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采掘工业竞争力

采掘工业竞争力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采掘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矿采选业五大部门。由于本书有专门章节分析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的产业竞争力,故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开采的竞争力。

一 产业竞争力变化

2010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7925.58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98%,按GDP总额排名,重庆市位居全国第23。重庆市2010年一、二、三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85.38亿元、4359.12亿元、2881.08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6%、55%、36.4%,占全国一、二、三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9%、2.32%、1.66%,而全国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0.1%、46.8%、43.1%。可以看出,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总产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航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始终比较低,不超过1%,与其他航天航空制造业出口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表1列出了2006~2010年根据出口额计算的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主要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法国和德国作为航天航空器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大国长期占据世界出口市场的前三位,三者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71%~75%。2008年以后,美国国际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而法国、德国与加拿大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分居国际航天航空市场的前三位,2010年,这四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78%、36.43%、23.79%和7.56%。同期,日本与巴西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中国航天航空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然而总体来看,所占份额仍然较低,2010年接近1%。

表1 2006~2010年中国与世界航天航空制造业主要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贸易竞争力指数

与中国航天航空产品国际占有率相对应,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航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72~-0.84之间,是航天航空产品的净进口国。横向来看,中国航天航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比同期的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巴西都低,贸易竞争力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纵向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6年的-0.79降低到2010年的-0.82,呈波动递减的趋势,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航天航空产品的贸易顺差国,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美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美国由航天航空产品贸易顺差国变为贸易逆差国,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航天航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冲击较大。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较中国略高,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贸易竞争力依然较弱,是航天航空的净进口国。德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01~0.13之间,2007年以后,德国由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见表2)。

表2 2006~2010年中国与世界航空航天制造业主要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中国的煤炭、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中国的采掘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金融危机之后,各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煤炭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从2008年的0.65下降为2009年的0.24,原油和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有所上升,尤其是2010年。2010年原油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2009年的0.03上升为0.09,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0.04上升为0.31(见表3)。

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俄三国的煤炭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有所下降,中国和美国的变动较为明显;中美两国的原油产业均不具有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危机之后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特别的改善;中美两国的天然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中国的上升幅度更大,相反,俄罗斯天然气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表3 煤炭、原油、天然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4.劳动生产率

从全球范围来看,航天航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表4列出了中国与世界航天航空制造业主要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007年,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9.70万元/人,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也远低于欧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期,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77.56万元/人、77.57万元/人、89.70万元/人、56.90万元/人和72.46万元/人,中国与这些国家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生产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表4 中国与世界航天航空制造业主要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二 低碳竞争力

1.碳生产率

目前,关于低碳竞争力的定义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本报告采取碳生产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低碳竞争力,即碳生产率=产业增加值/产业的碳排放。某产业的碳生产率越高,表示该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越具有竞争力。本报告对碳生产率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产业: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0~2009年重庆市工业增加值上涨势头明显,尤其是2006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由845.38亿元迅速地增加到2009年的2189.39亿元,五年间增长了1.5倍多,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期,碳排放量呈现“先缓慢减少,后逐渐增多”趋势,由于2006年以来重庆市工业行业快速增长,总的碳排放量仍然也增长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庆市在控制碳排放上的积极努力,以较少的碳排放量支撑了较高的工业经济增速。总的来看,整体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以来尤其明显。表明重庆市工业行业单位碳排放量创造的经济价值逐年增加,低碳竞争力越来越强。

图1 重庆市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变化图(2000~2009年)

从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2008年,重庆市五个产业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为10178.13万吨,其中,工业的碳排放占总排放的80.14%,达到8156.83万吨;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户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达到1056.73万吨,占总排放的10.38%;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排放不及总排放的10%。2009年,重庆市的终端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0825.54万吨,比2008年增加了647.41万吨,增长了6.36%。工业碳排放绝对量比2008年增加770.62吨,增长至8927.45万吨,占总排放的比重上升到82.4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排放量有所减少,由2008年的1056.73万吨降低到962.20万吨,减排8.9%;建筑业的排放总量和占比都有所下降,2009年比2008年排放量减少26.5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比例从2008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1.47%;农业碳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变化,一直维持在600万吨左右(见表3)。

表3 重庆市各产业碳排放与碳生产率指标(2007~2009年)

从碳生产率这一指标来看,2007~2009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生产率一直处于高位,分别为2.82万元/吨、3.14万元/吨、3.13万元/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碳生产率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均未超过0.5万元/吨;农业的碳生产率一直较为稳定,基本维持在1万元~1.5万元/吨;建筑业的碳生产率增长较快分别为1.69万元/吨、1.67万元/吨、3.16万元/吨。整体来看,与2007年相比,2009年各产业的碳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建筑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房地产的繁荣导致建筑业经济增加值上升明显,从而导致单位碳排放的经济增加值上升。将五个产业的增加值与碳排放分别加总,计算重庆市的平均碳生产率,可以得出,重庆市2007~2009年碳生产率变化并不明显,2008年碳生产率小幅下降后2009年又上升到0.41万元/吨(见图2)。

图2 重庆市各产业碳生产率状况

2.碳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008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全球变暖和国际社会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下,碳生产率逐渐成为一国或地区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碳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国的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位势,在当前各国谈判征收碳关税的情形下,作为航空运输业的关联产业的航天航空设备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的高低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提高航天航空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对提高一国航天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提高航天航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其碳生产率。表6列出了2005~2009年中国与部分国家航天航空制造业的碳生产率。

2005年以来,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缓慢曲折上升,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总体仍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欧盟国家、日本和巴西。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由2005年的0.86万元/吨提高到2009年的1.41万元/吨,年均增速为10.29%。同期,法国、德国、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的碳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美国的碳生产率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其中,法国的碳生产率由19.40万元/吨提高至51.86万元/吨,增长了2.67倍,年均增长21.73%;德国的碳生产率由16.83万元/吨提高至33.87万元/吨,增长了2.01倍,年均增长15.00%;加拿大的碳生产率由5.90万元/吨提高至10.76万元/吨,增长了1.82倍,年均增长12.76%;日本的碳生产率由1.36万元/吨提高至2.88万元/吨,增长了2.11倍,年均增长16.18%;巴西的碳生产率由2.31万元/吨提高至4.88万元/吨,增长了2.11倍,年均增长16.14%;美国的碳生产率呈先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国航天航空制造业竞争力急剧下降,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大幅萎缩,导致碳生产率大幅下滑。2009年美国碳生产率下降为8.23万元/吨,但其碳生产率仍高于巴西、日本和中国(见表6)。

表6 中国与部分国家航天航空制造业碳生产率

3.影响碳生产率的原因

水泥产业碳生产率主要受CO2排放量和产业增加值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有水泥产量、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等。

(1)产业规模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多。在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影响水泥产业CO2排放的关键因素是水泥产量。中国水泥产业规模大,生产过程的CO2排放量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总产量连续20多年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水泥产量达18.68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56.1%,同比增长13.2%;同期,世界水泥产量约33亿吨,同比增长9.2%,除中国外,世界水泥产量同比增长5.9%(见图1)。

图1 2000~2010年主要国家水泥产量

(2)产业集中度。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非常低,远低于印度、美国。2009年,中国年生产规模在10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16家,水泥熟料产量合计3.98亿吨,占到全国水泥熟料产量的38.5%;排名前10位的大集团水泥产量3.69亿吨,产业集中度为22.6%;水泥企业平均规模32万吨。与日本相比,2010年,日本有18家水泥企业、32家工厂、57条水泥生产线,共计水泥产能6147.7万吨,水泥企业平均规模341.5万吨,是中国的10倍(见图2、表8)。

图2 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CR10

表8 2008年主要生产国水泥产业集中度比较

(3)技术水平。中国水泥产业碳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水泥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水泥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余热发电、淘汰落后产能等节能技术进步手段。所谓新型干法主要指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是在悬浮预热器与回转窑之间增设一个分解炉,在其中加入40%~60%的燃料,让燃料燃烧放热过程与生料分解吸热过程同时进行,从而大幅降低能耗。中国水泥产业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10年的85%(见表9)。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绝大部分是2002年以后建设的,技术先进,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多建于20世纪70~90年代。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水泥熟料烧成煤耗大幅下降,全国水泥熟料平均标准煤耗由2001年的15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10年的115千克标准煤/吨,一些大型水泥企业的熟料标准煤耗已达到或超过104千克标准煤/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表9 中国水泥产业节能技术的进步情况

(4)净资产收益率。碳生产率与水泥企业赢利能力有关,它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描述,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比较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排名前三的水泥企业的ROE,可得,中国水泥企业RDE低于印度,但高于美国,超过10%。

表10 中国、美国、印度主要水泥企业的赢利能力(ROE)

4.“减少”碳排放技术的分析

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为了迎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最终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但是煤炭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研究重点却主要在如何利用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下面主要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进行说明。

三次采油技术是一项通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开发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包括四大技术分支——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其中气驱包括二氧化碳混相驱、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各国研究三次采油技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原有采油率,但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了人类的共同任务,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重点也开始向如何以二氧化碳为动力提高原油采收率倾斜。世界2007年二氧化碳混相驱和非混相驱项目数总额为124个,所占比重为35.4%,二者的年产量为1371.3万吨,所占比重为15.1%,无论是从项目比例还是从年产量比例来看,二氧化碳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均排名第二。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是三次采油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方法。美国是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其项目数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混相驱是美国最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自1986年以来,美国二氧化碳混相驱项目不断增加,而其余方法的项目却在不断减少。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2007年,美国二氧化碳混相驱项目有100个,占世界二氧化碳混相驱项目的54%。

中国对于三次采油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发展的是化学驱和热力驱两种方法,气驱和微生物驱尚不成熟。由于国外的二氧化碳注气混相驱发展较快并且已较成熟,同时受到减排这一大环境的影响,未来二氧化碳混相/非混相技术将会成为中国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重点。

三 趋势与展望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