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川煤集团高负债高亏损煤炭企业的政策诉求

川煤集团高负债高亏损煤炭企业的政策诉求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川煤集团资源和负债基本情况

川煤集团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了提高全省煤炭资源控制力,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于2005年8月以原煤炭部属管理的攀枝花矿务局、芙蓉矿务局、华蓥山矿务局、达竹矿务局、广旺矿务局、煤炭工业供销总公司和省属威远煤矿为基础,组建成立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集团组建后,为适应企业发展,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进行了调整,实行专业化管理,撤并了煤炭供销总公司,陆续组建了四川川煤华荣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9个子公司;截至目前,共拥有下属子企业18家,企业资产总额392.6亿元,是四川最大且在西南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资源开采型企业集团。高峰时期年生产原煤1400万吨,营业收入逾120亿元。受煤炭产业形势影响,2016年营业收入降至82.34亿元。通过改革改制,员工由成立初期的6.3万人减至当前的4.7万人。

川煤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一直肩负着全省煤炭资源安全保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确保了电煤、冶金煤保供和重大灾害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截至2016年底,川煤集团在四川省境内拥有煤炭地质资源量222587万吨,保有地质储量191147万吨。其中,采矿权许可证范围内煤炭地质资源量16785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75.4%,保有地质资源量136506万吨。2016年以来,川煤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去产能政策,实施矿井退出14对,退出产能783万吨;核减产能矿井1对,核减量60万吨。

截至2016年12月末,川煤集团资产总额392.60亿元,负债总额362亿元。

二 企业负债过高的成因

一是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客观现实引导了煤炭产业的快速增长。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速是其显著特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城市扩容扩建等蓬勃发展。高增长引导高需求。由于市场对电力、钢材、建材需求急速增加,拉动了煤炭消费的大幅上升,一度出现市场煤炭的极度短缺。为满足社会需求,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举债进行大规模新建扩建和超能力生产。川煤集团的鲁班山南北矿150万吨产能近20亿元的投资和攀煤公司100万吨焦炭生产线的近18亿元投资就是在当时环境下形成的。

二是产业发展规划使煤企对煤炭市场需求形势产生误判而出现了盲目投资推高负债。尽管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已达33亿吨,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又规划了包括川南古叙、筠连在内的11个煤田,给煤炭企业释放的信息是我国煤炭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可能会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价格也会长期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为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和发展预期,川煤集团也无例外地加入了跑马圈地、获取资源的煤企行列,新建煤矿和扩能技改也成了投资主旋律。投资新建8对矿井、扩能技改5对矿井和5对拟建矿井共计新增1311万吨的产能规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全部借贷投入达112.07亿元,快速推高了企业负债。而这些在建矿井大部分仍处于建设期间,个别矿井由于资金链断裂已被迫停建,恢复续建遥遥无期;拟建矿井也成了沉睡项目,前期投入的15.37亿元资金不仅无法产生收益,而且资金利息和各种费用支出仍在逐年递增。

三是煤炭产能过度扩张,导致各类要素价格快速上涨。我国煤炭消费经历了由低迷向加速,再到低速增长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大规模的煤矿投资,拉动了煤矿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川煤集团2006年前建设煤矿的吨煤投资仅为700元,2009年上升到1400元,2011年为1700元,到目前已逾2000元。十年间,煤矿基本建设投资上升了近3倍。由于煤矿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一些矿井进入建设时处于投资成本低位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各种要素价格在快速上涨,但已无法止住脚步,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前面的投入打水漂,只能咬牙硬挺继续投资,如此恶性循环,债务愈垒愈高,个别矿井建成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

2016年国家正视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客观事实,适时出台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政策,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认为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就能够去掉相应债务。但事实是,矿井关闭了,产能去掉了,产量没有了,负债仍背着。无产出,只支出,包袱却愈加沉重了。

三 降低负债所采取的措施

(一)深入推进实施企业改革

一是调整集团运行管控模式,确定集团总部“战略投资、资本运营、人事考核、投资收益”四个中心和子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利润、成本控制、矿区稳定”四个中心及煤矿(车间)“安全生产、成本核算、矿区稳定”三个执行主体的“四四三”模式,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权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科学、控放更有韧性。

二是下放部分销售权和物资采购权,充分调动各公司搏击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矿井单位经营模式,适度下放管理权限,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四是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从2015年起启动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全员竞聘上岗、减员分流,集团人数由2015年初的58151人下降到现在的46805人,净减11346人,其中2016年解除劳动合同7393人。

(二)多措并举减亏扭亏

煤炭主业方面:一是着力推进去产能工作。2016年退出矿井9对,退出产能435万吨,分流安置员工7381人。其中解除劳动合同1744人、内养1428人、转岗安置3496人、留守254人、长病长伤454人。2017年退出4对矿井,退出产能276万吨,调减产能60万吨,分流安置人员6706人。计划于2019年退出1对矿井、退出产能72万吨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推行矿井集中精益生产。集中开采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煤炭资源,取得了较好收益。以增产提效为目标,严格现场生产管理,推行正规循环作业。根据国家宏观措施和市场变化,科学灵活实施产能减放,调减低效产能80万吨,释放先进产能50万吨。三是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炭行业复杂煤层机械化开采工程中心和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一站两中心已建设成为全国复杂煤层的技术攻关基地、装备制造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不断提高矿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全集团机采率86.4%、综采率82.4%、综掘率为19.3%。四是加大煤炭营销工作力度。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全员营销,不断巩固大客户,积极开拓新渠道和新用户。努力争取省经信委及省内主网火电厂对采购川煤集团电煤的支持,实现了全产全销。

非主业方面:一是对非煤产业按照产业形态和产业特征,实施分兵突围、放权搞活,非煤子公司主动走进市场,拓展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煤炭子公司下属辅助单位基本实现扭亏为盈或大幅减亏。2016年,非煤产业实现了整体减亏2亿元目标。二是大力推进企业办社会中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分别与电力、水务、供气和物业管理等企业签订了框架协议,预拨资金已到地方财政,分离移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剥离后可减少约5亿元/年的费用支出。

(三)创新思路提升管理节耗减亏

一是强力推进全面预算严控成本。2016年全年原煤单位变动成本同比减少33.55元/吨,原煤制造总成本同比减少2.71亿元。

二是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大力开展深挖内潜、盘活存量、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和内部调剂等工作,减少生产性支出1.2亿元。从“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出发,深入开展“拧毛巾”活动,降低非生产性费用支出3000万元。

三是有保有压精准调控。保压结合,精准调控建设项目,集中资金保证了“有效益、能发展、可持续”的重点工程建设;精细调控资金使用,缩减安全投入,停提维减费用,保本保命,维持简单再生产;进一步优化薪酬分配体制,精益调控工资分配结构,工资分配进一步向一线倾斜,领导人员主动带头降薪,全年工资总额同比下降3.5亿元。

四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保职工工资发放、保维持简单再生产、保安全必要投入,促成了川煤集团债权人委员会的组建和“金融帮扶一致行动方案”的形成,在本金展期、利率降低和付息延后三个方面缓解了贷款压力。克难攻坚,依靠多方力量,穷尽一切办法艰难完成了两笔债券兑付工作。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以成立川煤集团转型发展基金的方式一揽子解决川煤集团债务融资工具的工作。

(四)加快转型取得实质进展

确定了在现代物流、非煤矿山、现代建筑、医疗康养、煤层气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五大板块的转型发展方向,分别完成方案制定并积极推进实施。现代物流方面,与投资股东签订了战略合作和组建四川国新联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协议,目前公司已开始正式运行。非煤矿山方面,参股并实际管理的白玉县章都金矿获取黄金产品3510克,取得了初步成效。现代建筑方面,完成了公司的体制机制调整;成立了劳务公司和机械材料公司;完成了川煤六处改制;成立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医疗康养方面,对集团内部医疗、酒店和旅游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泽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煤层气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完成了生产矿井和古叙筠连矿区空白区煤层气资源量的调查工作;已与北京九尊公司共同开发利用新维矿区煤层气达成共识,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攀煤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

川煤集团2016年尽管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并采取了系统性扭亏减亏脱困措施,各类成本费用较2015年再度下降3.44亿元,但当年总亏损额度仍然高达15.98亿元,较2016年上升2.04亿元。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1~7月煤价处于历史低位,8月份有小幅回升,直到12月才恢复正常水平,导致降本降费成果被低迷的煤价抵销。加之融资负债不断上升导致财务费用不断增加推高了整体亏损。亏损额中的银行利息就高达14亿元,占亏损额的87.6%。高负债带来高亏损是川煤集团面临的经营现实。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和方向

煤炭产能依然较大,国内煤炭需求逐年下降是常态趋势,供大于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家目前对降负债、降杠杆率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情况下,川煤集团要改善目前的经营状况,必须进一步增添有力措施,负重前行。

一是要继续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减层缩链,激发企业活力。

二是将三项制度改革常态化。在减人提效上再下功夫,不断扩大改革受益面,让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进一步强力扭亏。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生产组织,全力保障安全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收提效,推动煤炭主业的升级转型;抓好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工作。同时按照“一产业一路径、一单位一举措”的原则,采取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搞活非煤产业,实现有条件有能力的辅业反哺主业。进一步实施分兵突围,积极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解决辅业过度依赖主业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做好去产能和“三供一业”移交工作。过剩产能退出与“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同时推进,其中,去产能在2017年11月底完成全年目标;尽快签订好“三供一业”移交协议,力争2017年底实现改造费用15亿元;落实好国家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尽快实现轻装上阵。

五是进一步强化管理。将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将深挖内潜、降本降费的各项精细化管理活动推向纵深,将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再减再压。针对资金紧张的现状,加大资金精准调控力度,建立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多渠道筹资融资,想尽办法改善资信能力,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妥善化解债务风险。

六是要进一步推进转型。坚持“以煤为基、产业相关、产权多元、科学转型”发展战略,以煤炭生产经营为核心与基础,以物流贸易、工程建设为支柱,以非煤矿产、新能源、医疗康养旅游服务业为支撑,加快转型步伐,争取在2017年取得重大进展,培育1~2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项目。

四 高负债下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1.高负债形势下的经营极度困难,举步维艰,各类矛盾一触即发

企业负债承载能力和水平对于具体企业和行业来讲,由于实际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作为当前的煤炭行业,负债水平控制在50%左右较为合适。川煤集团目前拥有的资产总额为392.60亿元,负债总额36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2.2%,远高于70%的“红色”警戒线。相较全国煤炭行业16年来最高平均负债67.7%还高出24.5个百分点,濒临资不抵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局势已被严重打乱。为了稳住形势,只能保命经营,大幅削减生产和安全投入,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继续推高债务,企业将无法继续生存,带来的后果是近5万名产业工人失业和与之相关的几十万名矿区家属生活陷入困境,很可能引发大面积不稳定因素和社会动荡。

2.融资渠道变窄,经营现金净流量大幅下降

由于负债过高,严重超越警戒线,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和贷款渠道收窄,一个时期出现无款可贷,经营现金净流量大幅下降,自身又供血乏力,甚至无血可供,资金链几近断裂。为获得贷款,只能求助于地方和城市商行或者其他机构,杠杆率被不断推高,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去产能矿井债务长时间悬空,进一步加重了母体企业中存续矿井负担

由于去产能相关政策对去产能矿井关闭退出后的债务分割处置没有明确的意见和政策支持,产能去掉后的债务仍由母体企业承担而且长时间悬空。川煤集团退出矿井债务高达77.66亿元,不仅总负债率被推高19.8个百分点,而且每年还会产生5.44亿元的借贷利息,更进一步加重了母体存续矿井的负担。

4.债转股具体实施十分困难

2016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4号)和2016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6〕2735号)均明确规定,企业债转股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金融企业债转股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债转股的对象企业又必须市场化选择,价格市场化定价、资金市场化筹集、股权市场化退出,政府不强制企业、银行及其他机构参与债转股。同时要求市场化债转股对象企业应当具备发展前景较好,具有可行的企业改革计划和脱困安排;主要生产装备、产品、能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环保和安全生产达标;信用状况较好,无故意违约、转移资产等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并禁止将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作为市场化债转股对象。

从川煤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掌握的矿产资源禀赋有限,与北方大型煤炭企业在开采成本、煤炭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行业排位也不占优势,同金融机构债转股对象选择不相符。二是金融企业债转股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对于资金成本和项目收益要求较高。而目前川煤集团的融资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历史包袱也比较沉重,导致项目收益率总体水平偏低。三是川煤集团纳入关闭退出的14对矿井均是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矿井或事实上的“僵尸矿井”,其资产、债务无法作为市场化债转股对象。四是川煤集团属国有独资企业,无上市公司,债转股后退出通道问题暂时也无法解决。

国家在推行债转股方面确定的原则条件同川煤集团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具体实施起来道路狭窄,困难重重。要实施好债转股,首先必须从减轻历史负担,去掉不良债务,降低杠杆率入手,并且三管齐下,使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五 有效降低企业债务的政策诉求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仍将作为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到2020年、203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60%和50%左右。因此,必须坚持煤炭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切实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要促进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就得在如何降低企业负债、降低杠杆率等方面有所作为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去退出矿井的悬空债务需要政府出手

过剩产能的形成因素极其复杂,去过剩产能是在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既是政府行为,也是由政府引导实施。退出矿井的债务是在矿井存续期间形成的,矿井退出后,债务主体事实上已经消亡,这部分债务由于没有了承载主体,就成了悬空债务,如果转由存续矿井或企业承接和负担,既不合理也承受不了,应当由政府承接并解决。政府如何解决这部分悬空债务,有三条路径选择:一是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按各个退出矿井的债务减去债权后的实际额度拨付,用于债务清偿;二是由财政将退出矿井的债务以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对退出矿井的债务进行核减;三是对退出矿井直接实施破产清算并对清算后的剩余债务在政府支持下予以豁免。

2.充分利用金融和财税政策降低杠杆率

“三去一降一补”中的核心目标应当是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也只有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才能增加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参与市场充分竞争的能力,而降低杠杆率对降成本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三去”中的“去杠杆”是一个资本概念,对于大型资源开采型企业,去杠杆率才是根本需求。目前川煤集团年总产值在83亿元左右,而在杠杆率方面承担的总支出约为24亿元,其中融资成本支出约14亿元,各类税赋支出约10亿元。融资成本支出中的综合借贷利率为7%;税赋支出方面,由于煤炭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工资总额较大,增值税抵扣额度较小,综合税赋率达11.7%,综合杠杆率明显较高。要降低目前存在的较高杠杆率,只有依靠国家采取措施,出台金融和财税优惠政策加以解决。建议将煤炭行业的综合借贷利率降至4%,平均税赋率降至7%~9%,这样既能让企业低成本运行,又能有效降低企业负债。

3.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应实事求是灵活运用

当前出台的债转股政策,对债转股范围、操作方法和实施方式的限制较严,条件要求较高,可操作性也较差。对于川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老企业,应当允许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实施债转股和降低负债。一是多措并举实施债务重整。以对不良债务核呆、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以优质项目引进战略合作和风险投资等方式降低债务负担;二是实施部分债转股,即以子公司为资产包的形式,将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子公司实行整体债转股;三是破产重整。将集团的优质资产和优质矿井及相应债务进行整合剥离组建为一个或两个子公司,实施债转股;将剩下的不良资产和虽有存在价值但又不具备充分市场竞争能力的存续矿井及相应债务装入一个公司,并实施整体破产清算或债务重整。

4.增加资本注入降低企业负债

川煤集团组建设立时,省委、省政府在公司设立批复中要求注册资本为30亿元,并由省政府现金注入。但事实上,省政府并未注入现金,而是采取将五大煤炭集团的实收资本、土地资产、当年国债资金和国家下拨给子公司的建设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其中实收资本16.47亿元,划拨土地转增国家资本9.8亿元,国债转增资本1.42亿元,国家建设资金转增资本0.79亿元。直到目前,川煤注册资本也仅有28.48亿元,尚差1.52亿元。要解决川煤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可由省政府按照企业组建批复将30亿元资本金以现金实际注入,或者由政府以追加资本金方式给企业注入30亿~50亿元的资金以增加企业流动资本,企业则可将政府实际注入的资金或追加注入的资金用以先行偿还高利率部分的融资借贷,从而优化资本和负债结构,降低企业债务负担、融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实施债转股创造基础条件。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