增加了324.80亿元至781.75亿元,同比增加了71.08%。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了141家至1929家,企业总数量下降了877家至7098家(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兼并中小煤矿等措施),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7.18%。

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增加了190.86亿元至972.6亿元,同比增加了24.41%,创出自1999年以来的历史之最。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了98家至2027家,企业总数量下降了668家至6430家,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1.52%。

图21 中国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迭创新高

图22 中国煤炭行业亏损企业面不断扩大

从图23可以看出,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42.40万人,同比增长-6.70%,中国煤炭产量为37.50亿吨,人均煤炭年产量约为847.65吨。与1999年12月的情况非常类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35.32万人,同比增长-5.46%,中国煤炭产量为13.64亿吨,人均煤炭年产量约为313.33吨。之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逐渐下滑至2003年3月的373.02万人左右。随着中国煤炭行业“大牛市”正式启动,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一直增加,最高达到2013年的537.05万人(2013年其他月份和2014年全年月度数据缺失),较2013年低点增加了164.03万人,增长幅度达到43.97%。

图23 中国煤炭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八 景气再创新低,投资持续下滑

2011年3月,中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企业景气指数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创出历史新高,达到168.50。2011~2013年,中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企业景气指数呈现急剧快速下滑的态势,由168.50大幅下滑至84.72,其间于2012年9月跌破了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最低点(100.40)。2014~2015年,中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企业景气指数呈现逐渐缓慢下降的态势,由77.40稳步下滑至62.00,在这期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弹(见图24)。

图24 中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企业景气指数进一步创历史新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中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维持在-52.40~-38.60,均在-30一线之下,意味着全年中国煤炭市场处于“过冷”的状态。其中,在基础指标中,2015年2~11月,中国煤炭供求平衡指数维持在-40.00~-30.90,均在-30一线之下,意味着中国煤炭市场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1月和12月中国煤炭供求平衡指数为-30~-20,意味着中国煤炭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1~12月中国煤炭需求偏异指数“先回升,后回落”,总体维持在-25~-15,意味着中国煤炭市场需求上半年总体处于“基本平稳”状态,下半年总体处于“萎缩”的状态;1~12月中国煤炭价格偏异指数维持在-20.50~-4.10,绝大多数月份处于-20~-10,意味着中国煤炭市场价格处于“平稳回落”的状态(见图25)。

图25 中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持续“过冷”

综合来看,2015年中国煤炭市场形势比前几年更为严峻,各项指标长时间维持在历史低位水平,分别反映了中国煤炭行业“供求过剩或严重过剩、需求稳中趋降和价格平稳回落”的特征。

实际上,中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与中国煤炭企业景气指数和市场景气指数由热转冷的走势基本一致。2012年是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分水岭,过去五年的累计同比增速由25.90%下滑至-14.40%,且连续三年负增长(见图26)。此外,过去三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速度超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速度。

图26 中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同比增长

2011年1~12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4907.2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5.90%。

2012年1~12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5285.82亿元,累计同比增速断崖式地下滑至7.71%,首度连续跌破20%和10%的增速水平线。而2003~2011年,每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维持在23%~70%。其中,2012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2849.00亿元。

2013年1~12月,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略微减少至5263.00亿元,为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其中,2013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2964.00亿元。

2014年1~12月,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明显下滑至4682.06亿元。其中,2014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2597.63亿元。

2015年1~12月,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进一步下滑至4007.78亿元,降幅明显扩大。其中,2015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为2281.44亿元。

“十三五”期间,中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前景依旧黯淡,难见明显好转的迹象。

九 环保压力加大,煤炭占比下滑

2005年以来,“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陆续笼罩中国大地,但是直到2011年才真正进入中国公众视野。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伴随着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媒体开始提醒公众雾霾可能危害健康,公众环保意识觉醒使得政府加大对雾霾污染的全面关注并采取治理措施。不难想见,“煤炭”成为造成国内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众矢之的。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供应,控制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煤炭消费总量,推进减量替代,压减煤炭消费,将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坚持增加供应与提高能效相结合,加强供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进口,有序拓展天然气城镇燃气应用,使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2015年1月12日,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进一步提升煤炭开发利用水平。

2015年3月2日,由工信部、财政部共同推出《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初步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实现节约煤炭消耗8000万吨以上,减少烟尘排放量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0万吨,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到2020年,力争节约煤炭消耗1.6亿吨以上,减少烟尘排放量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80万吨。

2015年3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增强加快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点做好优化煤炭开发布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强煤炭规划管理、规范煤炭生产建设秩序、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煤炭行业监督管理、统筹推进煤炭国际合作等工作,苦练内功、积极作为,通过煤炭行业自身主动调整适应形势变化。

图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生产总量及其变动趋势

2011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加速朝着多元化的目标挺近,煤炭生产比重逐渐降低,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略高于2014年的36.19亿吨标准煤(见图27)。其中,原煤生产在2013年达到创纪录的39.7亿吨之后,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降至38.7亿吨和37.5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3.1%。2015年,中国原油生产21456万吨,比2012年增长3.4%;天然气生产1346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1.7%;电力生产58106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6.5%,其中,新型能源(核电、风电以及其他新型能源)发电4375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3倍。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中国原煤生产占比由2011年的77.80%下降至2015年的72.10%,平均每年下降1.14个百分点;原油生产占比由2011年的8.50%下降至2015年的7.50%,平均每年下降0.20个百分点;天然气生产占比从2011年的4.10%逐渐上升至2015年的4.90%,平均每年上升0.1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占比从2011年的9.60%逐渐上升至2015年的14.50%,平均每年上升0.98个百分点(见图28)。

图2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变化

2011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大幅放缓。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8%(见图27),比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1.10%,年均增幅为2.22%,而2006~2010年的年均增幅为5.18%。其中,煤炭消费总量在2013年达到42.4亿吨之后,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降至41.2亿吨和39.6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8%和3.9%。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约5.5亿吨,比2012年增长15.1%;天然气消费1930亿立方米,增长28.9%;电力消费5.6万亿千瓦时,增长13.9%。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中国煤炭和原油消费占所有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和天然气的总称)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中国原煤消费占比由2011年的69.20%下降至2015年的64.00%,平均每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原油消费占比由2011年的17.40%上升至2015年的18.10%,平均每年上升0.14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比从2011年的4.00%逐渐上升至2015年的5.90%,平均每年上升0.38个百分点;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消费占比从2011年的9.40%逐渐上升至2015年的12.00%,平均每年上升0.52个百分点(见图29)。

图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十 供给侧改革下,短期好长期忧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需求结构变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2015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2015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再度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6年,中国政府继续以“去产能”为工作核心,逐步落实相关政策,煤炭供给面有望逐步收缩。2016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此外,还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城市钢厂实施转型转产或减量化环保搬迁;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下一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中央将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奖补,这个奖补的资金主要用于人员的安置”。

随着煤炭市场逐渐进入“大熊市”和煤炭行业日益衰退,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推出煤炭救市脱困联席会议机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多次主持召开煤炭行业脱困会议,研究讨论并制定出台了努力化解产能过剩、严格控制生产总量、规范煤炭进出口管理、加强金融支持服务、改善绩效考核机制和谋求转型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然而,中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仍未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煤炭价格“跌跌不休”,煤炭企业亏损持续扩大。

因此,对于煤炭等行业而言,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依然是消化高企的库存,出清过剩的产能,提高煤企的效率,改善经营的业绩。

(一)政策管控日趋严厉

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并着重提出了以下主要任务。①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③有序退出过剩产能;④推进企业改革重组;⑤促进行业调整转型;⑥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引导企业实行减量化生产,从2016年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⑦严格治理违法违规建设和严格限制劣质煤使用。

2016年4月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印发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以下主要目标:①能源消费。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3.4亿吨标准煤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3%左右,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3%以下。②能源供应。2016年,能源生产总量为36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产量36.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1440亿立方米左右。③能源效率。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4%以上,燃煤电厂每千瓦时供电煤耗314克标准煤,同比减少1克。

国家能源局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淘汰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淘汰30万吨/年以下煤矿,逐步淘汰其他落后煤矿,全年力争关闭落后煤矿1000处以上,合计产能6000万吨。严格煤矿基本建设程序,严禁未批先建。严控现有产能产量,严禁超能力生产。鼓励煤电化、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完善煤矿关闭退出机制,研究设立相关专项基金。据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重庆、贵州、甘肃和山东四省市正式下发去产能文件,四省市的去产能目标分别为2000万吨、7000万吨、1000万吨以及1000万吨。内蒙古发改委主任包满达公开表示,内蒙古将在三到五年内关闭产能60万吨/年的煤矿,大概削减1.2亿吨产能。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则在山西省人代会议上表示,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削减煤炭产能1亿吨左右。由此推算,上述6省份规划的煤炭去产能目标已经达到3.3亿吨,占到了国务院规划中对煤炭规划去产能总量(5亿吨)的66%。预计国内其他省份煤炭去产能也将跟进,地方去产能总量有可能超过中央规划。

国家能源局还称,控制煤电产能规模。合理引导投资建设预期,研究建立煤电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分省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提示。严控煤电新增规模,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和电力装机明显冗余地区,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煤电规划建设规模,取消、缓核和缓建一批已纳入规划或核准(在建)煤电项目。加大淘汰落后机组力度。严厉查处违规建设行为。2016年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已经联合下发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业放缓燃煤火电建设步伐,以应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煤电产能过剩局面,以期化解由此带来的能源行业运行风险。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二是严控煤电总量规模;三是有序推进煤电建设;四是加大监督管理处理力度。这四项工作试图以长期、中期和短期结合的方式化解过剩。据国家能源局的测算,“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约7万亿千瓦时,其中留给煤电的增长空间再高也不超过1.9亿千瓦,但目前在建与核准的装机容量是3亿千瓦,已远远超过用电需求空间。此外,严控各地煤电新增规模。能源主管部门将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严控政策。针对当前宽松的用能形势,文件提出在过剩严重的区域,须取消、缓核、缓建一大批煤电项目。其中,在电力盈余的13省(区)暂缓核准项目:电力盈余省份煤电项目2017年前(含2017年)暂缓核准除民生热电外的自用煤电项目(不含国家确定的示范项目)。15省(区)须缓建项目:电力盈余省份的自用煤电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2017年前应暂缓开工建设;正在建设的,适当调整建设工期,把握好投产节奏。

“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与此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开发布局,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根据市场需求,控制煤矿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发展;支持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催生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煤企只减员不减产

2016年1月1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此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按照燃煤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上网电量(含市场化交易电量)、燃煤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和规定的征收标准计征。目前主要用于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该资金将成为产能过剩行业脱困资金来源。据2015年发电量测算,全国缴纳专项资金467.54亿元。按照上述每年专项资金征收规模,如果该政策持续2~3年,完全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央出资1000亿元,三年内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计划。

如果想要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度过漫长的煤炭行业低迷期,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势必要采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职工数量等措施。彭博旗下的Bloomberg Intelligence Company(彭博信息研究公司)的行业研究分析师梁颖璋、朱轶和Andrew Cosgrove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大型煤企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海外同行,中国的大型煤炭集团人均年产量约1730吨,只相当于美国的5.6%、印度尼西亚的20.6%。最新计算的中国煤炭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年煤炭产量更低,约为850吨,而发达国家达到10000吨左右。

在2016年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大约共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约占两个行业总数的20%。其中,煤炭系统将涉及130万人,占2015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的29.38%。此外,在此轮去产能过程中,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作为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2016年1月11日,兖矿集团发布的《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关于2016年减员增效工作的意见》指出,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控制用工数量,兖矿集团将按照“三年减员分流2万人”的总体目标,2016年减少分流各类用工6500人,力争减少7000人,节支降本增效8亿元(目前兖矿集团共有员工10.5万人)。按照文件,2016年,兖矿将继续优化定员,减少存量,限制增量,控制员工总量;精干一线,优化二线,压减三线,调整员工结构;强化培训,比武练兵,考核鉴定,增强员工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深化内部市场化建设,推行均量指标考核,倒逼减员增效机制,重点压减管理、后勤服务岗位人员。

2016年初,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打好龙煤集团改革生存攻坚战,推动龙煤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力精简管理机构,2~3年内组织化分流安置5万员工”。随着2011年全国煤价见顶后的“跌跌不休”,龙煤集团也步入了连续亏损之路,煤价逐年下跌,亏损越来越大。披露的数据显示,龙煤集团2012年净利润亏损数额达到了8亿元,2013年净利润亏损数额成倍地扩大至23亿元,2014年净利润亏损数额进一步接近60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龙煤集团净利润亏损约为33.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54%。其实,自2015年12月,已陷入巨亏的龙煤集团第一批组织化转岗分流工作正式启动,分流目标人数共计22500人。面对现有的19.5万名职工,龙煤准备通过2~3年时间,再组织化分流安置6万职工。

现实来看,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效果难言乐观。自从“供给侧改革”启动以来,煤炭、钢材、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大多数价格涨幅超过30%,价格上涨带动了相关企业盈利改善,不少企业不断提高开工率,旧产能再投产的意愿较强。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传统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但是同煤集团、兖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明确提出要增加产量。这3家煤企2015年的产量分别为1.81亿吨、1.08亿吨、1.05亿吨,其中,同煤集团和兖矿集团2016年的产量目标为1.85亿吨、1.3亿吨,均要实现产量增加。山西焦煤集团则提出“十三五”期间实现原煤产量2亿吨的目标。伊泰煤炭股份公司最新公告显示,2016年预计煤炭产量3510万吨,同比增长2.2%。由此可见,2016年,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产量同比有所增加,不少“僵尸企业”起死回生,未来五年内产能过剩形势依然很严峻。

当然,不仅是煤炭行业只减员不减产,作为煤炭需求主力的钢铁行业也如此。以武汉钢铁为例。2016年3月10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强在接受人民网的《对话新国企·加油十三五》访谈节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钢铁行业来看,第一是要去产能,第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让产能与需求量、产业结构相匹配。马国强称,“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可能有4万人、5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不过,中国最大的上市钢铁公司宝钢表示,尽管政府致力于“去产能”,但2016年钢铁产量预计增加20%。

(三)下游需求增长乏力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由此正式启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与房地产产业链密切相关的煤炭、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的繁荣(见图30、图31和图32)。1997年以来煤炭下游主要的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的生产情况,基本上与中国煤炭行业消费量走势趋同。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大牛市”的末端,所以一旦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大熊市”,对煤炭等需求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

图30 中国火电产量走势

图31 中国粗钢产量走势

图32 中国水泥产量负增长走势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力和钢铁能源利用率逐渐提高,耗煤指标逐渐好转,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中国煤炭需求的增长空间。2015年1~12月,中国供电煤耗率累计值为315克/千瓦时,同比降低1.25%(见图33)。2015年中国吨钢能耗571.85千克标准煤,同比降低2.20%(见图34)。下游行业煤耗的下降说明中国在环保排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来看环保压力仍是有增无减。

图33 中国供电煤耗率累计值

图34 中国吨钢能耗

“十三五”期间,中国环保压力仍将持续加大,煤炭需求将受结构性冲击。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委会,会议指出,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加快燃煤电厂升级改造,在全国全面推广超低排放和世界一流水平的能耗标准,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改善大气质量、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坚决淘汰关停,东、中部地区要提前至2017年和2018年达标。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降低60%左右。会议要求,对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要加大政策激励,改造投入以企业为主,中央和地方予以政策扶持,并加大优惠信贷、发债等融资支持。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向节能减排效果好的省份适度倾斜。同时,要结合“十三五”规划推出所有煤电机组均须达到的单位能耗底线标准。

“十三五”期间,由于电力、钢铁和建材被认定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未来几年生产能力将被严格控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和房地产行业放缓,煤炭主要下游供需失衡问题依旧突出,产量增速基本上维持低位,个别年份或将进一步下滑。根据我国发展战略、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生态环境状况,未来几年煤炭消费量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四)煤价“大熊市”下半段

短期来看,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下跌,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和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分别下跌了33.21%和47.67%(年度平均值)。与此同时,澳大利亚BJ动力煤现货价和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K)平仓价分别下跌了51.28%和48.13%(年度平均值)(见图35、图36)。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2016年煤炭价格短期“看好”:在经历了漫漫下跌之后,短期内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将迎来久违的“超跌反弹”行情,全年有可能走出一波“先扬后抑”的走势。

图35 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和环渤海动力煤(Q5500K)综合平均价格指数

图36 国内外动力煤现货价格走势

长期而言,从中国发展趋势、煤炭供需格局、全球经济周期、大宗商品周期和煤炭价格周期来看,如果不能打破既有的政府、银行和煤炭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便有供给侧改革下的短期利好,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煤炭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囚徒困境”:供给侧改革—煤炭价格暴涨—煤炭企业业绩改善—“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煤炭产量上升—供需过剩恶化。因而,在未来的五年内,国内外煤炭价格将处于煤炭“大熊市”周期的下半段,当然大熊市中也有短期的“超跌大反弹”。具体来看,国内外煤炭价格经历2016年的“超跌反弹”后,未来将维持在历史底部区域内低位运行,一旦遭遇“黑天鹅”事件,也并不排除再创历史新低的可能,长期依旧“堪忧”。

煤炭、钢铁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背后,“大牛市”因中国而起,“大熊市”或许也因中国而终,即“牛也中国,熊也中国”。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